师[2019]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发展改革委、财政厅(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局);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发展改革委、财政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现将《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 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教育部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2019 年 8 月 30 日
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建设改革实施方案
师资队伍是职业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支撑新时代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关键力量。 建设高素质“双师型”师资队伍(含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师,下同)是加快职业教育现代化的一项基本任务。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职业教育教师培训体系基本建立,教师管理制度逐步完善,教师地位和待遇稳步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和能力显着提升,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和智力支持。 但与新时代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新要求相比,职业教育师资队伍还存在数量不足、来源单一、校企双向流动不畅、结构性矛盾突出、管理体制不灵活、师资队伍建设不完善等问题。机制和专业性存在偏差。 职业教育水平低下问题,特别是缺乏兼具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的“双师型”教师和教学队伍,已成为制约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瓶颈。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和《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深化职业教育改革为加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关于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改革和建设的实施方案》已经出台。特别配制。
总体要求和目标: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支持教育改革发展。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突出“双师型”教师个体成长与“双师型”教学队伍建设相结合,提高师资水平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优化专兼职教师结构,大力提高职业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水平,为实现职业院校现代化提供坚强师资保障国家职业教育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用5-10年时间,构建政府统筹管理、产企校深度融合的师资队伍建设机制,完善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师资培训体系,打通校企双向流动通道师资队伍和师资队伍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充足,双师型教师结构明显改善。 建立有特色的“双师型”教师资格准入、聘任和考核制度。 教师职业发展通道畅通,薪酬保障机制完善,职业教育教师吸引力显着增强,师德高尚、技能精湛的教师队伍基本建成。 拥有一支专业与兼职相结合、充满活力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
具体目标:到2022年,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业教师一半以上,建成100个校企合作“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100个国家级企业实习基地将选择和派遣基地。 大批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赴国外培训学习,组建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360人。 教师按照国家专业标准和教学标准进行教学、培训和评价的能力全面提升,教师分工协作实现模块化。 教学模式全面推行,有力保障了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辐射带动全国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提供有力的师资支撑。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1.建立分级分类的教师专业标准体系
教师标准是对教师素质的基本要求。 没有标准就没有质量。 适应以智能制造技术为核心的产业转型升级需求,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有效衔接。 建立中高职教师不同层次的专业标准体系,涵盖公共课、专业课、实践课等各类课程。 修订《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中等职业学校校长专业标准》,制定高职学校和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专业标准。 通过完善标准体系,规范教师培训、资格准入、招聘、职称评定、考核评价、薪酬分配等环节,推动教师聘任和管理流程科学化。 引入第三方职业教师质量评价机构,不断完善职业教育教师评价标准体系,提高师资队伍专业水平。
2.以双师素质推动新师资准入制度改革
完善职业教育教师资格考试制度,强化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业教学和实践要求,按大类(门类)制定考试大纲,建设考试题库,实行笔试和结构化面试。 建立直接考察公开招聘高层次高技能人才机制。 加大职业学校选人用人自主权。 注重专业教师双元素质构成,加强新教师入职教育,结合新教师实际情况,探索建立新教师一年教育实习和三年企业实习制度,严格加强新教师实习期间的考核选拔。 2019年起,除持有相关领域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毕业生外,高职院校、应用型本科院校相关专业教师原则上公开具有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具有高等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学位或以上。 招聘; 2020年起,除“双师型”职业技术师范专业毕业生外,行业企业3年以上工作经验的应届毕业生基本不再招聘。 不再招聘特殊高技能人才(含高级职称人才)。 具有上述职业资格或职业技能水平的人员,可适当放宽学历要求。
3、构建以职业技术师范院校为主体、产教融合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格局。
优化结构布局,加强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和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师范)学院建设,支持高水平工科大学举办职业技术师资教育,开展在职双师资格培训教师。 实施职业技术教师专业认证。 建设100个“双师型”师资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和100个国家级企业实习基地,明确资质条件、建设任务、支持重点、成果评价等。 学校与企业共建职业技术教师职业能力培训中心,办有一批一流职业技术师范学校和一流职业技术师范专业。 完善普通高等学校、地方政府、职业学校、行业企业教师联合培养机制,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在培养“双师型”教师中的重要作用。 鼓励高等学校以职业院校毕业生和企业技术人员为重点培养职业教育师资,完善师范生公办教育、师范院校接收职业院校毕业生培训、企业技术人员学历教育等多种培养形式。 加强职业教育学科师资队伍建设。 支持高等学校扩大职业技术教育领域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探索整体设计、分段考核、本科与硕士教育阶段有机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职业技术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职业技术教育领域博士生培养,联合行业企业推动高校培养。 高水平“双师型”教师。
4.完善“固定岗位+流动岗位”的新型教师资源配置机制
在现有教职工总数内,盘活教职工存量,优化教职工结构,向“双师型”师资队伍倾斜。 推动地方研究制定职业学校师资标准,提升师资规模、质量、结构适应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需要。 根据高职院校、应用型本科院校及其专业特点,优化岗位结构,适当增加中高级岗位比例。 优化教师岗位分类,落实教师大类(门类)和具体专业隶属关系,明确教师发展定位。 建立健全职业院校自主招聘兼职教师的办法。 设置一定比例的专门岗位,开辟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兼职任教渠道,规范兼职教师管理。 实施现代工业导师专项岗位计划,建设标准统一、序列齐全、专兼职结合的实践导师队伍,推动形成“固定岗位+流动岗位”的专业教学队伍”,双资格结构和双资格教师。
