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139

hj黄小兔
首页 > 职业资格证 > 经济师MM理论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kevin咖啡馆

已采纳
mf有多种含义:1、Mf也是游戏中的常用代称,在英雄联盟中表示一位游戏人物,中文译为厄运小姐,英文MissFortune;而在魔兽争霸中的打怪升级也用mf表示,在英文中为multiply fastly。2、mf用于口头语言时,意思是追女孩;这里的名词解释包含了中国的拼音和英文单词,mf中的m译为mm,在中国mm表示漂亮的女生,而f为英文单词finding,中文译为寻找,连贯来读的话就是寻找漂亮的妹子,也就是追求女孩。3、mf是音乐术语,表示中强,中强即力度,音乐演奏时都会有谱子,谱子上面就会标好演奏时的力度,mf即演奏时用中强力度来演奏。MF等音乐力度记号的作用MF在音乐中可以表达出一首曲子的轻重缓急,在演唱或者演奏一首音乐的时候,力度的变化可以来表现曲子中蕴含的感情,从而表达不同的感情色彩,强弱对一首曲子来说很重要。例如MF中强力度可以表达情绪,其次,构成曲子结构,最后,让曲子形成风格。“强”和“弱”看似只是两个字眼,它们却能制造出很多种不一样的感觉。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f (音乐术语)

经济师MM理论

345 评论(14)

哆啦爱梅

MM理论认为企业负债率越高对企业越有利,当企业负债率为100%时企业价值最大。但是这种分析未考虑企业的破产成本,因此100%负债使企业价值最大的结论远离经济现实。现代西方资本结构理论中的权衡模型在此基础上引入了破产风险,进一步完善了资本结构理论,使其更具有现实意义,因而引起了各国的重视。

101 评论(12)

mercury211

默顿·米勒教授1923年5月16日出生于美国的麻省波士顿,1943年在哈佛大学获得文学士学位,1952年于霍浦金斯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他的学术研究活动开始于1950年代初期进入卡内基工学院(即现在的卡内基·梅隆大学)之后。在那里,他遇到了他学术生涯中最为重要的伙伴,即1985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莫迪格莱尼教授,并在1958年发表了他们彪炳千古的学术巨作,论文《资本成本、公司理财与投资理论》。他们的合作——理财学界著名的MM组合——一直延续至1960年代中期。1961年之后,米勒教授任教于芝加哥大学。在1980年代以前,米勒教授的工作主要集中于公司理财方面,奠定了他作为理财学一代宗师的地位。学界普遍认为,米勒教授在奠定现代公司财务理论的基础上所做的开创性工作,彻底地改变了企业制定投资决策与融资决策的模式。现代公司财务理论不仅对金融和商务领域中存在的问题给予了深刻描述,而且也使其渐趋成型。很少有经济理论分支能够如此贴近企业管理的实际决策过程。美国芝加哥大学商学院财务学教授米勒博士(MertonH.Miller),今年6月3日因癌症在芝加哥逝世,享年77岁。米勒教授1923年生于美国波士顿,中学就读于波士顿拉丁学校,1940年进入哈佛大学学习,3年后获哈佛大学文学学士学位。二战期间,米勒先后任职于美国财政部税务研究部和联邦储备委员会研究及统计部。1949年进入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学习,1952年获经济学博士学位,其后任教于伦敦经济学院和卡内基——米伦大学,1961年开始任教于芝加哥大学商学院,直至1993年退休,在此期间,米勒于1983年至1985年还曾兼任芝加哥交易所理事,1990年以后,米勒还一直担任着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理事。 在现代财务理论的发展过程中,MM的无关理论—资本结构无关论与股利无关论具有极其核心的作用。这两种无关论绝非仅仅是对公司资本结构决策、股利政策等所做的政策性分析,而是在理论上对企业价值、资本成本、资本结构、现金流量、风险等重要的财务概念所做的深入地、系统地分析。没有哪一位理财学家像米勒教授那样对现代财务理论中的基本概念做出如此精密而科学的研究,从而奠定了现代理财学大厦的基石。米勒教授与莫迪格莱尼教授的学术研究工作在方法论方面也取得了重大突破,即将无套利证明引入财务理论的分析、论证过程,并使其成为理财学的基本分析方法。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确认,不了解无套利分析方法,便不可能从根本上了解现代财务理论。简要而论,所谓套利,是指在不承担任何风险的情况下获取利润的过程,即在同一时间低买(买入低估的股票)、高卖(卖出高估的股票),从中实现利润。无疑,买入行为会提高低估商品的价格,卖出行为则会降低高估商品的价格。如果套利活动能够带来利润,那么,套利者会一直持续这种活动。当套利者无利可图时,套利活动会自动终止。此时,商品价格反映其内在价值,市场达到均衡状态。无套利(No-Arbitrage)分析就是一种均衡分析,这种分析技术将研究方法与金融活动的特质极为精巧地结合在了一起。目前,在金融经济学中,这种分析方法已经完全替代了传统经济学中的边际分析方法。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以价值为基础的管理(VBM)风靡国际企业界,为众多的跨国大型公司所推崇和采纳。基于价值的企业管理(米勒VBM)是以企业价值最大化观念为先导、以折现现金流量模型(DCFM)为技术支持的、汇合企业内部各层次、各环节、各种雇员共同参与的一个管理系统。该系统融预期、计量、控制、激励甚至于文化等诸要素于一体,是经济金融化环境下企业管理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从理论渊源上讲,以价值为基础的管理模式的理论基础正是1958年MM两教授所提出的资本结构无关论。

