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导航:
一、三代中南人,永系中南情,王季云与中南大的不解之缘
武汉工业大学成人高考跨越70年
一家三代人中的7个人
先后选择在中南大求学、工作
工商管理学院退休教师
王季云的一家
与中南大结下了不解之缘
自1951年
王季云老师的父亲
王堃考入中原大学起
直到2021年
王季云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退休
70年
从首义到南湖
从中原大学、湖北大学、
湖北财经专科学校、湖北财经学院、
中南财经大学
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他们一家也见证了
学校的变迁与发展
扎根冷门领域
成就不凡事业
王季云老师接过母亲李万瑾教授
标准化管理研究方向的接力棒
一辈子投身于
相关领域的教学与科研中
退休之后
王季云老师仍潜精研思
进行课题研究和
标准化管理知识的传播
她说
“教学与科研是我终身的事业。”
王季云老师一家的故事
串联起了学校变化的历史
他们一家也见证了
学校变化发展的诸多重要时刻
今天
让我们来听听王老师的讲述
… …
中南之约
我们家与中南大的缘分
要从我母亲的一次偶遇说起
1949年
母亲李万瑾从教会学校武昌希理达女中毕业。因家中经商,外公要求她回到家中当会计,母亲并不是很愿意。1951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母亲看到中原大学的招生海报,得知作为革命大学的中原大学不仅不收学费,还会给学生发放生活补贴。母亲认为这样可以让自己更加自立,便毅然决然地自行报了名,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中原大学。而父亲王堃很早就参加革命,被选为调干生来到中原大学学习。父亲“恰同学少年”,长得一表人才,又加入了校学生会,而母亲学习极好,作为同班同学,他们互相吸引,逐渐走到了一起,从此携手一生。
父母与同学们一起参加劳动的照片。
1952年8月1日,中原大学校学生会第六届执委会欢送毕业生留影(后排左三为父亲)。
1954年5月30日,中南财经学院财信系信贷班全体同学与外教合影(后排右七为青年时代的母亲)。
1954年
父母一同从中南财经学院财政信贷系毕业并留校任教。此后,父亲一直留在财政信贷系教书,母亲则踏上了另一条学术道路。当时,学校工业经济系要开设工科类的课程,但又没有学工科的老师,于是学习能力强的母亲便被选中前往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进修工科,返校后,教授工业技术学。
父母1954年的毕业证书。
1955年2月28日
父母结婚共建家庭。次年,哥哥王季华出生,而我是1961年出生的。1963年,随着工业技术学的研究重点从金属工艺学拓展到冶金,母亲觉得现有的教学内容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便又主动去了武汉钢院(现武汉科技大学)进修,学习冶金。
父亲(后排中间)与朋友们在长江大桥下合影,怀中抱着的是哥哥王季华。
1970年11月,湖大经济系技术行政班合照(前排右三为母亲)。
1970年
我们全家被分配到荆门市京山县永兴公社。同年,弟弟王季明出生了。后来学校招收工农兵学员,急需数学老师,母亲便被召回学校教数学。我们三兄妹也一起回到湖北财经专科学校,待一切走上正轨后,母亲终于重新回到工业技术学的讲台。
此后的时光里,父母一直投身于教学和研究事业,无论发生了什么,他们都彼此陪伴、不离不弃、相濡以沫。
燃情岁月
对我们兄妹三人而言
中南大既是我们的成长乐土
也是我们的精神家园
自我有印象起
我们家就住在首义校区的西区
1968年
搬到首义校区北区,它在蛇山脚下,历史悠久、绿树成荫,每到毒辣的太阳炙烤的夏日,一走进校北区,顿感凉爽很多,身心都放松下来。炎炎夏日的黄昏,我们就会把竹床搬到外面乘凉、睡觉。事实上,随着学校不同时期的安排调整,我们还住过9号楼(现首义校区校医院处)、校东区和现在的黄鹄新苑。院落附近的梧桐树还有青桐树直冲天际,我和小伙伴们会在夏日里拾取桐树掉落下的果子,拿回家炒着吃,味道特别好,这是记忆中最特别的零食。当时校西区还有一个戏台,印象特别深刻的是1967年周恩来总理来我校(当时我校名为湖北大学)时,师生们激动万分,大家把戏台围得水泄不通,家长们把孩子扛在肩上,就为了亲眼目睹周总理可亲可敬的形象。
周恩来总理向会场群众致意,我校学子给总理戴上“新湖大”袖标。
爸爸、妈妈和我们仨。
父母对学术的勤奋与追求,深深影响了我们三兄妹,让我们受益终生。永远难忘随着母亲从京山县永兴公社回到首义校区的那个晚上,家中15瓦白炽灯亮起的那一瞬间,正读小学四年级的我,感受到了知识带来的光明和执着奋斗的力量。
