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导航:
一、一家60多口人,这张“全家福”羡煞旁人
湖北长江大学成人高考录取查询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2月5日讯(见习记者臧诗琴)“一家60多口人,这是10个兄弟姐妹的‘全家福’。”2月2日,用户@七武士通过长江网自媒体平台“长江头条”分享了一张“全家福”照片,引起网友热议,有网友说:“这样规模的全家福已经非常罕见了!”
自2月1日起,长江网“长江头条”推出“晒全家福,赢健康”活动,网友纷纷晒出“全家福”,讲述家族故事。
全家60多口人
正月拜年串门要“排班”
这张60多人的“全家福”拍摄于2018年,是@七武士——武汉IT人士潘先生的表弟姜买华组织全家人拍摄的。
姜买华是江西九江人,目前在赣州赣县区韩坊中心小学当老师,他说:“从前只知道我们家是个大家族,当把亲人们都组织起来时,没想到竟有60多人。”
爷爷奶奶生了10个孩子,十兄妹又各自有了孩子、孙子,形成如今60多口人的大家族。两位老人虽然去世了,但是兄弟姐妹们依旧团结一心。姜买华说:“我们家有个大群,亲人们都在里面,春节期间,是家里最忙碌的时候,也是最暖心的时候。我们家的习俗是初一拜宗祠,初二起,每天下午,亲戚们就会在群里商量,次日到谁家去串门。年年如此,乐此不疲。”
小时候,最喜欢串门了,能拿到压岁钱,吃到平时吃不到的零食。姜买华说:“尤其是去姑姑们家,我们就很兴奋。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好,别人家孩子能吃到的零食,我们都吃不到,只有姑姑们毫不吝啬地将零食分享给我们。”
亲人之间,从来不会计较得失。姜买华说:“小叔一直没结婚,大家就一起想办法给小叔叔建了一栋房子。其实大家条件都一般,但是一家人嘛,大家还是出钱的出钱,出力的出力。小叔终于有了自己的小家了,‘全家福’的背景图就是小叔的房子。”
奶奶的手心是暖的
笑容是慈爱的
姜买华回忆起小时候与长辈们一起过春节的场景,一脸的幸福感。“爷爷奶奶的笑容特别慈祥,我至今还记得奶奶手心里散出来的温暖。奶奶虽然没读过多少书,大道理不会讲,却用实际行动感染小辈。”
说起小时候与奶奶相处时发生的故事,姜买华滔滔不绝。20多年前,家里最奢侈的食物是鸡蛋,奶奶平时舍不得吃,就一个一个攒起来,留着过年或是来了客人招待,小孩子们馋了,奶奶就抚摸着他们的脑袋,慈祥地说:“我们要留给客人吃……”
“这是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也许是奶奶这种对人真诚、热情好客的品质,影响了我们家,我的爸妈对客人都非常热情,读书的时候,我带同学回家吃饭,我爸妈对我同学比对我还好,总会准备一桌子好吃的菜。”姜买华说。
家训传得好
家族才兴旺
姜买华家族里有一本很厚的家训,目前存放在宗祠里面,小时候犯错了,姜买华就被惩罚背家训。后来,为了更好地教育更小的孩子们,老人们就把家训凝炼成了“勤奋”“朴实”“善良”“真诚”几个词语,以便于孩子们更好地理解。
“家训传得好,家族才兴旺。”姜买华反复强调这句话,“爷爷去世得早,从父辈那里传下来关于他的故事,就是这一句话。”
姜买华的三叔说:“我记得小时候,家里有头牛,但村里很多家庭都没有,而我爸就会用自家的牛帮助村民耕田。老人家心善,又踏实肯干,将我们十兄弟姐妹拉扯大,现在家族里还出了十多个大学生,虽然住在村里,生活也跟芝麻开花似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了。”
正是这种质朴的家风,影响了姜买华心性,作为一名小学老师,他更看重学生的品质,而不仅仅是学习成绩。他说:“我希望我的学生先成人再成才,我也将一直朝着成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而奋斗。”
【编辑:丁翾】
更多精彩内容,请在各大应用市场下载“大武汉”客户端。
二、长江大学成考关于学信网查不到的学历是假的吗
湖北长江大学成人高考录取分数线答:成人高考的学历是国家承认,教育部学信网可查的。 同学如果报读了成人高考,但是学信网查询不到信息,可能原因如下: 1、同学什么时间毕业的?如果是近期毕业,可能学历信息未及时上报。 2、同学是否是2001年之前毕业的? 具体情况建议联系原毕...
