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110

菁菁super5man
首页 > 职业资格证 > 燕国首都经济师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刘阿奔好运来

已采纳
战国时期有南北燕国东晋时期有前燕五胡十六国时有后燕,北燕,南燕,西燕(不在16国中)唐代有大燕(安禄山)五代十国时期有五代燕

燕国首都经济师

317 评论(15)

doctorsher

公元前251年,赵国发生几件大事:第一,名将廉颇做了相国,被封为信平君。第二,燕国相国栗腹访问邯郸,达成燕赵盟约。第三,燕国背信弃义,派两路大军进攻赵国。原来,燕国相国栗腹访问邯郸时发现,长平之战后,赵国青壮年大部分已经战死沙场了,只留下老弱病残,于是燕国就想趁机灭赵,占领底盘。赵孝成王知道燕国背信弃义后,非常生气,就派了廉颇在邯郸北迎击燕相栗腹,又派了乐乘到北方的代郡抵挡燕将卿秦,最终,赵国以少胜多,大破燕军,杀栗腹,虏卿秦。并乘胜追击,包围了燕国的首都。要不是秦国支援,恐怕燕国偷鸡不成蚀把米,自己反而要提前灭亡了。长平之战后元气大伤的赵国竟然差点灭掉了燕国,这让天下人都难以置信。因为大家都知道长平之战发生在公元前260年,距现在也不过九年而已,赵国居然能从长平之战中这么快恢复元气,将燕国打个落花流水,可谓是让人感到惊奇,那赵国是怎么这么快恢复元气的了?其实这一切都与赵国的特殊国情有关。赵国不只邯郸一个政治中心,还有西之晋阳、北之代两个传统政治中心。而秦国只有一个政治中心―关中的咸阳,只要占领了咸阳,秦国就灭亡了。但是赵国不同,有三个政治中心:南之邯郸、西之晋阳、北之代。所以要彻底消灭赵国,就要将赵国的的三个政治中心都要占领。而赵国三大政治中心的形成既有包含地理因素,也包含了人文因素。地理因素:太行山脉把这三个地方隔成了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晋阳所在的太原盆地成为赵国的太原郡,代国转化为代郡,邯郸辐射着太行山以东、黄河以西的华北平原。而人文因素相对来说就比较复杂了,当年赵氏还未称王时,赵简子派家臣董安于在太原盆地修筑了晋阳城,这里也就成为赵氏的第一个都城。后来,赵简子为了加强军事力量,灭掉了盘踞在邯郸的赵午等小宗氏,就形成了“晋阳+邯郸”二元政治中心格局,后其继承人赵襄子北上灭了与代戎国,从而最终拓展为“晋阳+邯郸+代”三元政治中心的格局。再加上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后,派军征服诸胡,又灭了夹在邯郸与代郡中间的中山国。从而使“晋阳+邯郸+代”三大板块的防御纵深都大大扩展。燕相栗腹只看到了赵国元气大伤的表面,却不了解赵国的政治体制渊源,从而严重低估了赵国的实力,但是更让他没想到的是,赵国还有一位国防部长李牧。李牧是战国四大良将之一,常年镇守雁门关,防备匈奴胡骑南下。在雁门关、代郡,李牧作为最高长官,有绝对的话语权。首先,他根据自己的需要来设置官吏,一面保护赵国边民田畜,一面让边军掌管关市贸易,是自己带领的军队有了充裕的军费。然后,他又命令各部不准主动迎击匈奴,只能坚守,不能主动攻击。但是时机一到,他就立马集结军队与匈奴决战,结果,斩杀匈奴十余万骑,单于远遁塞外,匈奴在此后十余年都不敢再靠近赵国边城。同时,李牧在击退匈奴后,李牧又为赵国北上远征诸胡。在李牧的指挥下,赵军先灭了代郡北方的游牧民族?褴,再向东击破东胡,又调头西征林胡,最终使诸胡再次臣服赵国。凭着李牧二十多万锐师的努力,赵国基本又恢复了高峰时期的势力范围。北方代地板块的实力暴涨,使赵国又重新成为山东六国中的强者。可惜,由于秦国经商鞅变法后,历经几代秦王的励精图治,秦一统天下的格局已经无法逆转。尽管李牧的北方边防军两次战胜秦师,但邯郸方面军却不断损兵折将,使赵国土地、人口不断流失,故最终难逃被灭亡的命运。

