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130

壹家生活
首页 > 职业资格证 > 运河监狱总经济师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叽叽咕咕喳喳

已采纳
战斗英雄抗美援朝中牺牲的十几万名烈士当中,有军职干部3名,师职干部10余名,团职干部200多名。烈士当中,有抱炸药冲敌阵与敌同归于尽的杨根思,有挺胸膛堵枪眼视死如归的黄继光,有战友伤、自己上、炸死敌军的一级爆破英雄伍先华,有双腿伤、忍痛爬、捐躯开路的许家朋,有子弹打光拉响手榴弹冲向敌人的孙占元,有卧火海忍剧痛、维护潜伏纪律的邱少云,有抢修桥梁保畅通英勇献身的杨连第,有战终日、歼顽敌、屡建战功的杨春增,有冒严寒跳冰窟救少年的国际主义战士罗盛教在朝鲜牺牲的十几万名烈士,他们来自祖国的四面八方、五湖四海。家喻户晓的战斗英雄有:邱少云 黄继光 杨根思 罗盛教 毛岸英等。志愿军英雄故事杨根思(1922--1950)江苏泰兴人。1944年参加新四军,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国内革命战争中他多次立功受奖,曾两次被评为战斗模范,荣获“爆破大王”、“华东一抗美援朝级人民英雄”、“华东三级人民英雄”等称号,并光荣地出席了1950年召开的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同年他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担任志愿军第20军58师172团3连连长。 在1950年11月29日第二次战役中,杨根思奉命率领一个排的战士,坚守在长津湖地区下碣隅里外围制高点--小高岭,这是敌人南逃的必经之地。战斗打响后,他率领全排先后连续打退了敌人在飞机、大炮掩护下的8次疯狂进攻。此时,阵地上只剩下他与两名伤员,并且弹药用尽。当美军发起第9次进攻时,危急关头杨根思抱起最后一个5公斤重的炸药包,毅然冲入敌群,与40多个敌人同归于尽,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保住了阵地,完成了切断敌人退路的阻击任务。战后志愿军领导机关为杨根思追记特等功,追授特级战斗英雄称号,并将他生前所在连命名为“杨根思连”。朝鲜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授予杨根思“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一级国旗勋章、金星奖章。朝鲜政府还在他牺牲的地方建立了“杨根思英雄纪念碑”。邱少云(1931年--1952年)四川铜梁(现为重庆铜梁)人。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1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任志愿军第15军29师87团9连战士。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曾参加了第五次战役、1952年秋季战术性反击作战。 1952年11月11日,邱少云所在连队在朝鲜平康前线反击391高地作战中担负突击任务,并奉命于夜间在距敌60米的山脚下潜伏,以待次日傍晚发起突袭。12日11时,他的潜伏地不幸被敌盲目发射的燃烧弹击中。为了不暴露部队的整个行动计划,邱少云忍受烈火烧身的巨痛,在5个小时的时间里一动不动,直至牺牲。他以自己的生命换取了此次作战的胜利。当晚反击部队顺利攻占391高地,全歼守敌1个加强连。战后部队党委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志愿军领导机关为他追记特等功,授予“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英雄”称号。朝鲜政府授予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及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英雄的名字被永远镌刻在391高地主峰的石壁上万古留存。黄继光(1930年--1952年)原名黄积广,四川中江县人。1949年参加革命,1951年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任志愿军15军45师135团2营通信员、代理班长。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曾参加了第五次战役、1952年秋季战术性反击和上甘岭战役。由于多次出色完成任务,他两次被评为工作模范并荣立三等功。 在1952年10月19日上甘岭战役中,黄继光所在的营奉命再次反击597.9高地。当连续攻下敌人数处阵地后,部队在零号阵地半山腰被敌机枪火力点压制,前进受阻。危急中,他挺身而出主动承担爆破任务。他勇敢地冲向敌地堡,用手雷炸毁敌几个火力点后,敌一残存的火力点还在顽抗,部队前进依然困难。此时,黄继光身上已经7处负伤,手雷也已全部用光。为了完成任务,减少战友的伤亡,他忍住巨痛英勇地扑向敌人的火力点,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正在扫射的敌机枪射孔,为反击部队扫清了前进的道路。在黄继光壮烈献身精神的鼓舞下,反击部队迅速全歼美7师5个连,夺回阵地。战后部队党委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青年团中央授予他“模范青年团员”称号。志愿军领导机关为他追记特等功,授予“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级英雄”称号。