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导航:
一、特写|湖北荻田村:“英雄之乡”用红色旅游实现兴村富民
湖北成人高考高升专往试题澎湃新闻记者 韩雨亭 发自湖北咸宁
湖北通城县塘湖镇荻田村。通城县融媒体中心 供图
眼前的荻田村让人眼前一亮,宽阔的广场,平坦的水泥路,现代化的农家院,清澈见底的溪流,这是许多现代都市人心中理想的新乡村气象。
荻田村位于湖北省通城县塘湖镇东部的黄袍山下,距离县城20公里。
这是一片有着红色历史的村庄。位于荻田村的黄氏宗祠是一栋砖木结构古屋,总建筑面积约600多平方米,此前曾是红色革命的活动和办公场所。
据江西人民出版社《中国苏区辞典》记载,1931年2月,在荻田黄家宗祠召开通城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正式成立通城县苏维埃政府,后又召开多次工农兵代表大会,机关驻黄袍山荻田黄家宗祠。
黄氏宗祠经当地政府修葺一新,如今已成为罗荣桓早期革命纪念馆。
1927年8月20日,罗荣桓组织发动通城县农民暴动,夺取县城,开启湖北南部地区“秋收暴动”序幕,并成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红色县级革命政权——通城县劳农政府。
时过境迁。近年来,荻田村以优美的自然风光为基础,并以红色历史文化为主题,开发红色游、生态游、运动游和产业游多种结合的道路,努力建设“红色小镇”、“体育小镇”,以此实现兴村富民。
2020年11月,荻田村被中组部、财政部确定为“红色村组织振兴建设试点”,并给予相应的政策扶持。
如今,每年荻田村都会吸引数万名游客到此进行红色和生态旅游,不仅能学习红色革命历史,回顾革命先驱艰苦奋斗历程,还能享受当地优美的自然风光,推动当地旅游经济的兴起。
“我们村已成为红色和乡村旅游目的地,村民也开始吃旅游饭了。”通城县塘湖镇荻田村党总支书记李顺来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称。
湖北通城县黄袍革命烈士纪念碑。澎湃新闻记者 韩雨亭 摄
英雄之乡
通城县是英雄之乡,最为知名的是,在1937年淞沪会战的保卫四行仓库的“八百壮士”中,许多来自湖北,而不少来自湖北通城县。
据长江日报报道称,通过调查考据,发现“八百壮士”中出自通城保安大队的壮士在240人以上,其中通城县本土的有200人以上,有确定证据出自通城保安团的壮士名单增加到109人。
通城县红色文化研究会会长李斌。澎湃新闻记者 韩雨亭 摄
“通城县更是一个全国知名的红色革命根据地。”通城县红色文化研究会会长李斌称。
据当地史料记载,1926年至1937年的12年中,中共在荻田等地建立中共通城县委,修通县委,通城县苏维埃政府等8个县级组织,经历大小战役数百次,涌现了黄全德、王高升、方胜华、李石林等革命先驱。
历史回到90多年前,中国共产党正在为全国人民寻找一条“人民当家作主”的革命道路。
1925年,中国共产党已在通城县建立组织。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亦发动反革命政变,血腥屠杀共产党人,上述事件标志着大革命遂告失败。
危机时刻,中共中央于同年8月7日,在湖北汉口召开会议,史称“八七会议”,提出了著名“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论断,此举重新决定了党的前途和命运。
“八七会议”以后,中共湖北省委将全省划分为七个暴动区,重点放在湖北省南部,包括通城、通山、崇阳、蒲圻、咸宁、嘉鱼、武昌7个县,而通城县位于最南端,地处湖南、湖北和江西三省交界处,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罗荣桓受到中共湖北省委派遣,以省农协特派员身份于1927年7月下旬到达通城县。至8月中旬,他组织农民革命军四五千人,并以中队为单位开始操练,伺机而动。
