臻品之心
bluelights
箍筋长度=2×(梁宽-2×保护层+梁高-2×保护层)+2×11.9d+8d1、箍筋周长=2*(外包宽度+外包长度);2、外包宽度=b-2c+2d;3、外包长度=h-2c+2d;4、b×h=构件横截面宽×高;5、c——纵向钢筋的保护层厚度;6、d——箍筋直径。箍筋:箍筋包括钢筋级别、直径、加密区与非加密区间距及肢数。箍筋加密区与蜚加密区的不同间距及肢数需用斜线“/”分隔;当梁箍筋为同一种间距及肢数时,则不需用斜线;当加密区与非加密区的箍筋肢数相同时,则将肢数注写一次;箍筋肢数应写在括号内。例:A10-100/200(4),表示箍筋为Ⅰ级钢筋,直径φ10,加密区间距为100,非加密区间距为200,均为四肢箍。A8-100(4)/150(2),表示箍筋为Ⅰ级钢筋,直径φ8,加密区间距为100,四肢箍,非加密区间距为150,两肢箍。需要注意的是此处表示间距不是用“@”,而是用“-”。当抗震结构中的非框架梁及非抗震结构中的各类梁采用不同的箍筋间距及肢数时,也用斜线“/”将其分隔开来。注写时,先注写梁支座端部的箍筋(包括箍筋的箍数、钢筋级别、直径、间距及肢数),在斜线后注写梁跨中部分的箍筋间距及肢数。例:13A10-150/200(4),表示箍筋为Ⅰ级钢筋,直径φ10;梁的两端各有13个四肢箍,间距为150;梁跨中部分,间距为200,四肢箍。18A12-120(4)/200(2),表示箍筋为Ⅰ级钢筋,直径φ12;梁的两端各有18个四肢箍,间距为120;梁跨中部分,间距为200,两肢箍。百度百科-箍筋。
吃货跟谁吃
箍筋长度的计算方法: (一)弯曲调整值的概念:由于钢筋弯曲时,外侧伸长,内侧缩短,轴线长度不变。弯曲处形成圆弧,而设计图中注明的量度尺寸一般是沿直线量度外包尺寸(图二)。外包尺寸和钢筋轴线长度(下料尺寸)之间存在一个差值,两者之间的差值叫弯曲调整值,因此计算下料长度时,必须从外包尺寸中扣除度量差值,这一工作是对外包量度长度的调整。 轴线尺寸L1-量度尺寸(外包尺寸)L2=弯曲调整值δ 1、90度弯钩的计算(图三) 钢筋的直径为d,弯曲直径为D=2.5d。 轴线尺寸:L1=LAB+LCD+π×(D+d)×(90/360)=LAB+LCD+2.749d 量度尺寸:L2=(LAB+D/2+d)+(LCD+D/2+d)= LAB+LCD+4.5d 调整值为:δ90 = L1-L2=2.749d-4.5d=-1.751d 2、135度弯钩的计算(图四) AB段为箍筋弯钩的平直部分,一般抗震结构取值为10d,该部分暂不考虑,弯曲调整值只计算BCD段 轴线尺寸:L1=LCD+π×(D+d)×(135/360)=LCD+4.123d 量度尺寸:L2=LCD+D/2+d=LCD+2.25d 调整值为:δ135 =L1-L2=4.123 d-2.25d=1.873 d≈1.9d 箍筋弯钩的平直段为10d,加调整值等于11.9d,这便是箍筋“135度弯钩增加值=11.9d”的来历。
jasmine7927
不同的地方有些是按钢筋的外包尺寸算,有的是按钢筋的中心,有的是按内包。我们重庆是中心线算。我们来说说这个例子:(b-2*保护层+1/2d*2)*2+(h-2*保护层+1/2d*2)*2+1.9d*2+max(10d,75mm)*21、这个公式是错误的,广联达用的也不是这个公式,按照这个格式广联达的公式应该是(b-2*保护层+d*2)*2+(h-2*保护层+d*2)*2+1.9d*2+max(10d,75mm)*2。2、公式中扣减保护层(保护层是指主筋的保护层,即主筋外皮至砼外边的距离)后,即相当于算到纵筋的外皮,而通常算法是从箍筋的外皮开始计算的(这样算的主要原因是目前使用的量度差值和弯曲调整值都是从这里(箍筋外皮)开始推导的,如果要用这些推导好的量度差值和弯曲调整值就必须先算到箍筋外皮,当然不是说一定要这么算,也可以自己推导中轴线的量度差值和弯曲调整值,再按中轴线算,但结果都是一样的),因此箍筋四个边扩到中轴线一共要加4d,扩到外皮一共要加8d。你问题中的1/2d即是从箍筋内皮(即纵筋外皮)扩大到箍筋中轴线的位置(即半个箍筋直径),合计是1/2d*8=4d。3、这个公式的错误之处在于,1.9d这个量度差值是由外皮度量的原则下推导的,而公式中(一共加了4d)并没有推导到外皮,而是推导到了中轴线,因此不应该使用1.9d这个量度差值(如果不理解,可以认为1.9d是外皮状态下的专用量度差值)。如果要用4d这种中轴线的推导,量度差值和弯曲调整值都要重新推导。
优质职业资格证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