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326

晚点寿司
首页 > 职业资格证 > 经济师四川大学生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猪妈妈1964

已采纳
国务院《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发布,“成渝经济区”正式定名。著名经济学家林凌牵头的课题组,向省上递交《成都经济区区域规划研究》的送审稿,勾画出成都经济区的大框架:一“核”、一“圈”、四“带”。“核”,成都。“带”,成德绵、成眉乐、成资内、成遂南四条经济带。 “成都经济区”出现在省委书记杜青林在省第九次党代会上所作报告中,排名居四川四大经济区之首。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锁定超越某些发展阶段的历史性跨越,千帆竞张,谁能首发?这一重大历史使命历史地落在“核”中“核”成德绵肩上。成德绵,三个GDP位居西部地区前十名的城市,以如此高的密度积聚,在西部地区绝无仅有。“发展的跨越可能在成德绵率先突破。”有关人士的预测绝非沙上筑塔。数据显示,2005年,以成德绵为龙头的成都经济区,占全省面积的11.8%,人口占全省34.9%,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的53%,人均GDP比全省平均值高53%,财政收入占59%,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占55%,居民储蓄存款占59%,社会固定投资占57%。而成德绵在其中,比重最大。有关人士预测,未来10年,成都经济区的经济总量将达全省的60%以上。成德绵,必须再次担当起“第一集群“的重任。成德绵,面临深度整合。成德绵的区域联动,正以前所未见的壮阔场面展开。然而,合作与联动本身只是最低目的。融成德绵为一个强大的整体,不仅辐射省内其他经济区,而且走出四川,在更广阔的区域参与合作与竞争,是“核”中“核”立意高远的追求。在成都18米地下,在天府广场深处,一条钢铁巨龙正在经历耗时一个月的“华丽转身”。一个月以后,6月20日,两条会师的钢铁巨龙,齐头并进,沿着未来成都地铁的奔驰方向,向北,豪迈掘进。巨龙的学名叫“盾构机”,巨龙的大名叫“创新号”。成德绵,三地之间的经济互动呈现出新局面。从天府广场出发,“创新号”极具象征意义。“创新号”星夜抵蓉。300吨的庞大身躯,大件多由德阳二重打造。红花堰,“创新号”下一个目的地。在那里,是颠覆川人时空概念的又一个端点--把绵阳“拉”向成都的城际快车,将与地铁对接。成都二环路,一座地标性建筑正在拔地而起。这座将于年底前建成的“西南第一悬索桥”———清水河大桥,把成都和德阳连在一起。它既是德阳二重出川的必经之道,身上的大件又来自德阳。成都和绵阳的关联度也不弱。有关人士预测,“长虹装上‘成都芯’,指日可待”。然而,内部联动不是目的,成德绵如何作为一个强大的整体走出去,带动更多,才是这个经济带更大的使命。带动省内,力臂必须延长到不发达地区,延长到其他经济区;冲出盆地,成都大经济圈一直努力突围———向东,与重庆牵手。再向北,与已成经济一体化气候的“陕西咸阳经济圈”接上头。向东,沿长江而下,在长三角,拥抱蓝海。向南,泛珠三角“9+2”合作,感受来自南海的暖流。接下来的问题是:三个城市是什么样的角色定位?三个城市应该找到什么样的相处方式?作为四川省唯一的特大中心城市,成都是绝对强者。成都经济区少不了成都的合纵连横,成德绵经济带也少不了成都伸出主动之手。“成都是一座孤独的城市。”一位成都官员一语道破尴尬。如果成都把包括德阳、绵阳在内的周边城市甩得太远,成都的发展后劲将面临巨大瓶颈,因为,“成都的经济更大程度上是对周边的吸纳,还没有完全形成辐射和扩散态势”;如果不向更大的城市群分流人口,成都人口高度积聚所带来的种种负面压力将越来越大。《中国统计年鉴2006》显示,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成都经济总量的相对名次,由2002年的第4位下降到2006的第7位,工业总产值排名第13位,人均GDP排名第13位。倪鹏飞主编的《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4》显示:成都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第12位。第四城,成都有这样的名声不是坏事。但,成都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可能面临“上不沾天,下不着地”的窘境。“狭小的空间,让传统意义上的开发区蹬踏不开,也让成都蹬踏不开。”省政府参事、西华大学区域社会经济研究所所长陈国先说。