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很艰难,他人也许正是你的地狱。”成年后,每个人都孤独
马上又要过年了。眼看着疫情反复,身边的朋友纷纷提早计划返乡日程。只有一位朋友气定神闲,说自己今年并不打算回家。
朋友的这种状态,同时也是KY后台不少小伙伴存在的现实问题。
Ta们努力工作、努力生活,看似过得热热闹闹,只有ta们自己知道:自己内心的某一角,似乎越发地空虚寂寥。
这种孤独从何而来?如何判断自己是否处在病态的孤独状态?有没有什么方法,能让我们在不依赖社交的前提下,消除这种孤独感呢?
在这个新年到来之际,我想和大家聊聊成年人的孤独。
前段时间,我的一位朋友就向我描述过这样一段经历:
Ta和同事一起去酒吧跨年。一屋子人欢声笑语倒数新年后,ta却突然感到一阵没来由的悲伤。
然而,当ta和同事交流这种感受后,对方却表示:自己无法理解ta的困扰。
“我这样是不是不太正常?会不会是抑郁症的先兆啊?”朋友忧心忡忡地问。
如果你也曾有过这样的担忧,姑且可以放下心来。因为,你绝不是一个人。
孤独,与你是独自一人还是身处人群无关(Boomsma et al., 2005; Khazan, 2017)。它是一种主观的感受,是对失去的/不在身边的爱的客体,所怀有的痛苦的渴望。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你被父母亲带去走亲戚,然而此刻,你内心最真实的渴望是窝在房间里玩游戏。此刻,坐在餐桌前、被亲戚围绕的你,便不由得地感到一种无人理解的孤寂。
在现实与渴望存在差异的情境下,孤独感便发生了。
那是不是意味着,如果我们能如愿以偿一个人待着,这种孤独感就会消失了呢?
消除孤独感的重心,不仅仅在“渴望”,更在于“联结”。
首先是和自己的联结。无法和自己建立联结的人,会在生活中做出有违本心的行为,变得越来越不像自己。严重的情况下,ta们甚至可能觉得自己像个“活死人”,从而陷入孤独、空虚之中。
其次是对“他者”的联结。这也并不容易。我们可能有许多共同玩乐的朋友,有提供丰富物质的父母,有一起约会旅行的伴侣,却因为其中没有一个能从深层次理解自己的人,内心愈发地感到空虚寂寥。
单单是找到联结也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真正在这段关系中感到安心。
只有当人们建立足够的联结,并对这些联结感到满意与放心时,孤独感才会消失(Cacioppo & Patrick, 2008)。
尽管孤独感不可避免,但人们对孤独的感知程度却因人而异。在最轻度的情况下,它可能只是让我们感到不愉快;严重时,它也可以是一种无法忍受的折磨。
研究证明,慢性孤独和许多生理/心理疾病都相关,包括抑郁症、精神分裂、癌症、高血压、睡眠障碍等等(Fekete et al., 2018)。
孤独的心理状态会让一个人的死亡风险提高26%,而长期孤独会削弱人的免疫系统,导致孤独者更容易过早死亡(Knowles et al., 2015; Cacioppo & Patrick, 2008)。
接下来,我们就从两种孤独发生的常见情景出发,来聊聊:这两种“孤独感”,该如何化解?
与他者缺失联结的典型表现之一,是感到“朋友变少”。
我们常说“越长大越孤单”。事实上,由于成年后生活环境的变化,我们确实可能和一些旧日好友不复过往的亲密(Adams et al., 1998)。
与此同时,成年后的交友往往伴随更复杂的考量:“Ta是一个值得交的朋友吗?”“Ta是否能给我带来某种便利?”被划进我们“交友圈子”的人,也变得越来越少。
不过,发达的社交网络和丰富的娱乐活动,依然给我们提供了广泛结交新朋友的机会。只要我们愿意,想要扩大交友范围、提升朋友数量,对大部分人来说并不是难事。
真正变少的不是朋友,而是深刻的联结。
当我们能够在对方身上获得一种“被看见”“被理解”的感受,我们就会感到彼此之间存在深刻的联结与爱。然而,现实往往会让人失望。
我们或许有过对他人敞开心扉,对方却只能回以我们“不懂得”“不理解”的难堪体验:
“我们明明已经这么熟悉,为什么你还是不懂我?你辜负了我的期待!”