朝鲜政府授予他“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英雄”称号及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为缅怀英雄,他的名字及英雄事迹被镌刻在上甘岭北面的五圣山石壁上,其家乡中江县兴发乡也改名为继光乡。许家朋(1931-1953)安徽省绩溪县人,1951年5月参加革命,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团员,志愿军第23军第67师第200团第9连战士。 1953年7月6日夜,在反击石砚洞北山战斗中,他所在的突击排突入敌阵地后,为敌暗堡猛烈的机枪火力所阻,爆破手爆破未成,英勇牺牲。许家朋从牺牲的爆破手身边拿起炸药包向敌暗堡扑去,在距敌10余米处两腿负伤,就夹着炸药包爬行。在逼近敌暗堡后,发现炸药包受潮失效,他猛然挺立起来,扑向敌碉堡机枪眼,双手紧抱敌机枪脚,胸膛紧抵枪口,整个上身都钻进了枪眼,阻止了敌人机枪发射,保证了攻击部队迅速攻占主峰,全歼守故100余人。立特等功,获一级英雄称号,并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金星奖章。张桃芳(1931-2007)江苏兴化人。22岁的年轻战士,志愿军214团8连狙击手张桃芳,就是他在金化郡上甘岭狙击战中,用442发子弹,歼敌214名,创造了朝鲜前线我军冷枪杀敌的最高记录。 1954年,24军选拔战斗英雄支援空军飞行员队伍建设,经过体检,214团仅张桃芳一人合格,进入徐州第5航空预备学校和济南空军第5航校1团学习。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空军高密第1训练基地担任歼击机飞行员,飞行米格15和米格15比斯歼击机,但在随后换装新式歼击机后,身体不适应高空缺氧,由空军司令刘亚楼亲自批示,转到防空兵,任防空兵某部营长,后来历任坊基地警卫连副指导员、上海空军政治学校学员、山东潍县基地警卫连指导员、济空地空导弹第九团司令部副参谋长、地空导弹九团副团长等职务。 1985年6月,张桃芳退职休养。吕松山,山东省牟平县人。1944年参加革命,原先是一个油脂工厂的技术工人。美国帝国主义者发动侵略朝鲜战争以后,他便毅然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部队,在一个战斗连队里,当了一个名符其实的“战斗小组长”,屡立战功,2007年获得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王凤江,开国英雄中被志愿军总部记特等功的王凤江烈士。1950年9月26日, 《人民日报》发表了《血战武家小庙英雄王凤江的战斗剪影》,使这位战斗英雄在全国闻名遐迩。1925年生于黑龙江省肇州县。1946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热辽军区第三师第十旅战士、战斗组长,东北野战军第二纵队第五师第十四团班长、副排长、排长。解放战争中,王凤江英勇作战,先后荣立大功四次、小功七次。1950年9月,他出席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和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被评为全国战斗英雄。同年,他参加志愿军入朝作战,任志愿军第三十九军第一一六师第三四七团七连副连长。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王凤江参加了第一至第三次战役。1951年1月3日,在釜谷里战斗中,他率突击队攻占敌高地时中弹牺牲,年仅26岁,志愿军总部为他追记特等功。志愿军三十九军党委授予王凤江“保国英雄”光荣称号。杨连弟,从登高英雄到志愿军一级英雄1919年,杨连弟出生于天津北运河畔北仓村,家境贫寒。1943年,杨连弟被日伪当局抓去当电业工人,爬杆架线。他终日奔波劳碌,饱尝了生活的艰辛。后来,他在建筑工地当架子工。垒台搭架、登梯爬高成为他独特的本领。1950年9月25日,杨连弟出征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任志愿军铁道兵一师一团一连副连长。1951年5月,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展开,铁路、桥梁大部分被敌机炸毁,前方供应中断,杨连弟所在部队参加龙津桥抢修。由于缺少备用枕木,杨连弟冒着敌机轰炸,顺着一根由桥墩垂下的半截钢轨爬上17米高的下行线桥墩,取下40多根枕木,解决了工程急需,赢得了抢修时间。第五次战役结束后,被赶至“三八”线附近的“联合国军”为挽回败局,对志愿军后方补给线实施狂轰滥炸,炸毁了钢铁运输线上的重要桥梁之一清川江大桥。运输中断,上级命令一连在80天内修复。杨连弟奉命带一个排抢修清川江大桥。这时,恰逢朝鲜40年不遇的特大洪水,他们先后搭浮桥12次,均被冲毁。最后,杨连弟创造了修桥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钢轨架浮桥”的方法,终于使中断的清川江大桥胜利通车,比原计划提前了两个小时。杨连弟荣立一次大功、两次小功。他领导的一排荣立集体功。1952年3月,杨连弟所在部队进驻百岭川桥。该桥位于半径500米的弯道上,东靠峭壁,西临清川江,是满浦线上的枢纽。十座桥墩中,有五座已被炸坏,钢轨、枕木散落各处。5月15日上午,连里召开支委会,中间休息时,杨连弟因桥上有一个班正在起梁,就到桥上去看。他发现新修的第三孔钢梁由于过车多、负重大,移动了5厘米,就和战士们抬着压机上桥,准备移正钢梁。就在这时,一颗定时炸弹突然爆炸,一块弹片击中他的头部,他当场牺牲,时年33岁。杨连弟牺牲后,志愿军总部为杨连弟追记特等功,授予一级英雄称号,命名他生前所在连队为“杨连弟连”。为了纪念杨连弟,铁道部接受群众建议,将陇海铁路八号桥命名为“杨连弟桥”,并在桥头建立纪念碑和烈士塑像。1953年3月15日,杨连弟的灵柩从朝鲜清川江畔运回祖国,安葬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6月25日,朝鲜政府追授杨连弟为“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授予金星奖章和一级国旗勋章。