289 评论(12)

半调子810

周定王十四年至十六年(公元前455—前453年) 晋阳之战 三家分晋 赵韩魏三国胜利周威烈王七年至十八年(公元前419—前408年)魏攻秦河西之战魏国大胜,夺取河西地区周威烈王十八年至二十年(公元前408—前406年)魏灭中山之战中山国灭亡周赧王八年至十九年(公元前397—前296年)赵攻中山之战中山灭周安王十三年(公元前389年)阴晋之战魏以少胜多,大破秦军周烈王七年(公元前369年)浊泽之战 韩、赵联军攻魏由于赵、韩的严重分歧,因不能协同而由胜转败,使魏国终免于分割。魏公子罃自立为魏惠王周显王三年至四十七年(公元前366年—前322年)秦收复河西之战秦胜周显王十五年至十六年(公元前354—前353年)桂陵之战围魏救赵,齐军胜利周显王二十八年(公元前341年)马陵之战齐军胜周慎靓王三年至秦王政六年(公元前318—前241年)合纵攻秦之战联军胜利周慎靓王三年(公元前318年)函谷关之战五国联军攻至函谷关时败退周慎靓王五年(公元前316年)秦灭巴蜀之战巴、蜀灭周赧王三年(公元前312年)秦楚丹阳、兰田之战秦军获胜周赧王七年(公元前308年)宜阳之战秦胜韩败周赧王十四年(公元前301年)垂沙之战楚军死者数以千计,主将唐昧被杀周赧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93年)伊阙之战秦国战胜周赧王四十二年(公元前273年)华阳之战秦获胜周赧王五十五年(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秦国胜周赧王五十六年至五十八年(公元前259—前257年)邯郸之战赵、魏、楚联军获胜赵孝成王十五年(公元前251年)鄗代之战 赵军在鄗(今河北高邑东)、代(今河北蔚县东北)击败燕军的战争。周赧王三十一年(公元前284年)燕攻齐之战齐国战败周赧王三十年(公元前284年)济西之战燕胜齐败周赧王三十一年至三十六年(公元前284—前279年)即墨之战齐国胜利周赧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80年)黔中之战秦军攻占楚国黔中郡(治黔中,今湖南沅陵西)。楚顷襄王被迫献上庸(今湖北竹山)和汉水以北地区给秦国。周赧王三十六年至三十七年(公元前279—前278年)鄢郢之战秦军获胜,楚都郢被攻陷国力大损周赧王四十六年(公元前269年)阏与之战赵国获胜、秦军全军覆没周赧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64年)陉城之战秦武安君白起率军攻占韩国陉城(今山西曲沃东北)等9座城邑的作战。魏安厘王三十年(公元前247年)河外之战魏信陵君无忌率魏、赵、韩、楚、燕五国联军于河外(今河南西部黄河以南)击败秦军的一次作战。赵悼襄王元年(公元前244年)赵破匈奴之战李牧在歼灭匈奴主力后,又乘胜前进,灭褴国(今河北蔚县北),破东胡(今内蒙古东部)、降林胡(今山西北部),声威大振。此后10多年,匈奴不敢进扰赵国边境。秦王政六年(公元前241年)蕞之战五国军队皆退。合纵抗秦失败秦王政十一年至二十六年(公元前236—前221年)秦灭六国的战争秦王政十四年(公元前233年)肥之战名将李牧率赵军在肥(今河北晋州西)大败秦军的截击战。秦王政十五年(公元前232年)番吾之战番吾之战,此战,是秦、赵两国交战中,赵国最后一次取得重大胜利。李牧在战前准确判断敌情,是此战获胜的主要原因,但赵国已无力再战,所以此战仅为击溃战,未能围攻歼秦军秦王政十六年至十七年(公元前231—前230年)秦灭韩之战秦王政十八年至二十五年(公元前229—前222年)秦灭赵之战秦王政二十年至二十五年(公元前227—前222年)秦灭燕之战秦王政二十一年至二十四年(公元前226—223年)秦灭楚之战秦王政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秦灭魏之战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灭齐之战