这一方面与对方的人格特质有关:一些人本就擅长感受情绪,能在极短的时间内深度共情他人;而另一些则暂时没有能力这么做。
至于另一个原因,可能就有些扎心了:
虽然当我们称一个人为自己的朋友时,往往默认这段关系是相互的。但研究证明,有一半的人都只是误以为自己和别人是朋友。
在对方眼里,你可能只是一位“友好的熟人”。
退一步说,即便你们之间的关系已经足够亲密,一段好的友情也需要长久的经营和维系。
我们可能不需要一天大部分时间都和朋友保持联系,但这并不代表,朋友是一种会一直在原地默默等着我们“突然想起ta”的、理所应当的存在。毕竟,谁会想成为一名“工具人”呢?
当我们向这些朋友寻求情感支持时,对方就可能会因为自己不能(或不想)回应,阻断你们之间的情感联结,使你感受到“不被看见”的孤单。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有一些人看起来似乎“朋友遍天下”,却依然十分孤独,关键时刻总是找不到人陪伴。
如果这些难题也是你的现实困扰,那么是否意味着:我目前的朋友质量普遍不佳,我应该去选择一批全新的优质好友呢?
其实某种意义上,知心好友与完美情人是相似的——可遇而不可求。
我们都曾梦想自己能有一位完美的爱人:外形出众、多金专一、性格体贴……然而现实生活中,这往往并不现实。
我们只能选择那些对你来说至关重要、不可或缺的需求,放弃另一些不那么重要,或能够妥协的。友情关系也是如此。
Robert Weiss(1974)提出了人们的四大社交需求(social provision):亲密依赖(intimate attachment),社会融入(social integration),价值认同(reassurance of worth)以及建议指导(advice/guidance)。
他认为,为了满足这些不同的社交需求,我们的社交关系网需要更加多元化。
我们或许很难找寻到一位满足以上所有社交需求的灵魂挚友,但我们可以在不同朋友身上,寻求不同的社交关系。
当你在友情中不可避免地遭遇失望,不用泄气,也不必因此否定朋友整个人的人格——你只是没有在这一类社交需求上,找到“对的人”罢了。
在友情关系中,做“海王”并不可耻,且有用。
第二类联结的缺失,则关乎我们自己。
有时候,让我们感到孤独的并不是身边无人。而是我们自行选择“封心锁爱”,主动地让自己孑然一身。
尽管孤独可以是一种个人选择,我们依然需要警惕“主动孤独”背后隐藏的信息:
孤独有时是一种自我攻击。当人们觉得自己不够好、不配被爱的时候,便会试图通过主动寻求的孤独来惩罚自己。
此时,ta会进入一种防御式的社交状态:因为怕被别人讨厌,所以不再积极和他人接触;因为怕被别人嘲笑,所以不敢去尝试新的事物,变得畏畏缩缩、患得患失。我们表现出的是一种“虚假的独立”。
另一些孤独者则恰恰相反,ta们表现得非常渴望陪伴。然而,ta们宁可要一些替代品(比如追星啦、嗑CP啦、喜欢纸片人啦),或者一些虚幻中的融合,也不愿尝试现实的陪伴和靠近。
高度发展的信息科技,能让我们轻松建立一段浅尝即止的关系。聊天有话术,恋爱有套路,却也让我们逐渐失去了与人深入、真挚交心的能力(Turkle, 2011)。
这样的状态或许让人觉得安全感十足。然而,变故一旦发生,我们将遭受更为激烈的反噬,陷入不知所措的慌乱境地。
此外,一些社会文化因素被证明和更高的孤独感相关。
非异性恋的学生比异性恋学生更多地感到孤独,遭遇过“非典型事件”的人(比如父母有重性精神病等),也更容易感到孤独(Rubin, 2017)。
此外,微观层面的情境因素也很关键。如在经历丧失后,人们往往会在一段时间内,感到比过去更强烈的孤独。
这种丧失不仅限于亲人离世或分手,一些诸如结婚、升迁、去外地上学等喜庆的事件也会引发孤独感。我们会经历身份的转变,失去了同“过去自己”的联结,比如从“单身”变成“妻子”。
这些事件阻碍了我们形成持续、稳定的内在生命,恰恰是这种缺失为我们带来了孤独感。
你的孤独,是来自于以上哪一种情况呢?