国家恢复高考后,哥哥王季华和我于1978年都顺利考入大学。哥哥考入我们学校前身湖北财经学院,我考入武汉理工大学前身武汉汽车工业大学。我选择汽车工业大学主要是受到母亲的影响,当时母亲在湖北财经学院教授冶金、机械、化工有关的工业技术学课程。我认为自己动手能力还算不错,又做好了为读书坐冷板凳的准备,便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工科,在与母亲商量后,确定学习金属材料与热处理专业。
哥哥王季华1982年的毕业文凭。
哥哥1982年从湖北财经学院财税专业毕业后,分配到了湖北省税务局。而同年毕业的我去武汉无线电工业学校(现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工业技术学的相关课程。
机缘巧合下,1986年我又回到了湖北财经学院任教。见证了1988年学校更名为中南财经大学。当年高考,弟弟王季明考上了重点线并报考了中南财经大学,也来到了父母与我任教的学校,学习投资经济管理专业。
与父母一样,弟弟在学校也获得了学业爱情的双丰收。他与同班同学朱娟娟共同学习,毕业后携手相伴,有了我的侄女王姝婧。
父母、弟弟、弟妹和侄女都是中南大的高材生。
2000年
中南财经大学与中南政法学院合并,组建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5年,弟弟的女儿王姝婧考入了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统计学专业读书并于2019年毕业。从中原大学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我们全家三代人与学校共同成长。
薪火相传
母亲退休前的研究方向是标准化管理我回到学校任教时接过了母亲的研究事业我们两代人同学校一起建设这个“冷门”研究领域从零开始到如今拥有了学科方向硕士点传承是我们家心照不宣的默契
母亲在讲台上授课,黑板上为手写板《用户意见处理规定》。
母亲当时讲授的是工业技术学的课程,属于企业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主要是冶金、机械、化工等方面的技术类课程,随着标准化逐渐成为国家基础性制度的重要内容。母亲和同事梁景尊教授一道,开创了标准化管理课程,使我们学校成为了全国最早一批开设管理学科标准化管理的高校。开设课程时,课程使用的教材处于“无中生有”的状态,由当时的国家标准局牵头,11所财经类院校参与建设。母亲同我国标准化教育拓荒人李春田教授在学术上书信往来密切,在李教授牵头带领下,参与了我国第一本《标准化概论》教材的编写工作,在业界享有很高的声誉。母亲的学生遍布国家各部委等相关单位,他们时常与母亲往来书信。
母亲参编我国第一本《标准化概论》教材。
当我回到学校任教时,母亲即将退休,我接过了母亲的衣钵,继续从事标准化管理的相关研究,继续讲授相关课程。
标准化管理是使标准化工作对象、活动过程有序化,以便高效率地实现标准化目标,并最终实现组织目标。伴随着我国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相关学科快速发展,设立了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标准化管理方向。
我校自2004年开始设置了相关硕士点。
近年来,国务院印发《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修订《标准化法》,标准化事业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发挥着基础性、引领性作用。
到我退休的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明确提出“将标准化纳入普通高等教育,开展专业与标准化教育融合试点”。
可以自豪的说,在校领导的支持、师生的共同努力下,现在我校成为了全国少有的,也是当年11家财经院校中仅有的一家开设标准化管理相关课程的院校。上过这门课的同学将标准化理念和方法用于各行各业,取得了突出的成绩。我和母亲的学术生涯,印证了我校在学科建设上的深耕与远见,也见证了我国标准化事业的发展。
父亲(左一)与同事们在校北区(现首义校区烈士祠处)。
辛勤耕耘中的父母。
1988年,父亲(右二)与老同学在首义校区蛇山台阶处合影。
父亲与老校友们在50周年校庆时在首义校区门口的合影。
1998年,父母在50周年校庆时在首义校区北门合照。
自父母赴中南大求学起到留校任教,他们的事业从财税拓展到工科再到管理。我们这一代中南人,哥哥继承了父亲的研究方向进入了业界,投身于财税事业。我继承了我母亲的衣钵,继续标准化管理的研究,顺应着时代的发展。而弟弟在中南大学习,将研究方向拓展到金融领域。我们家第三代中南人,在弟弟、弟媳的影响下,侄女王姝婧选择了经济统计学。我的女儿虽然不在中南大读书,最后也从事了财经管理方面的工作。潜移默化地,我们家三代人将“博文明理 厚德济世”的校训变成了家风并不断传承。三代中南人,永系中南情,这就是我家与中南大的不解之缘。