199 评论(9)

丁锋8934

在北京建立都城的王朝有元明清,元朝的元大都在北京,明朝时,明成祖朱棣登基之后将他的封地北平定为都城,后来清军赶走了李自成,入主紫禁城,故宫也是在这三个朝代不断更迭中修建的。

326 评论(11)

奈奈小妖精

并韩灭赵、灭魏之战、灭楚之战、灭燕之战、灭齐之战。并韩灭赵秦在发动攻赵之前,即依李斯、尉缭之谋,以间谍挑拨活动,挑起燕赵两国之间的战争,待燕赵战起,秦国即借口援燕抗赵,开始对赵进攻。秦军从西面、西北面、南面三路攻赵,但把进攻的重点指向赵国南部,以陷赵军两面作战、腹背受敌的困境。秦始皇十一(公元前236年)年冬,燕赵两国正在酣战之际,秦派王翦率军进攻太行山之战略要地阏与,使这个早为秦国垂涎的战略要地一举被秦拔除,从而打开了从西面进攻邯郸的通道。秦杨瑞和军进攻韩阳(阏与之北),也顺利攻克,这样邯郸的西北方向即失去了屏障。秦桓齮(龁)(即樊於期)军从南阳出发,攻占邺邑所属之安阳。至此,秦军已推进到邯郸之南,仅与赵都邯郸相隔一条漳水和少数城邑。各路秦军虽有30万之众,但由于受到赵20万大军的顽强抗击,在攻占上述地区后,即被阻于现地。后来,经过连续作战,秦始皇将原来由南北3支攻赵部队,编为1个独立作战单位,由桓齮(龁)统率。秦始皇十三年(公元前234年)这个新编部队,再度向赵南部进攻。桓齮(龁)避开正面渡河,改由漳河下游渡河迂回赵扈辄军的侧后,攻击邯郸东南的平阳。两军于平阳展开交战,赵军被击破,被斩10万人,赵将扈辄阵亡。赵王启用北部边疆名将李牧为统帅。李牧军曾歼灭匈奴入侵军10万之众,威震边疆,战斗力最强。李牧率军回赵,立即同秦桓齮(龁)军交战于宜安肥下地区,给秦军几乎全军覆灭的沉重打击,只有统帅桓齮(龁)带领少数护卫突围逃走。韩国在七国中为最小,而所处地位却最重要。它扼制秦由函谷关东进之道路,秦要并灭六国,必须首先灭韩,因而形成了秦韩两国间的连续战争,经过秦国的多次打击,韩的土地日渐缩小,韩于是向秦表示愿为藩属。秦始皇十七年,韩王安九年(公元前230年),秦为彻底灭韩,派内史腾率兵再度对韩进攻,韩无力抵抗,内史腾指挥秦军攻克韩都宛(南阳),俘虏韩王安,把所得韩地改建为颍川郡。这样,韩成为当时六国最先被灭亡之国。秦始皇十五年,赵王迁四年(公元前232年),秦又出动南北两路大军对赵进攻。赵军统帅李牧决定先集中兵力,打击北面来犯的秦军,取胜后,再攻击南面的秦军。李牧指挥的赵军机动灵活,风驰电掣,先给进攻番吾的秦军以沉重打击,跟踪追击,驱逐秦军退出赵境,立即回师南进,声势所及,锐不可当,漳河沿岸秦军闻讯,不战而走,上党等地秦军也纷纷撤退,不敢应战,秦军第3次大举进攻失败。赵军虽然在李牧统率指挥下,一再战胜,可是兵力损失后难以补充,单凭现有兵力无法对秦持久作战,必须立即寻求外援。而这时楚、魏业已削弱,燕、赵关系欠佳,只有联齐,争取齐国人力物力的支持,才能与秦相抗衡。秦也察觉赵的这一企图,立即派遣一批策士到齐进行游说活动,极力破坏齐、赵的联合,孤立了赵。