在大部分人眼中,“孤独”并不是一个好词。它往往和诸如“寂寞”“凄凉”“被剩下”这些负面的形容关联在一起,也正因如此,“孤独”很多时候是一种不被承认的感受——这样的孤独,通常指的是“loneliness”。
Loneliness是一种负面的情绪状态,会让人们感到不安、痛苦与耗竭。它是一种让我们想要去回避的感受。然而,一些不愿承认孤独感的孤独者却会认为,自己正享受着跳脱于周遭的处境。Ta们正在用旁观者的眼光看待生活,自己是如此遗世独立、与众不同。
事实上,“热爱孤独”的感觉,往往只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它保护着我们免受更大的磨难。比如社交关系中权力的竞争,人际交往里被拒绝的风险,对于人事物求而不得的无助和被动。
那么,是不是除去让自己建立人间高质量社交之外,想要缓解孤独危机就别无他法了呢?
其实在英文里,除去“loneliness”表示孤独,“solitude”也表达了孤独的含义。只不过,solitude和中文中“孤独”一词所传递的色彩有所差异:
Solitude是一种主动选择的、让自己感到享受的孤独状态。在solitude中的人会主动回避和外界的联系,并且ta们对此感到平和而快乐。
要想在不依赖于社交行为的前提下化解孤独感,我们可以尝试将“Loneliness”转化为“Solitude”。
一个重要的方法,是以正念的心态去生活。在这种精神状态下,我们积极地投入当下,留意新事物,对环境保持敏感。
Shelly Carson和Ellen Langer(2006)改良了一系列曾在临床中使用的提高正念的技术。我们从中精选了3个日常特别容易做的练习,来帮助大家逐渐做到真正的自我接纳。
练习1
积极观察新的变化
积极留意环境中的新出现的人、事、物,或是已经存在的人、事、物新发生的变化;不要将这些视为理所当然。只是去观察,且不要做评判。我们会更容易发现,自我的哪些方面是我们还不那么了解,又或者是我们一直回避的。
练习2
把自我想象成一个“正在打磨的作品”
你可能容易习惯性地否定自己。比如,“我不受别人欢迎”“我就是没有吸引力”。下次再想去否定自己时,你可以用“可能性词语”取代“固化词语”。比如将“我是(is/am)”的句式,换成“我可能是(may be)”“我可以是(could be)”。仅仅是语言上的微小变化,就会帮助我们少一些自我否定,看到更多改变的可能。
练习3
书写“正念”日记
在每天结束时,写下这一天的重要事件。在回顾过去时,进行专注的、不评判的观察练习,并将这些观察和体验记录下来。
这样的日记书写,有助于让你正念地去体验接下来的生活,还可以让你更容易发现生活的连续性和方向,从而更能够接纳当下的自己。
当然,我们依旧鼓励大家主动出击,去寻求你所缺失的社交关系。在联结逐渐加深的过程里,我们会重新理解彼此的意义。
史铁生在《病隙碎笔》中写道:
“爱却艰难,心魂的敞开甚至危险。他人也许正是你的地狱……当然,仍有孤独的心在战栗,仍有未熄的对沟通的渴盼。”
孤独本身就是一种复杂的情感。而复杂正是人最真实的样子。在认识自己和认识人性这件事上,简单确定的答案往往都不是真的。
伤痛背后有心心相印的狂喜,寂寞之后也有是孤身一人的荣光。归根结底,我们是在为自己的选择承担相应的代价,在代价与代价中重获自由。
希望你一个人可以过得很好,但也永远不会失去爱的能力。
今日互动:“我们都是黑暗海洋上行驶的孤独船只。虽然我们无法碰触这些船,但是它们的存在以及处境的相似给我们提供了莫大的安慰。”来写下一个你的孤独瞬间吧,你通常会如何处理孤独情绪?欢迎留言和大家分享。
自然:奥密克戎对儿童危害更大科学家们正试图找出答案
