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332

华鑫绿创
首页 > 职业资格证 > 造价师协会等级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品名暂无

已采纳
国际建筑造价师能够熟悉掌握中国及国际的法律法规及有关工程造价的管理规定,正确编制和审核施工图预算,参加工程的招投标工作,全面掌握施工合同条款编制竣工工程的决算,负责工程材料分析复核材料价差,收集和掌握技术变更,材料代换记录,并随时做好造价预算,完成工程造价的经济分析,及时完成工程决算资料的归档。为此ICU国际建筑协会针对以上需求,特设<建筑造价师>培训班,考试合格者颁发ICU国际建筑协会《建筑造价师证书》,并且择优成为ICU国际建筑协会会员并进入ICU国际建筑协会网人才库进行推荐。1、认证等级共分为:1)助理建筑造价师 2)中级建筑造价师 3)高级建筑造价师高级建筑造价师:1)工程类或工程经济学专科学历,工作满6年,其中从事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工作满4年。2)工程类或工程经济学本科学历,工作满4年,其中从事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工作满3年。3)工程类或工程经济双学士学位或研究生专业,工作满2年,其中从事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工作满2年。4)工程类或工程经济学类硕士学位,工作满2年,其中从事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工作满1年。5)工程类或工程经济类博士学位,从事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工作满1年。颁发证书:1)ICU国际建筑协会相应“建筑造价师”证书2)择优成为ICU国际建筑协会成员

造价师协会等级

346 评论(11)

静静娃童鞋

造价师不分等级,只是分类别,例如土建,安装这些

289 评论(12)

霏霏永远爱来来

造价工程师在工程中的地位 随着建设市场的全面开放,国内的工程行业已与国际接轨,工程造价通过招投标竞争定价将更加的激烈,投资、设计、承包方或造价咨询单位都必须认真考虑运用最小的投入,取得最大的利润或投资效益。因此,企业要提高竞争力,首要条件是要具备一支高素质、经验丰富的工程造价队伍。从目前把握的国内外资料看,造价工程师执业资格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育程度而成正比提高的。我国目前造价工程师处于紧缺状态,众多从事建设工程领域中介服务的公司,争相以高薪酬、高福利争夺造价工程师这一类型高级人才,那些有着多年工作经验及大型商业项目操作经验的造价工程师、监理工程师及项目经理都是企业最希望找到的人才。 造价工程师的身价一路攀升,众多企业开出的造价工程师年薪达到10万元以上。同时,国家也有明文规定,一个造价工程师只能接受一个单位的聘请,只能在一个单位为本单位或委托方提供工程造价专业服务。这也是造价工程师极度缺乏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说从现在和将来一段时间来看, 造价工程师需求中,注册造价工程师是最抢手的“香饽饽”,造价工程师也被建筑行业誉为“精英人才”,其市场需求量将是十分庞大的。而且从业后,造价工程的经验与阅历随时间增加而增加,越老算的越多,经验越多,越吃香。

136 评论(13)

姹紫嫣红NEI

造价资质大改,二级造价师加入“正规军”,向二建靠拢。作为一项准入类资格考试来 说,这个通过率可谓相当高了,我们可以得出两个结论: 取消造价员之后,大量的造价从业人员需要一个证书来进行执业,在年限不够的情况 下,二造是最佳的选择(原全国造价员大约有100万,都可能成为二级造价工程师考生来 源。)。二级造价师初考,难度不会很高。这一点,从各省公布的合格标准也可看出来。 二级造价工程师考试分为两个科目:《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基础知识》和《建设工程计量与 计价实务》,实际上是一级造价师考试科目中《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建设工程计价》、 《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 这三个科目的精简版,相当于提前开始学习一造,所以有了二 造的基础,再考一级造价师就能得心应手,先人一步!

201 评论(8)

雪後Sunny

造价师是没有等级的。

80 评论(8)

静夜玄霜

一级造价工程师考试:全国统一大纲、统一命题、统一组织。二级造价工程师考试:全国统一大纲,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自主命题并组织实施。考点原则上设在直辖市、自治区首府和省会城市的大、中专院校或者高考定点学校。考试科目一级造价工程师:《建设工程造价管理》 《建设工程计价》 《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 《建设工程造价案例分析》。其中,《建设工程造价管理》 《建设工程计价》为基础科目,《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 《建设工程造价案例分析》为专业科目。二级造价工程师:《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基础知识》 《建设工程计量与计价实务》。其中,《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基础知识》为基础科目,《建设工程计量与计价实务》为专业科目。考试周期一级造价工程师:考试成绩实行4年为一个周期的滚动管理办法。二级造价工程师:考试成绩实行2年为一个周期的滚动管理办法。一级造价工程师:在全国范围内有效。二级造价工程师:原则上在所在行政区域内有效,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跨区域认可办法。

347 评论(8)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