314 评论(14)

蜜桃红茶

第七章 土壤调查成果的应用1,土壤调查成果应用:一,土壤调查制图成果在发展土壤科学中的应用1、土壤发生分类学科的发展与土壤调查有密切的关联2、土壤制图理论和技能的提高是土壤调查的直接成果 土壤制图技术和土壤图内涵的发展3、土壤调查是土壤与土地资源评价的基础二,土壤调查成果在农业规划中的应用1、低产田改良规划 2、农田水利规划 3、平整土地规划 4、肥料规划三,土壤调查成果在农业管理中的应用1, 土壤特性揭示及其利用改良中的调查工作高产土壤调查成果的应用 有障碍因素土壤的调查和改良2,名、特、优产品土宜调查成果的应用四,土壤调查成果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1,土体成因、年代对工程性质影响的调查 2、土体结构、构造对工程性质的影响3、地基用土的调查 4、筑路用土的评价五,土壤与环境质量调查成果在污染防治中的应用答案二: 了解土壤调查成果在那些方面应用土壤调查成果的应用很广泛,概括起来可用于土壤资源的开发;土壤资源的持续利用;土壤资源的整治和保护;土地资源评价与分等定级等范围,为农业耕作、畜牧业和林业的规划和管理,为工程建设和各种各样专门目的研究,如废水处理效果的解释;以及土地的适宜性评价和城市、区域规划等服务。第九章 土壤资源评价1,土壤资源评价的目的与原则目的:摸清土壤资源底细,合理利用与保护土人资源,充分发挥土壤资源的生产潜力。三个层次:1、土壤自然适宜性评价;2、土壤市场潜力评价;3、土壤经济评价。原则:1、土壤生产力高低评价;2、土壤资源对农林牧业的适宜性评价;3、土壤资源对农林牧业的限制性因素和强度评价;4、综合分析和主导因素相结合的评价。2, 土壤资源评价爱的程序和步骤一, 划分评价单元 土壤资源评价的评价单元是土壤资源评价的基本单位。在进行土壤资源评价之前,先要确定土壤资源评价的单元。有四种确定的基本方法:以土壤类型为基础,以土壤资源类型为基础,以土地利用现状为基础,以评价因素的组合为确定基础。二, 选择评价因素及确定权重 应从影响土壤利用的自然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生产潜力因素四个方面来选择。自然因素:包括地形地貌,土壤特征,气候因素。经济因素:包括农林牧业的单位面积产量和产值、投入产出比等。社会因素:包括生产方式及条件、人土比、劳土比、农业年收入及其所占比重等。生产潜力因素:光温理论单产、现有最高产量、现有复种指数、多层多种程度预测等。三, 确定评价指标 采用模糊线性隶属函数图的方法和经验方法来确定。土壤资源的分布范围很广,在不同的地区,对于不同的利用对象,评价因素等级的指标会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应在专家经验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依据区域土壤资源的属性特点进行划分。四, 评定土壤资源质量等级 可以是定性的评定或定量的评定。方法有文字评述法,参数法及数理统计方法等。3,评价指标的确定;确定土壤评价单元的方法:以土壤类型为基础确定、以土壤资源类型为基础、以土地利用现状为基础、以评价因素的组合土壤资源评价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经济因素;生产力潜力因素.各评价因素权重的确定方法:经验评分法、回归分析、层次分析法、主因子分析法。4,,土壤资源评价的方法:文字评述法、参数法(累积积分法、权重数定级法、斯托利指数法)、数理统计方法(聚类分析法、模糊综合评判法、因子数学模式法)。5,土壤质量评价的原则与依据一,土壤质量三个层次1、土壤生产力:提高植物和生物生产力的能力;2、环境质量:土壤降低环境污染物和病菌损害的能力;3、动物健康:影响动植物和人类健康的能力。二,原则:1, 针对性原则2, 适宜性与限制性相结合的原则3, 主导因素与综合因素相结合的原则4, 有利于指导生产的原则5, 等间差异性与等内相对一致性原则6, 科学性与可操作性原则三,依据:1, 土壤属性是土壤质量评价的主要依据2, 土壤及农、林、牧利用所处的环境条件和农田基本建设条件3, 土壤的自然产量4, 土壤资源的利用现状6,土壤适宜性评价的概念、评价方法与体系一,土壤适宜性:一定土壤类型与规定用途的和谐度。二,土壤适宜性评价:以特定土壤利用为目的,评价土壤适宜性的过程。土壤质量评价是土壤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二,土壤适宜性评价的方法及体系1,土壤适宜性分类体系 按三级分类法表示:适宜性纲,适宜性类、适宜性等三级。 土壤利用适宜性评价分类体系:2个纲,4个类,13等。纲 类 等适宜纲(S) 宜农类(SA) 高度宜农类,中等宜农类,临界宜农类 宜林类(SF) 高度宜林类,中等宜林类,临界宜林类 宜牧类(SP) 高度宜牧类,中等宜牧类,临界宜牧类不适宜纲(N) 不宜农林牧类(N) 当前不宜农等、永久不宜农等、不宜林等、不宜牧等。