运河监狱总经济师

143 评论(13)

Luck丶美人蕉

之前那个回复很长的是党卫军第一警卫旗队装甲师的资料,这个才是第四警察装甲掷弹兵师的资料。作战历史:入侵法国时,警察师作为后备军留在了罗伊特林根和突宾根。与此同时,LAH正集中在荷兰边境,等待先头部队和空降兵完成突破后进攻。警察师的第一次战斗发生在6月9日,他们在向恩河和阿登运河行进中遭遇阻截,在几场小规模的战斗后到达了阿格纳森林。在这里他们与法国后卫部队交火,并于6月20日最终占领了Les Islettes,一个突出战线的小镇。随后该师在法国停留到6月27日,之后他们被运回了东普鲁士。在东线,巴巴罗萨行动中警察师配属于北方集群,起初同样是作为后备部队。但是很快就投入了在鲁加的战斗。 这里,警察师同269步兵师一同进攻由5个苏联师防守的鲁加桥头堡。由于沼泽地带和森林复杂的地形,全师损失了大约2000人。8月10日,警察师伙同第9,第96和第122步兵师将该镇保卫并最终攻克之。10月,该师战斗于列宁格勒。1942年2月,警察师正式加入武装SS的序列。从1942年1月至3月,警察师战斗在Wolchow河一带并在摧毁苏联第2军一役中扮演了主要的角色。这一战大大得增强了他们的名誉。1943年警察师驻在Lagoda湖以南,并与苏联军队多有交手。苏联军队找到德军战线上的薄弱点并在施吕森伯格突破成功。在这一时期,警察师被正式冠名为SS警察装甲掷弹兵师。该师的核心被运回了西里西亚和波-马的训练营进行训练,其余的部队组成了SS警察战斗团(Kampfgruppe)并一直被布置在东线的北部,直到1944年5月21日战线被突破。新建成的警察师获得了很完全的训练,随后他们被运到了希腊北部的山地,在那里,他们将与游击队进行周旋。45年,东部战线持续恶化,SS警察师被通过铁路运到了贝尔格莱德以增援第4装甲军薄弱的战线。该师在那里进行了激战,并退回到斯洛伐克境内。45年1月21日,全师回到了德国北部的施戴金,随后又投入了在波美拉尼亚的行动,此后,警察师到但泽地区抵挡如洪水般的红军,并在那里陷入了“但泽-哥滕哈芬”包围圈,全师伤亡惨重。残余部队被通过海路运了出来,这些人后来通过柏林越过易北河投降于美国人。历任指挥官:武装警察中将孔拉德·希屈勒 1/9/40——8/9/40SS二级上将卡尔·冯·费弗-威尔登布鲁赫 8/9/40——10/11/40SS中将阿图尔·莫尔菲尔施泰德 10/11/40——8/8/41SS二级上将华尔特·克吕格 8/8/41——15/12/41武装警察一级上将阿尔弗雷德·乌能伯格 15/12/41——17/4/43SS少将弗里兹·弗莱塔克 17/4/43——1/6/43SS少将弗里兹·施梅德斯 1/6/43——18/8/43SS少将弗里兹·弗莱塔克 18/8/43——20/10/43SS准将弗里德里希-威廉·博克 20/10/43——19/4/44SS少将尤尔根·瓦格纳 19/4/44——*/5/44SS准将赫尔伯特·恩斯特,法尔 5/7/44——22/7/44SS上校卡尔·叔默斯 22/7/44——16/8/44SS准将赫尔穆特·多得尔 16/8/44——22/8/44SS少将弗里兹·施梅德斯 22/8/44——27/11/44SS上校瓦尔特·黑泽尔 27/11/44——1/3/45SS上校弗里兹·戈勒 1/3/45——*/3/45SS上校瓦尔特·黑泽尔 */3/45——8/5/45望采纳。

175 评论(15)

失忆看星星

董存瑞  1948年5月25日,我军攻打隆化城的战斗打响。董存瑞所在连队担负攻击国民党守军防御重点隆化中学的任务。他任爆破组组长,带领战友接连炸毁4座炮楼、5座碉堡,胜利完成了规定的任务。连队随即发起冲锋,突然遭敌一隐蔽的桥型暗堡猛烈火力的封锁。部队受阻于开阔地带,二班、四班接连两次对暗堡爆破均未成功。董存瑞挺身而出,向连长请战:“我是共产党员,请准许我去!”毅然抱起炸药包,冲向暗堡,前进中左腿负伤,顽强坚持冲至桥下。由于桥型暗堡距地面超过身高,两头桥台又无法放置炸药包。危急关头,他毫不犹豫地用左手托起炸药包,右手拉燃导火索,高喊:“为了新中国,冲啊!”碉堡被炸毁,董存瑞以自己的生命为部队开辟了前进的道路,年仅19岁。  王小二  中国少年抗日英雄。1929年生于河北省涞源县上庄村。抗日战争时期,王二小的家乡是八路军抗日根据地,经常受到日本鬼子的“扫荡”,王二小是儿童团员,他常常一边在山坡上放牛,一边给八路军放哨。1942年10月25日(农历9月16日),日本鬼子又来“扫荡”,走到山口时迷了路。敌人看见王二小在山坡上放牛,就叫他带路。王二小装着听话的样子走在前面,为了保卫转移躲藏的乡亲,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突然,四面八方响起了枪声,敌人知道上了当,就气急败坏地用刺刀挑死了王二小。机智勇敢的小英雄王二小,就这样被日本侵略者残酷地杀害了,牺牲在涞源县狼牙口村,年仅13岁。正在这时候,八路军从山上冲下来,消灭了全部敌人稍微过一点啊,原谅了!  1931年9月21日,矢志抗日的吉鸿昌将军被蒋介石逼迫下野,到国外“考察实业”。船到美国,吉鸿昌就接二连三地遭到意想不到的刺激,如那里的头等旅馆不接待中国人,而对日本人却奉若神明。有一次,吉鸿昌要往国内邮寄衣物,邮局职员竟说不知道中国。陪同的人对吉鸿昌说:“你说自己是日本人,就可受到礼遇。”吉鸿昌当即怒斥:“你觉得当中国人丢脸,我觉得当中国人光荣!”为抗议帝国主义者对中国人的歧视,维护民族尊严,他找来一块木牌,用英文在上面写上:“我是中国人!”  狼牙山五壮士  1941年8月,侵华日军华北方面军调集7万余人的兵力,对晋察冀边区所属的北岳、平西根据地进行毁灭性“大扫荡”。9月25日,日伪军约3500余人围攻易县城西南的狼牙山地区,企图歼灭该地区的八路军和地方党政机关。晋察冀军区第1军分区某部第7连奉命掩护党政机关、部队和群众转移。