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古玉田(成都中学退休教师)
头图|视觉中国
我这里所说的教师工资主要是指公立学校——尤其是公立中小学教师的工资。
现在的公立学校大致有两类:一类是体制内按编制举办的,是主体。 还有一类所谓“改制”学校,是指以校长为首的行政人员(仅具有行政职务)由教育主管部门指派,而非行政教师则由学校聘任,不占用学校空间。设立。
目前薪资待遇普遍优于现有教师,但劳动强度很高。 但这些学校在各地总体比例很小。 因此,我们主要讨论公立学校教师的薪资问题,这占了编制的比例。
中国教师薪酬体系过于复杂
教育高度发达的国家,如德国,都有国办教育的传统。 私立学校不但不占主流,甚至连支流都算不上。 中小学教师均为公务员,在中产阶级中处于中等以上水平。 其薪资结构非常简单,教师的薪资也非常有吸引力。
德国中学教师的税前工资约为每年4.5万欧元,约合人民币36万元。 在薪资结构中,除了基本薪资外,教师的教学经验是影响薪资水平的决定性因素。 职称级别没有差别,自然也就没有职称工资。
另外,你是否结婚、有几个孩子也会影响你的工资。 同等教学年龄下,已婚教师的工资比单身教师高,有孩子的教师比丁克族教师工资高,孩子多的教师比孩子少的教师工资高。儿童等。
在中国,情况要复杂得多。 由于篇幅限制,本文仅简单介绍一下。 教师的职称(职称)工资与其学历文凭(分为初级、中级、高级和高级)挂钩。 每个级别又分为几个级别,如中级分为10级、9级、8级,高级分为7级、6级和5级,高级分为4级、3级、2级等……
第二部分是工龄工资,但最奇怪的是,对于教师至关重要的教工工龄津贴却少得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第三部分是“绩效工资”,根据经济区域、政策制定水平、理解和执行水平的不同,绩效工资差异很大。 这有点类似于公务员和公务员因行政区域不同而导致的年终绩效差异。 甚至有些领域还存在巨大差距。
此外,与(在职)工资相关的还有区、市、省考核的“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等,也与实际工资挂钩。
还有就是当地的生活补贴,不同地区的情况不一样或者差别很大。
除了上述与教师工资相关的因素外,极少数“国家”、“省”、“示范”学校的高中(特别是语文、数学)教师在大学毕业后还可以获得绩优奖励。入学考试。 获得巨额现金奖励(少则七八千,多则数万,多则数十万)。
但这仅限于“优质学生”和“优质教师”集中的名校(见我的著作《今天我们仍在“病痛”中前行——对公立教育的思考》)。然而,这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并不具有普遍意义。
如果你想了解某个地区详细的教师工资制度,那就直接咨询教育局人事部门。 只要他或她愿意回答你,你一定会得到最完整、最详细、最具体的答案,而且在你满意之外,你还能感受到其中的复杂性、专业性,甚至“深奥” ” 教师薪酬的组成部分。
如果再问除了数据之外还有什么考虑,比如:“为什么教师的薪资结构要搞得这么复杂?答案大致会是这样的:为了吸引越来越优秀的人才愿意成为一名教师。”教师,以激励教师更好地教书育人,想当教师、当好教师、当优秀教师、当名教师等。
说了这么多,到底是哪些因素构成了教师的工资,目前还不清楚。 不是我不想说,是真的轮不到我在这里说。 在我看来,这个问题确实很复杂。
读者如果想了解,可以到网上——比如百度,或者教育部的网站——看看关于教师工资构成的相对明确的政策说明。 当然,即使你查相关资料,也不一定能搞清楚,因为教师的工资除了与国家政策、当地财力有关的政策外,还与学历、教学能力、学历等有关。教学表现。
有时,有些学校甚至可能与教师的私人关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比如,在一些学校,你教什么班——实验班还是普通班,住宿班还是走读班等等,都会直接影响老师的实际收入。 而你能教什么课,可能取决于你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表现,也许还有你和有权安排教学的人的关系。
为什么这么复杂?