2,土壤适宜性评价体系 一般采用三级系统:零级系统(第一层次):主要划分依据是地理分布构成的水热条件及生物气候条件或农业耕作制度上的差异。一级系统(第二层次):主要按土壤对农、林、牧的适宜性划分。二级系统(第三层次):以土壤对某种具体用途的适宜性程度、限制因素的作用大小划分按多层次续分系统,采用“土壤适宜性区---土壤适宜性类---土壤适宜性”等三级体系。土壤适宜性区:土壤适宜性分区,主要依据地貌、气候、土壤、植被等自然条件,其次是土壤利用现状及其特点,再次是土壤利用的经济社会状况。土壤适宜性等级:是在土壤适宜性类的范围内,反映土壤的适宜程度和生产潜力的高低。宜农土壤:一等土壤:对农业利用无限制或少限制,质量好。这类土壤地形平坦、土壤肥力高、水热条件好,在当地均属基本农田或易于建成基本农田,在正常耕作管理措施下一般都能获得较好的产量。 二等土壤:对农业利用有一定的限制,质量中等,需进行一定改造才能建成或垦为基本农田,或者需要一定的保护措施,以免产生土壤退化。 三等土壤:对农业利用有较大的限制,质量差。勉强可以农业利用,需采取措施大力改造后,才能成为基本农田。或者在严格保护下才能进行农业生产,否则易发生土壤退化。(宜林土壤和宜牧土壤等级划分参考以上。)3,土壤适宜性评价因子及其指标土壤适宜性评价的基本参评因素由土壤的气候、地质地貌、土壤、水文、植被等要素构成,还受社会经济和技术经济条件的影响。第十章 土地资源调查1,土地资源:是指目前或可预见的未来能够产生价值的土地。2,土地资源调查:就是运用土地资源学的学科知识,借助于测绘遥感与制图学方面的技术手段,查清各类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空间分布状况以及它们之间的发生规律和相互关系,为综合农业区划、区域土地资源评价、国民经济发展的长远规划,以及土地资源的科学管理等服务。3,土地资源调查的目的、任务 目的:对土地资源的类型、数量、质量、空间分布、生产潜力及其利用和管理的状况进行综合考察的一项基础性的工作。任务:1,调查各类土地资源的数量及其空间分布,包括各级用地单位的土地总面积和土地类型面积及其空间分布等;2,查清土地资源的质量及土地各构成要素的基本情况,并进行综合评价、分等分级;3,根据土地利用现状的分析和土地评价的结果,提出区域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整治、管理的意见和具体的规划方案;3, 提交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类型图、土地适宜性图、土地生产潜力图以及土地资源的构成要素图等专题系列图件。4, 土地资源调查的内容:一,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二,土地资源构成要素调查 三,综合性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5, 土地资源调查的一般工作程序:一, 准备工作1, 组织专业队伍;2,制定工作计划;3,调查资料的准备;4,工具、材料准备。二,外业调绘1,线路勘察;2,制定工作分类系统;3,室内预判;4,地类调绘;5,补测;6,样区调绘验证。三,内业工作1, 转绘工作;2,量算面积;3,编图与图面整饰;4,成果整理。四,检查验收1, 外业调绘和补测地物为重点检查对象,包括各种地类的判别、地类界线、精度、线状地物量测、新增地物的补测、外业调查手薄等;2, 内业工作着重检查转绘精度、面积量算精度、成图质量等。6,我国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系统:一,1984年,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颁发了《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该规程中的土地分类系统按两级进行分类,统一编码排列。第一级按照国民经济部门用地构成,将全国土地利用划分为8个类型;第二级按照土地利用条件和方式,划分为46个类型;在进行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工作中,各地需要在全国二级分类的基础上,补充三级以至四级利用类型,以反映区域间土地利用特征的差异性;一般县级土地利用调查分类至三级,乡镇及以下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往往分类至四级。二,土地利用类型分为:1, 农业用地 2,非农业用地 3,未利用土地三,按开发程度分为:1,已开发利用土地 2,待开发利用的土地 3,难以利用的土地四,2002年1月1日颁布了新的《全国土地分类》,采用三级分类体系。