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alingxj
jessica0707
陈省身,1911年10月26日生于浙江嘉兴.少年时就喜爱数学,觉得数学既有趣又较容易,并且喜欢独立思考,自主发展,常常“自己主动去看书,不是老师指定什么参考书才去看”.陈省身1927年进入南开大学数学系,该系的姜立夫教授对陈省身影响很大.在南开大学学习期间,他还为姜立夫当助教.1930年毕业于南开大学,1931年考入清华大学研究院,成为中国国内最早的数学研究生之一.在孙光远博士指导下,发表了第—篇研究论文,内容是关于射影微分几何的.1932年4月应邀来华讲学的汉堡大学教授布拉希克对陈省身影响也不小,使他确定了以微分几何为以后的研究方向.1934年,他毕业于清华大学研究院,同年,得到汉堡大学的奖学金,赴布拉希克所在的汉堡大学数学系留学.在布拉希克研究室他完成了博士论文,研究的是嘉当方法在微分几何中的应用.1936年获得博士学位.从汉堡大学毕业之后,他来到巴黎.1936年至1937年间在法国几何学大师E·嘉当那里从事研究.E·嘉当每两个星期约陈省身去他家里谈一次,每次一小时.“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大师面对面的指导,使陈省身学到了老师的数学语言及思维方式,终身受益.陈省身数十年后回忆这段紧张而愉快的时光时说,“年轻人做学问应该去找这方面最好的人”。 陈省身先后担任我国西南联大教授,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研究员,芝加哥大学、伯克利加州大学终身教授等,是美国国家数学研究所、南开大学数学研究所的创始所长.陈省身的数学工作范围算广,包括微分几何、拓扑学、微分方程、几何、李群方面.他是发展现代微分几何学的大师.早在40年代,他结合微分几何与拓扑学的方法,完成了黎曼流形的高斯—博内一般形式和埃尔米特流形的示性类论.他首次应用纤维丛概念于微分几何的研究,引进了后来通称的陈氏示性类(简称陈类).为大范围微分几何提供了不可缺少的工具.他引近的一些概念、方法和工具,已远远超过微分几何与拓扑学的范围,成为整个现代数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陈省身还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他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博士生.他本人也获得了许多荣誉和奖励,例如1975年获美国总统颁发的美国国家科学奖,1983年获美国数学会“全体成就”靳蒂尔奖,1984年获沃尔夫奖. 2004年11月2日,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下属的小天体命名委员会讨论通过,国际小行星中心正式发布第52733号《小行星公报》通知国际社会,将一颗永久编号为1998CS2号的小行星命名为“陈省身星”,以表彰他的贡献。其实也有颗"陈景润星"(系中国最伟大的数学家——华罗庚的高足)。 陈省身晚年情系故园,每年回天津南开大学数学研究所主持工作,培育新人,只为实现心中的一个梦想:使中国成为21世纪的数学大国。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61年), 第三世界科学院创始成员(1983年), 英国皇家学会国外会员(1985年), 意大利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1988年), 法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989年)。 1994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首批外籍院士。 我们国内现在对当院士、得奖很注重,这种现象都是媒体炒起来的。而一个数学家真正有建树的工作,媒体是没法讲出来的。另一位伟大的数学家黎曼,他的一生就没有得过任何奖。数学家主要看重的应该是数学上的工作,对社会上的评价不要太关心。当天,陈省身应邀出席了天津市数学会学术年会,并向与会的百余名数学研究人员及大、中学的数学教师发表演讲。在演讲中,他以自己的导师嘉当的数学人生为例,勉励今天的数学家淡泊名利,勤奋工作。陈省身说:"嘉当是个很正统、很守规矩的人,我跟他去做工作那年是1936年,那年他69岁,除了在巴黎大学做教授,还在很小的学校教书。他这个人对于名利一点都不关心。普通人对他的工作对他不是很了解,只有当时最有名的数学家欣赏他。所以,他的名望是在去世之后才得到的,人们因为他的工作才记得他的名字。” 陈省身认为,数学虽然是基础科学,但对应用科学的研究有重大作用。"他勉励今天的数学工作者以黎曼、嘉当等数学大师为榜样,为推动数学在新世纪的发展做出贡献。路甬祥在唁电中说,陈省身先生是当今国际著名的数学大师。