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2018年对外汉语教学暑期高级研讨班进入最后一天

北京大学2018年对外汉语教学暑期高级研讨班顺利结束7月27日,北京大学2018年对外汉语教学暑期高级研讨班进入最后一天,大家在不舍中迎来最后两场学术盛宴。…

7月27日,北京大学2018年对外汉语教学暑期高级研讨会进入最后一天,大家都迫不及待地迎来了最后两场学术盛宴。上午和下午会议的主讲人是北京大学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院的李力副教授和刘元满教授。

北京对外汉语教师培训_北京汉语教师培训基地_北京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证培训上午,李莉女士从“汉语作为外语教学什么”和“汉语作为

外语教学什么”两个问题出发,作了题为“我对汉语教学的看法”的讲座,指出文化教学是汉语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文化教学也需要考虑不同的教学对象,对外国学生的文化教学和对中国学生的文化教学要区别对待。李老师首先论述了文化教学的方法和策略,认为文化课程的教学方案应当在文化教材和教学对象的选择基础上设计。针对“将话语结构引入文化”的策略,李老师与同学们分享了他最新的编纂成果——面向中高级汉语学习者的《中国现代文学经典选读》。李老师通过展示教材目录和编纂风格,简要介绍了选文思路和教材编纂情况,同学们也积极与老师互动,对编纂文化读物提出了感受和建议。李总谈及文化课程的教学,指出与面向留学生的中国文化教学相比,目前关于研究生文化教学的讨论还略显不足,还需要在研究生课程中设置文化知识等方面的课程。接着,李老师谈到了文化课程与日常教学的融合,认为文化课程可以通过引入古代思想和文化、文化考察、与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的方式落实到日常教学中。此外,师生需要相互配合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向学生揭示中国文化的精髓,告诉他们中国文化中的“什么”,从中外思想的比较角度梳理中外思想的发展和特点,这反过来又要求汉语教师纠正自己的立场和态度。最后,李老师回顾了欧洲历史上的三次中国学习热潮,认为学科的发展需要理论和历史的并行发展。回过头来看,历史视角是思考学科建设的另一种方式。

北京对外汉语教师培训_北京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证培训_北京汉语教师培训基地

下午,刘元满教授作了题为“中国教师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与教学模式——以课例研究”为题的讲座。 刘老师首先讲解了“职前汉语教师/准教师”、“学术硕士与专业硕士”、“教师教育”和“教师教育课程”的相关概念,比较了高校汉语作为外语培养目标的差异, 并介绍了北京大学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院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的发展历程以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硕士学位。

刘老师比较了 、 和Kumar关于教师学习理论的框架,然后综合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师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教学视野,促进深入的理解和学习,提供真实的实践机会,培养专业的反思意识。“教学过程如何促进职前教师的学习?”“什么是有利于职前学习的课程教学模式?”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关注两个主题:教师教育者和职前汉语教师。刘老师以典型的教师教育课程《对外汉语教学理论与实践》为例,系统完整地展示了教学模式的不断完善和研究过程的深入发展。课程教学计划由教师理论教学、学生课堂观察、学生教学实践与反思三部分组成。通过对教学过程的全过程跟踪观察和大量的定性数据分析,初步总结出一套课程模型,并通过学生的教学反馈,在实践中不断改进教学,调整教学内容,历时三年,最终总结出“理论储备-观课-课件准备-教学”的课程模式和具体教学内容经验教学反思“。刘老师还以学生教学反思报告中的“重点事件”为例,说明职前教师教学信念的建立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北京对外汉语教师培训_北京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证培训_北京汉语教师培训基地

刘老师精彩的演讲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此时,2018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学暑期高级研讨会也即将落下帷幕。讲座结束后的闭幕式让同学们回顾了在北京大学十天来所经历的点点滴滴。典礼首先展示了预备队和同学们拍摄的照片,有的展现了嘉宾的风采,有的展现了同学们的生活,有的展现了北京大学校园的美丽风光,每一张照片都代表了研讨会留给同学们的美好回忆。紧接着,研讨会总干事辛平教授作了课程总结,辛总对同学们在多变的天气中保持了充分的学习热情表示赞赏,并对筹备团队的辛勤工作表示感谢。随后,北京大学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院副院长刘元满教授致辞。刘总首先代表学院对同学们圆满完成研讨会表示热烈祝贺,并指出,汉语作为一门外学科的发展发展至今,也给在座的各位留下了很大的探索空间。最后,刘总表示,北大永远是大家的聚集地和加油站,学院愿为大家搭建学术平台,期待明天的学术新星冉冉升起。接下来,辛萍教授和刘元满教授为预备组和新闻组的同学们颁奖并合影留念,再次对大家的辛勤付出表示感谢。最后,毕业典礼在研讨会师生合影留念中圆满落幕。