完成任务撤离时,留下第6班马宝玉等5名战士担负后卫阻击,掩护全连转移。他们坚定沉着,利用有利地形,奋勇还击,打退日伪军多次进攻,毙伤90余人。次日,为了不让日伪军发现连队转移方向,他们边打边撤,将日伪军引向狼牙山棋盘陀峰顶绝路。日伪军误认咬住了八路军主力,遂发起猛攻。5位战士临危不惧,英勇阻击,子弹打光后,用石块还击,一直坚持战斗到日落。面对步步逼近的日伪军,他们宁死不屈,毁掉枪支,义无反顾,纵身跳下数十丈深的悬崖。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壮烈殉国;葛振林、宋学义被山腰树枝挂住,幸免于难  张自忠(1891.8.11-1940.5.16),字荩忱,中华民国陆军中将加上将衔,牺牲后追授为陆军二级上将军衔,著名抗日将领,民族英雄。同时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同盟国牺牲的最高将领。汉族,山东临清唐园村人。1911年在天津法政学堂求学时秘密加入同盟会,1914年投笔从戎。1917年入冯玉祥部,历任营长、团长、旅长、师长、军长、集团军总司令等职。张自忠,一代名将,生于“中华民族遇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之1891年,别于抗战相持阶段之1940年,年49岁。张自忠戎马三十余载,竭尽微忱。自抗战事起,命运起落无常。曾被污为汉奸,备受责难。又抱定“只求一死”之决心,一战于淝水,再战于临沂,三战于徐州,四战于随枣,终换得马革裹尸还,以集团军总司令之位殉国。以一生之践行,换得了名中的一“忠”字。  杨靖宇(1905-1940)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民族英雄,鄂豫皖苏区及其红军的创始人之一,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原名马尚德,字骥生。汉族。河南确山人。父亲马锡龄是一穷苦农民。杨靖宇八岁时进私塾读书。1918年入确山县高等小学读书。1923年进开封纺织染料工业学校,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1925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3月,为迎接北伐军胜利北进,领导了确山农民起义。同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初调到中共河南省委工作,在洛阳、开封等地先后三次被捕入狱。1929年奉中共中央之命赴东北,任中共抚顺特别支部书记。同年秋被捕,在狱中坚持斗争。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出狱,任哈尔滨市委书记,满洲省委委员、代军委书记等职,积极领导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1933年任中国工农红军三十二军南满游击队政委、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独立师师长兼政委。1934年任南满抗日联军总指挥、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军长兼政委等职。1937年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指挥兼政委,基本队伍有六千余人,分布南满一带开展抗日斗争。卢沟桥事变后,杨靖宇发动西征,经常出击日军,支援关内的斗争。1938年5月,召集南满党和军队干部开会,讨论坚持游击战争策略。会后,在通化、临江一带开展抗日斗争,给敌伪军以沉重打击。同年冬,日寇实施惨无人道的归屯并户政策,并勾结日本武装屯田移民,加强对南满抗日根据地的摧残,抗日联军的处境更加艰难。杨靖宇率第一路军一部一千四百多人,进入长白山密林中。次年,在蒙江县境与敌人战斗中受重大损失,队伍剩四百多人。1940年1月,为解决部队给养问题,命部队主力北上,自己带领一支小部队东进。到了最后,他身边仅有7名战士,4名负伤。于是杨靖宇下令4人转移。后来,他派了剩下的两名战士去找村落些吃的,下山后,两名战士被日伪军杀死。杨靖宇明白了一切。2月22日,在一间雪地中的小破屋里度过了人生的最后一夜。2月23日,孤身一人在吉林蒙江县(今靖宇县)保安村前三道崴子遇到四个中国人,杨靖宇恪守党的铁的纪律,不拿群众的一针一线,于是给了钱,让其中一人帮他买些食物和棉鞋。那个人回大屯泄密给日伪当局;关东军讨伐队包围了将军,并紧急召集由抗联叛徒组成的伪满特工队参战;经过数小时激战,将军被叛徒机枪点射命中要害,壮烈殉国。经日军解剖,发现他竟以军大衣中的棉花、树上的树皮、雪下的草根为食。凶手迄今仍苟活人世;特工队的领队叛徒、原抗联1军1师师长程斌于抗战胜利后混入山西省的八路军队伍,并于1950年代初被发现镇压。  赵尚志:1934年3月底,赵尚志邀集十几支义勇军的首领,共同商议成立了东北反日联合军司令部。大家选赵尚志为司令。1934年6月28日,珠河反日游击队扩编为东北反日游击队哈东支队,赵尚志任司令,队伍扩大到450多人。哈东支队成立后,兵分3路,攻打了五常、宾县、方正等县城。三岔河激战两天一夜,歼敌百余。在肖田地,赵尚志率200余骑兵突遭500多日伪军的包围。他沉着指挥部队反击,双方一直激战到晚上。趁夜黑敌疲,他派出精兵携带30余马匹,突出敌人的结合部,敌误认主力突围,急忙尾追,留在原地的我军主力突袭其背后,歼敌130多人,赵尚志率部从容突出重围。  1942年2月12日凌晨,赵尚志在特务刘德山的引诱下,带领小分队去袭击梧桐河伪警察分所途中,被刘开枪击伤。赵尚志回手击毙了刘德山。他命令队员携带文件转移,自己忍着伤痛开枪掩护。最后,赵尚志终因伤势过重,失血过多,在昏迷中被俘。赵尚志在生命垂危时刻,不吃不喝,怒斥敌人,宁死不屈。2月12日9时,年仅34岁的赵尚志闭上了眼睛。凶狠的敌人把赵尚志的头割下来送到长春请功,把他的躯体扔到松花江的冰窟里…… .

