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207

崎岛莫奈子
首页 > 职业资格证 > 首席经济师案例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食遍金陵

已采纳
人生经历 曾任瑞士日内瓦-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首席经济学家与研究部主管[1] 1991年至1996年间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官员 从1996年4月起至今兼任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与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首席经济师案例

299 评论(9)

瑾年凉薄

林毅夫,

351 评论(11)

:小小的菇凉

他曾经让工商银行贱卖给高盛,高盛赚了上千亿,他得了三千万美元的酬谢!可能是湖南人出的最大的汗奸!现朝代的。

198 评论(15)

天道酬勤1212

胡祖六的研究领域包括宏观经济学、公共财政、国际贸易与金融理论。其研究成果之一《全球竞争力报告》在国际上具有广泛影响。从1996年4月起至今兼任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与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86 评论(15)

掉了BOWL

付鹏先生毕业于英国雷丁大学ISMA/ICMA(国际资本市场协会)中心,主修国际证券、投资与银行学。先后任职于雷曼兄弟、所罗门国际投资集团。拥有十余年对冲基金工作经验,对全球资本市场大类资产之间的轮动及全球宏观经济的把握有着深刻的理解,曾对08年金融危机做出了正确的判断,并参与了2008年全球著名对冲基金狙击英镑的全过程。东北证券研究所所长李冠英:随着全球格局发生深远变化,同时中国资本市场上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证券研究业务需要能以国际视野来思考中国目前面临的问题,哪些是全球普遍性的问题?哪些是我们独有的问题?过度悲观和过度乐观都是不恰当。站在全球化的十字路口,我们需要更有广度和内涵的研究视野。在过去两年与付鹏先生的多次交流中,我能深刻感受到他对全球格局与众不同的理解,获益良多!2019年底我受公司之托,代表东北证券诚挚邀请付鹏先生加盟,今天我很荣幸宣布付鹏先生已经是我们当中的中坚力量和领军者!期望未来,我们可以在东北这个平台,为中国资本市场提供更国际化更有深度的研究观点!付鹏先生表示,很荣幸能够得到东北证券研究所的邀请。首先,作为首席经济学家,应当做好表率,立足于深度研究,整合研究所总量研究,与其他行业分析师一并协力,提升研究所的整体研究实力和服务质量。其次,加强与多层次的市场客户沟通,利用媒体品牌优势,扩大研究所影响力,让好的研究成果得以展现,扩大研究所服务范围;最后,身为首席经济学家,肩负时代使命,提升研究能力水平,为中国资本市场改革和对外开放积极建言献策,为引导市场预期贡献积极力量。

283 评论(8)

feiyeping001

主动调控仍在左右经济周期 文/刘利刚 2012年07月08日  中国经济放缓的背后,是政府的主动调控。由于调控政策压抑了需求,政策一旦放松,释放的需求可能使反弹力度超出想像  今年上半年的经济数据即将出炉,目前形势显示中国经历着一轮放缓。  与历史同期数据比较,中国的工业增加值在今年前5个月超过10%,而过去3年的平均数据则大约在13%以上;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今年至今的增速为20%,而过去3年则到了2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初至今同比增速为14.5%,也低于过去三年大约16.7%的水准。此外,今年前5个月出口平均增速大约为7%,过去三年则为12%。  数据印证着正在放缓的中国经济,但放缓是结构性的,还是周期性的,这个判断非常重要。因为如果是周期性放缓,政府可通过一些反周期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来阻止经济继续下滑;而如果是结构性放缓,则放松不会带来明显效果。 田满文认为,由于资金成本和劳动力成本上升,中国经济正在出现结构性的放缓,但如果梳理一下中国经济放缓的脉络,这样的结论则显得过于草率。  首先本轮经济放缓,固然存在外界因素,甚至也有一些结构因素(工资和成本的上升),但更重要的是房地产市场的明显降温,其背后是政府的“有形之手”。而5月以来,房地产成交量开始明显上升,价格也开始企稳,并有反弹之势。如果这一趋势延续,则表明居民对房地产的需求仍十分强劲,政府通过调控仅仅达到了“暂抑需求”的目的。  从工业增加值看,今年以来放缓最为明显的是钢铁、水泥、有色等重工业,而这些行业无不与房地产固定资产投资高度相关。而剖开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又可发现,受创最严重的行业,除房地产之外即是铁路投资。从资金来源来看,私人投资仍保持在高位,而政府投资则大幅下滑十几个百分点至10%左右。  这表明,放缓很大程度上是政府有意为之,即通过调控房地产减少自身投资,并达到收缩经济的目的。去年开始的高通胀,令官方对过热高度警惕,主动减少了投资。数据表明,与往年不同,去年整体财政存款显示出收缩流动性的迹象,控通胀的意图十分明显。  控制通胀和控制资产价格上涨,最终造成经济放缓,从任何一个角度来看,都不应算作“结构性放缓”。  当然,中国经济的确存在“结构性放缓”因素:一是资金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二是环境成本的上升;三是社会分层加剧导致的社会摩擦;四是投资与消费在GDP中占比失衡等。  对比一下真正陷入结构性增长困境的欧洲国家,可以发现明显差异。欧洲面临的是政府债务高企,货币政策已放松余地,只能依赖量化宽松,而民间资本却仍缺乏投资热情。其结构问题,已造成传统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失效,这样的结构性放缓是致命且难以挽回的。  相信即使强调中国经济“结构性放缓”的人,也认为中国经济至少能保持7%以上的经济增速,而这一数据是非常可观的。同时需要注意的是,10年前,中国经济总量仅为10万亿元人民币,每增长10%意味着新增1万亿元人民币的财富;而到2011年,中国经济总量已达47万亿元,即使增长5%,也意味着将近2.4万亿元的财富。对全球经济来说,意味着中国的需求将十分关键。  如果得出中国经济不是“结构性”而是“周期性”放缓,其背后是政府调控在起作用的判断,那么对短期经济走势而言非常重要。这意味着,如果财政和货币政策积极放松,那么中国经济将能很快实现周期性复苏,同时,由于此前的调控政策在某种程度上压抑了需求,而经济一旦反弹,其力度可能超出我们的想象。这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与中国的政策和政治周期存在着一定的暗合。  中期来看,“结构性放缓”带来的压力仍然存在,必须用改革化解。亚洲开发银行研究表明,在中国人均GDP 以 PPP计算达到1.7万美元之前(大约为2015年),中国经济的放缓都不会是致命性的。  当然,这并不是说中国可以高继续用传统手段来刺激经济。中国应意识到结构调整的必要和紧迫性。 尽快通过市场化改革来打破垄断,深化金融改革,降低经济体内的内耗和成本,进入更具有可持续性的经济发展周期。  (作者为澳新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师

271 评论(10)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