秦则不失良机,接着发动又一次大规模的进攻。秦始皇十七年,赵王迁六年(公元前230年),赵发生特大旱灾,秦就于次年再度发动对赵大举进攻。秦军派出南北两路大军并抽调一些少数部族兵参加作战,赵军则在大将军李牧、副将司马尚指挥下,继续对秦军作战。秦军虽经苦战,但胜负未分。秦王和他的谋臣认为秦两次伐赵均被李牧所阻,都深感在军事上无法取胜,遂改用反间计,不惜重金收买赵国内奸赵王宠臣郭开在赵王面前造谣诬蔑李牧、司马尚企图谋反。赵王竟不加分析即轻率罢免了李牧、司马尚,改任赵葱、颜聚为赵军统帅,并错误地将名将李牧杀害。赵王迁由于中了秦之反间计,为秦灭赵铺平了道路。赵葱不是王翦的对手,很快被秦军击败,赵葱被杀,颜聚收拾残兵退回邯郸勒兵固守。内奸郭开被秦收买,甘心为秦效劳,多方劝赵王投降。赵公子嘉则坚决反对,主张战斗到底,率领宗族、宾客参加了首都邯郸的保卫战。但赵王丧失斗志,任由内奸郭开摆布,竟下令开城向秦军投降。秦国攻下邯郸后,赵国灭亡,公子嘉逃到代地(今河北蔚县东北)称王,是为代王。前222年秦将王贲攻代,代灭,公子嘉自杀(或说被迁西戎)。建国250多年的赵国最终灭亡。灭魏之战赵被秦灭亡后,秦即想南下灭楚,但中间尚相隔一个魏国,魏此时虽然已只剩国都大梁(开封)附近的一些城邑,但终属秦进军楚地之障碍,于是决定先灭魏,再伐楚。本来魏处于“天下之枢”,具有优越的战略形势,但由于战争频繁,大量削弱了魏的实力。多年来,在强秦的进攻下,节节败退,不断割地求和,魏国大河以北领土被吞食殆尽。秦始皇二十二年,魏王假三年(公元前225年),秦派兵进攻魏国首都大梁。秦战地统帅王贲认为大梁城垣坚固,很难在短期内攻拔,于是引大沟之水冲灌大梁城,经3个月战争,城垣崩塌,魏王假出降,被王贲所杀,魏国灭亡,秦以其地建为东郡。灭楚之战秦军灭赵、破燕并魏后,紧接着大举进攻楚国。当时楚仍为中国南方大国,拥有今河南西部及东南部,山东南部,湖北、湖南两省,洞庭湖以东和江西、安徽、江苏、浙江全部。楚国此时尚有对秦作战所需要的实力。秦始皇认为年少壮勇的将军李信,曾以数千兵急追燕太子丹于衍水,并获得了胜利,是率兵攻楚的理想将领。于是便委以重任,并问李信说,如果派兵攻楚,需要多少兵马?李信答复说“不过用20万人”。始皇又问王翦,王翦则说“非60万人不可”。始皇不同意王翦的意见,而同意李信的说法,当即说:“王老将军老矣,何怯也!李将军果然壮勇,其言是也。”王翦以言不见用,谢病告老,归还频阳。李信则受命为秦军统帅,与蒙恬率兵20万对楚进攻。李信把兵力集中于颖川郡,鉴于秦楚接界多为平原,无险可扼,认为这次作战的目的在于歼灭楚之野战部队。李信判断,当秦军向楚进攻时,楚军为抗御秦军之进攻,必将兵力集中于汝水两岸,即淮阳、商水、上蔡边界地区。进而决定采取两翼钳形攻势,包围歼灭楚军。于是确定以部分军队由蒙恬指挥,沿汝河两岸前进,从正面进攻楚军。主力军由李信亲自指挥,从汝水以南,经过舞阳、平舆、新蔡、颍邑迂回楚军左侧翼,与蒙恬军会师,包围楚军,聚而歼之。