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lyran0910
林大春三四岁时,还不会讲话,身体十分羸弱。但天份颇高,再长大一点,就可以出口成文,出语惊人。1540年(明嘉靖十九年),作为博士弟子员参加考试,都获“高等”。 1543年(明嘉靖二十二年),林大春在府试中获“异等”,被“召置五经馆下,尽友岭南知名士”。至省试时,“每试冠多士,多士也自以为弗及”,卒“领乡贡”。但越年春上京赴考不第;三年后再次上京赴考,又不第,不禁心灰意冷,与挚友陈宗鲁潜修于城北的鸣莺亭,探究起性命之旨。1550年(明嘉靖二十九年),林大春第三次北上赴考。廷试时,分读卷官都谏张侃“得其文奇之”,推荐给严嵩。严嵩也深为赞赏,但认为文体似汉,不敢荐于皇上。林大春虽因此仅获三甲进士,但却“由是知名朝署,所交游尽海内豪贤”。据载,林大春与张时、钱有威并称“守部三杰士”。张时“慷慨好谈边事,自负不在淮阴(韩信)下”;钱有威“经术明习,于人无择,生徒满京师”;而林大春则“介然孤立,非其义不苟容”。为此同僚分别以“任”、“和”、“清”评价三杰。 林大春考获三甲进士时期,严嵩正“执文柄,凡后进有文名者皆招致门下”。为此曾令其子和门客前往游说林大春为严嵩司奏记。林大春断然“以疾辞”。及后,严嵩又派人暗示林大春,说“吏部选新进士入中书直阁”,已首列林大春之名。林大春“再辞不就”。结果仅授行人司行人,出使陕甘。 林大春“使秦”途中,在咸阳晤会布攻使孔天胤,结为忘年之交。不久,与青州诸城人邱橓(时也官行人)一同出使,遍历关塞,过灵武,抵贺兰山,饱览西陲诸形胜,感慨边备之日弛。对“藩王金帛之饣鬼”,大春洁身自好,拒不接受。接着,林大春又出使泉南(今泉州)上清源,赐葬已故侍郎张岳,又拒不收受“故大臣家赠金”。皇命完毕,被封为迪功郎。 1556年(明嘉靖三十五年)按例得选充台谏,任御史或给事中、谏议大夫等职。刚好这年为三年一次的考核各地官吏之岁,称“大计”。在这期间,有言官疏劾潮阳令,莆田人黄休泰。黄怀疑是林大春所为,即向同乡冢宰诋诽林大春。冢宰听信黄休泰的谗言,仅授林大春为户部主事,使“京师哗然”。就在同日,冢宰因其他事获罪被逮,但林大春任职已定,遂与蒲州何东序、福建戴科、汝南赵贤共署郎事,专为尚书起草奏疏。当时,嘉靖故作“锐意政事”之态,经常半夜派遣中使下御札于各部,并要求立即回报。每遇这种情况,户部尚书方钝“辄秉烛趣骑”,传见林大春。林大春一到“即陈所见以复,无一不当上旨者”。 为此,方钝对其十分敬重。特派大春护送25万帑金以饷辽东军队,让其乘隙归省。 1557年(明嘉靖三十六年),林大春赴京复命,途中因病逗留了,新任尚书上书弹劾。奏疏正盖章上封,恰好大春赶到,尚书遂把大春之名从奏疏上除去。大春极力替同舍郎数人辩解。尚书不听,于是几位同僚均被贬黜,只留林大春执掌部事。因为林大春成绩显著,其父亲被诏封为承德郎。 林大春曾随众官员抵西苑直庐谒见严嵩,严嵩一见林大春即感叹地说:“古有名可得而闻,人不可得而见者,公之谓也。”把林大春说成是如同古代的只能闻其名而不能见其面的贤士,这就使得同时前往谒见的十多人“相顾愕然”,以为林大春已认严嵩门生,但看林大春的拜帖,落款却不称“门下”,只写“户部主事”的官衔而已。有人为此发问,林大春解释说:汉代董仲舒拜见宰相,谒帖也只写“江都相仲舒”而已。众人既惊叹又佩服。 御史耿定向上疏弹劾吏部尚书。因林大春与耿定向和姜宝、王会、胡直过从较密,吏部尚书怀疑林大春等四人为耿定向协从,遂疏请四人外放任佥事。对此,京华舆论深抱不平,号为“四君子”。