316 评论(11)

遥遥望沙飞

王振忠6岁时在本村“三爷庙”上小学,他长得身材魁梧,方头大耳,比同龄的同学高半头,白白的脸,一双机灵的眼,显得漂亮,聪明。他很勇敢,但也很顽皮,有时也很固执;他不畏强暴,遇事敢于承担责任,因此,小伙伴们都很欢迎他。在小学一至四年级同学中,他虽年龄小,但很受同学们拥护。“三爷庙”小学内,庙后面有6间教室,门前有三搂粗的一棵大国槐,枝叶照满整个庭院,大概是1937年春暖花开的时候,有的同学发现教室屋檐下墙洞里有一对儿麻雀生了窝小麻雀,天天唧唧喳喳飞来飞去,这对同学们很有诱惑力。一天下午,趁老师外出,大家商量决定摸麻雀,用6个同学搭人梯上墙,3个大点的同学在底层,2个同学在中间,足踏着肩,第三层是他一个人,只见他一手抓住槐树枝,一手往麻雀窝里摸。当时,还派两名同学在大门口放哨,如发现老师回来,敲门传讯。他刚抓出一只小麻雀递下来,正想再摸第二只,突然,放哨的同学还未来得及敲门便喊了一声“老师回来了!”随从门口跑进来。摸麻雀的同学,呼啦散了,先是底层的三个同学不管三七二十一地跑了,二层的两个同学摔了个仰面朝天,爬起来也跑了,全班同学都为三层的振忠担心。可只见他两手抓住了树枝。悬在了空中,老师跑到树下,叫他慢慢松手,用双臂把他接下来。这把老师吓了一大跳,真生气了。这位老师姓张,名玉轩,是本县六区钱庄人。40岁左右,教书倒也认真,但思想比较守旧,主张严师出高徒,一般学生写错了字要打手板,违犯纪律要打屁股,集体违犯校规要处罚“首犯”。这次摸麻雀,别人跑了,抓到的只有他一个,追查“首犯”,理应从他开始。张老师在同学们面前,用打屁股的大板子指着他问道:“王振忠,你只要说出谁是领头的,便没你的事。”老师一连喊了七、八遍,他没吭声。老师急了,叫他趴到板凳上打起屁股来。一下、两下,一直打到十几下,他还是不吭声。老师再问他:“谁是领头的?”他还是摇摇头,不吭声。老师问急了,他只回答了一句:“领头的是我自己。”把张老师气得团团转,无计可施,只好罢休。从这以后,他在同学们中,迎得“硬汉子’、“有勇气”的美名,他成了自然的“小领袖”。 柳绿花红,莺歌燕舞,一片勃勃生机的家乡,在“七七”事变的第二年春被日本鬼子占领了,年龄满10岁的王振忠成了抗日儿童团骨干分子。这时他已进入屯头村当铺完小上学。这个学校是当时屯头镇抗日儿童团活动的中心地,他当上了儿童团团长,天天抗着红樱枪在校内操练队伍,教唱抗日革命歌曲,他在队前打拍子指挥唱歌,非常活跃。他领导的儿童团,会唱《义勇军进行曲>、《到敌人后方去》、《打到鸭绿江边》等10多首革命歌曲。每次县、区开大会赛歌,他指挥的儿童团,总是胜利者。他领唱歌曲或领呼口号都是认真的,对日寇充满着无比的仇恨。有一次,在屯头集上宣传时,当歌唱到“大刀向鬼子们头上砍去……”时,手中的木刀一挥舞,碰在一个赶集听唱歌的60多岁的老大爷头上。大爷哈哈笑着说:“你这儿童团,把我当成日本鬼儿了……”当时,儿童团不但唱歌进行抗日宣传,还抗着纽樱枪帮助自卫队站岗放哨捉寻汉奸呢。有一次,他领着儿童团员,在屯头村北门站岗,捉住了一个县城里鬼子派来的探子,把他交到抗日镇公所,受到了镇政府领导的表扬。 1939年的冬天来得特别早,十一月下旬就下了大雪。泰西抗日根据地相继被日寇占领。王振忠的家乡屯头镇,日伪军也按上了据点,肥城至平阴城公路两侧挖了封锁沟,按上了碉堡。敌人天天清剿扫荡,屠杀抗日军人、干部,迫害抗日家属群众,有的用洋狗咬死,有的把人杀害了,把人头挂在村头树上示众。乡镇政府完全白化,伪镇长、保长经常带领日伪军到抗日家属和群众家捕人,甘特汉奸便衣时时出现在街头巷尾。王振忠面对敌人的暴行,时局的恶化,和一切革命者一样,没有被吓倒,进行抗日活动的意志更坚定了。从1910年到1943年2月,他和两个哥哥王振鲁、王绪斋在屯头镇当铺完小上学,密秘进行抗日活动。他的大哥王振毅,于1937年参加抗战工作,先任抗日区长,后任肥城县委敌工部部长。他的家离日伪据点不足一公里,但大哥经常领着当时抗日县政府的吴力践、徐麟村等一些领导人晚上来家活动。家里只要一来人,他就和家人一齐活动:一是放哨,二是传递情报。有一次他赴潘庄送情报,一出村被敌人发现追去,因为是晚上,他顺着金线河沟跑了一段,巧妙地伏在土坑里,躲过了敌人,胜利完成了任务。当时县政府领导,拍着他的肩头高兴地说:“你真是个抗日的小英雄!”敌人为破坏抗日活动,逮捕抗日人员。设在屯头镇内的几个狗特务,都是本材人。他们象狗一样,天天围绕着抗战人员的家宅活动,对抗日的同志造成极大的威胁。他自己侦察准确了,便向肥城县府领导作报告,抗日县政府把他们抓起来镇压了。这件事对屯头镇的汉奸,具有震慑性的作用,对抗日活动影响是很大的。他上学的当铺完小,虽然是日伪区政府办的,但教师都是爱国者,又加王振忠等一伙同学抵制,日语课始终未上。日本规定的语文、修身等“大东亚共荣”汉奸文化也没上,换上的是《木兰词》、《古文观止》,岳飞和文徵明的《满江红》、《史可法守杨州》等课目。肥城县抗日政府领导安排他在学校中串连一部分同学在课余时间进行密秘抗日宣传,进行反法西斯形势教育。如“苏德战场”、“百团大战”、“日本袭击珍珠港”等,鼓舞抗战必胜的信心,这些新闻,很快通过学生的口传向社会。他在大哥的帮助下,组织了一个10多个同学参加的读书会,读革命书籍,进行革命理论的学习。