5、打造以“国工匠”为核心的高层次人才队伍
实施职业院校师资队伍素质提升计划,打造一支师德高尚、技能精湛、文化水平高的教学名师、专业带头人和青年骨干教师的高层次人才队伍。 通过走访、实习等方式,重点培养数万名青年骨干教师。 加强专业带头人领导能力培养,为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培养一大批首席专家。 建立全国优秀职业教育专家库及联系机制。 建设1000个国家级“双师型”名师工作室和1000个国家级教师技能传承创新平台。 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人才需求,打造一批覆盖重点专业领域的“国工匠”。 在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和教学名师评选表彰上,向“双师型”教师倾斜。
6.打造高水平、结构化的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2019年至2021年,服务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和“1+”改革需要,分批次、按专业选拔建设360个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全面提升教师承载能力提高教学、培训和评价以及团队协作能力,为提高复合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养质量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障。 。 优化结构,统筹利用现有资源,实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出国培训计划,组织教学创新团队骨干教师分批赴德国等国家“国际化学习考察” “双师制”职业教育拥有先进经验,每年选拔1000人,经过3-5年的持续培养,打造出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各地学校对接区域重点专业集群,推动教学流程、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改革创新,在教学组织上实施团队协作新方法、行动导向的模块化教学新模式,打造省校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7、围绕1+X证书制度开展全师培训
全面实施全体教师五年轮训制度,将1+X证书制度试点与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需要对接,探索适应职业技能培训要求的教师分级培养模式,培养一批具有培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教师能力的教师队伍。 将国家专业标准、国家教学标准、1+X证书制度及相关标准纳入教师培训必修模块。 充分发挥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在实施1+X证书制度试点中的示范引领作用。 全面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发展。 完善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体系,推进“双师型”教师培训实训基地,在师资培养培训、队伍建设、科研教学、资源开发等方面提供支持和服务。 支持高水平学校与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师资队伍,认定300个“双师型”教师培训示范单位。
8、建立校企人员双向沟通协作共同体
加大政府协调力度,依托职教园区、职教集团、产教融合企业等,建立校企人员双向沟通协作共同体。建立校企双向流动常态化运行机制。企业人员及相互兼职。 充分发挥中央企业、国有企业、大型民营企业的示范引领作用,在企业设立客座工程师、教师企业实习流动站、技能大师工作室。 落实标准要求、岗位设置、选拔任用、专业发展、考核管理等综合政策,完善高技能人才到职业学校任教制度,引进大批高技能人才、技能工匠以及企事业单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到学校兼职任教。 鼓励学校与企业共建教师发展中心,在师资培训、课程开发、实践教学、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 鼓励教师立足行业企业,开展科学研究,服务企业技术升级和产品研发。 完善教师定期赴企业实习制度,推动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课教师每年至少参加1个月以上多种形式的企业实践或实训基地培训。 与行业组织合作选建教师企业实习基地和兼职教师资源库。
九、深化教师考核评价改革,突出“双师型”导向
建立职业学校、行业企业、培训评估机构等多方参与的“双师型”教师评价考核体系。 师德、师范、技术技能和教育教学业绩是职称评定的主要依据。 落实教师职业行为规范,建立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制度,严格实行师德考核一票否决。 引入社会评价机制,建立教师个人信用记录和师德违法行为联合惩戒机制。 深化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破除“只文凭、只论文、只帽子、只地位、只奖励”的顽症。 推动各地结合实际制定“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将反映技能水平和专业教学能力的双师素质纳入教师考核评价体系。 继续办好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竞赛,以行动型模块化课程和项目化教学实施能力为重要指标。 试点开展专业课教师技术技能和教学能力分级考核,作为教师聘期考核、职级晋升考核、绩效分配考核的重要参考。 提高考核评价的正确导向,强化考核结果的应用和激励作用。
10、落实权益保护和激励机制,提升社会地位
在职业院校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过程中,教师的学生管理权、薪酬福利权、参与管理权、进修权等要依法全面落实和保障。 加强教师教育教学、继续教育、技术技能传承与创新等,制定减轻职业教育教师负担的政策,适当减轻专职教师的行政管理工作。 教师教育、管理学生的权利依法受到保护。 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技术服务、社会培训、自办企业等收入可按一定比例作为绩效工资来源; 教师依法取得的科技成果转化奖励收入,不计入绩效工资,不计入绩效工资。 单位工资总额的基数。 各地要根据承担扩招任务和职业培训的职业院校实际情况,增加绩效工资总额。 教师出国培训的学时(学分)应根据工作量进行考核,并作为绩效工资分配的参考因素。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报酬按照规定予以保障。
十一、加强党对师资队伍建设的全面领导
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领导和方向作用,充分发挥教师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加强教师党员的教育管理监督和组织宣传,充分发挥教师党员的作用。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 实施教师党支部书记“双领军”培养工程,建设坚强的思想政治党务队伍。 要努力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坚持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争当“四个”好教师。有”,全心全意为学生磨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领路人。 完善德育与技能相结合、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构建“思政课”和“思政课”总体格局,全面推进“三轮育人”,实现一体化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培训相统一。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现师德榜样,讲好师德故事,大力宣传职业教育“时代榜样”、“最美教师”,促进职业教育“时代模范”、“最美教师”。职业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
十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改革的保障措施
加强组织领导,把师资队伍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工作联动机制,推动师资队伍建设和改革中重大问题的解决。 深化“放权、放权、放权、放权、放权、优化服务”改革,提高职业学校和各类办学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教师积极参与,促进有机融合教师队伍建设和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将成为高水平职业学校投资和中国特色专业建设规划的支持重点,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规划将进一步向师资队伍建设倾斜。 鼓励各地根据实际及时提高职业技术师范专业生均资助标准,提高师范教育保障水平。 加强监督评价,把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作为政府履行教育责任考核和职业学校办学水平评价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