北京汉语教师培训基地_北京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证培训_北京对外汉语教师培训

至此,为期两周的2018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学暑期高级研讨会已经落下帷幕。本次研讨会共邀请了20位国内外专家学者就语言本体研究、习得与研究方法、三大教育课题(教材、师资、教学方法)和文化教学等进行了专题讲座,为来自国内外90多所高校的汉语专业硕士生、博士生及相关领域的教师带来了精彩难忘的学术盛会。

北京汉语教师培训基地_北京对外汉语教师培训_北京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证培训

不知不觉中,北京大学汉语教学暑期高级研修班已经走过了第六个年头。每年七月的炎炎夏日,来自世界各地的“汉语作为一门外语”齐聚未名湖畔,聆听大师们的教诲,碰撞思想的火花,共享汉学盛宴。一年一度的研讨会见证了学员们的不断成长和汉语作为外学科的发展和完善。为期10天的留学交流的结束,是终点,也是起点,这次经历将激励“汉语作为一门外语”在未来的学术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行!我们期待明年见到你!

文/孙思琪、田晓萌

摄影/李思航

附录:讲师介绍(按字母顺序排列)。

丹邓是北京大学汉语教学学院副教授,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博士学位。他曾在美国和泰国任教,主要研究兴趣为汉语音学和第二语言语音学。在《世界汉语教学》《语言写作应用》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近20篇,2010年出版专著《汉语韵律词研究》。承担研究生“汉语元素教学”、“汉语语音研究与语音教学”、国际学生正音和汉语口语教学等教学任务。目前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语音轻视下的汉语韵律与句法互动实验研究”。

季传波,北京大学汉语第二语言学院教授、副院长,应用语言学博士。自2002年以来,他一直在北京大学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院工作,并曾在英国牛津大学和韩国梨花女子大学任教。在《语言教学与研究》《汉语学习》等学术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2015年出版专著《强调范畴及一些句法方面研究》。参与编纂多部对外汉语教材和参考书,研究领域包括: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文体与语法研究;“三教(师资、教材、教学法)”研究;语言生活条件研究等

江新:北京语言大学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研究中心教授,2017年“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最具影响力学者”名单,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学博士,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博士生导师, 以及基础心理学硕士生导师。他还是《世界汉语教学》杂志的编辑,北京语言大学第十届学术委员会委员。曾入选哈佛大学博士后项目和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主要研究领域为语言心理学、汉语第二语言习得和认知加工。他目前的研究兴趣是汉字、词汇的习得和认知处理以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阅读。出版专著《汉语教学的心理探索》《汉语词汇与外语阅读学习研究》,合编论文集《汉字认知与教学》,在《心理学杂志》《世界汉语教学》《语言教学研究》《语言科学》等期刊上发表论文近50篇, “语言和写作的应用”等。

李凯: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80年代任教于美国达姆斯大学东亚研究系,1993年起任教于欧柏林大学( )。曾任米德尔伯里大学暑期汉语学校首席教师、清华大学IUP汉语项目讲师、清华大学汉语教学中心暑期讲座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学术顾问、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化学院研究生导师, 河北师范大学国际交流中心客座教授,全国汉语教师协会期刊编辑。与人合著出版了《鲁迅的教育思想与实践》(人民教育出版社)、《文言章句》(美国波士顿郑翠出版社)、《汉语会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等,发表论文多篇。

李莉是北京大学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学院的副教授。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复旦大学中国文学博士后研究站博士后。他的研究兴趣包括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思想与文化、跨文化交际等。他出版了四部著作,包括2007年的专著《大众传媒与当代中国文化思想》和2013年的专著《现代中国短篇小说的文体意识》。在《南京大学学报》、《文学争议》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近50篇。2013年承担“北京市高等教育青年才俊计划项目”,参与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现代文学与现代中国大学”重大项目,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现代小说理论研究”。