一级类设3个,即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二级类设15个,三级地类设71个,在原来两个土地分类二级地类基础上调整、归并、增设。答案二: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分类阶段、大概知道不同时期分类);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分类:(1)土地利用结构;(2)土地开发利用程度;(3)土地集约经营程度;(4)土地利用效果。我国几个分类阶段我国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系统(1)1984年的分类体系;(2)2001年的新土地分类试用体系;(3)2005年新土地分类体系。7,各土地利用类型航、卫片解译标志的确定一,全色航、卫片土地利用类型判读标志1,耕地:明显田块几何形状影像;新翻耕土色发暗,干燥土色较浅;有农作物的色调较深,随作物成熟色调变浅;土壤水分高,色调较灰暗;水田呈块状和栅格状。2,园地:单颗呈颗粒状,整个果园呈棋盘状的点网图形。山区果树呈念珠状;桑园呈条状或方格状图形;茶园不能分清单株,影像为黑、白相间,黑色为茶树行,白色为行间空白地。3,林地:林地在春夏摄影时呈黑灰色颗粒状,稀处呈浅灰色空地。针叶林呈塔状,阴影为圆锥图形,色为浅黑色或者黑色。阔叶林阴影呈椭圆形,色灰白或者深灰色。灌木林没有明显的立体感和颗粒状。火烧迹地色为灰白色,采伐迹地有规则的几何图形,为灰白色。4,牧草地:呈均匀的深灰色,形状不规则,纹理光滑平坦。5,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与大比例尺的地形图上所绘的轮廓相似。6,交通用地:铁路呈浅灰色或灰色的线状;公路为白色或浅灰色的带状;山区公路常有迂回曲折的形状;土路色调较暗,呈浅灰色的弯曲路线,小路更为曲折,宽度不等也不规则。7,水域:不同的水有不同的色调。8,未利用土地:色调较浅,呈灰色和灰白色。盐碱地在干燥季节呈灰白色或白色斑纹,春季呈深灰色。沼泽地一般有黑,白,灰三种色夹杂;裸岩石呈灰白色或浅灰色,形状不规则。二,彩色航、卫片土地利用类型解译标志目前多采用的为彩红外航片和各类型的多光谱卫星遥感影像。红彩外航片主要是基于地表绿色植被对近红外波段的强烈反射和水体对其的较大吸收来对各土地利用类型进行识别。一般耕地、林地、园地、草地等植被覆盖度较大的土地利用类型,表现为色彩鲜艳的红色,而没有植被覆盖的地类如水域,建设用地等则表现为暗色调。8,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一,土地利用结构分析1, 土地农业利用率=农业(农、林、牧、渔)用地面积/ 总土地面积 *100%2, 土地非农业利用率=非农业用地总面积/总土地面积 *100%3, 沟、林、路、渠占地比率=沟、林、路、渠占地面积/耕地面积 *100%4, 复种指数=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耕地面积 *100%5, 农、林、牧用地结构比例=耕地面积:林地面积:牧地面积二,土地开发利用程度1, 土地垦殖率=耕地面积/总土地面积 *100%2, 森林覆盖率=成林土地面积/总土地面积 *100%3, 草场载畜量=各种牲畜总头数/草场面积 *100%三,土地集约经营程度1, 单位耕地面积用工量=年用工量/耕地面积 *100%2, 单位耕地面积化肥施用量=化肥施用量/耕地面积 *100%3, 放养密度=鱼类(或其他水产品)放养数量/养殖水面面积 *100%五, 土地利用效果1, 单位播种面积产量或产值=某作物产量/某作物播种面积 *100%2, 单位土地面积净产值=(农产品产值-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土地面积 *100%3, 单位土地面积纯收入=(农产品产值-生产成本)/土地面积第十一章 土地资源评价1, 土地资源评价的概念:又可称土地评价:是在土地资源调查、土地类型划分完成以后,在对土地各构成因素及综合体特征认识的基础上,以土地合理利用为目标,根据特定的目的或针对一定的土地用途来对土地的属性进行质量鉴定和数量统计,从而阐明土地的适宜性程度、生产潜力、经济效益和对环境有利或不利的后果,确定土地价值的过程。 2, 土地资源评价的目的和任务 目的:1、查清土地资源的数量,为区域综合开发治理提供依据;2、为土地利用规划提供依据;3、为土地管理服务。任务:1,土地利用规划 2,土地交易 3,土地税收 4,土地补偿5,土地分等定级与估价 6,土地管理 7,估计土地利用 8,评判经营好坏3, 土地资源评价的类型 :土地生产潜力评价、 土地适宜性评价 、土地经济评价。