8月20日,即“八七会议”结束后的第13天,罗荣桓在通城县发起的秋收暴动获得成功。
“罗荣桓所领导的秋收暴动,使用的是搞智取,既没硝烟弥漫战场,也没有血肉的场景。”李斌介绍称,此次智取通城是由原崇阳团防局团总、共产党员叶重开和罗荣桓共同商定的方案,假装正在押解一名共产党员,准备入城送交驻守县城的民防团团长刘秀波,门卫信以为真,遂将城门打开。
叶重开带着队伍径直奔向县衙,不费吹灰之力活捉了刘秀波,缴了民防团的枪支弹药,而罗荣桓也指挥农军涌进县城,一举消灭团防局的残余势力。
当日下午,起义部队在县城召开大会,宣布通城、崇阳农民革命军成立,王武扬当选为农军总指挥,罗荣桓当选为党代表。
8月21日,根据中共湖北省委关于“暴动实行民选革命政府”精神,中共通城县委组织召开全县各区农协代表会,宣布成立“通城县劳农政府”,成为中共历史上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
通城县的秋收暴动成为贯彻“八七会议”精神的试验地,不仅有力支援了毛泽东领导的湘赣秋收起义,也成为罗荣桓军事生涯起点。
这场秋收暴动也引起国民党高度恐慌,国民党13军及反动民团迅速向通城疯狂扑来。
为保存革命的力量。9月4日凌晨,罗荣桓、王武扬率通城、崇阳农民革命军500多人、携400多枪支,向江西修水转移,在路途中多次与敌人交火,人员被打散,最后仅100余人参加了毛泽东同志领导的秋收起义。
为反抗国民党的压迫,当地人民和敌人也进行漫长而艰巨的斗争,乃至于为革命付出沉痛的代价。
李斌在研究《通城县志》等相关材资料后也得知,在革命斗争年代,通城县总人口由1928年的202837人锐减到1945年的132949人,净减73633人。仅革命战争时期被敌人杀害的红军和革命群众及亲友就达4万多人,其中牺牲的烈士1.2万余人,在册的烈士有5745人,被《中国共产党革命英烈大典》收录的4人。
“通城县有烈士4万余人,占当时人口的20%,是名副其实的烈士县。”李斌说。
旅游兴村
“我感觉旅游业已经起来了。”荻田村村民魏小巍对澎湃新闻称,伴随红色旅游的兴起,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来到荻田村,这也改变当地村民的业态,他们不仅从事传统的养殖和种植,部分村民也开始想在旅游业分到一杯羹。
“这是以前完全无法想象的事。”魏小巍说。
她是从通城县关刀镇嫁到荻田村的媳妇,此前和丈夫是在县城恋爱并结婚,早期父母并不同意这桩婚事,给出的理由很简单——“太穷了”。
“那时从县城到荻田村的交通很不方便,弯弯拐拐,颠簸不平,他们家在村里的老房子也很破旧。”魏小巍回忆称,那时谁也无法想象能有一条宽敞平坦的旅游公路通往荻田村。
即使面对家人反对,她还是决定和丈夫在一起。
“我特别看中丈夫的聪明和勤劳肯干的精神。”魏小巍回忆称,她和丈夫于1994年结婚,俩人也才20多岁,很快就有了小孩。为了养家活口,他们一起到通城县打工挣钱,由于没地方住,只能借住在县城亲戚的一个房子里。
“那时每天只能收入60元、80元左右,只能自己做饭,节约着过日子。”魏小巍说,那是一段难忘的奋斗岁月,至今想起来都不胜唏嘘。
在县城打工几年以后,他们决定回到荻田村修建新房,多年在外漂泊让他们特别渴望拥有自己的家。
“我们为修房还借了部分外债,但老公很勤劳肯干,最初在外当小工,后来包工程,最终把修房债务全部还完了。”魏小巍称,他们夫妻的奋斗故事只是荻田村勤劳致富的一个缩影,但让全村面貌彻底发生改变还是来自于党和政府的助推。
2018年,通城县委、县政府决定依托黄袍山区的红色旅游,投入资金6000余万元,打造荻田美丽乡村。
根据当地党委政府规划,要将荻田村打造为标准基层党组织、革命传统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为让规划落地实施,由县委书记亲自挂点荻田村,全面推动和升级党建工作。此举让荻田村两委和党员积极性全面调动起来,大刀阔斧地对村容村貌进行了改变,不仅实施新老集镇街道道路刷黑和立面改造工程,新修了文化广场,还对村主干道、街道两旁流水板、河堤、排水沟护砌工程进行全面改造。