书是他从抗日领导同志手中借到的,由他一人一人单线传递,还规定不许外传的纪律。阅读的有毛主席写的《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整顿三风》,还有解放区《合理负担、减租减息政策》等。当时对培养抗日干部、鼓励同学参加革命产生了很大影响。在当铺学校参加读书会的同学有桑毅修、曲子玉、王振鲁等十二三人。他们受到革命教育,先后逃出日寇铁蹄的统治,陆续奔赴解放区,走向抗日战场。屯头镇当铺完小,虽然在日伪占领下,由于不少同学是抗日干部子弟,又加上王振忠为首的一伙进步同学进行抗日活动,抗日空气极其浓烈,活动一直不断,所以有“小延安”之称。 1943年3月,是王振忠家遭大难的一年。这一年是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的一年;也是敌人垂死挣扎,拼命报复的一年。肥城县内的敌人变本加厉,他们一面组织日伪军疯狂向解放区扫荡,杀人放火,实行三光政策;一面在日伪统治区加紧伪化,强化治安,逮捕屠杀抗战家属,他家就是其中一家。1943年2月下旬,肥城县演马庄和屯头镇据点的日伪军200多人突然将振忠的家团团围住,将其伯父、伯母、父母、姐妹等20多口人逮捕,关押到演马庄据点内。敌人这次同时逮捕的抗日家属共有200多人。肥城抗日政府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派他的大哥王振毅率领县大队,逮捕了伪军头子家属20多户。后经屯头镇的开明绅士喻代恒等人从中周旋,双方谈判打成协议,决定两方各自释放其家属。敌人却背信弃义,对他一家只放出其伯父王清东一人,其他人一直关押到1945年8月日寇投降,我军解放演马庄据点时,才救出来。1943年4月,党为了培养革命干部,他和哥哥王振鲁、王绪斋弟兄三人一起被送往冀鲁豫边区抗日第四中学上学。他在抗日第四中学四年多时间,是他一生学习和革命斗争实践最长的一段。他认真地学文化,学习政治理论政策和军事。同时长期的配合军事和政治斗争,在前线做宣传鼓动工作、开辟新解放区政权建设和群众工作。1943年至1945年麦、秋假时,他在肥城二区、三区和东阿县牛角、铜城区等地方协助政府搞夏征和秋征工作。1945年参加阳谷战投,打平阴攻聊城,做敌前宣传和新区宣传工作。他都是小组长,带队的。工作中做出了显著成绩,在干部群众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这个时期经受最大的痛苦就是和亲人离别。1943年2月被日伪剿家离开父母等家人时,他才14岁。这天下午他正在本镇学校上学,当同学悄悄地告诉他家中被剿时,他愣了一会,不顾一切地跑回家去。当他跑过屯头南门距家还有100多米时,他看清楚了,一个日寇队长指挥着一部分枪上上着刺刀的日伪军,如狼似虎的在他家出出进进,他伯父、父亲被日伪军用绳子倒手绑着,十几个日伪军端着枪如临大敌,同时也把伯母、母亲、嫂嫂、妹妹赶上囚车……伯父、父亲的胸膛和脖子上正流着血,但仍昂着头,似乎告诉孩子们、乡亲们不要怕,要团结起来斗争。这时,王振忠怒气冲天,脑子完全炸了,他要冲过去和敌人拼命,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邻家二牛叔两只粗大的手把他紧紧地抱住了,强拉到自己家藏了起来。只到晚上,王二牛叔告诉他:“全家人被抓到演马庄据点里去了,只有你两个哥哥、嫂嫂因没在家,没抓去。你的家门被封,还有便衣汉奸在周围走动。家是不能去了,只有去找你大哥想法报仇。”他听了,两手抱着二牛叔大哭起来。从此,他离开生他养他的家乡,走向抗日的战场,不过他无论走到何处,只要一想到故乡,一想到在日伪据点内受苦的亲人,一谈到日寇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无一次不是怒气冲天,热泪盈眶。他望着故乡的方向沉思,默默地念道亲人。正如古诗所云:“等是有家归不得,杜鹃休向耳边啼。”这时,任何的艳花笑语,战友的团聚,都会引起他的思乡之情,精神上无限地痛苦。他对敌人怀有强烈的阶级仇民族恨,所以在对敌斗争中,都能机智勇敢地圆满完成任务。1945年6月麦假中,他从抗日四中学回到肥城县二区搞麦征工作。他和区抗联副主任张力峙、曲子玉同学三人一组,负责二区敌占区和接敌区的20多个村的麦征工作。当时除城里还被敌人盘踞外,其他碉堡全部被打掉。白天小股敌人虽然在二区北部抢掠,大股敌人才敢到二区南部山区扫荡,但到晚上,敌人就不敢轻易出来了。所以,到晚上便成为他们进行工作的时间。这里的村保甲政权是敌人建立的伪组织,由于敌我力量的变化,它们绝大多数变成了两面政权,一面公开为敌人服务,一面暗地里和我们联系,交公粮,有的还在敌人出动时给我们送情报。但是他们三人工作组在这里征公粮、进行抗日活动还是非常危险的,随时有遭敌人袭击的可能,区上给他们配备了武器,随时准备战斗。他们这次麦征工作分两片召开伪村长、伪保长会。一个在伊家沟小学教室内开的,有十几个村的村长、保长等20多个人参加。这天天很黑,没有月色,会场中间放一盏豆油灯。张力峙、曲子玉同志带着枪在大门口检查进来的每一个人,并在暗处负责会场警卫,王振忠负责讲话。