三、“上古瑞兽”归国成长记
湖北长江大学成人高考录取查询“似鹿非鹿,似马非马,似牛非牛,似驴非驴,乃众神兽之首。”说到“四不像”,今天的年轻人脑子里浮现的形象,可能是国漫《姜子牙》中姜太公的坐骑,萌宠可爱。其实“四不像”学名麋鹿,是偶蹄目、鹿科、麋鹿属的哺乳动物。因为它“头脸像马、角像鹿、蹄子像牛、尾像驴”得名,是世界珍稀动物,又被称为“上古瑞兽”。
前不久,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来到江苏省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里的冬天显得生机勃勃,草地平阔、绵延千里。地上有一群一群的麋鹿,天上不时地有丹顶鹤、黑嘴鸥、白尾海雕等珍贵鸟类翩翩飞过。在记者面前走过的雄性麋鹿非常高大,两只角坚硬、修长、有力,自带一种“贵族气息”。比梅花鹿体型更大,更粗壮。工作人员说,成年的雄性麋鹿体重能有500多斤。
传说中的上古神兽:种群在中国由繁盛到灭绝
1964年出生的徐安宏在这里一待就是35年。1987年以来,徐安宏亲眼看着麋鹿数量由最初的39头增长到了如今的6119头,“心里说不出的高兴”。
中专毕业后,徐安宏被分配到保护区当兽医。彼时的保护区刚建立,对徐安宏来说,这无疑是一份苦差事。“最初,我们只有1.5万亩地,一眼望去都是荒凉的沼泽、滩涂。”徐安宏却自得其乐,渐渐喜欢上了这种上古典籍中经常出现的奇珍异兽。“在神话中,姜子牙就骑着麋鹿。我发现,这就是我要的人生。”
在《封神演义》中,神兽“四不像”开始是元始天尊的坐骑,论资排辈还是姜子牙的师兄,兼具龙之威、虎之猛、狗之忠、鹿之灵,是玉虚宫三宝之一。文中诗赞曰:“鳞头豹尾体如龙,足踏祥光至九重;四海九州随意遍,叁山五岳刹时逢。”
现实中的麋鹿,因为白天休息、晚上活动,经常给人一种“懒洋洋”的感觉。可奔跑起来,麋鹿十分迅速,是“短距离项目的王者”。同时,又是游泳踏浪的好手,它们十分喜爱温暖湿润的沼泽水域,甚至喜欢接触海水,衔食海藻。
它们曾在中国生活了数百万年,距今约1万年前到3000年时,麋鹿种群规模最为昌盛,数量一度达到上亿头。“比当时的人还多”。徐安宏说,麋鹿是我国固有的大型食草类动物。历代的狩猎让野生麋鹿的数量迅速衰减。到清末只剩下部分豢养在皇家园林。
麋鹿曾广泛分布于中国东部及中部地区的长江南北,但主要分布中心仍在长江三角洲的沿海地区。考古发现,1万年至4000年前人类遗址中出土的麋鹿骨骼数量,大致与家猪骨骼数量相当。但1866年后,英、法、德、比等国的驻清公使及教会人士通过明索暗购等手段,从北京南海子猎苑弄走几十头麋鹿,饲养在各国动物园中。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麋鹿被列强劫杀一空,在我国本土灭绝。
几代保护区人的接力:从39头到6119头
让徐安宏颇为敬佩的是英国的贝福特公爵。贝福特公爵眼看着圈养在欧洲各国动物园内的麋鹿纷纷死去,心中十分焦急。1898年至此后的十余年间,他在世界各地花重金购买了18头麋鹿,并饲养在乌邦寺庄园内。“这18头麋鹿是现在全世界所有麋鹿的‘祖先’。”徐安宏说。
到二战时,乌邦寺庄园已有麋鹿255头。为了避免战火彻底摧毁庄园与麋鹿,贝福特公爵的子孙决定向全世界的大型动物园转让麋鹿。到1983年底,全世界麋鹿达到1320头。1986年,原国家林业部与江苏省人民政府在大丰选址建立保护区。同年,保护区从英国7家动物园引入13头雄性麋鹿、26头雌性麋鹿,共计39头麋鹿。