不仅如此,通城县政府还将通城秋暴纪念馆、元帅广场落户荻田村,使其和重新修缮的黄袍革命烈士纪念碑、湘鄂赣省委党校旧址和黄菊妈墓园,形成一条红色旅游的线路。
通城县塘湖镇党委副书记王琛说,当地正在打造用红色旅游激活产业。澎湃新闻记者 韩雨亭 摄
“塘湖镇正在打造一个红色线路,走一遍红色纪念馆,吃一顿红军饭,走一条红军路,上一堂红色党课,让游客全方位体验当年的红色革命历史。”通城县塘湖镇党委副书记王琛对澎湃新闻称。
她认为,荻田村自然生态和人文历史同样具有吸引力。
只要走进荻田村境内,跃入眼帘的是高挺的松柏,雄伟的瀑布,还有宋朝古寺,幽深的岩洞,空气清新,山清水秀,犹如世外桃源。
荻田村原是黄袍乡所在地,因此拥有从幼儿园、小学到中学的教育体系,还保留福利院、村纺织厂、水电站等企事业单位,而白玉寺、天主教堂、基督教堂、道观等宗教庙堂,跟革命纪念馆、苏维埃政府旧址、革命烈士陵园和黄氏宗祠一起,形成穿越时代的人文景观。
这些独特的自然禀赋和人文景观,均在红色旅游带动下被“激活了”。
“我们就是想用红色旅游激活乡村活力,最关键的是让村民实现了脱贫致富。”王琛称,近年来,通城县塘湖镇荻田村以黄袍革命老区的红色文化为中心,开发自然风光,把红色、生态和运动相结合,建设“红色小镇”和“体育小镇”。
2019首届中国湖北黄袍山(通城)全国自行车户外公开挑战赛在以荻田村为主的黄袍山风景区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600多名选手参赛,不少村民第一次在村里看见外国参赛选手。
由于长期举办活动,荻田村已成为当地的活动中心,形成了对周边乡镇的辐射力。
“现在周边乡镇的很多人,喜欢晚上开车到我们这里玩。”魏小巍称。
当地政府以红色旅游为主题,倾力打造荻田村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和经济效应,让其一跃成为旅游名村。
“今年截止6月底,我们总共接待了约500多个团体,约16万多游客,与2019年同期相比增长了70%。”王琛称,截止目前,荻田村已总共接待160多万党员群众到此学习参观,荻田村民也正借此吃上了“旅游饭”,通过开办土菜馆和民宿增加收入。
为了进一步实现共同富裕,荻田村还推广“支部+合作社+农户”的股份合作模式,大力发展村级主导产业,新建油茶基地200亩、油菜基地800亩、改造板栗基地800亩,并对荻田纺织厂进行转制承包,此举不仅能增加村集体收入,帮助当地村民实现就业,还能给予贫困人员予以照顾。
根据统计,2020年集体收入5万元,今年能达到12万元;纺织厂的租金有8万余元,油茶基地可以收入1万多,富硒大米能有3万余元的收入。
“我们家的生活比以前好多了。”荻田村村民李明珠(化名)对澎湃新闻称,她丈夫身体一直不太好,经常吃药,难以长时间工作,故而家庭经济状况相对拮据。
近年来,当地政府和村两委加大给贫困户的保障工作力度,让她窘迫生活“松了一口气”。
“每月国家都会给我们全家补贴八九百元,日常开支已没什么大问题了,我丈夫的医药费也能实现90%报销。”李明珠说,国家的托底,让她如释重负,生活步入正常轨道,以前她不怎么爱出门,现在偶尔也会出来“散散心”。
“我也知足了。”李明珠说。
责任编辑:蒋子文
校对:栾梦
二、成人高考高升本属要读什么书
成人高考升大专试卷答:那是属于脱产的!不过现在大多数大学里!都不交成高的了!只交函授和夜大!还有自考的!三、成人高考与高升专有什么区别
湖北成人高考高升专往试题答:成人高等教育入学考试是全国统一招生考试,由学校根据考试结果择优录取,统考每年举行一次。高教自学考试没有入学考试,考生参加单科考试,合格一门,发一门的合格证书,所有科目合格后,颁发学历证书。每年有两次考试,考生根据情况选择考试科目。四、重庆市原市长唐良智履新安徽省政协主席
成人高考升大专试卷撰文 | 余晖
1月19日下午,安徽省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闭幕会举行,选举唐良智为十二届安徽省政协主席,选举孙云飞为十二届安徽省政协副主席。
