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香蕉最爱
芬达果味十足
新时代教师六大核心素养是:一、主要包括: 1、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努力做一名优秀教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师的崇高职业理想,体现了教师职业素质的本质,具体包括: (1)、热爱教育事业。 (2)、热爱学生。 (3)、献身教育事业。 (4)、勇于同一切危害教育事业的行为进行坚决的斗争。 (5)、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2、自觉履行教师职业责任,就是要求教师把职业责任变成自觉的道德义务,为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新人而无私奉献。具体内容有: (1)、教师必须自觉地做到对学生负责。 (2)、对学生家长负责。 (3)、对教师集体负责。 (4)、对社会负责。 3、树立积极主动的劳动态度,努力培养社会主义新人。教师怎样才能做到树立积极主动的劳动态度。具体内容有: (1)、教师必须有主人翁的责任感。 (2)、具有从事教育劳动的光荣感与自豪感。 (3)、要有肯于吃苦的精神。 (4)、教师职业纪律 4、教师职业应遵守的规章、条例、守则等。主要应做到以下几点: (1)、要有教师意识并不断强化这种意识。 (2)、认真学习教师职业纪律的有关规定。 (3)、在教育劳动中恪守教师职业纪律。 (4)、从一点一滴做起。 (5)、虚心接受批评,勇于自我批评,善于改正错误。 5、教师要有教书育人的本领,教师教书育人活动的效果是教师职业技能的反映。具体内容有: (1)、刻苦钻研业务,不断更新知识。 (2)、要懂教育规律。 (3)、要具备一定的管理知识。 (4)、勇于实践,不断创新。二、教师素质是职业素质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是有了教师职业劳动之后,由一些教育家、思想家总结概括而成,并在他们的著作中表达出来的。它是调节教师与他人、教师与集体及社会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是一定社会或阶级对教师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
毓毓baby
1、信念素养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说:“教育必须有信仰,没有信仰就不成其为教育,而只是教学的技术而已。作为一名老师,深知教育是一门良心活,只有有了教育的信仰,才能实现教书和育人的统一。不仅仅是授课,更多的是和学生交流,去倾听学生的学习。不只是做“教学的师傅”,而更要做读懂学生的“分析师”。2、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是一种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涉及信息的意识、信息的能力和信息的应用。今天,年轻者通过网络或其他技术手段,有可能比年长者知道的更早、更快、更全面。所以作为一名老师,融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技能和信息道德为一体的信息素养非常重要。3、创新素养未来教师需要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适应教育教学的需要,重组课程。知识不再是唯一的力量,甚至不是最重要的力量,创造力、想象力、价值观、个人品质等将重获生机,在教育中拥有与知识同等重要的地位,所以需要老师要勇于创新。未来,教师除了知识传授以外,还应担负起读懂学生、重组课程和联结世界的职责,这既是时代赋予教师的新使命,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要求。这给教师职业带来新的要求和挑战,而这些挑战可能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需要教师自己去研究、去探索,去寻找科学的解决之道。
lovelymandy
为什么要提出核心素养? 十八大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但立德树人靠什么来落小落细落实呢?这是个问题。 曾几何时,知识本位、应试教育填满了学校生活的缝隙,师生争分夺秒,为的是获取更多的知识。然而当知识以几何级态势增长,这种方式还能奏效吗? 人们意识到,知识教学要“够用”,但不能“过度”,因为知识教学过度会导致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受阻。 教育不能填满学生生活的空间,要留有闲暇。因为学校教育绝不是给人生画上句号,而是给人生准备好必要的“桨”。 更新知识观念是一种世界趋势。国际上多数国家、地区与国际组织都认为,以个人发展和终身学习为主体的核心素养模型,应该取代以学科知识结构为核心的传统课程标准体系。 国际上长达 20 多年的研究表明,只有找到人发展的“核心素养体系”,才能解决好有限与无限的矛盾 ;只有找到对学生终生发展有益的DNA,才能在给学生打下坚实知识技能基础的同时,又为未来发展预留足够的空间。 那么“核心素养”到底是什么? 不同于一般意义的“素养”概念,“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从价值取向上看,它“反映了学生终身学习所必需的素养与国家、社会公认的价值观”。从指标选取上看,它既注重学科基础,也关注个体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个人终身发展所必备的素养 ;不仅反映社会发展的最新动态,同时注重本国历史文化特点和教育现状。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了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准则。因此从结构上看,基于中国国情的“核心素养”模型,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圆心来构建。此外,它是可培养、可塑造、可维持的,可以通过学校教育而获得。 落到学校教育上,还需解决一个关键问题 :它同学科课程教学是什么关系? 一方面,核心素养指导、引领、辐射学科课程教学,彰显学科教学的育人价值,使之自觉为人的终身发展服务,“教学”升华为“教育”。另一方面,核心素养的达成,也依赖各个学科独特育人功能的发挥、学科本质魅力的发掘,只有乘上富有活力的学科教学之筏,才能顺利抵达核心素养的彼岸。 核心素养还是学科壁垒的“溶化剂”。以核心素养体系为基,各学科教学将实现统筹统整。比如“语言素养”,它并非专属语文一家,体育课也有——有可能只是手势和眼神,一个快球、快攻就发动了。现代社会中,人们有效交流的非文字信号能力也是“语言素养”。 对于教师而言,这是个巨大挑战。首先是观念转型——教师要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教育”。学科教师要明白自己首先是教师,其次才是教某个学科的教师 ;首先要清楚作为“人”的“核心素养”有哪些、学科本质是什么,才会明白教学究竟要把学生带向何方。 这也是从“知识核心时代”走向“核心素养时代”的必然要求。 基于“核心素养”完善学业质量标准,还可能改变中小学评价以知识掌握为中心的局面。一个具备“核心素养”的人与单纯的“考高分”并不能画等号。它还将对学习程度做出刻画,进而解决过去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评价操作性不足的问题。
优质职业资格证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