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co爱美食
一、国防的含义及基本类型 1、国防的含义 国防,即国家的防务,是指国家为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保卫国家的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所进行的军事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活动。 国防是个历史概念,它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是为国家的利益服务的。国家的兴衰和国防密切相关,国防强弱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安全、民族的尊严、社会的发展。 现代国防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它包括武装力量建设、国防体制建设、国防科研、国防工业建设、国防工程建设和战场建设、军事交通、国防动员、国防教育等。 2、国防的类型 根据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国防政策及国防目标的不同,目前世界上的国防类型主要有以下四种: (1)扩张型。该类国家奉行霸权主义政策,它们以国家安全和防务需要为幌子,将其疆域以外的国家和地区纳入本国的势力范围,对别国进行侵略、颠覆和渗透。如美国为了扩张在世界各地建立了300多个军事基地,在全球各地实行军事力量前沿存在的国防,以维护美国的利益,同时对他国进行侵犯和干涉。 (2)自卫型。该类国家以防止外敌侵略为目的,在国防建设上主要依靠本国力量,广泛争取国际上的同情和支持,以达到维护本国的安全、周边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我国的社会制度、国家利益决定了我国是自卫型的国防。 (3)联盟型。该类国家为弥补自身力量的不足,以结盟的形式联合相关国家进行防卫。联盟型国防又分为两种:一是一元体联盟;二是多元体联盟。 (4)中立型。该类国家为保障本国的安全、发展和繁荣,实行和平中立的国防政策,实施总体防御战略和寓兵于民的防御体系,如瑞士和圣马力诺。二、我国古代国防历史的进程是怎样的我国古代国防始于公元前21世纪的夏王朝到公元1840年鸦片战争终历史悠久。城池是我国古代国防建设中时间最早,数量最多的工程。始于商代,之后规模不断扩大结构日益完善,城池的攻守作战也成为我国古代战争主要特征之一。长城是城池建设的延伸和发展,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秦灭六国后为了防御北方的匈奴的南侵。京杭大运河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水利工程,开始于公元前5世纪后经历7世纪和13世纪两次大规模扩展,将原有的旧河道拓宽和连贯,形成北起通州南至杭州全长1794公里的大运河,把南北许多州县连成一线,成为军事交通运输和南粮北运的大动脉。具有重大的军事和经济作用。海防是从明朝开始,14世纪,明朝在沿海重要地段陆续修建了以防城,新城为骨干,水陆寨,颖堡,墩,台,烽堠等相结合的海防工程体系,为抗击倭寇的入侵起到了重要作用。三、中国国防历史给我们的启示我国是历史悠久的大国。几千年的国防史为我们积累了无数宝贵的经验,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为祖国而战,为民族而战,为和平而战。证明了中华民族是不可欺凌、不可战胜的。纵观中国国防历史的种种历程,前人留给了我们太多重要而有意义的启示。现我总结如下: (一)、国防强大的基础是经济实力的强大 建设强大的国防是一个国家、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而国家想要发展,不被外界威胁而自强,则必须强大自己的国防。国防强大的基础体现在于国家的经济实力。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军事思想家就提出了“富国强兵”的重要思想。从秦到清,这一思想在各个朝代的前期都得以贯彻实施,统治者往往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变法,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生产力,促迸了经济的发展,所以秦有统一六国的大业,唐有贞观之治,清有康乾盛世,这些都是统治者重视经济发展的结果。相反,各个朝代的衰败、更替,大多是其末期的政治腐败、经济落后所导致的。在这一点上,现代国防与古代国防具有极大的共同性,所以邓小平同志提出了改革开放、解放生产力、提高国民生活水平的战略方针,经过二十几年的实践,这一高瞻远瞩的策略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只有致力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只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基础,才能保证国防无坚不摧、固若金汤。 (二)、坚持党的领导和建立一支忠于国家、人民的现代化军队是建立强大国防的根本保证 一个国家要长治久安,就必须有一个睿智的领导核心和一支忠于国家、忠于人民的军队。历史上,凡是兴盛的朝代,除了大力发展经济外,统治者大都雄才伟略、足智多谋,实行比较开明的治国之策,并拥有一支对国家和人民忠心耿耿的军队。现代的中国,没有了封建时代的统治者,却有了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共产党。正是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们一步一步地领导策划,国家才一步一步走向发达、富强。(三)、人民群众是建设强大国防的前提与关键:“战争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在于民众之中”;“团结就是力量”。国家军民上下团结,民族友爱互助,是一个国家自强的根本,是国防力量的源泉,只有大家齐心协力、团结互助,才能共同抵御外敌,让所有侵略者望而生畏。 漫漫五千年,留下多少中国人民的智慧成果。