唐良智曾任重庆市市长。十八大之后,黄奇帆、张国清、唐良智先后担任过重庆市市长。卸任重庆市长后,跨省担任政协一把手,唐良智是首位。
湖北、四川、重庆
唐良智,男,汉族,1960年6月生,今年61岁,湖北洪湖人,研究生,经济学博士,高级工程师,1983年8月参加工作,1982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十九届中央候补委员,重庆市市长、党组书记。
公开资料显示,唐良智毕业于华中工学院固体电子系半导体物理与器件专业,毕业后成为上海邮电部第一研究所助理工程师,2年后履新邮电部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助理工程师。
1987年1月至1998年7月,唐良智任湖北省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规划办、管理办主任科员,其间在日本JICA进修国际技术贸易,并在1994年9月至1996年12月在华中理工大学经济学院西方经济学专业在职研究生学习,获经济学硕士学位。
简历显示,唐良智曾在基层工作多年,担任过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武汉市硚口区区长,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襄樊市市长、市委书记,襄阳市委书记等。
2011年1月,唐良智任武汉市代市长,后去代转正。2014年12月,唐良智跨省赴四川,后担任成都市市长,2016年7月,唐良智履新成都市委书记。
2017年3月,唐良智再度跨省,履新重庆市委副书记,2018年1月任重庆市市长。
掌舵武汉、成都
从履历上看,唐良智曾在湖北省会武汉、四川省会成都工作。
在2011年1月履新武汉市市长时,唐良智曾表示,将坚持“科学理政、和谐共事”的“施政准则”。
当时,他对媒体表示,“我的学习、工作、生活在武汉,加起来待了32年。我就是一个武汉人,武汉是我的第二故乡。当选市长,我深感责任重大、只有扎实的工作才对得起这个城市。”
在出任武汉市长期间,唐良智提出将这座中部重镇打造成国家级中心城市,并相继推出工业倍增、城管革命、城建攻坚等措施。
2016年,在掌舵成都时,唐良智提到,有信心和决心,把成都的事情办好,不辜负中央和省委的信任和重托,不辜负全市人民的信任和期望。
他说,将大力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不断提升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努力在全省发展大局中更好地发挥“首位城市”“一马当先”的作用。
在成都工作期间,唐良智主抓创新创业,以及工业等工作。2017年3月,唐良智赴重庆工作。
赴安徽任职
重庆是我国中西部地区的直辖市,是我国重要现代制造业基地和历史文化名城。担任重庆市市长期间,2019年,唐良智曾出席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介绍重庆的经济发展。
他说,2018年,重庆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0363亿元,是1949年的1466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9964美元,是1949年的758倍。
此前担任安徽省政协主席的是张昌尔。
张昌尔,男,汉族,1956年8月生,湖北黄石人,1982年1月参加工作,1976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职研究生学历,管理学博士学位。
公开资料显示,他长期在湖北任职,担任过湖北省政协主席、党组书记,2018年1月任安徽省政协主席、党组书记。