李泉: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汉语教学硕士指导委员会委员,世界汉语教学协会理事,《世界汉语教学》、《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等期刊编委。从事对外汉语教学30余年,曾受邀赴美国、德国、法国、英国、西班牙、智利、阿根廷、南非、越南、瑞士、墨西哥、匈牙利等国家短期讲学。曾获全国对外汉语教师优秀教师奖、中国民大学优秀科研成果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国家汉办、中国人民大学科研项目10余项。出版《汉语语法研究与分析》《单音形容词原型特征模式研究》《对外汉语教科书通论》《对外汉语教学思想集》《对外汉语教学讨论集》等专著,主编、合编文集、教材10部, 主编国家级丛书《发展汉语》(第二版)。发表论文100余篇。

刘立新,北京大学汉语教学学院副教授,长期项目教学研究部主任,世界汉语教学协会会员。自1990年起在北京大学任教,并担任夏威夷大学、斯坦福大学、比利时根特国立大学、英国牛津大学客座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对外汉语教材研究、汉语视听口语教学、教师培训等。参与编纂《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师标准》,发表《图画时代的视听与口语教学》等多篇论文。编纂了《汉语视听与口语教程——有孩子的家庭》、《初级汉语读写》、《新版中国:中级汉语》等十几本热门汉语教材。他教授“HSK二级”慕课和微课“汉语课本资源分析与利用”。研究生课程《汉语作为外语教科书分析与编纂》荣获2017年度北京大学优秀教学奖。

刘迅,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中文教材主编。曾任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教师教育学院院长、国家汉办对外汉语教学学术专家咨询小组成员、全国汉语水平考试委员会咨询委员会委员、纽约州教育部汉语教学顾问。从事对外汉语教学、本科及研究生教育、教师培训、学科理论研究及教材编纂工作50余年,主要研究兴趣为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第二语言教学理论、教材编纂理论、教师发展理论等。发表论文数十篇,包括《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初探》、《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等。主持或独立编纂了《实用汉语教材》、《新实用汉语教材》、《儿童汉语》等6套汉语作为外文教材。曾获国家汉办颁发的“优秀国际汉语教材奖”和加拿大汉语教学协会颁发的“枫叶奖”。

刘元满,北京大学汉语第二语言学院教授、副院长,文学博士。1985年起从事汉语教学工作,先后在日本山梨女子短期大学工作两年,在美国西点军校工作两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短期任教,后赴南非、缅甸、 日本、泰国、埃及等地进行教师培训。主要研究领域为课堂教学研究、教科书研究、教师发展研究。他出版了专著《汉字在日本的文化意义研究》和《日本的汉字》,合著了《英日汉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研究》,并合编了《汉语作为外语教学研究》。著有《高级汉语口语》《走进中国》《汉语中级听力教程》《汉语在手》等教材。他已经完成了日本住友财团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正在研究中,并发表了40多篇学术论文。

王海峰:北京大学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博士,北京国际汉字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国际汉语学会会员,中国汉语学会会员。他的研究重点是现代汉语语法和汉语作为外语的教学。近年来出版专著、教材、参考书等7部,发表论文近40篇。主持多项国家、高校等科研项目,多次参加国际会议开展学术交流活动。2014年获北京大学第十二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突出成果奖二等奖。

王天苗,北京大学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学院副教授。毕业于北京大学教育学院,获博士学位。他的研究兴趣包括教师发展、学生发展和汉语作为外语教学。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教育科学“十一五”项目、国家汉办“2017年度汉语教育与硕士教育研究年度项目”重点项目、北京大学“北大研究”重点项目、研究生课程建设项目、北京大学教材建设项目。出版专著2部,翻译1部,国际汉语教材6部,在《世界汉语教学》《语言教学与研究》《语言写作应用》《汉语学习》等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40余篇。