陈先生开创并领导着整体微分几何、纤维丛微分几何、"陈省身示性类"等领域的研究;在整体微分几何上的卓越贡献,影响了整个数学的发展;曾荣获世界数学界最高奖项"沃尔夫奖"、首届"邵逸夫奖"、美国国家科学奖章等多项奖励 陈先生曾先后主持、创办了中央研究院数学研究所、美国伯克利数学研究所、南开大学数学研究所,造就了几个知名的数学家。 陈先生十分关心和支持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晚年情系故园,在南开大学创建了数学研究所并任所长。1994年当选为首批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路甬祥说,陈省身先生的不幸逝世是国际和我国科技界的重大损失,也使我们失去了一位尊敬的师长。陈省身先生献身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和在科学上的功绩将永垂青史。
凹凸威小姐
华罗庚 华罗庚(1910.11.12—1985.6.12),汉族,籍贯江苏金坛,祖籍江苏省丹阳。华罗庚 世界著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联邦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第一至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他是中国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与多元复变函数论等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和开拓者,也是中国在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数学家之一,被列为芝加哥科学技术博物馆中当今世界88位数学伟人之一。国际上以华氏命名的数学科研成果有“华氏定理”、“华氏不等式”、“华—王方法”等。 苏步青苏步青(1902.09.23 ~ 2003.03.17),浙江平阳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杰出的数学家,被誉为数学之王,与棋王谢侠逊、新闻王马星野并称“平阳三王”。主要从事微分几何学和计算几何学等方面的研究。他在仿射微分几何学和射影微分几何学研究方面取得出色成果,在一般空间微分几何学、高维空间共轭理论、几何外型设计、计算机辅助几何设计等方面取得突出成就。曾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多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人大代表,第五、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和民盟中央副主席,浙江大学数学系主任、复旦大学校长等职。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苏步青的研究方向主要是微分几何。1872年,德国数学家F.克莱因(Klein)提出了著名的“爱尔兰根计划书”,在其中总结了当时几何学发展的情况,认为每一种几何学都联系一种变换群,每种几何学所研究的内容就是在这些变换群下的不变性质。除了欧氏空间运动群之外,最为人们所熟悉的有仿射变换群和射影变换群。因而,在19世纪末期和本世纪的最初三四十年中,仿射微分几何学和射影微分几何学都得到很迅速的发展。苏步青的大部分研究工作是属于这个方向的。此外,他还致力于一般空间微分几何学和计算几何学的研究。一共发表了156篇学术论文,并有专著和教材十多部。他的不少成果已被许多国家的数学家大量引用或作为重要的内容被写进他们的专著。 陈景润陈景润,1933年5月22日生于福建福州,当代数学家。1953年9月分配到北京四中任教。1955年2月由当时厦门大学的校长王亚南先生举荐,回母校厦门大学数学系任助教。1957年10月,由于华罗庚教授的赏识,陈景润被调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1973年发表了(1+2)的详细证明,被公认为是对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重大贡献。[1-2] 1981年3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任国家科委数学学科组成员。1992年任《数学学报》主编。他在数学领域里的研究硕果累累。他写成的论文《典型域上的多元复变函数论》于1957年1月获国家发明一等奖,并先后出版了中、俄、英文版专著;1957年出版《数论导引》;1959年莱比锡首先用德文出版了《指数和的估计及其在数论中的应用》,又先后出版了俄文版和中文版;1963年他和他的学生万哲先合写的《典型群》一书出版。他发起创建了计算机技术研究所,也是中国最早主张研制电子计算机的科学家之一。[10] 1957年,陈景润被调到中国科学院研究所工作,做为新的起点,他更加刻苦钻研。经过10多年的推算,在1965年5月,发表了他的论文《大偶数表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2个素数的乘积之和》。论文的发表,受到世界数学界和著名数学家的高度重视和称赞。英国数学家哈伯斯坦和德国数学家黎希特把陈景润的论文写进数学书中,称为“陈氏定理”。