在2021年12月30日的安徽省政协及机关干部大会上,张昌尔说,完全拥护、坚决服从中央和省委的决定,真诚欢迎唐良智同志到安徽省政协担任主要领导。
他说,“当前,全省风清气正人和、发展态势强劲,政协工作也蓬勃发展。我坚信,有习近平总书记的掌舵领航,有省委的坚强领导,安徽政协工作必将迎来新发展、开创新局面。”
资料 | 安徽日报 新华社 人民网 央视等
校对|罗晶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归北京青年报独家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五、3位泰斗级院士鲜为人知的身份曝光,原来这才是他们厉害的真相
湖北成人高考高升专往试题作者:洞见ADC
拼头脑的事,到最后都是拼体力。
201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恩哥,在出任北大校长时说过:
人这一生,应当结交“两个朋友”:一个是图书馆,一个是运动场。
初读这句话,似懂非懂,未能明白真正含义。
直到最近几天,我看到了三个小故事。
01
第一个故事,是关于科学家钱伟长。
中科院院士,近代“力学之父”钱伟长,其实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身份——“清华长跑五虎将”。
他应邀参加清华大学长跑队,在全国大学生运动会田径比赛中,拿到了100米跨栏的季军。
不仅跑步跑得快,足球也踢得好。
1937年,在菲律宾的远东运动会,钱伟长代表中国国足出战。
在和日本队的比赛中,他踢进一个关键球,完虐对手拿下冠军,实现了国足的九连冠。
第二个故事,是关于袁隆平。
袁老17岁的时候,参加游泳比赛,拿了武汉市的游泳冠军,湖北省的亚军。
因为泳技高超,他代表川东区,到成都参加比赛。
在100米自由泳前半段,他的配速已经打破了当时的世界纪录。
可后半段的时候,因为前一天吃了很多小吃,肚子开始痛,游泳的动作也慢了下来,最后只拿了第四名。
前三名都进了国家队,他和国家队,只有一步之遥。
第三个故事,是关于钟南山。
62年前,首届全运会在北京开幕。
体育成绩出众的钟南山,被选入北京市体育集训队,备战全运会。
在400米栏预选赛的赛场上,钟南山一举打破了当时的全国纪录。
以上三位中国泰斗级的院士,不仅在各自的科研领域作出了巨大贡献,在体育运动上,也有非凡的表现。
钱伟长爱踢足球、跑步,哪怕到了古稀之年,依然每天坚持走三千步。
袁隆平爱游泳、排球,晚年之后迷上气排球,每天傍晚,都会和农科院退休的职工们一起,在球场上一较高下。
钟南山爱跑步,喜欢打篮球,不管再忙,他每周都会坚持锻炼三到四次,甚至还在家里布置一个简易的健身房,方便随时随地运动健身。
读书使人明智,运动强健体魄。
记得在一次采访中,记者问袁隆平,“如何在科研工作中,保持良好的体力和精神状态?”
袁老给出的答案很简单——体育运动。
“体育在各方面都有好处,都有作用,常言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嘛,好的身体也是进行各项工作的基础。”
02
去年12月的时候,53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以3小时34分的成绩,完成了首次全程马拉松。
在接受央视采访时,他感慨道:
“本来打算在55岁时,挑战全程马拉松,没想到自己53岁就已经完成了。”
施一公在清华读书时,每天下午四点半,就会准时跑到操场上锻炼。
在当时的清华新生运动会上,他报名3000米竞走,结果一不小心就拿了第一名,后来更是获得了国家二级运动员的称号。
毕业后,他到杭州工作,后来任西湖大学校长,在工作之余,他坚持着跑步,平均每周要跑二、三十公里。
有时候,他不仅一个人跑,他还带着团队一起跑。
去年两会的时候,施一公到北京参会,在忙碌的行程中,他依旧坚持早上6点出门,在朝阳的某个地方里,晨跑15公里。
有人问,花太多时间在运动上,会不会影响学习和工作?