王志民,北京语言大学中国问题学院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语言教学、计算语言学、汉语语法、语言资源建设、教师培训研究。2012年赴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孔子学院担任中文主任,多次为当地教师讲授汉语教学。曾多次担任国家公派教师、志愿者面试考官,参与国外教师、志愿者培训,在《对外汉语教师证书》考试培训体系征集中获“优秀样课”奖,并担任“孔子学院杯”汉语教学大赛、“汉语桥”英国赛区评委。近年来,他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规划基金、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中心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在《语言教学与研究》等核心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1部。曾受邀赴英国、法国、德国、美国、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墨西哥等国家讲学或学术交流。

魏一璞,北京大学新系统教研丛助教,毕业于荷兰乌得勒支大学语言学研究所,获博士学位。曾任乌得勒支大学人文学院学术技能委员会委员、中国-乌得勒支学者协会秘书长。他的研究兴趣是话语认知和心理语言学。在认知语言学国际会议(ICLC)、国际话语会议(IPRA)、语料库语言学与语言技术发展等国际会议上发表多篇论文,并出版学术专著和《汉语中的连词与透视标记:话语中主体性的表达与加工》。

杨德峰:北京大学汉语教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学术委员会主任,汉语与应用研究室主任,《语言学研究》、《汉语教学学报》等期刊编委,世界汉语学会会员,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博士。在《汉语》《世界汉语教学》《语言教学与研究》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出版专著《汉语结构与句子研究》《对外汉语教学副词定量研究》《日语学习汉语常见语法错误解释》《对外汉语教学核心语法》等专著, 著有《汉文化交际》、《趋向补体的认知与习得研究》等,编纂教材20余部(含合著)。曾两次受邀赴日教汉语,并曾被国家汉办、侨务办公室指派赴美国、西班牙进行汉语教师培训。

张文贤,北京大学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学院副教授,北京大学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博士。他曾在荷兰和美国任教。他的主要研究兴趣是文本语法和互动语言学。在《世界汉语教学》《语言科学》《汉语学习》等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通向项目(2011年),入选北京高校“青年人才计划”(2013年),出版专著《现代汉语连词话语连接功能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并参与编写了多部中文教科书。

张新生:美国科技大学中文教授、现代语言研究中心主任、英国特许语言学会荣誉会员、欧洲汉语教学协会副主席。他曾担任伦敦孔子学院院长、伦敦大学亚非学院语言中心主任、欧盟汉语水平标准项目负责人、英国大学汉语教师协会主席。他在英国从事汉语教学和教师培训多年,并于2003年负责在英国大学建立了第一个非PGCE汉语教师培训证书和文凭课程。著有《英国成人教育史》,主编中国外语教材《步步高汉语(步步高)》系列丛书,参与编纂步步高汉语丛书《高级商务汉语》和《人人学习汉语》,其中《步步高汉语》系列教材荣获2010年第五届孔子学院会议“优秀国际汉语教材奖”。他的研究和发表的论文涵盖文学、教育、语言政策、英汉语言教学和跨文化交际等领域。

张彦:北京大学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院副教授,北京大学文学博士。他的研究兴趣包括汉语史和汉语作为外语教学。在《语言学丛书》、《汉语学》、《语言研究》等学术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并参与编纂《词源学》、《新华习语词典》、《现代汉语典范词典》等词典。

赵洋,北京大学汉语教学学院教授、院长,剑桥大学博士,全国汉语教育指导委员会硕士生,《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杂志主编。研究兴趣包括第二语言习得、生成语法、社会语言学等,发表专著两部、译本两部,在《世界汉语教学》等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数十篇。目前的研究项目包括《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界面关系习得研究》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师证书》系列培训微课的构建。

周志平是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研究系教授。1970年毕业于台北东吴大学中文系,1974年获台湾东海大学中国文学硕士学位,1982年获印第安纳大学中国文学博士学位。他研究中国现代思想史和晚明文学。他出版了9本中文著作(如《自由的火焰:胡与林玉堂》、《中国现代思想与汉字一瞥》、《现代汉字与文化的反思》等),以及2本英文著作:《A和他的自由》(与苏珊·伊根合著)(香港:出版社,2009年);《阮鸿涛与公安》(出版社,1988年)。《中国历史新记录:余英石教授论文集》(台北:联经出版社,2002年)的合编,《胡士全集3卷(编)(纽约:2013年);胡 Shih's and (ed.) (: Co., 2001)。主编各年级汉语教材10余部,主要由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出版社)出版。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136311265@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hbrsks.net/?id=307745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