小蟠桃儿
作为一名大二的“老腊肉”,对学校也有了比较深刻的了解,我想我能回答上这个问题。从学长学姐的口中以及自己在学校网站的了解到的,我就介绍以下几个吧。1、刘家义,男,汉族,1956年8月出生,重庆人,西南财经大学财政系财政学专业毕业,在职研-究生,经济学博士,高级审计师。1976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0年2月参加工作。现任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山东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2、唐仁健,男,汉族,1962年8月生,重庆市人,1991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3年8月参加工作,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产业经济学专业毕业,在职研究生学历,经济学博士,高级经济师。现任十九届中央委员,甘肃省委副书记,省长、省政府党组书记。3、胡继之,1957年5月生,毕业于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博士、高级经济师。深圳前海股权交易中心董事长。胡继之先生,1957年5月生,毕业于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博士、高级经济师。曾在《经济研究》、《金融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主编《金融衍生产品及其风险管理》一书。历任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市分行办公室副科长、金融研究所副所长、所长,中国人民银行深圳分行办公室负责人,深圳证券交易所总经理助理兼办公室主任、理事会秘书长、策划总监、纪委书记、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国信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总裁、党委副书记。曾经获“2011年第一财经金融价值榜”年度投资银行家。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到您!谢谢!
umaumauhauha
欧拉:是数学史上著名的数学家,他在数论、几何学、天文数学、微积分等好几个数学的分支领域中都取得了出色的成就。 不过,这个大数学家在孩提时代却一点也不讨老师的喜欢,他是一个被学校除了名的小学生。
吃兔吃土
西南财经大学的校友不一定局限于领域,但可能大家更关注这方面吧。因为刚到西财一年,对金融行业未曾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但也幻想着自己未来也能有幸被写到这个回答里。在一个社团的读书分享会上认识了 沈元瀚 老师,腹有诗书气自华,这种魅力真的很吸引人。沈老,1941年生于重庆,于1960年考入原四川财经学院(西南财经大学前身)农经系,1985年担任四川财经学院出版社副总编。如今沈老已近耄耋之年,却仍然躬耕教学。沈老在西财开有《古典诗词的现代创作》这门课程,每次选课都会出现数百人争抢两个班120个名额的盛况。诗之歌之,恒之持之总角即诵诗三百 弱冠立志赴光华翰墨流香神韵在 文章充栋书无涯桃李但如长江鲫 门生恰似恒河沙善养浩然纯元气 怡情自在一诗家开篇小诗,谨此表达对沈老的崇敬之情。沈老的父亲沈重宇曾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学,解放前是国民党的立法委员,解放后便进入四川省文史馆,是成都市第二届人大代表。而沈老的母亲曾就读于华西大学英国文学专业,学识渊博。沈老一家有如此丰厚的学识背景,自然也就比同龄的其他孩子更早接触到文学作品。沈老四岁即咿咿呀呀背诵《史记》。谈到此事时,他还特别提到至今仍然能诵《史记·项羽本纪》,并背诵了一段。但话说到这里,我们至今有几个人还体会得到那个乌江自刎者——楚霸王的豪气干云呢?沈老总角之年能有如此造诣离不开父亲的教诲。他父亲给的启蒙读物即是《史记》和《唐诗三百首》,都是中华文化之瑰宝。这时沈老说道:“从小启蒙是对一个人知识能力的积累和提高,个人并不反对对孩子早点启蒙。