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行政职业能力测验数量关系:特值法的应用

  事业单位数量关系的题另大部分同学比较头疼的题目,部分题目在求解过程中比较复杂,导致计算时间较长,单位时间内做出的总体题目数量较少最终导致整体得分…

  事业单位数量关系的题另大部分同学比较头疼的题目,部分题目在求解过程中比较复杂,导致计算时间较长,单位时间内做出的总体题目数量较少最终导致整体得分不尽如人意,今天介绍一种解题方法:特值法。希望通过学习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做题的效率。

  一、特值法的应用条件

  特值法一般是在包含乘除法的题目中应用的一种方法,应用条件为:①存在M=A×B关系;②对应量未知。

  1、存在M=A×B关系:指的是在数量关系中的一些计算关系,如行程问题中S=V×T、工程问题中W=P×T、总价=单价×数量、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2、对应量位置:举例说明

  例:一项工程,甲单独做需要10天完成,乙单独做需要15天完成,问甲乙合作需要几天完成?

  解:题目所求为工作时间,根据公式W=P×T,T=W/P其中工作总量,工作效率都未知,可以设其中W=x,根据甲单独完成需要10天,可知甲的效率为x/10;同理可知乙的效率为x/15,则最终所求的合作时间T=,研究计算过程,我们发现:设的工作总量x,其实在计算过程中没有起实质的作用,在计算过程中约分约掉了,那就可以理解为我们可乙将工作总量设为任意数字,如假设工作总量为30,可以计算出甲的效率为30÷10=3,乙的效率为30÷15=2.最终所求工作时间为30/(3+2)=6。

  总结:根据计算公式W=P×T,和题目中给的两个时间,如果设W为一个数,另外一个量工作效率P会通过公式计算得到一个数值,但是计算的结果不发生变化。如果题目中对应有两个量已知,如工作时间10天、工作效率为5,则工作总量必然为50。此时如果再设特值,肯定要出问题了。所以应用条件中对应量未知表示的是M=A×B中,至少有两个量未知时才可设特值进行求解。如果有两个量未知,可设其中一个量为特值,计算出第三个量;如果其中三个量都未知,可设其中两个量为特值进而计算出第三个量。

  例:某商店销售某种商品,当销售单价下降20%时,销售量可增加50%,问该商品降价后总销售价格比降价前增加/减少百分之几?

  解:根据题意,总售价=单价×销售量,满足第一个条件:存在乘除关系,而题目中单价、销售量和总售价的实际量都是未知的,满足第二个条件:对应量未知,可设特值进行求解。可设降价前单价为10元/件、销售量为10件,根据计算关系可知降价前总售价=10×10=100元,根据条件降价后单价为8元/件、销售量为15件,此时总售价=8×15=120元,所以该商品降价后总销售价格比降价前增加(120-100)/100=20%。

  最后,希望大家加强对特值法应用条件的理解,满足条件的不同题目中尝试使用,在考试中可以提高做题的效率,得到更多的分数。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136311265@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hbrsks.net/?id=198388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