土地资源评价的过程及工作流程 准备阶段、中间阶段、最后阶段评价的一般过程包括:1, 综合分析待评区域的自然条件、人类需要和社会经济条件,提出土地利用的主要类型;2, 分析土地利用或主要作物类型对土地和环境条件的要求;3, 通过土地资源综合调查,得到土地的质量和特征;4, 比较土地利用要求和土地的质量特征;5,进行经济效益和投入产出分析,确定土地的适宜性程度和等级,提出土地管理和改良的措施,进行优化土地的利用分析。5,土地生产潜力的概念:指在一定自然条件或社会经济条件下,土地生产对人类有用的生物产品或经济产品的潜在能力。是土地潜在的生产力。5个含义:光合生产潜力 光温生产潜力 气候生产潜力 气候—土壤生产潜力 现实生产潜力 土地生产潜力综合评价一般采用、评价等级划分; 分级分为8级(Ⅰ、Ⅱ、Ⅲ、Ⅳ、Ⅴ、Ⅵ、Ⅶ、Ⅷ)。1, 光合生产潜力:指单位时间,单位面积的土地,在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正常,其他环境因子均处于最佳状态时,具有理想群体结构的高效植物品种的光合器官以最大速率摄取太阳能,根据光合理论计算可能获得的最大产量。2, 光温生产潜力:采用最好的农业技术措施,充分利用光能和温度条件,在一定时期内单位面积的可能产量。3, 气候生产潜力:实际存在的气候条件下,采用高水平的栽培管理措施和施肥技术,充分利用自然气候资源,在一定时间内的单位面积土地上可能获得的产量。4, 气候—土壤生产潜力:是在自然气候条件下某土壤上可能得到的作物最高产量。5, 现实生产潜力:是指在现实条件下作物可能实现的产量水平。6,土地适宜性的概念:土地针对某种特定利用方式是否适宜,如果适宜,其适宜程度如何,作出等级的评定。7,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目的、任务和原则:目的:是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科学管理服务的,为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土地利用规划分区以及土地利用工程设计等提供科学的依据。任务:(1)对利用现状做适宜性评价;(2)对土地利用类型的后备资源做适宜性评价。原则:1比较原则2针对性原则;3区域性和综合性原则;4持续利用原则;5因地制宜原则8,土地适宜性评价系统:(包括两大类)一, 联合国娘农组织的土地评价纲要;二, 我国土地适宜性评价系统。 我国土地适宜性评价系统:分纲、类、等、型共4级。 纲:适宜纲(S)、不适宜纲(N)。等(分类系统的核心):高度适宜等(Ⅰ)、中度适宜等(Ⅱ)、勉强适宜等(Ⅲ)。9,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程序:主要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准备阶段;调查和分析阶段;成果整理阶段。一, 准备工作; 组织工作班子,制定评价计划,收集有关资料和图件。二, 指定土地用途或利用方式;三, 确定各种土地用途或利用方式对土地性质的要求和限制性;四, 划分土地评价单元;五, 确定土地评价单元的土地性质;六, 评定各土地评价单元对指定用途的适宜性等级;七, 分析评价结果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八, 校核评价结果;九, 最终确定评价结果;十, 整理评价结果。10,土地经济评价的概念:指运用经济指标对土地质量进行评定。类型:区域土地经济评价;单项土地经济评价。11,土地经济评价指标:一,单位土地面积的产量、产值;二,净产值、纯收入级差收入; 单位面积净产值=(产品产值-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土地面积 *100% 单位面积土地纯收入=(产品产值-生产成本)/土地面积 *100%三,费用偿还率和成本效果系数。 费用偿还率=产品产值/(活劳动耗费+物化劳动耗费)*100% 成本效果系数=纯收入/总成本12,土地评价经济指标体系:指标类、指标组和具体指标。13, 土地等级评定的划分土地等级评定的方法:1. 定性法:以砖家评价系统为主,即在砖家的帮助下,依评价目的,通过讨论、评论,选定参评因子和分级标准,然后对评价单元所具有的属性进行逐个分析、归类和分等定级。步骤:(1)划分土地评价单元;(2)编制土地评价参评因子分级表;(3)制定等级划分的标准;(4)评定各评价单元的等级。2. 定量法:参数法:根据土地评价的目的,选取有关的土地特性和其他社会经济要素特征,并分别给出数字值,以数字值来代替参评因子;然后按照数学规律将这些数值加以综合,产生性能指数;最后将这种指数按大小次序排列对土地进行分等,用以反映土地质量的高低。经验指数和法的步骤:(1)参评因子权重的确定;(2)参评因子等级指数的确定;(3)各参评因子指数求和;(4)土地及土壤等级的判定。

