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84

CENGUODIAN13247606080
首页 > 职业资格证 > 经济师手册边际经济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爱多肉的milk

已采纳
边际主义(marginalism)是以边际效用价值论为其理论基础的经济学流派,起源于李嘉图的地租理论,主要形成于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其奠基者是三位几乎同时提出边际效用价值论的经济学家:英国的杰文斯、奥地利的门格尔和法国的瓦尔拉。 根据目前可获得的文献资料显示,边际效用价值论最早由比方道尔夫在1675年发表的《人与市民的义务》中提出,后来被比尔拉马基所转述,发表在他死后才出版的《自然法的基本原理》(1754)一书中,并由此影响到瓦尔拉有关边际分析的思想。 1738年,瑞士数学家伯努里在《测定风险新理论之解说》中也提出了边际效用的概念,此后还有意大利经济学家加利阿尼和杰诺维西、法国哲学家孔狄亚克、德国经济学家杜能以及爱尔兰经济学家朗菲尔德、英国经济学家西尼尔和劳埃德、法国数学家古诺、法国工程师杜布依和德国经济学家戈森等边际分析的先驱者。 19世纪70年代的“边际革命”为新古典经济学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分析基础,在瓦尔拉、杰文斯、门格尔之后,对边际主义做出重要贡献的还有维塞尔、庞巴维克、埃奇沃思、威克斯蒂德、帕累托、巴罗尼、克拉克、费雪、陶西格、奈特等人。 边际效用价值论与边际分析 边际主义学派在方法论上反对德国历史学派,他们主张抽象演绎法,认为经济生活反映人们无限的需求与有限的资源之间的矛盾及其选择关系。认为人在经济方面的行为及其后果是由需求决定的,并假定每个人行为的最高目标是追求效用的最大化,即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满足。 边际主义认为个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从个人的需求以及如何满足这些需求出发,就能够解释整个社会经济现象。个人为了追求需求的满足,就要适当地处理同周围有限资源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发生的主观心理活动和行为,就成为该学派进行理论分析和数学论证的依据和典型模式。 边际效用学派的理论基础是边际效用价值论。根据这个理论,商品的价值是一种表示人对商品的感觉和评价的主观心理,主要关注于商品给人带来的满足程度。商品首先要能给人带来效用,否则没有人会需要;同时也必须具有一定的稀缺性,否则就没有必要用其他物品来进行交换。 价值的尺度是边际效用,即使是不能直接带来效用的生产资料,其价值也由其参与生产的最终消费产品的边际效用来决定。价格则是买卖双方对物品的效用进行主观评价、彼此竞争和均衡的结果。因此,各种商品的价格之比就应该等于他们的边际效用之比。 边际生产力论与分配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克拉克系统地阐述了边际生产力论,为现代经济学中的分配理论奠定了基础。他还提出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的差别,这一区分大大丰富了现代经济学的分析工具。克拉克以边际生产力论来分析和论证工资与利息,他的边际生产力论是“生产要素论”、“边际效用论”和“报酬递减规律”理论的混合。克拉克断言:不仅土地报酬是递减的,而且劳动力和资本的报酬也是递减的。并且强调“最后生产力”决定工资和利息。 克拉克的边际生产力论可简略概括为三点:(1)在静态条件下,自由竞争(生产要素无阻碍地流动)将使工资趋向劳动力要素的边际生产力(他称之为“最后生产力”),利息则趋向于资本要素的生产力;(2)由于资本和劳动力的边际生产力递减,因此当劳动力(或资本)在资本(或劳动力)不变时逐渐增加,导致工资(或利息)的下降;(3)在静态条件下,资本边际生产力决定的利息乘以资本要素的总收入,劳动力的边际生产力决定的工资乘劳动量等于劳动力要素的总收入,两种要素收入之和等于两种要素在一起所生产的收入总和。 克拉克还认为,产品的价值是由社会来决定的,因此,财富的分配状况自然也会影响商品的价值,而商品的价值和价格是没有区别的。克拉克认为,价值里面完全没有劳动的因素,价值是市场上双方竞争并达到均衡时的结果。换言之,克拉克认为价值并不是自然的或者先定的,而是随着市场上买卖双方情况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由于价格和价值是一致的,我们又无法直接去观察或者测量到价值,那么只能将商品的价格作为价值。 边际主义对新古典经济学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边际效用论和边际生产力论是以马歇尔为代表的英国剑桥学派的理论支柱之一,又是现代微观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凯恩斯接受了包括边际生产力分配论在内的边际分析原理和方法,并将它推广应用到宏观经济分析范畴,从而使边际分析原理成为现代宏观经济学的主要工具之一。 推荐阅读书目: (1)《经济学中的边际主义》晏智杰,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2)《边际革命与新古典经济学》晏智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1870年以来的西方经济学说》胡寄窗,经济科学出版社,1988

