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考试历年考题——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师招聘考试中是一个重要考点,主要包括桑代克的试误说、巴甫洛夫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师招聘考试中是一个重要考点,主要包括桑代克的试误说、巴甫洛夫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等。经常以单选、多选、判断等形式来考查,小编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历年考题,希望能给大家提供帮助!

  1.当老师表扬一个孩子乐于助人的行为,其他孩子也会表现出乐于助人的行为,这属于( )。

  A.内部强化 B.自我强化 C.代替性强化 D.环境的直接强化

  1.【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班杜拉替代性强化。替代性强化指观察者因看到榜样的行为被强化而受到强化。

  选项A,内部强化是指学生自我强化,即学生在学习中由于获得成功的满足而增强了学习的成功感和自信心。

  选项B,自我强化是指人能观察自己的行为,并根据自己的标准进行判断,由此强化或处罚自己。

  选项D,环境的直接强化即外部强化,指观察者因表现出观察的行为而受到来自环境的直接强化。

  题干中,老师表扬一个孩子助人为乐的行为,其他孩子看到了这个行为,也会表现出乐于助人的行为,是看到榜样的行为受到强化而受到强化,属于替代性强化。选项C代替性强化即替代性强化,符合题干要求。故本题答案选择C。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习内容的难易程度,不能使学生感到过于困难而气馁。这体现了桑代克学习理论中的( )。

  A.准备律 B.效果律 C.练习律 D.近因律

  2.【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桑代克的试误说理论。桑代克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联结的过程,联结是通过盲目尝试,逐步减少错误(试误)而形成的,因此他把自己的观点又称为试误说。桑代克根据自己的实验研究得出了三条主要的学习定律: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

  选项A,准备律,进入某种学习活动之前,如果学习者做好了与相应的学习活动相关的预备性反应(包括生理和心理的),学习者就能比较自如地掌握学习的内容。

  选项B,效果律,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得到的各种正或负的反馈意见会加强或减弱学习者在头脑中已经形成的某种联结。效果律是最重要的学习定律。

  选项C,练习律,对于学习者已形成的某种联结,在实践中正确地重复这种反应会有效地增强这种联结。另外,桑代克也非常重视练习中的反馈,他认为告诉学习者练习正确或错误的信息有利于学习者在学习中不断纠正自己的学习内容。

  选项D,近因律不属于桑代克提出的学习定律。华生拒绝桑代克的效果律,主要依赖较古老的接近律、频因律和近因律。他坚持正确的反应是最近的反应;在学习过程中,这种反应发生得越来越频繁。华生把他的研究仅仅限制在动物生活中那些十分明显而可以对它们作非常客观的观察和测量的方面。

  题干中“注意学习内容的难易程度,不能使学生感到过于困难而气馁”,强调的是通过良好的反馈结果来增强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这体现的正是效果律的作用。选项A、C、D均不符合题意,故答案选B。

  3.【多选】清晨走到教室外便听到同学们琅琅的读书声,李老师立即对全班同学进行了口头表扬,根据斯金纳的学习理论,李老师的口头表扬属于( )。

  A.正强化 B.内部强化 C.负强化 D.条件强化

  3.【答案】AD。解析:本题考查斯金纳的理论。

  选项A,正强化是指给予一个愉快刺激,从而增强其行为出现的概率。

  选项B,内部强化是指行为者在活动中获得了成功而增强成功感与自信心,从而增加行为动机。

  选项C,负强化是指摆脱一个厌恶刺激,从而增强其行为出现的概率。

  选项D,条件强化是指一个原先不起强化作用的中性刺激,通过和基本强化刺激紧密联系,而变成具有强化力量的因索。

  题干中李老师通过表扬强化了学生的读书行为属于正强化和条件强化,故本题答案选AD。

  4.当幼儿龙龙改正了不认真吃饭的行为后,老师取消了不准他参加游戏活动的禁令,这种做法属于( )。

  A.正强化 B.替代强化 C.负强化 D.自我强化

  4.【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斯金纳把强化分为两种:正强化和负强化。班杜拉把强化分为三种: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

  选项A,正强化是指给予一个愉快刺激,从而增强其行为出现的概率。

  选项B,替代性强化是指观察者因看到榜样的行为被强化而受到强化。

  选项C,负强化是指摆脱一个厌恶刺激,从而增强其行为出现的概率。

  选项D,自我强化是指人能观察自己的行为,并根据自己的标准进行判断,由此强化或处罚自己。

  题干中,“取消了不准参加活动的禁令”是撤销厌恶刺激,增加吃饭行为,属于负强化。

  5.【多选】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正强化的有( )。

  A.学生认真完成家庭作业,老师没有任何表示

  B.学生作业字体潦草,老师要求重写

  C.学生不好好做作业,父母不让他看电视

  D.学生尝试了一种新的解题方法,老师提出表扬

  E学生改正了不认真做作业的行为后,家长取消了不准看动画片的禁令

  5.【答案】ABCE。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斯金纳强化的分类。正强化是指给予一个愉快刺激,从而增强其行为出现的概率。

  选项A,学生认真完成家庭作业,老师没有任何表示,没有强化的产生。

  选项B,学生作业字体潦草,老师要求重写,是给予一个厌恶刺激,降低行为频率,属于正惩罚。

  选项C,学生不好好做作业,父母不让他看电视,是撤销一个愉快刺激,降低行为频率,属于负惩罚。

  选项D,学生尝试了一种新的解题方法,老师提出表扬,是给予一个愉快刺激,增加行为频率,属于正强化。

  选项E,学生改正了不认真做作业的行为后,家长取消了不准看动画片的禁令,属于负强化。

  故本题答案选择ABCE。

  6.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区别重力和压力、质量和重量等是刺激的( )。

  A.获得 B.消退 C.分化 D.泛化

  6.【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包括获得与消退、刺激泛化与分化。

  选项A,条件反射的获得是指条件刺激反复与无条件刺激相匹配,使条件刺激获得信号意义的过程,亦即条件反射建立的过程。

  选项B,条件反射的消退是指在条件反射形成后,如果条件刺激重复出现多次而没有无条件刺激相伴随,则条件反应会变得越来越弱,并最终消失。

  选项C,刺激分化指的是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

  选项D,刺激泛化指的是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以后,其他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

  题干中,要求学生区别重力和压力、质量和重量等是刺激的分化。故本题答案选C。

  7.“谈虎色变”和“谈梅生津”都是第二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的表现形式。( )

  7.【答案】√。解析:本题考查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凡是能够引起条件反应的以语言为中介的条件刺激叫做第二信号系统的刺激。“谈虎色变”和“谈梅生津”均属于以语言为中介产生的条件反射属于第二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表现形式。故此题说法正确。

  以上就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讲解,希望对大家备考教师招聘考试有所帮助。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136311265@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hbrsks.net/?id=232337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