观古如鉴今,考察国防在社会发展历史进程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并从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得到启示,是研究当代中国国防、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课题。四、如何建设强大的国防国防建设是整个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强大的国防力量是国家的最高利益和根本利益,也是实现我国“富民强国”的重要保障,又是维护国家安全,确立中国国际地位的根本保障。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结束了有国无防的历史。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后,国防力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在当前国际形势并不太平,强权政治、霸权主义依然存在的形势下,西方国家把中国视为潜在的“全球对手”,周边国家纷纷加强军事建设,对我国采取“防御”措施,我国周边的军事环境、安全环境十分严峻。 为此,建议进一步加强国防建设,确保国家安全,实现中华民族真正的富强。 一、建立一支有快速反应能力、强大投送能力的军队。针对我国海岸线长、邻国多的情况,不仅要建立强大的边、海防,而且要建立一支有快速反应能力、强大投送能力、高度机动能力的军队,确保国家在任何方向上遭到侵略,都能迅速投入交战,并取得胜利。 二、集中科技力量,重点解决武器装备技术问题。当前我国国防科技特别是高科技,与美俄等国家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一些高精尖武器人家对我们实行禁售。因此我们要集中科技力量,自力更生,有重点的研制和生产精确制导武器和远程打击武器,以及指挥控制情报侦察系统、通信和电子战等高技术武器装备,提高我国的武器装备技术水平。 三、不断加大国防投入,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尽管我国的国防投入近年呈增长的状态,但占财政支出却呈现出下降趋势,占GDP比例维持在1.3%左右的较低水平,国防费总额仍低于世界一些主要政治、军事大国水平,这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相协调。只有不断加大国防投入,建立强有力的现代化国防,才能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才能确保经济发展成果不被别国掠夺。 四、加大国防教育力度,增强全民国防观念。国防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安全、民族的尊严和经济的发展。要从小抓好爱国主义为主要内容的国防教育,增强全国军民居安思危的国防警觉和一旦强敌压境全民族同仇敌忾消灭敌人的精神准备,在全社会形成关心国防、热爱国防、建设国防、保卫国防的良好氛围。 国防,是一门求生学问,也是国家的防务,是指为捍卫国家主权、领土完整,防备外来侵略和颠覆,所进行的军事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外交、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建设和斗争。 国防伴随国家的产生而产生,服务于国家利益。丘吉尔有一句名言:“我们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此言—语中的。国防直接关系国家的安全、民族的尊严、社会的发展。 中国的经济实力在封建社会从多次处于世界第一的位置。但是由于没有强大的国防做为支持,都是受到外来武力的入侵。最后,人民流离失所。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明朝末年,在中国江南手工业发达的地方,已经出现资产阶级的萌芽状态,而且明朝的官僚机构已经非常发达,即使皇帝不上朝,各种国家大事的处理也是非常得体。如果不是明朝末年的农民起义和满清的入侵,明朝可能是世界上最早实现君主立宪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的国家,中国就会一直处于先进的社会制度国家的行列,也不会有百年的国耻。 而现在的中国,经济一直处于快速发展的状态,如果能保持这样的良好势头,中国和中华民族成为世界第一,重现过去“万国来朝”的盛景,指日可待。 一些反华势力、分裂国家的三股势力必然用各种手段阻碍中国的发展,建设强大的国防力量,威慑和震慑这些反华势力,确保国家发展的和平环境,是每个中国人的心声。 推广军备教育,培养高科技军事人才,同时加强自主研发能力。 一是积极防御战略。在继续重视陆军建设的同时,大力加强海军、空军和二炮部队建设,建立“蓝水海军”使海军具备海上战役的综合作战能力,空军逐步实现由国土防空型向攻防兼备型转变,二炮形成较强的核威慑和常规打击能力。五、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科学含义和本质特征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科学含义 毛泽东军事思想,是“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战争、人民军队和国防建设以及军事领域一般规律问题的科学理论体系。它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战争和国防建设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革命战争和国防建设历史经验的升华,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及其军队长期军事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和集体智慧的结晶,同时也多方面汲取了古今中外军事思想的精华,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战争、军队建设、国防建设和反侵略战争的指导思想”。 毛泽东军事思想,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关于中国革命战争和军事问题的科学理论体系。毛泽东的军事战略思想,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关于指导中国革命战争实践经验所概括出来的全面、系统的理性认识。