他由于事前有所准备,就从国际形势讲到国内形势,从抗日战争形势,讲到交抗日公粮,合理负担政策,最后反复号召伪村长和伪保长说:“希特勒已完蛋,日本鬼子也是兔子尾巴不长了。要把公粮按时送到仪阳庄解放区,为抗日多出力。人民不会忘记你们……”当时他虽才16岁,但是1.9米的个子,一手卡腰,一手挥舞着,高亢洪亮的声音,讲得激昂慷慨,腰下盒子枪上的红绸子随风飘舞着,俨然象一个有极强鼓动力的演说家。虽然面临被敌人袭击的危险,但他勇敢地站在会场中央,一丝不恐惧,讲得非常自然,宣传了形势,教育了长期为敌人服务的伪村、保长,顺利地完成了小麦征收任务。1945年7月初的一个晚上,他在石坞村又一次召开村长、保长会,参加会的有伪村长、保长共二十八九人。这次会议是他和曲子玉负责会场警卫,张力峙讲话。会议开始不久,城南关的伪保长假借解手之便,悄悄地想从院墙豁口溜走,被他机警地抓住,会后把他带到抗日区公所驻地黄柏山,对他耐心地进行批评教育,当晚放他回去。这个伪保长经过教育表现很好,不但提前送交500公斤公粮,有两次城内敌人出动抢粮,他还事前送出情报,避免了大的损失。1945年7月下旬,他同王振鲁、曲子玉、王绪斋、徐松林等20多位同学由县大队一个班护送,从当时县政府住地肥城三区牛家庄赴黄河西东阿县北部解放区冀鲁豫边区抗日四中上学,中间有两条敌人封锁线:一条是肥城老城至东平县公路,公路边有王瓜店、屯头、演马、东平老城等20多个大据点;一条是肥城老城、大封、石横等据点。从老城至石横有一条50米宽,8米多深的封锁沟,大的路口有碉堡,内住有伪军。他们吃过午饭,从县政府驻地起身,决定当晚突破封锁线。不巧,天下起小雨,他们只好冒雨行军。他们每人带两个手榴弹和一个小包袱,内包几件单衣、一床被单,几本书和一个学习本子外,别无他物。这是县府领导动员的,把棉衣寄存到房东家,轻装过封锁线。因道路泥泞,行走很艰难。当从老僧台到黄庄时,天黑下来,只好摸着走。曲子玉、朱因久有几次从山崖滑到山沟里,是他摸着下去,把同学拉上来,并不时地小声喊:“勇敢呀!前进!跟上!别掉队!”当走到东里村大街上,路过长着一株老槐树的大门口,他站住了,向院内张望,这家就是他外祖母家。他从小失去亲生母亲,好多年住在舅父家,是表姐照顾长大的。他多么想进去看看,但不能啊!还在敌人眼皮底下,他考虑片刻,摸掉眼泪,又迅速前进。出东里村到玉皇皋公路时,他和部队一起上公路侦察,其他人停下来待讯号。突然,山上碉堡里射出一阵枪声,后面的同学认为敌人发现了,便从公路向后退了100米,伏到高梁地里。他伏在公路边沟内,一动不动地观察动静。经很长时间察听,摸清了敌情,敌人是因虚惊打的枪,并没发现什么。他及时发出讯号,大家安全通过了第一道敌人封锁线。到达大封庄西过第二道封锁线时,已是午夜三点多钟,从车庙村找了一个老大爷作向导。这次还是他和部队的同志先侦察,没发现敌情,部队就伏在公路两侧掩护,他又返回领着大家翻过封锁沟。不料,刚要过公路时,被据点巡逻队发现,敌人乱打一阵枪,他们飞速向北跑去,摆脱了敌人。不过,他的一只鞋掉进了封锁沟内,走路一跛一歪的,脚上磨了不少泡,但他还是一声不吭的走在前面。他们经过艰苦努力,冒着大雨,行军l4小时,跨过两道封锁线,在黎明前到达了根据地——陶山前涧北村。天亮后,一看他一只脚磨得全是血泡,一只脚全叫石头扎烂了。他没叫一声苦,用破布将脚包上,早饭后又翻山入平阴地,过黄河,奔向冀鲁豫第四中学。一路上,他忍着巨大痛苦走路,大家帮他拿行李,他皆拒绝,总是笑着说:“我比你们棒,革命吗,就得吃苦。”王振忠视金钱如粪土,处处以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把革命利益放到第一位。1945年12月初第一次打聊城,从冀鲁豫四中抽掉15个同学,赴前线做宣传和维持治安工作,由赵长文指导员带队,共分三个组。他任第一组组长。当晚7时许接到命令,有刘姬老师编写《解放东昌府》歌曲,用陕北小调唱,大意是:“鲁西古城东昌很有名,大运河北平通往南京城……一九三七年日寇占聊城……”王振忠打拍子领着唱,大约晚10点从四中学所在地——东阿县西部秦老庄出发。秦老庄至聊城约20多公里,午夜3时到达聊城东关时,东关已解放,正在打扫战场,压送俘虏,搜索残敌。王振忠领的工作组,每人从伪军手中交获一支日本大盖枪,每人左臂上带一红色“纠察队”袖标,帮助部队打扫战场,维持秩序。当他们走到一个伪军大队部门口时,突然从院内走出一位20多岁的少妇,虽然天还不亮,但还能看得清,她用手巾包着头,但烫发还露着一部分,脸用锅灰抹过,和白白细腻的脖子极不相衬,最显眼的是她穿着一个女人破棉袄,凸着肚子,用两手抱着,缓慢地向门外走,大家认为是孕妇盘问几句便把她放走。他警惕性特别高,他发现这位孕妇行迹可疑,为什么她两只手用力抱着肚子老是不放,他用枪指着命令她把手放下,快走!那少妇一惊,哗啦从身上掉下一个包袱。经审问,她原是聊城汉奸大队长的三姨太,她把搜刮人民的财产——银元、元宝、金银首饰、玉器等约八九公斤,包在包袱中,想装孕妇混出去逃走。他把这些东西和这个女人按照人民军的“一切交获要归公”的规定,交纵队司令部。当时纵队首长表扬了他和他的工作组,并给他的小组记功表彰。 