施一公笑着回答:
“跑步让人有更充沛的体力,有的人以为,花了很多时间(锻炼)学习效率会降低。
实际上,如果跑步方法得当,能调整你的能量级别,心脏机能和肺活量增强,供血充足、思维敏捷。”
每次运动完,心情就会变好,精力也会更加充沛,干什么事情,效率都会比之前高几倍。
不仅科研行业如此,很多牛人,都有爱运动的习惯。
万科总裁郁亮,坚持跑步10多年,攀珠峰、跑全马,还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了“运动健将”的称号。
周润发爱爬山,爱晨跑,拍摄《澳门风云3》时,即便酷暑,也坚持每天跑5公里。
陈道明爱打高尔夫、篮球,在和易建联的比赛罚球中,取得了10投8中的好成绩。
各行各业的大佬,在工作之外,都会将运动安排在日常生活中。
美国有科学家曾耗费35年的时间,对400名成年人进行了一系列的测试研究。
最终得出了一个结论:
坚持锻炼身体的人,在智力和反应方面明显高于很少运动的同龄人。
之前还看过一个TED演讲。
神经学教授温迪,经过多次实验后发现:在现今人们所能做的所有事情中,运动最能改变一个人的大脑。
在TED的结尾,她总结道:
把运动带入你的生活,不仅能让你注意力更加集中,让你心情变得更愉悦。
还能保护你的大脑,增强神经免疫力,防止大脑退化。
经常运动,就能维护并升级你的大脑。
为什么很多优秀的人,都喜欢运动?
因为运动本身,就是给自己性价比最高的投资。
03
自媒体人@庆哥,刚毕业的时候,每天忙于工作,每天一回家,就想瘫在沙发上。
尽管整天加班,可也没忙出个成绩来。
毕业两年,她就胖了十多斤。
心有不甘的她,开始下定决心减肥,每周不管再忙,都逼着自己去两三次健身房。
刚开始的时候,每次健身,对她来说都是一种折磨。
可逼着自己坚持了三个月后,她瘦了12斤,体态变好看了,身边的一切也跟着变了。
以前,下班回家就想躺着,结果越躺越颓废;
如今下班后去健身,回到家后,自己精神更加饱满,工作效率大幅度提升。
以前写作2小时就会腰酸背痛,现在坐在电脑前,连坐姿都端正了许多。
以前老板见到她,会觉得没精气神,如今每次老板都会夸她,做事越来越积极。
她感慨道:“健身带给我的不仅是身体和精神面貌的革新,还有事业运的高升。”
当一个人开始运动后,身边的一切,也都会因此产生蝴蝶效应。
我的一个作家朋友李思圆,写文5年有余,出了6本书。
白天纵横职场,晚上挑灯夜读。
她说:“每天无论多忙,都要反思、读书和运动。”
天气好的时候,越运动越开心;天气不好的时候,锻炼身体更容易调节不良的情绪。
自己状态好的时候,去运动,健身效果会更好;状态不好的时候,更要去运动,让自己放松。
多年坚持,她不仅收获了好看的体态,还在写作和事业上,获得了双丰收。
柏拉图曾说过:“身体教育和知识教育之间必须保持平衡。”
拼头脑的事,到最后都是拼体力。
有了健康的身体,良好的精力,才能平衡好工作和生活,为自己提供持续输出的能力。
▽
之前在知乎上看到过一个问题:“有哪些值得坚持一辈子的好习惯?”
底下有个答案是:“每天跑1公里。你会发现,你未来的所有成就,90%都和这个习惯有关。”
每一次运动,都是一场和自己的较量,让积极打败消极,让自律打败堕落,让坚强打败脆弱。
养成运动的习惯,也就是养成自律的习惯。
当你开始运动,并决定坚持下去的时候,你已经走向了人生的上坡路。
点个赞吧,愿你运动时的每一滴汗,都不会辜负未来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