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管理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加快应急机器人发展的指导意见

应急管理部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加快应急机器人发展的指导意见应急〔2023〕148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应急管理厅(局)、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

公务员考试网 公众号

注册消防师考试

关于加快发展应急机器人的指导意见

急〔2023〕148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应急管理部门(局)、工业和信息化部门:

应急机器人是在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救灾过程中执行监测预警、搜救、通信指挥、后勤保障、生产作业等任务的智能机器人。 它们可以实现半自主或完全自主控制,部分或完全替代人类的工作。 机器系统的总称。 应急机器人具有感知、决策、执行等特性,可以提高复杂危险场景下生产和救援的效率和安全性。 应急机器人的发展和应用代表了应急管理装备现代化的发展趋势,是衡量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贯彻落实《国家应急体系“十四五”规划》 《应急管理装备发展五年规划》和“十四五”规划。 《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安全应急装备重点领域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5年)》等战略部署,加快应急机器人技术研发和实际应用,推动应急现代化管理体系和能力,制定本指引。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的重要论述,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面向应急管理。 实战刻不容缓,以提高应急管理装备现代化水平为重点,以科技创新为动力,突破核心技术,增强产品供给,加快推广应用,建设应急机器人体系,提高应急管理领域先进技术装备保障水平。

(二)基本原则。

坚持需求导向、实战化。 牢牢把握需求导向、问题导向、实战导向,聚焦重大灾害事故救援装备短板和“卡脖子”问题,持续加强关键技术研究和关键装备研发,加大救灾装备部署应用力度。应急机器人,不断提高应急机器人实战能力。 能力。

坚持创新驱动、技术突破。 发挥创新第一动力作用,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研究,增强自主科技创新能力,突破核心技术瓶颈,深化新技术集成应用,提高转化和转化水平。科技成果产业化,努力提高应急机器人科技含量。

坚持系统理念、全面发展。 要综合考虑应急需求优先与长远发展、能力提升、装备建设的关系,坚持系统规划、战略布局、整体推进,加快应急机器人系统建设,提高应急机器人系统无人化、智能化水平。应急管理。

(三)主要目标。

到2025年,研制一批先进应急机器人,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显着提高; 建设一批重点场景应急机器人实战测试示范应用基地,逐步完善开发生态系统; 装备应急机器人不断增强,装备体系基本构建,实战应用和保障水平全面提升。

二、主要任务

(一)加强应急机器人应急技术研究。

围绕强化机器人抵御恶劣环境能力、提高机器人负载功能和模块化水平、提高机器人控制和智能化水平等关键领域,加大科研力度,突破一批基础共性技术。

1、增强机器人抵御恶劣环境的能力。 针对洪水、地震地质灾害、森林草原火灾、城市火灾等高风险应急救援场景,机器人增强抵御高温、高湿、高原、高寒、冰冻、腐蚀、以及复杂的水下环境,并能承受雨、雪、强风。 等待恶劣天气的能力提高了机器人对极端作业环境的适应能力。 围绕封闭、半封闭狭小空间的搜救需求,开展轻量化、小型化、高机动性机器人的创新运动机构设计,提高机器人在高度复杂地形上的适应性和通过性。 重点研究适应火灾现场高温环境长期作业的高温防护技术、能承受高原昼夜温差大等恶劣自然条件的防护技术、无人机控制能适应高原不稳定风雨雪的技术,提高无人机高原作业性能技术、沿海作业两栖机器人防腐技术、能适应高度非结构化的运动机构与控制技术地形。

2、提高机器人的负载功能和模块化水平。 针对应急机器人多功能一体化的需求,开发了一批高性能有效载荷。 加强环境感知和目标侦察载荷研究,提高机器人高效搜索作业能力。 加强多功能工作负载及属具研究,满足机器人多功能、高效精准执行作业的需求。 加强高性能、轻量化通信负载的开发,解决复杂环境下通信稳定性差、距离有限、抗干扰能力差等问题。 研究通用化、系列化、组合化的机器人有效载荷,提高有效载荷机械接口、电气接口、通信协议等的兼容性,实现有效载荷的快速拆装、替换、升级和扩展。 重点研究轻量化、高性能的可见光、红外、多光谱、雷达、激光、声学等探测负载,可搭载在机器人平台上,实现快速大面积探测,以及高精度、大面积、以及深埋废墟复杂环境下的生命探测。 、精确定位负载、中小型无人机可搭载的轻型、持久、广覆盖通信中继负载、高效灭火弹、灭火剂等适合无人机火灾的灭火装置负载-格斗、大规模多臂协作加载冗余自由度机械臂、可自动更换的多功能机械臂附件等。