“成都,要像欧洲的金融中心和航空中心法兰克福学习”,雷开平说。这意味着,成都应该把自己的服务经济做大,并把功能辐射出去,成为区域内强大的服务经济供应商。“金沙与三星堆应该实现无障碍对接。三地应该连通“三国文化之旅”……,成德绵互动的大文章很有做头。”那位成都官员口若连珠。 绵阳正在奋起。过去绵阳流行一句话:“长虹兴,则绵阳兴”。但绵阳已经意识到,如果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仅仅依靠一户或几户大企业来支撑,是极其危险的。关于绵阳还有这样一个故事:在街上碰到三个人,就有一个可能是院士。绵阳科技力量的强大,不比成都逊色。绵阳的未来,“有可能发展成为成都经济区的副中心城市”,成为新的“极核”。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区域经济(对外开放)研究所所长王小琪认为,由特大城市,到大城市,到中等城市,到小城市,这样呈阶梯状的城市群态势,有利于发展。如果说特大城市到中型城市之间,没有绵阳这样的大城市作为过渡,辐射作用将受到阻碍。城际列车的贯通,曾引起热议的“区号统一为028”设想……成德绵的半小时经济圈,将把德阳拉到10至20分钟的通勤距离。“德阳,在核心城市的笼罩下。”按照陈国先的说法,将来,成都跟德阳的关系,好比加拿大的蒙特利尔和魁北克。前者是创新中心,后者是制造中心,互相呼应互相配套。通过向成都靠拢,发挥自己的重装优势,与成都的高新技术配套。“未来,德阳将与成都实现同城化,当然,不取消城市建制。”说到这儿,林凌,这位早在1997年就参与编制《成都平原经济区发展规划纲要》的81岁长者,目光投向了窗外的远处。这不是一场浩大的分兵突进,而是一场牵动全局的联合攻坚。战役,讲究协同作战,统一指挥;战术,需要创新,需要突破。成德绵,总攻在即。《区域重构的呼声,在四川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急切”》,一家报纸用这样的标题,描述成都经济区建设冲动所带来的各方心态。“急切”不是没有道理。上海浦东、天津滨海相继成为全国综合改革试验区;长沙、株洲、湘潭组成的经济一体化舰队,已经申报建立“长株潭城市群———国家综合改革试验区”,向国家申请“浦东特权”。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深度推进。从传统产业布点向现代产业的整合重构。从局部经济的偏狭视野,向区域经济大开大合。城市群三大产业成都、德阳、绵阳三市拥有实力雄厚的装备、技术、人才条件和聚集优势以及大件运输通道,在今后5年,我省将突出发电装备、重化工装备、航空航天及空中交通管制备三大主产业,在三市打造中国重装工业区,建立起在世界上有重大影响的重装产业群。创造更好的硬件和软件条件,增加这三个中心城市的内聚与辐射作用,吸引中外企业和相关产业向这一地区聚集。 根据我省“十一五”期间的重装产业的布局,到2010年,全省将建设2大重装生产带,1大重装基地,3个重装园区。而成都被定为汽车生产基地,这个汽车生产基地以成都为中心,资阳、绵阳为两翼,力争将其建成西部汽车整车制造基地。为此,成都将形成汽车和汽车零件产业链,这条产业链主要由汽车零部件、底盘、整车生产构成。重点开发中高档客车、轻重型货车、越野车和底盘以及柴油发动机等汽车关键零部件;4年后,我省汽车产业将年产汽车65万辆,实现工业总产值500亿,工业增加值150亿。 德阳作为我国三大重装基地之一,在二重、东电、东汽等龙头企业带动下,聚集了一大批省内外配套企业,基地的集聚辐射作用不断加强,共同打造发电成套装备、重型机械、石油钻采设备等产品为重点的世界级重大技术装备产业研发、制造和供应基地。成绵联手建空管产业带:以川大智胜公司、九州电器集团公司等为龙头,发展一次固态雷达和二次雷达等新技术产品。

经济师四川大学生

298 评论(12)

edward1015

1974年—1977年在四川金堂县竹篙区农村插队。1977年—1988年在成都七一九厂工作。先做装配工,后入四川广播电视大学计算机专业学习,毕业后被分配到七一九厂设计所做工业软件设计。1985年任厂团委书记。1988年进入房地产行业,参与组建成都青年房产开发公司,任副总经理、总经济师。1992年—2001年,代表成都青房与香港乐民公司合作,创办成都乐民房屋有限公司,任董事总经理、总经济师。1995年—1997年进入四川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房地产研究生班学习。1998年获高级经济师职称。2001年创办成都万博置业有限公司,任董事长兼总经理。目前担任成都市政协委员、成都市侨联副主席、成都市妇联执委、成都市女企业家协会副会长、成都市房地产企业协会副会长。

339 评论(11)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