它主要是指毛泽东在指导中国革命战争的伟大实践中,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和前人有关战争指导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不断的总结、补充和完善,所形成的一个完整的、反映中国革命战争特点和基本规律的战略思想体系。并在建国后保卫国防的斗争实践中进一步得到发展和深化。 毛泽东军事思想,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关于中国革命战争和军事问题的科学理论体系。 这个定义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毛泽东军事思想是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战争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二是毛泽东军事思想是中国革命战争和军事斗争实践经验的总结;三是毛泽东军事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四是毛泽东军事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定义不仅科学地揭示了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基本内涵,而且充分反映了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本质特征。 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本质特征 1、毛泽东军事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战争和国防建设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2、毛泽东军事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及其军队长期军事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3、毛泽东军事思想植根于深厚的中华文化沃土,多方面汲取了古今中外军事思想的精华; 4、毛泽东军事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领导中国革命战争、军队建设、国防建设和反侵略战争的指导思想;5、毛泽东军事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六、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一、初步形成时期:大革命——土地革命战争初期(1925——1929年古田会议);二、初步完善时期:井冈山——中央苏区时期——遵义会议(1929——1935年遵义会议);三、主体形成时期:瓦窑堡会议——抗日战争时期(1935——1945年党的七大);四、深入完善时期: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年);
evanzheng2013
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不仅是暴力的目的,而且是暴力的本源。是进行战争和建设强大国防的物质基础。恩格斯指出:"暴力的胜利是以武器的生产为基础的,而武器的生产又是以整个生产为基础,因而是以'经济力量',以'经济情况',以暴力所拥有的物质资料为基础的。""在任何地方和任何时候,都是经济的条件和资源帮助'暴力'取得胜利,没有他们,暴力就不成其为暴力。"(《马克思恩格斯军事文集》第1卷第51页)人类社会几千年的历史证明,经济不仅是进行战争的物质基础和获取胜利的前提条件,而且正是由于生产力的提高,经济的发展,才使武器装备不断更新换代,从而带来了整个战争方式和内容的巨大变革。 基于马克思主义的上述原理,毛泽东曾反复强调:"战争不但是军事的和政治的竞赛,还是经济的竞赛。"(《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1024页)在历次革命战争中,他总是全面地、客观地分析敌我双方的物质力量对比,用以创造夺取胜利的条件。比如,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针对"反围剿"斗争的极端艰苦情况提出:"革命战争的激烈发展,要求我们动员群众,立即开展经济战线上的运动,进行各项必要和可能的经济建设事业","只有开展经济战线方面的工作,才能使革命战争得到相当的物质基础,才能顺利地开展我们军事上的进攻。"(《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119、120页)他严肃批评了不重视经济建设的错误倾向,并提出了"依赖帝国主义和国内敌人的军事工业",缴获敌人的物资补充自己的方针。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三光"政策和国民党的经济封锁,各根据地经济上十分困难。毛泽东在精辟分析了敌我双方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的对比后指出,长期战争中最困难的问题之一,就是财政经济问题,离开了经济工作而谈"革命",不过是革财政厅的命,革自己的命。在这种情况下,党中央实行新的战时财政经济政策,实行精兵简政,广泛开展减租减息运动,有计划地在根据地创建军火生产工业,并开展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选择能力较强的干部抓经济搞生产,从而解决了经济上的困难。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又提出"发展生产,厉行节约,加强军事工业的建设"等主张,把取之于敌,用之于敌的方针纳入"十大军事原则"之中,逐步改变了敌我力量对比,保证了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 社会愈是前进,战争愈是发展,战争的胜负就愈加依赖和取决于经济条件。不仅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如此,而且战后世界上发生的一系列局部战争也有力地说明了这一点。这是因为现代战争武器装备昂贵,战争耗资巨大,所以经济力量也就更加严重地影响着战争的进程和结局。