3、提高机器人控制和智能化水平。 针对复杂有限空间、高山峡谷、急流水域等特殊环境的救援需求,强化机器人的环境适应、多源信息融合以及无通讯信号、高浓度烟雾等极端恶劣条件下的任务沙尘暴、地形复杂、水质浑浊、流速快。 战略智能规划、自主智能侦察搜索等技术研究。突破无人机、机器人等装备集群协同作业关键技术以及人机协同作业技术。 加强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在应急机器人中的创新应用,提高机器人智能化水平。 重点研究无人机群飞技术、群体控制技术、地面移动机器人自主任务规划技术、人机协同作战技术、灾区快速全景建模技术、快速三维建模技术、快速灾害评估技术、快速灾害感知能力部署技术、灾前灾后精准比对扫描技术,以及灾区环境感知多源信息融合技术、灾害大数据挖掘技术、基于智能算法的灾害危险点识别技术等。

(二)加强重点领域应急机器人发展。

针对抗洪抢险、森林草原火灾救援、地震地质灾害救援、城市消防、应急指挥通信、安全生产等领域提高应急能力的需要,开展险情侦察、生命搜索等、物资保障、灭火、高危场景作业、复杂场景抢险救援、生命通道建设、通讯保障等机器人装备使高端装备自主可控,提高高危场景作业的安全性,提升重大灾害无人化、智能化救援能力。 ,推动直接对抗人为灾难向依靠机器人减少和替代人的模式转变。

1、抗洪抢险领域。 堤防巡检重点是发展机器人检测堤防空洞、变形、渗漏、涌管、滑坡、崩塌等安全隐患; 封堵排水的重点是开发机器人在高风险工作场景中替代人工,包括堤坝溃口的无人封堵。 作业、拆除/剪切/挖掘作业、防涝作业等; 搜救重点发展机器人,解决大面积水面下的灾害侦察、生命搜救、灾害处置等问题。

2、森林草原火灾救援场。 结合森林草原防火灭火工作特点,开展机器人的开发应用,解决目前一些人工作业的难点和危险性,包括用无人机代替人工巡检,减少森林火灾监测盲点提高巡逻效率; 利用高机动性地面机器人和无人机集群进行快速协同灭火行动,保障救援人员的人身安全; 利用无人机、无人车等解决救援人员物资运输等后勤保障问题。

3、地震、地质灾害救援领域。 围绕传统装备深入中深埋压、狭小空间等复杂作业环境的困难,加强搜救机器人研发,强化环境探测、生命搜寻、生命通道建设、远程通信等任务保障、紧急物资运送; 针对大型项目,由于机械设备难以到达严重灾害现场或高危场景,加强了复杂环境下灾害排查研判的大型救援机器人平台、协作无人机等装备的研发; 适合开展大面积生命搜寻、灾害监测、重点目标调查等。 用于定位研判、重点目标多源灾害信息采集的无人机、无人机集群等设备; 开发适合堰塞湖、沉船落水等灾害事故救援的装备,能够在大流量、高浊度等条件下进行水下作业的搜救机器人等装备。

4、城市消防领域。 聚焦城市火灾智能救援需求,加强地面消防机器人研发和功能升级; 针对城市高层建筑火灾、地下有限空间事故等复杂危险场景,开发适用于灭火、搜索、救援、排烟等任务的机器人; 针对大型储罐火灾,研发储罐表面侦察灭火机器人,实现高效快速控制火势蔓延、扑灭火灾; 发展基于大载重无人机、无人机集群等装备的快速侦察灭火技术和系统; 开发机器人、无人机与灭火装置集成应用装备,以及扑救特定火灾的机载灭火装置; 研制高精度、高性能水下搜救机器人和水下救援作业机器人; 对于灾后事故现场倒塌、变形等造成受害者取证困难的情况。 针对有限区域场景,开发智能、集成、可重构的辅助测绘机器人。

5、应急指挥通信领域。 围绕“断路、断网、断电”等极端条件下应急指挥通信保障和灾害侦察需求,加强基于无人机等极端条件的新型应急通信保障平台研发,开发自主部署基于无人机的通信基站。 近空太阳能无人机、飞艇等飞行器应急指挥通信平台,提高极端条件下应急指挥通信网络建设和灾害侦察能力,打通应急指挥通信“最后一公里”。

6、安全生产领域。 围绕煤矿、非煤矿山等高风险行业以及危险化学品、冶金工贸等重点领域,加强危险化学品、化工园区、陆上石油重大危险源管理以及气井场、海上石油平台、长输油气管道和油井。 工业煤矿、大型地下采空区、高陡坡露天矿、尾矿库、高压电站、长隧道等重点场景安全生产和应急处置机器人的研发与应用,提高机器人在高危环境下的作业水平、复杂环境下的智能化水平和恶劣条件下的防护水平。 重点发展矿井渗水、火灾、瓦斯、顶板塌陷等事故高效救援机器人、露天矿滑坡、塌方事故监测预警机器人、危险化学品火灾现场勘察搜索多功能机器人救援、危化品生产装备用于仓储设施现场巡检、执勤等特种作业的智能机器人,清理树木障碍物、电力线路悬挂异物等应急作业机器人等。

