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ianmian1015
奥迪风度
董仲舒的新儒学是对先秦儒学的继承和发展, 但相对先秦儒学有很多自身的特点。(一)“大一统”为董仲舒的新儒学中政治哲学的核心。汉景帝时代,出现了吴楚七国之乱,统一的国家将面临着分裂的危险。董仲舒认为,重要的问题是要巩固集中统一的政权,防止分裂割据的局面出现。董仲舒从儒学经传中寻找统一的理由,他从《公羊春秋》中找到了"大一统"。董仲舒就根据《公羊春秋》的记载,提出了"大一统"论。他在《天人三策》中说,"《春秋》所主张的大一统,是天地的常理,适合古今任何时代的道理。" 其认为,只有思想统一才能有统一的法度,百姓才有行为的准则,这样才能维护与巩固政治的统一。用思想统一来巩固政治统一,思想应该统一于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上。只有政治统一才能长治久安,当时汉代的政治是统一了,但不稳固。统一思想成了大一统的关键。于是,董仲舒多次强调要用孔子儒学统一天下的思想。在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思想要大一统的建议之后,施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将儒学作为正统思想,从此汉代思想界树起了儒学的权威,产生了中国特有的经学以及经学传统。(二)董仲舒新儒学有外儒内法的特点。董仲舒以《公羊春秋》为依据,将周代以来的宗教天道观和阴阳、五行学说结合起来,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思想,建立了一个新的思想体系。因此,从思想内涵看,董仲舒新儒学融儒家、阴阳五行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为一体,已经不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原貌,而是掺杂了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新思想。尤其董仲舒的新儒学以三纲无常为核心,以君权为最高原则;主张德主刑辅,任徳不任刑;提出引经决狱;发展秋冬行刑思想,随着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独尊儒术”的建议, 以新儒学为特征的封建正统法律思想也开始形成。这时,儒家思想不再是一种道德教化,而是制定法律制度的准则,而且其将儒家所提倡的内容纳入法治化,因此其具有外儒内法的特点。(三)董仲舒的新儒学具有神学色彩。董仲舒的新儒学,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强调君主权威,赋予君权以神权色彩,神化了专制王权,目的在于给统治者披上神圣的外衣,政治上主张实现大一统,以加强君权,维护君主专制,因此具有神学色彩,其哲学思想的主流是唯心主义的。但由于这种唯心主义,以维护皇权为目的,从思想上维护封建专制,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 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因而受到统治者推崇,成为了社会正统思想。
千羽YUmi
2. 董仲舒的新儒学 (1)必记结论──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已经不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原貌,而是掺杂了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新思想。它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神化了专制王权,因而受到统治者推崇,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和主流思想。 (2)巧记方法 (3)警示和认识──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是儒家思想成为我国的传统文化的正统思想,统治中国达两千年之久,对中华民族共同心理的形成和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但同时也有封建迷信落后的一面,应当科学的区别对待。 二、知识结构 三、重难点分析 1. 从“无为”到“有为” (1)汉初的“无为而治” 原因: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汉初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 表现:与民休养生息 措施: ①减轻田租; ②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 ③让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 ④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 (2)汉武帝的“有为而治” 原因: ①汉朝经济实力的恢复和增强; ②社会潜伏着危机:王国问题、土地兼并、匈奴为患等 目的: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趋势 2. 董仲舒的新儒学 (1)含义: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的道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2)目的:给统治者披上神圣的外衣,政治上主张实现大一统,以加强君权,维护君主专制;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维护思想上的封建专制。总之是为了适应统治者的需要,维护统治 (3)思想主张 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 针对加强君权需要,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 (4)特点:新儒学以儒学为基础,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具有神学色彩,其哲学思想的主流是唯心主义的 (5)评价和认识 主张 评价 认识 大一统,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大一统虽然充满唯心色彩,却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大一统的国家,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尤其是今天祖国统一的需要;扼杀其他不同学术流派的做法不可取。 ①董仲舒适应时代要求,采众家之长,对儒家思想加以创新,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精神。 ②对新儒学思想要辩证对待,认识其积极性和消极性,弃其糟粕,批判继承 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是唯心主义; 但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有利于封建统治长久。 三纲五常 宣扬纲常伦理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应批判;但是“五常”中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部分内容,应该弘扬,尤其是其中的“信”为今天社会的迫切需要,孝道应当注入社会主义的道德内涵,是人们的社会义务。 3. 汉武帝尊儒的原因、措施和影响 (1)原因 汉武帝时期,北方和南方边境不宁、王国势力威胁中央、土地兼并、阶级矛盾激化,这些要求加强中央集权 儒学的自我调节符合中央集权的要求──吸收大一统的思想 (根本原因) (2)措施 思想方面: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政治方面:用文学儒者数百人参与国家大政。 教育方面:兴办太学,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 (3)影响 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儒学地位大大提高。 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延续两千年之久。4.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的发展 4. 董仲舒以后的儒学与先秦儒学有何不同 (1)先秦儒学只是百家之一,而董仲舒以后的儒学被当成真理而独尊。 (2)先秦儒学谈论现实问题,而董仲舒以后的儒学谈论神学。 (3)先秦儒学是对“真理”的追求,而董仲舒以 后的儒学则成为儒者的“政治敲门砖”。 (4)先秦儒学处于充实发展中,而董仲舒以后的儒学则被当作“圣经”。
优质职业资格证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