本文的重点不是教育人事和工资管理部门制定并列出的有关工资构成的规定。 本文想谈的问题是:为什么教师的薪资结构如此复杂? 为什么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教师工资中占教师工资比例较高的教龄津贴却如此之低,而在我国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为什么?
这一直是个令人费解的问题。 没有人特别喜欢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 然而,我们教师的薪酬结构的组成部分确实不简单,而且确实非常复杂。
复杂繁琐的等级评定体系与复杂的薪酬结构相辅相成,这种机制的实施往往会导致教师之间的矛盾。 职称指标太少,校长就更不知所措。 每年,学校都会花费大量精力在职称“战”中。
有一次,当我和一位教育局负责人谈论为什么要把教师的工资结构弄得这么复杂时,他的回答发人深省:“只有把教师的工资结构做成阶梯式的,才能提高教师的工资水平。”教师有能力在A方向努力工作,只有通过许多职级、荣誉、活动的考核,并将这些体现在工资上,教师才能有学习目标和提高的动力。 ”
对于上述说法可以解释的是:假设教师普遍懒惰、不专业、不是出于对这个职业的热爱而选择当教师,那么他们就必须花费金钱、物质和精神上的东西。 双重刺激(动机)的东西。
另外,我当时随口说道:恐怕是为了控制老师吧。
他笑了笑,没有回答,良久才回答:我没有这么说。
其实纵观各行各业,普遍与制度相关,似乎薪资结构相当复杂。
里面充斥着各种各样的评语、荣誉和等级,就像教育一样,无论是机关事业单位、学校还是医疗单位,无论是地方国营还是中央国营。 人事管理部分省事了(其实想省事一时只会带来越来越大的麻烦),但教育、学校、教师的特点,被各种荣誉等级审核和复杂的薪资体系压得喘不过气来。
基于教育的特点和教师职业的性质,中小学教育不应将“竞争”纳入其中。 不宜搞“竞赛”,也不宜搞评优、评优等活动。
教育是一种心灵交流的事业,除了教育本身之外,不允许掺入任何功利动机。 把对职称、职称、荣誉的追求带入教育,确实是导致教育误入急功近利的主要原因。
但我们依然乐此不疲,依然将这种极端功利的做法视为激励和控制教师的法宝。
无论是否出于“管理教师”的目的,如果薪资结构复杂、年级层次多,真的能激励教师全身心投入教育实践吗? 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我们的老师一定是世界上最敬业的,不,唯一敬业、上进的老师! 发达国家的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和义务教育)早就应该崩溃了。
据我了解,假发达国家基本没有针对初、中、高级、高级、特级、学科带头人、名师工程的“激励机制”,也没有教师优秀、先进等评价。他们的老师靠什么来激励他们?
这也许值得仔细研究。 仅仅说“国情不同”、“特点”等可能没有说服力。
让老师静静地教书育人
借鉴发达国家教育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实际上可以简化教师工资的构成。 这不仅将使教师薪酬更加合理,成为优秀大学生择业的主要选择,也有利于鼓励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岗位。 职业前景。
做一名好教师、一名优秀教师已经成为一种职业意识,而不是现在口号鲜明实则功利、甚至是尔虞我诈、互相暗中破坏的“竞争”和“斗争”。 任何一位真正热爱教育的校长都不会想到,只有教师之间相互竞争,管理才有效益。
尊重教师的评价体系应逐步消除现行官僚主义的教师职称评价体系。 真正意义上:尊重教育、尊重学校、尊重老师。 别再让教师争夺职称、职称、荣誉。 停止把各种不适合教育领域的评价移植到教育领域。
让学校真正成为教师心灵安定的地方,让学校真正成为教师的精神家园,让教师默默地、全心全意地教书育人,让广大教师真正从“养家糊口”到“事业”,再到“事业”。 欣赏我所从事的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