128 评论(8)

nanahara0125

什么是MM理论

258 评论(14)

猫咪抱抱

最初的MM理论,即由美国的Modigliani和Miller (简称MM )教授于1958年6月份发表于《美国经济评论》的“资本结构、公司财务与资本”一文中所阐述的基本思想。该理论认为,在不考虑公司所得税,且企业经营风险相同而只有资本结构不同时,公司的资本结构与公司的市场价值无关。或者说 ,当公司的债务比率由零增加到100 %时,企业的资本总成本及总价值不会发生任何变动 ,即企业价值与企业是否负债无关,不存在最佳资本结构问题。修正的MM理论(含税条件下的资本结构理论 ) ,是MM于1963年共同发表的另一篇与资本结构有关的论文中的基本思想。他们发现 ,在考虑公司所得税的情况下,由于负债的利息是免税支出 ,可以降低综合资本成本,增加企业的价值。因此 ,公司只要通过财务杠杆利益的不断增加 ,而不断降低其资本成本,负债越多,杠杆作用越明显,公司价值越大。当债务资本在资本结构中趋近100%时,才是最佳的资本结构,此时企业价值达到最大。最初的MM理论和修正的MM理论是资本结构理论中关于债务配置的两个极端看法。 修正的MM理论:MM理论认为企业负债率越高对企业越有利,当企业负债率为100%时企业价值最大。但是这种分析未考虑企业的破产成本,因此100%负债使企业价值最大的结论远离经济现实。现代西方资本结构理论中的权衡模型在此基础上引入了破产风险,进一步完善了资本结构理论,使其更具有现实意义,因而引起了各国的重视。

266 评论(13)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