澎湃新闻记者 贺梨萍
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杂志官网当地时间2月4日报道,与之前的几波新冠病毒变异株感染浪潮相比,奥密克戎席卷全球的过程中有一个明显的不同:儿童住院患者中所占比例有所升高。
比如在美国,这波奥密克戎变异株大流行中,儿童在新冠住院患者中所占的比例比之前任何一波浪潮都要大。
儿童住院治疗占患者中比重的提升令人担忧,但也有研究表明,与德尔塔大流行时期相比,奥密克戎导致的儿童住院风险实际上降低了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
英国伦敦国王学院妇女和儿童健康专家Michael Absoud说,近期住院的儿童并没有出现比其他变异毒株更严重的症状。英国的初步数据显示,尽管在奥密克戎浪潮期间因新冠住院的儿童比例有所增加,但相比之前几波,儿童需要较少的医疗干预,例如呼吸机等。
事实上,已有研究表明,对全年龄段人群而言奥密克戎似乎比德尔塔毒性更温和,其导致的住院或死亡的概率也更低。对已经接种疫苗的年轻人群而言更是如此。但科学家们仍在试图弄清楚为什么奥密克戎导致儿童住院人数不成比例地增加。例如在美国,儿童约占所有新冠住院患者的5%,这一比例比之前的几波新冠变异毒株浪潮高出4倍。
奥密克戎毒株有极高传播性,《自然》称一种可能的解释是,与已经接种疫苗的成年人相比,儿童上缺乏疫苗接种或感染后带来的免疫力保护,因此在海啸般的感染浪潮中,更易中招。目前,大多数国家尚未授权为5岁以下儿童接种新冠疫苗,有些国家尚授权未向12岁以下儿童提供疫苗。即使在已授权5-11岁的新冠疫苗接种的美国,该年龄组仅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儿童完成了接种。
美国犹他州健康大学儿科传染病部门负责Andrew Pavia说,奥密克戎毒株在上呼吸道细胞中的复制更高效,在肺细胞中的复制则效率低下。一般来说,肺部是新冠病毒造成大部分损害器官,因此受感染的肺细胞减少可能意味着病情较轻。当然这是对成年人而言。但儿童的鼻腔通道相对较小,很容易堵塞,因此与成人相比,儿童上呼吸道感染有时需要格外注意。
美国国家儿童医院儿科传染病科负责Roberta DeBiasi说,她和她的同事注意到,新冠感染入院的儿童更多表现为一种上呼吸道炎症,产生严重的咳嗽。这增加了奥密克戎可能以不同于成人的方式感染儿童的理论的可信度。值得庆幸的是,Absoud认为,医院有足够的设备来治疗儿童的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因为往年呼吸道合胞病毒等也都导致大量的儿童入院,医院很有经验。
不过,即使儿童通常从奥密克戎的急性感染中恢复过来,临床医生仍然担心他们可能会出现“长新冠”,或者儿童多系统炎症系统(MIS-C) 的罕见但严重的疾病。 Absoud说,现在评估奥密克戎对儿童长新冠症状的影响还为时过早,但MIS-C症状通常在感染后两到四周出现。
责任编辑:李跃群
湖北大学成人高等教育课程考试答案“背叛后,和老婆过性生活是什么感受”他的真实经历告诉你答案
最近,后台收到一封求助信:
我在老公的皮包里发现了背叛的证据:一张开房票据。
他谎称是“做账用,并没有入住”,我顺藤摸瓜,查到了他的开房信息,也查到了那个女人的名字——正是他最近新入职的下属。
原来,他每天晚归、周末加班,假装把时间都给了工作,其实都给了那个女人。一想到这期间,我和他一直同床共枕,就觉得恶心反胃。
之后,我花了很长时间收集证据。我也不知道我想干什么,是想离婚?想大闹一场?还是让老公回心转意?