“这是我们的‘火种’。”时隔百年,麋鹿重回祖国,徐安宏深知责任之重。他翻阅古代典籍,但只找到了模模糊糊的记载。对于麋鹿的习性、饮食习惯等,徐安宏几乎一无所知。“当时,我们只知道麋鹿喜欢游泳,喜欢生活在沼泽、平原地带。”而大丰土地平旷,沼泽密布,是麋鹿天然的栖息地。
为了了解麋鹿,徐安宏将目光放在了保护区内的另一种野生生物——牙獐身上。牙獐属于哺乳纲偶蹄鹿科动物,与麋鹿相近。通过观察牙獐,徐安宏积累了丰富的一手资料。通过投放多种食物并观察消耗量,徐安宏发现,小麦麸、大麦、玉米、豆饼等最合麋鹿的口味。为了更好地观察麋鹿,徐安宏还与同事从美国购买了每根价值1000美元的电子项圈,通过卫星定位观察麋鹿的活动轨迹,并分析出它更喜欢在哪一个区域生活。“这可能就是早期的行程码。”徐安宏幽默地说。
在徐安宏与同事的精心照料下,麋鹿再一次在这片土地上“扎下了根”。与麋鹿一起扎根大丰的,还有一代代的保护区工作人员。
36岁的姚亚军是保护区管理处安全保卫处的工作人员。他从小在保护区内长大,父母都是保护区的职工。保护区的变化,他都看在眼里。
“不仅是麋鹿数量多了,保护区内还飞来了百余种珍贵的鸟类。生物多样性也更丰富了。”姚亚军发现,一到夏天,麋鹿身上就会有很多蚊虫,而那些珍贵的鸟儿就会趴在麋鹿的背上吃虫子。这样一幅和谐的生态画面,深刻地印在了姚亚军的脑海里。
长大后,他留在了保护区,做起巡护工作。保护区实行网格化管理,姚亚军所在的B组每天都要巡护大丰港附近的四五百头麋鹿。对姚亚军来说,他们就是野生麋鹿的“救护车”。
2021年8月,姚亚军所管理的网格内有18头麋鹿被困在了当地村民修建的水渠内。得知情况后,姚亚军迅速赶到现场,分别对麋鹿进行麻醉,并配合消防队将其解救。如今,保护区占地约4万亩,在一区、二区、三区共设有98个监控设备,可以对麋鹿进行更精细化的管理。
33岁的大丰人陈杰于2013年参加工作。他主要负责麋鹿的投喂工作。如今,他努力成为一名助理兽医师。“人工养殖的麋鹿一年四季都需要投放食物;为了保障野生麋鹿在缺少食物的冬天可以舒适过冬,我们也会为其在冬天投放食物。”陈杰介绍,食物投放每天两次。每头麋鹿一天要吃5-6公斤的饲料。
此外,麋鹿保护区科研监测中心大楼是保护麋鹿的重要部门。2018年,他们新增了3个监测点,24小时监测保护区水文、土壤、气象等30多项指标,每隔15分钟更新一次上传至大数据平台,供科研人员研究使用,大大提高了科研水平。
多年来,保护区主持国家、省、市级科研课题42个,其中国家重点攻关课题3个,获部、省市级科技成果奖6个,获国家专利4个。保护区相关工作人员还出版了麋鹿研究专著等13部书籍,在国内外专业刊物上发表科研论文130余篇,取得研究成果80多项,其中7项成果填补了世界麋鹿研究史上的空白。
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徐安宏有些激动,“在我们的不懈努力下,如今‘大卫鹿’这一名词已基本没人用了。全世界的科研文献,均将麋鹿的汉语拼音作为对麋鹿的标准化表达。”
如今,该保护区麋鹿数量已经由1986年建区时的39头发展到现在的6119头,占世界麋鹿总数的60%,其繁殖率、存活率、年递增率均居世界之首。野生麋鹿数量达到2658头,结束了全球百年以来无完全野生麋鹿群的历史。
麋鹿作为中国这片土地上的“瑞兽”,经历数百万年,从起源、鼎盛、豢养、消失,到回归、繁衍,仿佛经历了一个大的轮回。随着环境生态不断的优化,生于华夏的麋鹿最终也将重新繁盛于东方。
接受记者采访时,徐安宏时不时望向窗外辽阔的草地。阳光下,他的双鬓已渐生银发,他心中一直藏着一个梦想:有关专家说,麋鹿的数量最好达到10万头。到那时,湖北省石首市的麋鹿保护区内的野生麋鹿由西向东跑,我们保护区的野生麋鹿由东向西跑,最终在长江生态走廊交汇。“我相信这一天一定会到来!”