1947年2月,他参加了冀鲁豫边区党组织的武装工作队,向泰安县南部、宁阳北部,汶河两岸新区进军,进行了“一手拿枪,一手分田”的土改运动,从抗日四中学调40多个年龄较大、政治观念较强的同学参加,他任组长。他们在这些地区完成了土改、剿匪和新区政权建设后,于5月中旬调回学校。王振忠又参加了第二野战军“南下干部工作团”,于1947年7月2日在山东省东阿县位山渡口过黄河南下,进入大别山区。他在南下前,于5月初回到生他养他的家乡——肥城县屯头镇,见到了父母、伯父母、嫂子等,还见到美丽贤惠的爱妻,下旬他和冀鲁豫四中学告别,和朝夕相处的校长、老师、同学告别,到河北省大名府第二野战军南下干部工作团集合。7月2日晚,在现在的山东省东阿县位山渡口和他的老同学曲子玉离别,过河随军南下。谁能想到,这次见面,竟是今生今世最后的一次见面。5月初,他回家时,正是1947年各解放区贯彻党中央“五一”指示,进行全面土地改革时期,当时县内执行左的政策,错斗了自己的家属,侵犯中农利益,家中人怨气很大。这个家为了抗战,全家40多口人坐了两年零六个月的监狱,几乎全家被杀,二嫂因被敌人吓病而死,在经济上遭受极大的破坏,180亩地几乎全部卖掉,家中财产除自助革命以外被日伪抢夺一空。解放了,这次又被土改,家中人真想不通。面对这些情况,他坚信党的主张,以共产党员的立场观点,耐心和家人解释。不管父母、伯父母的如何怒骂,家人的怎样疑问,他总是说:“这些错误党一定会纠正,中国共产党是光明磊落的,她的土改政策是对的,我们一定坚信能打败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他在家住了短短三天,向家人邻人宣传了三天党的主张。他向弟弟妹妹反复讲解共产党、毛主席是伟大的,人民解放军是强大的,要一定跟着共产党走,鼓励他们长大了要参加革命。他和爱人阴玉珍的团聚是短暂的,但爱情是纯真的,是深厚的,为了革命使一好对夫妻夭折了。1946年2月春节,他和玉珍结婚,在家住十五天,为了革命工作便很快离开;第二次夫妻团聚,相隔一年多时间后,是1947年5月上旬,王振忠回校路过家乡,在家住三天,为了革命战争匆匆离开,他每次回家总是匆匆离去。当家人和玉珍同学挽留他多住几天时,他总是说:“革命工作忙,革命需要一身许国,不能顾家……”谁能想到,这次她们夫妻的离别,是永远的离别。王振忠和玉珍结婚,虽处在新旧社会交替时期,有父母之命,媒婆之言,但俩人从小相爱,青梅竹马,他俩小时是同学,互相爱慕,振忠在当铺完小上学时,学校和玉珍家是邻居,经常见面,互相问候。玉珍16岁时已是婷婷玉立的大姑娘,振忠十五岁时已是长得眉青目秀、身高一米七的漂亮小伙子。他们二人相爱为家人知道后,双方父母主动让媒人成全了他们的婚姻。他们的结合,是旧社会向新社会过渡时期产生的一对典型新夫妻,但是双方为了革命事业,为了祖国的解放,他们牺牲了爱情。王振忠烈士的一生正如鲁迅先生在《为了忘却的纪念》一文中引用的匈牙利诗人裴多斐的诗句:“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王振忠牺牲的消息,最早是在1949年初桑毅修从中原解放区向家来信得知的,信中告诉家人:振忠牺牲了,情况也不详细。不久由黄梅县政府寄来了烈属证。1949年秋末,湖北、安徽两省解放后,王清东(烈士的伯父)怀着极大的悲痛,到湖北、安微省找一同与他南下的同学,还在部队上找到和他一起作战过的通讯员小张,由小张同志领着到现在的安徽省金寨县城南毕家弯村亲自看了烈土战斗和牺牲的具体地点。1947年秋,安徽省金寨县为南下部队解放后,王振忠担任了金寨区副区长,后担任区长兼区队长。他作战勇敢,冲锋在前,退却在后,善于指挥小部队作战,深得战士和同志们拥护。他当区长后,和国民党还乡团及当地土匪打过多次仗,消灭了不少敌人,交获了不少武器。他牺牲前,区中队从十几人发展到一百多人,有两挺轻机枪,战斗力相当强,有一次战斗,他领导的区中队打败200多人的还乡团队伍。王振忠领导的区中队,几次受到军分区的表扬和嘉奖。1948年2月的一个夜里,国民党一万多人包围了县政府和县大队的驻地金寨村,敌我力量悬殊,战斗相当激烈,形势极其严峻,县领导组织了几次突围,均遇到敌人拼命阻击,没有冲出重围。正在危机关头,他领导的区中队临危不惧,从五六公里外赶到,在敌人出其不意的情况下,从金塞西南部冲进城内,冲开了敌人的包围,使县府人员和县大队冲出重围,安全转移。战斗中,身边机枪手牺牲了,他端起机枪阻击敌人,打退敌人多次反扑,最后他的腿被敌人打断,他趴在地上,两手按着机枪,射出仇恨的子弹,区队同志抬他撤退时,他拒绝了,他高喊:“同志们,打呀!要用我们的血肉,保护县委、县府的安全!”最后从振忠背后,冲出一伙敌人,声嘶力竭的喊:“缴枪不杀,捉活的!”向他扑来。这时,王振忠人民忠诚的儿子,怀着对敌人无限的恨、对祖国人民无限的爱,毅然拉响了刚准备好的手榴弹组,和十几个敌人同归于尽。壮志未酬身先死,长使后人泪沾巾。王振忠虽然牺牲60多年,但他为祖国解放英勇献身的精神,永远回荡在祖国的大地上,鼓舞着人们热爱自己的祖国,勇敢地去建设和保卫我们的社会主义江山。

147 评论(8)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