原以为想好之前,一切都能在掌控中。没想到,前两天老公突然提出同房,这可让我惊讶极了,因为我们几乎3年没有性生活了。
我推脱说“生理期”拒绝了他,老公显然不太高兴。不久后,他肯定又会提出同房要求。
说真的,他背叛了我还想碰我,我心里是一万个不乐意的,但又怕一直拒绝会打草惊蛇,让他发现我在收集证据。
我该怎么办?
其实,老公背叛后示好,妻子会“抗拒”,是女人的本能反应。
丈夫与他人发生关系,出于自我保护,大多女人都会产生生理厌恶,觉得“脏”、“有病”、“不想被碰”。
但本能的,一定就是对的吗?
今天,我们就从心理学角度,来给大家解答一下:为什么男人背叛后,还会提出同房要求?作为女性,我们怎么回应对自己最好?
为什么男人背叛后
依然留恋妻子?
由于两性差异,女性背叛。大多是由爱生性;男性背叛,却不一定有爱。
所以,男性背叛后,依然有可能向妻子示好,这主要源于三种心理动机:
1、补偿愧疚心理
怀有美娇娘,不顾糟糠妻。这一幕虽然让男人满足,但一想到道德的指责、家庭的责任、妻子的付出,难免良心会隐隐作痛。
我有一个姐妹说:
“老公每次背叛,都会给我买一个奢侈品,他没有意识到这个下意识动作,但我早就察觉了。
结婚十多年,我的衣柜满是奢侈品,可我一点也不开心,因为我知道,这些都是他对我的愧疚,而不是对我的爱。”
渡边纯一在《男人这东西》中写道:
男人是一种复杂的生物,可以自称和几百个女人发生关系,来抬高自己的性能力;但只有一个女人,能在他脑海里留下诗歌一般的美好记忆。
对很多男人来说,妻子就是这个女人。
她不再年轻美丽,但他见证过她的青春,两人共享过无数回忆,这些记忆是无可取代的。即使爱情消失,也会烙印在男人的内心深处。
所以,当男人背叛女人时,内心隐隐作痛。为了补偿妻子,也为了缓解这份愧疚感,他会主动向妻子示好。
2、坐享后宫之福
某些比较自我为中心的男人,出轨后若没有被发现,会产生一种“我很独一无二”的自恋感。
这种感觉,会抵消一部分愧疚感,让他乐于徘徊在妻子和情人之间,享受被两个女人照顾的感觉。
家里红旗不倒、家外彩旗飘飘,简直是幻想中的场景!若真有一天,男人同时拥有两个女人,那高兴劲儿,简直就像中了500万一样。
在这种心态驱使下,男人会比平时更渴望新鲜刺激。
腻了妻子,就去情人身边寻找快乐;腻了情人,就回妻子怀里寻求安慰。
3、试图同化妻子
《家庭系统排列》这本书中写道:
当人发现与自己不同的人,也就是对方的想法、行为、习惯跟自己不同的时候,第一个反应是不舒服,如果想继续相处下去,那接下来就要把舒服找回来。
同化,就是“重回舒适区”的一条捷径。
男人背叛后示好,其实是一种潜在引导:我对比了新的女人,发现和你相处不够舒服,我要改变你。
而且,背叛后的男人也会有“不洁感”,担心自己会被妻子厌恶。和妻子同房后,两个人就像在一个泥坑里打滚过,谁也别嫌弃谁。
男人的顾虑被打消,潜意识里,他会觉得“妻子和我是同一种人”,因此越发肆无忌惮。
男人背叛后
女人该如何面对示好?