(来源: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微信公众号)
【实习编辑:汪宇瑾】
更多精彩内容,请在各大应用市场下载“大武汉”客户端。
二、参加河北省成人高考上河北工业大学最少要考多少分啊
武汉成人大专学校答:我在唐山上的,河北工业大学唐山市公路技校函授站,去年专科录取分数线是100分,交通土建专业照顾20分。三、武汉,当老牌商埠遇上新时代风口
武汉工业大学成人高考大江大湖大武汉
文/甘敏求
这里,是除了上海之外,国内第二个敢自称 “大”的城市。
大江,大湖,大武汉。九省通衢的地利,开埠150年积累的工商文明,让这座城市承载了无数光荣与梦想。
11月1日至3日,36氪参与“美好城市对谈计划——大武汉C位见”的体验行活动,感受了这座老城在新时代迸发出的活力与发展潜力。大武汉,正在重归C位。
一、 再见面,此处别有洞天
“美好城市对谈计划”的首站,来到了汉阳龟山附近的“汉阳铁厂”旧址。此处的张之洞与武汉博物馆正闭馆重装待发。
外墙上挂着“再见面 别有洞天”的巨幅标语,一只猫的轮廓提醒游客别忘了张之洞这位“爱猫达人”,似乎也与后世“黑猫白猫”论的改革之声遥相呼应。武汉人对这位被称作“武汉之父”的洋务运动先驱,有着特殊的感情。
张之洞与武汉博物馆重装待发
这座悬空的船形博物馆与下方的立柱式建筑,构成了一座门楼。穿越这座“历史之门”,就进入到了汉阳钢厂工业遗址保护区。规划建设中的融创武汉·1890项目,正让这个遗址保护区焕发生机。穿行其中,有如走在一条时空隧道。该项目负责人向来访的代表团介绍道,“1890年汉阳铁厂正式开工建设,这是武汉现代工业的开始。我们的项目设计,以原的红砖建筑为基础,与现代光影线条交织而成新的气象,将百年历史与现代文化艺术融通,让历史建筑获得重生。”
位于该项目东侧的棒材厂,“2021年武汉设计日”暨第六届武汉设计双年展正在厂房里进行。这个主会场,长550米,宽55米,高24米,主用途为储存钢材,当年是三峡大坝相关钢材料的唯一供货厂。若将其立起来,则是目前武汉的最高建筑。
双年展让参观者感受了武汉这座“设计之都”的底蕴。厚重的历史感与明快的现代风在厂房里水乳交融,对外地游客来说,此处是触摸武汉历史的最佳落脚点。
开在棒材厂房里的武汉设计双年展
这座城市有着深厚的工商业文明底蕴。1889年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1890年,汉阳铁厂开工建设,这是中国近代第一家大型钢铁企业,标志着中国正式打开了工业化大门。此后,汉口也由一个商业重镇一跃而成为国内屈指可数的国际贸易的自由港,“东方芝加哥”的美誉也由此而来。
其实,武汉开埠的历史还可上溯到1861年。150年前,汉口正式开埠通商。如果说1840年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那么1861年汉口开埠,则是武汉这座城市近代史的真正开端。甚至在鸦片战争前,汉水口北岸即有“二十里长街八码头”之称。清人曾有“十里帆樯依市立,万家灯火彻霄明”的诗句,“不夜港”的历史由来已久。
武汉的码头文化是独特地理位置赋予的产物。
这座城市的地理优势无需赘述。这里是中国的地理中心,“九省通衢”之地。五湖四海的人在此汇聚,从武汉出发,最多跨两省,可抵达国内任何一个省。
这里不仅是南北大动脉上的重要节点,也是长江黄金水道的中游重镇。武汉,天然就是这个交通十字架的交汇点。
历史与地理,都赋予了武汉工商文明基因的先天优势。
当这种先天优势遇上天时,便迸发出更强劲的态势了。这个天时,便是近年来国家战略层面对武汉的政策加持。
2016年9月,《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印发,确立了长江经济带“一轴、两翼、三极、多点”的发展新格局: “一轴”是以长江黄金水道为依托,发挥上海、武汉、重庆的核心作用,推动经济由沿海溯江而上梯度发展;“三极”指的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而武汉,正是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核心城市。继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城市群之后,长江中游城市群正式上升到了中国经济增长第五极的高度。
2021年3月,国家十四五规划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面向“十四五”,武汉锚定国家中心城市、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国际化大都市总体定位,提出要打造“五个中心”,即全国经济中心、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国家商贸物流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区域金融中心,这个城市定位,正是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中的重点节点。