林大春于1560年(明嘉靖三十九年),出任湖广江防佥事,取道江西回乡省亲,路遇流贼扰乱江右,广昌危急,林大春为“调兵却贼,以保有孤城,昌人德焉”。广昌围城一解,林大春即急急南归,但至家时其母已去世三个月。 1563年(明嘉靖四十二年),林大春居家守制未满,正值倭寇大举进犯。倭寇在潮阳城外焚烧民舍,发人冢墓,掳掠一空;又造临冲之车,环城而攻。林大春力倡距守,与县令郭梦得招募踏头兵400多人,入城分布各门,与倭寇对垒,相持50余日,终于击退贼兵。在守城期间,分巡张冕也督兵参加防御,派萧心为将。萧心“心谋不轨,首鼠两端”,被士民击杀。张冕上书按院陈道基,诬告生员萧某、郑某等十余人“妄杀良民”。林大春闻知异常愤激,立即致函按院,备述原委。陈道基深信林大春所言,当堂烧焚张冕原状,使萧、郑诸生员得以洗雪。 林大春守制期满,起补河南睢阳陈州道佥事。他“守正执法,不避权贵”,曾将高拱犯法门徒按律处斩。 1566年(明嘉靖四十五年),朝庭“大计”天下,林大春按例回朝。时高拱已复相位,乘机将林大春削职归里。“士民追送数百里”。越年,隆庆帝即位,河南道巡按颜鲸上疏为林大春辩枉。不久,高拱再度免相,吏部遂起用林大春为广西苍梧道佥事。林大春莅任后,与督抚吴桂芳协同全力整饬兵备。同时,林大春力倡营房改用瓦房,以减少火灾。自此,苍梧兵备为之一振。时兵部侍郎谭纶与总兵俞大猷督军剿倭于蓟辽,慕名拟聘林大春为幕府参谋。林大春不愿离开苍梧,推荐张时。同年,隆庆帝诏封林大春之父为奉政大夫。 1568年(明隆庆二年),林大春改任浙江提学。隆庆为册立太子,诏令各地选拔诸生入贡太学。林大春集中两浙生员2000多名,会于武林,挑选了90名赴试,结果“适试首选者六人,余悉高等”,殿阁大臣无不称异,通令各地今后选取贡士当以浙江为模式。吏部尚书杨博嘉许林大春能力,特为其疏请“晋秩宪副,督浙学如故”。与此同时,隆庆又诏修世宗实录。林大春在浙江广泛搜求有关人物,著为列传若干卷呈进。隆庆批下史馆礼官会阅,审议十日,皆无异词,隆庆也很满意。为此,林大春“名藉甚,京、省学官驰书使,质疑难者不绝于道”;“吴中人士渡江问业者日益”。有的则邀大春莅临讲学,为此,林大春足迹遍于两越。 1569年(明隆庆三年),林大春被免职归里。当时,杨博被谗罢官,高拱再度起用,并兼掌吏部。在朝浙江籍居要职者,深知高拱对林大春未释前隙,又记恨林大春对他们所请“一无所受”,所以攻击林大春所拟试题有讥刺大臣之语,以激怒高拱。高拱的心腹带头上书弹劾大春拟题“断裂经义”,高拱更诬奏林大春“高自标题,树立赤帜”。于是被罢官。林大春归时,浙江士子沿途相送,“络绎不绝”。 林大春回乡时两袖清风,只带回数箧书籍,门生记述他“家居仅立四壁”。1570年(明隆庆四年),其父去世,林大春可以亲自为父送终,不禁宽慰地说:“假使当年新郑(高拱)不复挤予,予安得有今日哉。” 在故土,林大春安于现状,在1572年(明隆庆六年)春,穆宗去世,神宗即位。高拱再度罢相,张居正代。岭南镇巡诸公先后有十多人疏荐林大春。有人以张居正奔父丧之机,寄言只要得到林大春“诔辞一章,卿位可立至”。但林大春不为所动,他认为张居正“负才欠学,动多躁妄,必及于难”。不久,张居正果然“以擅权败”,还被抄了家。 此后在家潜心著述,曾应知县令黄一龙之请,篡修《隆庆潮阳县志》。 后归老潮阳18年,招收都(今汕头河浦区等地)当时常有盗贼,当局欲加清剿,极力予以劝阻,使万余人免遭屠戮。于1588年(明隆庆二十二年)2月12日离世。 逝世后被崇祀于乡贤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