(三)推动应急机器人实际应用。

1、深化战法研究。 聚焦实战场景,加强应急机器人应用策略研究,完善远程操作、人机协作、多机协作等技术。 加强无人智能装备系统研究,构建系统解决方案。 加强无人机等设备在高山峡谷、“断路、断网、断电”等特殊场景下的应用研究,制定应对策略和战术预案。

2.建设试点示范能力。 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和灾害类型,选择灾害风险高的地区,开展应急机器人试点示范,加强先进技术装备推广,提高实战保障能力。 开展西南地区森林草原防火扑救试点示范,重点开展森林草原火灾无人机巡检、森林草原火灾救援大载量无人机、自动开带机器人等应用示范。 在长江中下游开展水上救援或巡堤装备试点示范,重点发展巡堤无人机、无人车、无人船和堤防决口封堵智能装备、水下搜救机器人、水下搜救机器人、水下搜救机器人、水下搜救机器人等。高负载抢修机器人等应用示范。 围绕安全生产,开展智能矿山作业和机器人置换危险岗位示范,推进一批无人化、智能化示范矿山建设。 在地震、地质灾害多发地区,依托相关实验测试基地开展灾害搜救机器人试点示范。 同时,加大应急指挥通信无人机示范应用,包括无人机应急指挥通信系统、通信基站自主部署等; 开展作战保障机器人示范应用,包括物资输送无人机、无人机、汽车等。

3、加强装备应用。 根据救援队伍能力分类,推动国家和地方各级应急救援队伍装备升级换代,加大对重大自然灾害和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装备建设的支持力度,配备技术先进、性能可靠、灵活性强。 适应性强的专业救援机器人,重点加强高端消防机器人、排烟机器人、侦察无人机、森林草原消防救援无人机、水陆空物资输送机器人等装备建设。 对于国家综合消防救援队,我们将继续增加应急机器人的比例,提高机器人在洪涝灾害、森林草原火灾、城市高层火灾、地震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通信等方面的保障水平。字段。 为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加强无人机、矿井排水机器人、矿井(隧道)救援救生机器人、大流量远程灭火系统等装备装备,增加自然灾害救援机器人等装备数量。如地震和地质灾害救援、抗洪抢险等。 各地将根据实际情况,加大机器人等设备的配置,提高对灾害事故快速反应、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四)深化应急机器人开发环境建设。

1.完善标准和法规。 完善应急机器人标准体系,完善机器人有效载荷接口规范、实战效能测试等标准规范。 加快各标委会机器人相关标准对接,加强标准供给,统筹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战略规划。

2.完善研发体系。 依托部重点实验室,加强对应急机器人研发的支持,不断提高应急机器人的技术水平。 充分发挥科研院所、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等平台作用,针对不同细分应急领域建设机器人研发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工程技术中心等创新基地管理领域,聚集优质社会资源。 强化实用装备研发的系统支撑。 推动自然灾害应急机器人试验演练基地和安全生产应急机器人综合性能测试基地建设,完善实战装备测试的系统支撑。

3.建设检测基地和公共服务平台。 针对应急管理实际需要,建设了抗洪救援试验基地、高原性能试验基地、森林草原火灾救援试验基地、地震地质灾害搜救试验基地等一批实用试验基地,建成石油化工、新能源消防救援试验基地。 完善各类应急机器人检验检测和实用效能测试评价体系,推动机器人研发创新基地和检验检测能力一体化建设。 建设国家应急管理系统无人机综合信息平台,服务应急管理需求。

三、保障措施

(一)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协调推动相关部委支持应急机器人研究和应用,围绕应急机器人科研、产业发展、工程应用加强政策创新和协同融合。 选择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开展试点示范和创新产品推广应用。 凝聚应急机器人实际需求,加强关键技术的“揭示和研究”。 鼓励各地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促进应急机器人产业发展。

(二)完善创新保障体系。

充分发挥国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创新中心和部属院校等研发机构作用,聚焦应急管理需求,加强前沿和基础技术研究,加快创新成果转移转化,构建有效的产业技术创新链。 鼓励重点企业联合开展机器人协同研发,提高优质机器人供给能力。 支持企业加强技术中心建设,开展关键技术和应用技术开发。

(三)强化应用推广保障。

将应急机器人纳入应急装备装备标准、先进技术装备推广目录等,推广应急机器人装备和应用。 精选应急机器人应用典型案例,加强优质应急机器人推广。 鼓励企业将安全生产费用向机器人等新型装备应用领域倾斜。 探索建立新型服务平台,鼓励企业或研发机构开发机器人应急服务等新商业模式。

(四)深化开放交流合作。

支持学术机构、企业、行业组织等单位围绕前沿技术、标准规范、检测认证、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等加强国内外交流与合作,加快示范实施成熟的场景。 充分利用多双边合作机制,推动产品和解决方案“走出去”“用上”,实现合作共赢。

应急管理部、工业和信息化部

2023 年 12 月 29 日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方硕教育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136311265@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hbrsks.net/?id=308121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