2021年7月,国家为支持中部崛起,专门出台了《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为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勾勒蓝图。
作为中部核心城市之一,武汉的发展驶上了快车道。
二、聪明的车+智慧的路:新旧动能的提质路
到了武汉,不能错过汽车产业。
汽车产业是湖北着力打造的5个万亿级产业集群之一(新一代信息技术、大健康、现代化工等)。如今,这个行业如今已发生了质变,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制造业。
11月1日,36氪与媒体同行抵达岚图汽车大本营,这家成立于2018年、隶属于世界500强东风汽车集团旗下的子公司,是国内汽车央企中首个高端电动品牌。
岚图品牌负责人现场介绍了岚图的黑科技,“充电10分钟,续航400公里,真正实现了‘一杯咖啡的时间充满电’,我们为解决新能源汽车用户里程和补能焦虑提供了最优解。”
在岚图的试驾基地,四位媒体人依次试驾了岚图增程版。鲲鹏展翅的LOGO以及前脸设计十分时尚大气。车辆启动后,一块全球首发的一体式可升降三联屏自动升起,驾控、娱乐信息一览无余,仪式感十足。无论是百米加速体验,还是渣土路体验静音效果,这款新出的高端电动车品牌,让试驾者纷纷对标特斯拉。知名媒体人凯雷先生谈及试驾体验时说,“细节与安全超过特斯拉。如果说东风是湖北汽车产业的领头羊,岚图就是未来。”
试驾东风岚图FREE
在36氪最为关注的人车交互智能体验方面,岚图也带来了不一样的感觉。岚图FREE搭载全球首发的车规级5G T-BOX,让车机、手机和智能家居完美融合,人车交互更加安全、高效、快捷。岚图品牌负责人介绍,作为新能源汽车3.0时代的引领者,岚图汽车致力于打造全新的电动驾驶及全新智能网联体验,创新的商业模式,满足用户多元化的需求。
越来越聪明的车,得益于东风集团近年来在新能源和智能驾驶两大领域谋求跨越式前进。据了解,十四五期间,东风公司的研发数字化领域围绕打造研发智慧大脑、自主掌握核心能力的战略目标,在数字化底座、云化、车联网等新兴领域发力,要实现跨越式发展。
而要造聪明的车,其实关键还在修智慧的路。一辆汽车,带来的变化远超乎我们想象。
2021年5月,北京、上海、广州、武汉、长沙、无锡等6个城市被确定为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第一批试点城市。这是一场互联网生态下的新基建。
在智能网联车领域,武汉又走在了全国前列。
2020年9月,武汉首次提出“中国车谷”的概念。11月,武汉谋划建设四谷:光谷、车谷、网谷与星谷。车谷,已建成全国最大规模、最多场景、首个全5G接入的开放道路自动驾驶示范区。
这一个新的汽车产业梦,已从车谷开始,辐射整个武汉城市圈。
汽车带来的影响,除了要建智慧的路网,还需要新能源作支撑。随着“2030年碳达峰”的承诺,新能源汽车被推向舞台中央。2021年上半年,动力电池头部企业——中航锂电布局车谷,项目总投资100亿元。在氢能方面,车谷也抢先布局,目前已聚集东风公司、国家电投、康明斯、武汉理工氢电、众宇动力、雄韬氢能等数十家汽车及氢燃料电池领域领军企业,千亿氢能产业集群正在崛起。
聪明的汽车,智慧的路网,环保的新能源,将极大地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
以汽车、新能源、新材料为三大支柱产业,车谷正在构建新的产业生态圈,也将再造城市新格局,这将是复兴大武汉的强劲动力引擎。
这些都是武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缩影。36氪了解到,武汉正在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计划。加快长江存储器基地、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国家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基地、国家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基地“四大国家级产业基地”和大健康产业基地建设,突破性发展网络安全、航空航天、空天信息、人工智能、数字创意、氢能等6大新兴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决定国与国、区域与区域未来竞争力的“战略力量”。而在这个领域,武汉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