经济师手册边际经济

97 评论(13)

贪吃的大吃货

边际主义 在经济学中,边际主义指由边际效用和边际成本(参看:边际)发展而来的经济学理论。边际效用理论是在1870年左右,是由英格兰的威廉姆·斯坦利·杰文斯、奥地利的卡尔·门格尔和瑞士的利昂·瓦尔拉斯各自独立发展起来的,他们最终使边际主义广泛流传,但是赫尔曼·海因里希·戈森(HH Gossen)早就指出了交换价值和边际效用之间的关系。经济学思想的这次变革被称作新古典主义革命或边际革命。 边际主义的指出了在决策中最重要是边际,即最后一单位的消费品或是产品。例如,有一辆车可以方便出行,假如它要维修或作为备用车,第二辆车也相当有用,但不如第一辆车有用,第三辆车就更加不如前面的两辆车了。给定汽车的价格,没有人会相信会有人去购买三辆车,因为第三辆车的收益可能低于其价格。

315 评论(10)

宜瑞科技

其实你的车轮问题同经济学上的最后一个饼的问题是一个道理:呆子吃大饼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说一个呆子吃大饼,吃了5个饱了。呆子感慨:“早知道吃第五个饼才饱,又何必吃前面那4个呢?”呵呵,他之所以可笑就因为他分不清边际量和总量的关系:吃每个大饼都给他带来一份边际的饱的感觉,而最后饱了是5个大饼给他的总的感觉,这是一个总量。吃第一个大饼,第一个大饼带来的感觉是边际量也是总量;吃2个大饼,第二个饼带来的感觉是边际量,2个饼的感觉之和是总量;吃3个大饼,第三个饼所带来的感觉是边际量,而3个饼的感觉之和是总量……依此类推。  所谓边际,就是边、边缘。在一个连续增加的量中,最后新增加的量就是“边际”量。比如你刷墙时,最后一刷子就是边际刷子;老师给学生算总分时,最后一个被加进去的学生的分数就是边际分数。而“最后一个”的意思是,如果你算5个学生的总分,第五个就是最后一个,如果算10个学生的总分,第十个学生就是最后一个,所以最后一个的量就是边际量。  边际量可以理解为最后一个单位变量所带来的新的因变量的变化。对吃大饼来说,就是所吃的最后一个大饼所带来的感觉上的变化。  边际概念最早出现在1862年~1873年期间,当时三位经济学界的新人杰文斯、门格尔和瓦尔拉斯各自提出并逐渐发展起来“边际效用”理论,但他们不会料到“边际”到20世纪会成为一种主义———“边际主义”,而边际分析也逐渐发展成为经济学中最为重要和常见的分析方法之一。边际效用、边际产量、边际成本、边际收益、边际报酬、边际替代率以及边际消费倾向等概念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已经被广泛使用。时至今日,边际分析方法和边际一词风光依旧,同时,边际分析也被引入西方财税理论中,边际税率就是其中一个极富实践意义的概念。

242 评论(9)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