秦军排除楚边境部队的抵抗,于汝河南北分向寝、平舆展开攻击,击破楚军,李信军占领了平舆,蒙恬军占领寝城。秦军未遇楚军重大抵抗,进占两城后,渡过洪河东进。楚军统帅项燕以秦军转变进军方向,孤军深入,立即率楚军主力,兼程急进,追击秦军于棠溪,给秦军以沉重打击。李信战败,率军往城父方向撤退。楚军乘胜猛追,3昼夜战斗不息。秦军连日所筑营垒,都被楚军攻破,都尉一级将领7人阵亡,李信军损失惨重,多亏城父蒙恬军的掩护,李信得以突围逃回秦境,才免被俘。这是秦统一战争中宜安之战后,又一次重大的挫折。秦军遭受重大挫折,秦始皇虽然感到自己当初对统帅人选有误,但并未动摇灭楚之决心,仍然继续进行灭楚战争。李信失败后,秦军统帅一职只有重新启用王翦。秦始皇移樽就教,亲往王翦家乡频阳邀请王翦出任秦军统帅。王翦谢绝说,身体不好,难以从命。秦始皇则坚持请他出征,并问他有什么要求。王翦此时才说:“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60万人不可”。秦始皇应允。王翦于是接替李信,担任秦军统帅,率领60万大军对楚作战。秦始皇亲送王翦至京郊灞水之滨。王翦请求秦王多赐给他一些田宅。秦王答应了他的要求,王翦遂带兵东去。王翦根据已往长期作战经验,知道楚军和赵军都具有坚强的战斗意志,是能战能守的军队。楚军新近击破李信指挥的秦军,锐气旺盛,斗志昂扬,对付这样的敌人,不仅没有胜利的把握,一旦行动不慎,还会影响整个战争前途。所以王翦进入楚国后,即令部队在商水、上蔡、平舆一带地区构筑坚垒,进行固守,并令部队不许出战。休整待命,故双方相持数月没有大的交战。楚对秦军大举东进,也集中全部兵力应战。当时秦已灭三晋,无后顾之忧,有物力的大量支援,能够打持久战。楚则无论军事、政治都远为落后。统帅项燕仍然集中楚军主力于寿春淮河北岸地区,等待秦军的进攻。楚王责怪项燕怯战,派人数度催他主动进攻秦军。项燕军只得向秦军进攻,但既攻不破秦军的营垒,秦军又拒不出战,项燕无奈,引军东去。王翦立即令全军追击楚军,楚军为涡河所阻,双方交手,楚军被击破东逃。秦军追至蕲南,平定楚属各地。斩杀楚将项燕,王翦率兵直取楚都寿春,楚国首都被秦军攻陷,楚王熊负刍被俘。秦军进军蕲南,只经1年多的作战,号称南方赫赫之强国的楚,便冰消瓦解。秦始皇二十年(公元前227年),秦派将军王翦、辛胜率军对燕作战。统帅王翦以直接攻略燕国首都蓟城为作战目标。同时判断燕军必然依托燕赵大道经过的各河川作抵抗,尤其燕赵界上较大河流易水定有重兵守备,不宜将主力投入正面进攻。易水下游,河流深广,渡河不易,由易水上游山地迂回包围易水正面燕军,可出敌意外,容易成功。于是,王翦决定以部分兵力由中山(今河北定县)北攻燕。燕军与代郡赵嘉部赵军,已组织了联合部队于易水北岸抗击秦军。王翦以秦军主力,迂回易水上游,包围易水燕代军右翼,双方在易水以西相遇,秦军击破燕军,赵军撤回代郡,燕军残部向蓟城退却。秦继续对燕进攻,击破燕军抵抗,进围燕都。燕无固守首都决心,向辽东撤退,使秦军轻取蓟城。王翦攻克燕国首都后,立即派将军李信率军急追东退的燕军,追击到衍水击破燕太子丹率领的残部。