三、江湖儿女的大武汉梦
无论是占有地利还是享有天时,一个城市的发展归根到底还是依赖于人和。
打造全国经济中心城市,落脚点依然是人。而武汉真正的富矿,其实是庞大的科教人才群体。
武汉从不缺人才,问题是如何留住人才。古有楚材晋用的典故,今有武汉毕业生“孔雀东南飞”的无奈。对于这座城市的复兴而言,首要目标便是如何留下每年高达30万的大学毕业生。
位于武汉光谷智能制造产业园的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是成立于2014年5月20日的一家高新技术企业,至今在汉投资已达585亿。已成为光谷打造“光-芯-屏-端-网”万亿级产业集群发展的支柱企业,发明专利申请总量连续6年蝉联湖北省企业榜第一。其t3、t4项目的建设极大提高了我国在中小尺寸显示器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国产化水平。t3项目是全球最大的LTPS单体工厂,适合生产高分辨率、低功耗、超窄边框、超薄及异形屏幕等高端显示产品;t4项目是国内首条主攻柔性折叠屏的六代线,也是华星光电迈向柔性折叠时代的标志性项目。
在走访这家企业过程中,TCL华星副总裁李治福告诉36氪,“TCL华星总员工达3.9 万人,硕士以上占职员 20.4%,研发人员 27.9%,有超200+海外人才。”截至今年10月,武汉华星员工也已达17766人,其中核心技术和管理人才3886人,占比21.9%,其中博士79人。李治福指着与公司隔马路相望的几栋住宅楼介绍,公司特意修建了生活区,未来这里将加强医疗、商业等配套设施建设,为员工工作提供更便利舒适的条件。
李治福(左一)讲解华星生产的各类屏幕
在人才梯队建设方面,武汉华星秉承“最优秀+最具培养潜质”的人才定位,构建了以海内外技术专家,行业核心骨干以及985/211优秀毕业生组成的三级人才梯队。而作为最具培养潜质的人才梯队,武汉庞大的高校毕业生群体是华星光电这类企业的首选目标。
这也得益于武汉于2017年2月启动的“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工程”。这项计划当时目标是力争5年吸引100万大学生留汉,并在全国范围率先提出大学生无门槛落户。
武汉拥有丰富的科教资源,拥有包括7所211在内的84所高校,在校学生逾120万,是全球大学生数量最多的城市之一,高校数量在九个国家中心城市中仅次于北京与广州。但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无法留下自己培养的人材。湖北省社科院副院长、长江中游城市群研究中心主任秦尊文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2013年、2014年之前,基本上是净流出状态。主要还是产业吸纳能力有限,这跟武汉民营经济不太活跃有关系,待遇很低。博士能留下的可能就几个点,研究生也很少,本科生留下的不超30%。”
这个局面随着“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工程”的展开,以及民营经济的蓬勃发展而得到了改观。2021年武汉预计有32.7万毕业生,据智联招聘调查显示,超6成毕业生期望留汉,人才向新一线城市回流的现象加剧。
人才大战,不仅是高等教育之争、抢人政策之争,更是一场产业结构和资源配置之战。
如前述武汉重点发展的智能物联网汽车等高新产业,既代表着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同时也属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产业,都需要大量的高精尖人材。尖端技术企业的发展,也将带动下游产业链的振兴,形成健康的经济结构,这对吸纳更多劳动力大有裨益。
2020年,苏州GDP冲上2万亿元规模,成为全国继上海、北京、深圳、广州、重庆之后,第6个过2万亿元的城市。而成都、杭州、武汉、南京紧随其后,经济规模依次相差均在千亿元左右,竞争态势胶着。武汉一直将首个超越的目标锁定为成都。
对于武汉而言,如何将庞大的科教人材群体留在武汉,将科技成果转化留在武汉,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培育招引更多龙头企业,将是实现弯道超车的关键。
这个九省通衢之地,在地理上沟通着华中,进而辐射全国,不仅是货运物流的商贸中心,如今也成为顶尖人才的集聚地。
大江大湖,塑造了大武汉的独特气质。新时代的江湖儿女,肩上扛着的,已不是当年那个码头,而是一个世界一流的创新策源地,国家经济增长新的动力源。
四、武汉这所高校想冲985无奈落选,现在退步多严重
武汉成人大专学校武汉有这样一所211高校,曾经合并了3所211高校准备冲击985,最后无奈落选,现在退步成这样?