据此,建国后,毛泽东提出了一系列富国强兵的理论原则,以使我国的经济力和国防力不断得到增强,为实现国防现代化和赢得未来反侵略战争的胜利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经济是国防建设的基础,加强国防一定要首先加强经济建设。国防建设既包括了常备军和武器装备等方面的实力建设,又包括了国防经济、战争动员、国防教育等方面的潜力建设;既包括了军队的规模和武器装备的现代化水平等"硬"指标,又包括了人才素质、军队结构、军事理论水平等"软"指标。但无论是哪一方面,都和国家的经济和科学技术水平有着直接的关系。只有国家的经济和科学技术水平发展了,国防建设所需要的人力、物力、财力才有雄厚的基础,否则,国防现代化就是"无米之炊"、"无本之木",只能流于空谈。正是由于国防建设对经济建设的巨大依赖性,毛泽东特别强调加强国防一定要首先加强经济建设。他指出:"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1080页),"只有经济建设发展得更快了,国防建设才能够有更大的进步"。"我们一定要加强国防,因此,一定要首先加强经济建设。"(《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第725页)1958年,他还明确指出:国大军就会大,国不大军就不能大,有了现代工业,现代化国防就好办了。他形象地比喻说,农业是一个拳头,国防是一个拳头,要使拳头有劲,屁股就要坐稳,屁股就是基础工业。1963年,他又强调:"如果不在今后几十年内,争取彻底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远远落后于帝国主义国家的状态,挨打是不可避免的。"(《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第849页)可见,毛泽东反复强调,经济是国防建设的基础,只有国家经济发展了,生产力水平提高了,国防建设才能有较大的进步。所以,加强经济建设是进行国防建设的前提,要进行国防建设,首先必须加强经济建设。 国防建设必须服从经济建设的大局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把正确处理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提到战略的高度,要求全党全军认真加以研究和解决。其主要思想,就是国防建设要服从经济建设的大局。这不是一项任意的政策和要求,而是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内在规律的反映。经济建设是国防建设的物质基础,规定和制约着国防建设的规模、速度和水平。只有经济建设搞上去了,国防现代化才有了可靠的保证和条件。特别是在现代条件下,国防力量的强弱,不仅体现在国防实力的大小上,而且体现在综合国力的强弱上,国家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切成就,在平时是作为一种国防潜力而存在的,一旦发生战争,就会转化为进行战争的直接物质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加强经济建设,就是从根本上加强国防建设。从反面来看,如果脱离了国家的经济条件,盲目追求国防建设的大规模、高速度和高水平,势必给国家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不仅影响和干扰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而且必将延缓国防建设的发展,结果是欲速则不达,国防建设最终还是不能真正搞好。在这方面,我国和外国都有许多可以借鉴的经验和教训。因此,国防建设要服从经济建设的大局,这是国防建设的一条重要规律,也是毛泽东国防建设理论的-个重要思想。 毛泽东认为,国防建设服从经济建设的大局,其基本要求就是严格控制国防费用在整个国家预算中的比例。他指出,要"把军政费用降到-个适当的比例,增加经济建设费用",而能否"降低军政费用的比重。多搞经济建设",是一个"战略方针的问题"。(《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271--272页)在毛泽东指示下,我国军政费用由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占国家财政开支的30%,降低到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占国家财政开支的20%,国防费用降低到占国家财政开支的15%左右。他还多次指示,军队要裁减,裁减的总原则,是服从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还在抗美援朝战争正在进行的时候,他就批准几十万部队转入军垦和工程建设。到1958年,我军总员额在原有基础上作了很大压缩;国防费用从1951年占国家财政开支的48%,降到1957年的18.85%。此外,还缩短国防工业战线,保障重点项目等等。这一系列措施,都有力地支援了国家的经济建设。 毛泽东认为,国防建设服从经济建设的大局,还要求军队摆正人头费与武器装备更新和教育训练费的关系。建国后,毛泽东曾多次强调,军队要裁减,要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头费,把更多的钱用到武器装备的更新和军队的教育训练中去。据此精神,在建国初,人民解放军大幅度精减了步兵的数量,而相应发展了海、空军和陆军特种兵。1954年,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全军又以服从国家大局、提高合成水平为指导思想,进行了精简整编。1958年,为服从发展国民经济的需要,全军精减到建军以来最低人数。但在此期间,不仅海、空军和陆军各技术兵种得到了很大发展,而且军队院校和研究单位也增加很多。事实说明,在国防费有限的情况下,只有提高国防费的使用效益,把钱花到最紧迫、最需要的地方去,才能使国防现代化建设有较大的发展
达达1110
没问题。现代国防建设最重要目的就是经济建设,只有一个强大的国防才能更好的发展经济。这个方面美国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美国通过各种战争来巩固自己的影响势力,才能更好的发展经济。就像强盗强东西要具备一些实力吧。而建设国防需要钱,需要大量资金,这就要强大的经济实力。
优质职业资格证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