此时逃到辽河流域的燕统治者,认为秦军攻燕,是完全由太子丹的谋刺阴谋引起,祸起于太子。赵嘉亦劝燕王杀太子丹,献首于秦以求和。于是燕王杀太子丹,献首求和,但秦军并没有因此而停止其军事进攻。秦军追击燕残部到辽东,由于地方偏远,对全局关系不大,即把兵力转用于对楚作战。经过3年左右时间,秦对楚战争胜利结束,又转用兵力,由将军王贲指挥,进攻辽东。燕军无力应战,燕王喜被秦军俘虏。秦又立即转移兵力,攻击代郡,赵嘉率部虽力战,终于不免失败,悲愤自杀。灭燕之战在灭赵的过程中,秦国大军已兵临燕国边境。燕王喜惶惶不可终日,眼见秦国扫平三晋,就要向自己杀来,却无计可施。燕太子丹最终想出了孤注一掷的暗杀行动,即历史上有名的荆轲刺秦王,时值公元前227年。刺杀行动最终失败,但是秦王政差一点死于荆轲的匕首下,他深恨燕国,立即增兵大举进攻。前226年,秦军攻下燕都蓟(今北京市),燕王喜与太子丹逃亡辽东郡。秦将李信率领秦军数千人,穷追太子丹至衍水。太子丹因潜伏于水中幸免于难。后来,燕王喜经过权衡利害关系,派人将太子丹杀掉,将其首级献给秦国,想以此求得休战,保住燕国不亡。燕王喜逃到辽东以后,秦军主力就调往南线进攻楚国。前222年(秦王政二十五年),王贲奉命攻伐燕国在辽东的残余势力,俘获燕王喜,燕国彻底灭亡。灭齐之战齐经过燕军进占,元气大为损耗,以至没有力量参与东方各国与秦国纵横捭阖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在秦军并灭赵、韩、燕、魏、楚战争时期,齐国一直置身度外,坐视各国灭亡。过去当秦赵长平之战的关键时刻,赵向齐请求援助军粮,有政治远见的周子曾向齐王说:“且赵之与齐楚,捍蔽也,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赵,明日患及齐楚”,力主积极援赵。齐王竞没有接受这一具有战略远见的建议,尔后各诸侯国虽几度联合对秦作战,齐都避免参加,或者参战不力,企图讨好于秦。齐王建继位40余年,三晋、楚、燕与秦战争连绵不断,齐由于与秦没有共同边界,未被攻击,上下宴然,长期处于和平环境,不备兵革,不修战备,政治上达惊人的麻木程度。齐王建本人昏庸无能,齐相国后胜又是一个贪财无厌之徒,秦多年来用重金贿赂后胜,后胜就为秦远交近攻的策略效劳,终日规劝齐王建臣服于秦,朝野上下已无丝毫斗志。所以尽管秦灭六国时,齐还拥有70余座城邑,但仍不堪一击。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王贲统帅的军队,由燕南部对齐北境突然进攻,直趋齐都临淄。齐则毫无作战准备,竟无应战之兵。齐相后胜力劝齐王投降,齐王建也就不战而降。齐王建被送于共这个地方,饿死于松柏之间。这个贪图享受、丧失国家的亡国之君,得到应有的下场。

167 评论(9)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