本文图片由杨国美摄
来源:中国青年报
四、泪目!第200次献血庆生的他,背后故事让人动容
湖北长江大学成人高考录取分数线医护人员为刘勇做献血前的准备。通讯员肖莉娇 摄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2月16日讯(记者陈馨 通讯员肖莉娇)“这是一次特别的生日!”2月16日,献血者刘勇满56岁,成功捐献2个治疗剂量的血小板。这也是他第200次献血,成为武汉市第71位200次献血者。据了解,每次他都是中午来,献完血就匆匆离去,背后故事让人动容。
趁瘫痪父亲午睡献血
“刘老师,您的献血快结束了。”献血者刘勇每次献血时,都会睡上一觉,入睡前会嘱咐护士,“一定要叫我啊,我还有事!” 中午来,献完血匆匆离去。
刘勇照顾瘫痪的父亲。通讯员肖莉娇 摄
“我只有中午有时间,一会还得赶回去照顾父亲呢!”刘勇告诉长江日报记者,92岁的父亲5年前因患老年痴呆瘫痪卧床,生活完全不能自理。自小孝顺的刘勇只好放弃工作,全职照料父亲的生活起居。5年来,无论黑夜白天,他都陪伴父亲左右,几乎住在了医院。
即便如此,他从未停止每月无偿献血。每天中午的3小时是他唯一的“自由时间”,“我把父亲料理好,他可以睡上一觉”。担心父亲醒来见不到他,他献血总是来去匆匆。
刘勇说,陪护父亲过程中,见到过许多危重患者接受输血治疗,更坚定他坚持无偿献血的信念。
为报救母之恩回馈社会献血
“我第一次献血是因为我的母亲。”2003年5月,母亲罹患直肠癌,住院治疗期间曾几次输血,“是爱心人士们捐献的血液,才让我妈妈的生命得以延续。”
尽管母亲因癌症晚期去世,但他始终铭记和母亲度过的难忘时光,暗下决心通过献血,回馈那些像他母亲一样需要血液救治的病人。
“没想到每个月来这里成为了我的习惯。”刘勇说,成分献血科温馨如家,他至今记得曾多次为他服务的黄艳荣、吴艳婷等医护人员。
医护人员为刘勇做献血前的准备。通讯员肖莉娇 摄
刘勇回忆,从小父母就教育他做一个善良的人,对家庭、对社会都应有责任感,“血液可以再生,而生命只有一次,献血,我义不容辞!”
为了向他坚持200次献血的善举致敬,武汉血液中心成分献血科为他送上了鲜花。自2004年起,他捐献的血液相当于20个成人体内血液量总和,足以让360余人得到及时救治。“刘老师平日的孝心善行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武汉血液中心成分献血科业务督导陈涵薇现场点赞。
【编辑:余丽娜】
更多精彩内容,请在各大应用市场下载“大武汉”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