除此之外,要启蒙就必须选好书,选精华之书。”的确,孩子的启蒙是一生的开端,起好头很重要。这也对其后来的人生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父亲教育子女的方式和理念不是一味溺爱,在那个年代,父母们担心孩子们有点钱就会变成纨绔子弟,所以宁愿分文不给!父亲对沈老兄弟五人的态度是:“最好能上大学,如果不能,也不强求;但是,一定要做个好人,做一个有用的人,一定要有自己的谋生本领” 。书香世家如此,沈老也最终成为诗作大家。2015年他被评为四川首届“书香之家”,并入选全国“书香之家”。当时沈老即兴填词一首《行香子——华西书香之家重聚圣灯》:锦里春浓,乙未年逢,评华西廿户书虫。平生夸富,书满非穷。看寿翁来,青壮至,志趣同。草堂仰止,竹琴佳韵,听琵琶流水淙淙。圣灯重聚,众皆欣从,证书中有情,书中有义,书里由衷。沈老之诗词修养,内收便是养身怡情之志,外放即为潘江陆海之才。家世渊源,书香无涯!执教不忘芳华沈老于1995年被返聘为西南财经大学教授,多年以来总以独特的教学方式影响着学生、吸引着学生,就如《古典诗词的现代创作》一课人数就曾一度达到130多人。沈老谈到:“以前你们师母还很年轻的时候,我每学期都会邀请二三十名学生到家里吃饭,这些学生都是从每个班里选出来的,我告诉他们地址,让他们自己乘车去。毕竟学生在学校食堂吃得不够好,然后我就嘱托师母做些好吃的祭一祭这些学生的五脏庙。比如什么 ‘水蜜桃烧肉、酸菜老鸭汤之类的’,每次满满当当的餐桌都会被胃口大开的年轻人一扫而空。”沈老不仅仅在生活方面给予学生关照,在教育上更是无微不至。沈老自己给学生印发手抄版讲义,讲义上的楷书棱角分明,稳重持中。不仅如此,还用毛笔(字体为小楷)给学生写藏头对联——聊表师生一场情谊。每个学生都有一份,旁听的也可以请沈老书写。采访中还听到沈老自谦之词“我这字,骗骗学生可以,难登大雅之堂!”沈元瀚教授,教书育人,别具一番风格。执教数十年,不忘初心,不忘芳华。腹有诗书气自华,诗之歌之,恒之持之。我也想如此,你想必也愿如此。
吥唥靜尐姐
华罗庚,1910年11月bai12日出生于江苏金坛县du,父亲以开杂货铺为生。他幼时爱动脑筋,因zhi思考问题dao过于专心常被同伴们戏称为“罗呆子”。他进入金坛县立初中后,其数学才能被老师王维克发现,并尽心尽力予以培养。初中毕业后,华罗庚曾入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就读,因拿不出学费而中途退学,故一生只有初中毕业文凭。此后,他开始顽强自学,每天达10个小时以上。他用5年时间学完了高中和大学低年级的全部数学课程。1928年,他不幸染上伤寒病,靠新婚妻子的照料得以挽回性命,却落下左腿残疾。20岁时,他以一篇论文轰动数学界,被清华大学请去工作。从1931年起,华罗庚在清华大学边工作边学习,用一年半时间学完了数学系全部课程。他自学了英、法、德文,在国外杂志上发表了三篇论文后,被破格任用为助教。1936年夏,华罗庚被保送到英国剑桥大学进修,两年中发表了十多篇论文,引起国际数学界赞赏。1938年,华罗庚访英回国,在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授。在昆明郊外一间牛棚似的小阁楼里,他艰难地写出名著《堆垒素数论》。1946年3月,他应邀访问苏联,回国后不顾反动当局的限制,在昆明为青年作“访苏三月记”的报告。1946年9月,华罗庚应纽约普林斯顿大学邀请去美国讲学,并于1948年被美国伊利诺依大学聘为终身教授。不久,妻子带着三个儿子来到美国与其团聚。1949年,华罗庚毅然放弃优裕生活携全家返回祖国。1950年3月,他到达北京,随后担任了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中科院数学所所长等职。50年代,他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空气下著述颇丰,还发现和培养了王元、陈景润等数学人才。1956年,他着手筹建中科院计算数学研究所。1958年,他担任中国科技大学副校长兼数学系主任。从1960年起,华罗庚开始在工农业生产中推广统筹法和优选法,足迹遍及27个省市自治区,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经济效益。1978年3月,他被任命为中科院副院长并于翌年入党。晚年的华罗庚不顾年老体衰,仍然奔波在建设第一线。他还多次应邀赴欧美及香港地区讲学,先后被法国南锡大学、美国伊利诺依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还于1984年以全票当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985年6月12日,他在日本东京作学术报告时,因心脏病突发不幸逝世,享年74岁。更多信息可以关注 数学家资料
优质职业资格证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