当男人出轨已是“雷神之锤”,洗无可洗。此时对妻子最大的考验,莫过于:如何在不爱的情况下,继续和男人发生关系?
进化心理学认为,女人有“筑巢”的本能,她们排斥进入巢穴的另一个异性,因此男人出轨后,女人会反复纠结:
“我是不是没有魅力了?”
“他是不是不爱我了?”
“我是不是已经失去他了?”
越想越钻牛角尖,越钻内心越愤怒。所以,女人越纠结,自我保护就越强,面对男人示好,厌恶反应也就越强烈。
这种厌恶,某种程度上带有残余的期待,仍然认为爱情会回到两人身上,所以仍将“爱”视为链接两人的纽带。
要有爱,才可以同房;没有爱,就无法继续维系关系。
这是女人的本能,但不一定对我们有利。
为了调整这点,我们不妨换种思路,把关注点从“男人”转移为自己,思考:
“我想要什么?”
“我对这段关系有什么期望?”
“接下来怎么做对我最有利?”
答案呼之欲出。“爱”已经离你们远去了,如今维系感情的,早已不只是爱情,也是利弊权衡、现实考量。
打从发现男人背叛那一刻起,你们的关系就进入了新的模式:从围着男人转,变成了更多考虑自己的利益和感受。
所以,面对男人示好,你的关注点不应该是“想不想接受”,而是“有没有必要接受”、“接受对我有什么好处”、“拒绝对我有什么坏处”?
如果接受男人同房邀请,利大于弊,为何不接受呢?毕竟小孩子才谈情说爱,成年人更多看利弊。
如果拒绝男人同房邀请也无伤大雅,那就果断拒绝。比如已经决定要离婚,并且搜集好了证据,拥有绝对优势,也就没必要“逢场作戏”了。
女人,请你呵护自己
知乎一位网友,讲述自己遭受背叛的故事:
丈夫背叛后依然会提出同床,每一次,他都会捶胸顿足、哭求妻子原谅。
她最初坚决反对,最终在丈夫的泪水中选择了妥协,默认了“大小老婆”的畸形关系。
后来,她自学心理学,意识到自己中了丈夫的“圈套”:他深知她心软,通过激发同情心,抓住她的软肋改造,成为自己不断背叛的底气。
背叛,冲击着女人的自尊与自信,我们需要时间来稳固自我、疗愈创伤,这期间如果接受男人的同房邀请,某种程度上会造成二次伤害。
所以,女人不妨给自己更多关注、更多呵护,先从创伤中走出来,稳住自我,再考虑如何处理关系层面的问题。
那么,我们该如何稳住自我呢?
最关键一点是:停止自我攻击和惩罚,告诉自己“我值得一切幸福”。
当你为留不住男人责备自己,请把自我怀疑的想法丢开,因为你的首要任务不是搞清楚“我到底错在哪里”,而是“如何让自己开心一点”。
沉浸在自怨自艾中的人,感性多于理性,此时做出任何决定都不理智,所以调整心态是当务之急。
就像泰戈尔在《飞鸟集》中写的:当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的时候,你也要错过群星了。
失去一个男人,我们还有大把将来。不要因为一时的踌躇,耽误了探寻更美风景的脚步。
如果你深陷情感问题,可以评论留言或@心之助卢悦 私信我告诉你们的具体情况,我来帮你解决
#情感点评大赏#
了解更多
湖北成人高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