这就是武汉理工大学,号称984.5,离985大学只差一点点。
武汉理工大学由分属教育部、交通部、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的武汉工业大学、武汉交通科技大学、武汉汽车工业大学三校在2000年合并而成立。
武汉理工拥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材料科学与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
武汉理工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2个。
2017年学科评估
武汉理工大学拥有A级学科1个,B级学科17个。这种实力在211高校中非常强悍。
同时在软科学科排名中,2020年中国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排名全国第5,得分926分;2020年中国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排名第3,得分471分;这两学科可以说是相当有实力的。
2020 年就业质量报告
毕业生面向建材建工、汽车、交通三大行业就业,本科生研究生占比40%左右。这也是学校的传统优势学科。
武汉理工大学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全国排名第四,属于国家一级重点学科,也是国家特色专业,实力很强。
武汉理工大学的船舶与海洋工程,属于国家一级重点学科,也是国家特色专业,实力很强。
武汉理工大学的车辆工程,属于国家二级重点学科,也是国家特色专业,实力很强。该专业培养从事汽车的设计、试验、研究、制造和运用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就业质量报告
面向世界500强企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就业人数占比52.65%,一半以上。
这 这两点来看,武汉理工的就业还是相当不错的。
不过,从近几年的就业大环境来看,传统三大行业的就业前景没有计算机好。虽然,计算机并不是武汉理工的强势和优势学科。
那么,您会选择武汉的理工的强势学科,还是选择好就业的热门专业呢?
五、这所211高校被很多人称为9845,网友:被严重高估了
武汉工业大学成人高考在我国的高校层次中,985、211无疑是占据了顶端的位置,而985一般都比非985实力更强。因此985高校也是争相报考985高校。而有一些211高校实力很强,它们的综合排名经常非常接近985或者超过少数985高校,因此被很多人觉得跟985实力相差无几了。而我们今天要提到的这所高校被很多人称为984.5,是因为在一些榜单里面经常排名211前列,那么它到底能不能配得上这个名号呢?今天我们就来分析一下。

今天我们提到的这所高校就是武汉理工大学,简称武汉理工,位于华中地区城市武汉,也是一所颇具实力的高校。在2000年5月27日,由原武汉工业大学、武汉交通科技大学、武汉汽车工业大学合并组建,同时改名为武汉理工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目前是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材料学科是学校唯一的A档学科,也是顺理成章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行列。而我们来看看它的学科评估,毕竟这是教育部官方排名,因此说服力还是很强的。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武汉理工只有材料学科进入A档,其他B档学科就很多了,包括机械工程、交通运输工程等强势专业。虽然看起来不差,但是武汉理工面对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和华中农业大学的时候,顶尖学科并不占优势,但是奈何学校经过三校合并,学科规模巨大,因此中等偏上学科确实比别的学校多。而跟其他同类型高校相比,例如哈工程、南理工、西电等,也占不到优势,因此从学科评估来说,难以匹配984.5这个称号。

再来看看高考录取分数线,武汉理工大学基本上生源质量排名全国75名左右,这个生源质量当然不算低,但是同样在211高校里面并不占优势,特别是北邮的生源质量甚至可以进入全国排名前十,而西电的排名同样非常靠前,因此生源质量比武汉理工好的还有很多,如果这就是984.5的实力,那么可能有很多学校都能配得上这个称号。

再来看看重要科研基地数量如何,武汉理工大学目前拥有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硅酸盐建筑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另外拥有一个国家工程实验室和一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重要科研基地方面,其实也并不占优势,中国地大和华农也有不少于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而放眼全国,不少于两个国重实验室的211高校也有多所,因此从这点来看说武汉理工为984.5确实有点言过其实。也难怪很多网友会说武汉理工配不上984.5这个称号,确实从多项重要指标来说,武汉理工并不算很突出,但是也是一所优秀的211高校。

好了。今天的话题就聊到这里了,欢迎大家在下方留言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