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去匆匆的我
唐代书法家张旭的故事 张旭性格豪放,嗜好饮酒,常在大醉后手舞足蹈,然后回到桌前,提笔落墨,一挥而就。有人说他粗鲁,给他取了个张癫的雅号。其实他很细心,他认为在日常生活中所触到的事物,都能启发写字。偶有所获,即熔冶于自己的书法中。当时人们只要得到他的片纸支字,都视若珍品,世袭真藏。那时候,张旭有个邻居,家境贫困,听说张旭性情慷慨,就写信给张旭,希望得到他的资助。张旭非常同情邻人,便在信中说道:您只要说这信是张旭写的,要价可上百金。邻人将信照着他的话上街售卖,果然不到半日就被争购一空。邻人高兴地回到家,并向张旭致万分的感谢。 张旭,生于唐上元三年(675),卒于玄宗天宝九年(750),字伯高,一字季明,吴郡(江苏苏州)人。初仕为常熟尉,后官至金吾长史,人称“张长史”。与李白、贺知章等人共列饮中八仙之一。唐文宗曾下诏,以李白诗歌、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又工诗,与贺知章、张若虚、包融号称“吴中四士”。那时候,张旭有个邻居,家境贫困,听说张旭性情慷慨,就写信给张旭,希望得到他的资助。张旭非常同情邻人,便在信中说道:您只要说这信是张旭写的,要价可上百金。邻人将信照着他的话上街售卖,果然不到半日就被争购一空。邻人高兴地回到家,并向张旭致万分的感谢。 颜真卿曾两度辞官向他请教笔法。张旭轶事一:唐代公孙大娘的剑舞在当时是相当出名的。一天,大书法家张旭正在赶路,突然看见路边有一群人在围观,很是热闹,于是走上前一看,原来是公孙大娘在表演剑舞。只见公孙大娘身法轻盈敏捷,舞姿矫健,双剑上下飞舞,忽隐忽现。张旭在一旁凝神关注,把注意力都集中在了公孙大娘的剑上,一进一退,一招一式都看得极其仔细,不多时,自己已完全融入公孙大娘的剑中。 一剑舞罢,众人散去,张旭仍沉浸其中好久才回过神来。突然他像是悟到了什么,手舞足蹈,兴奋不已。回到家后,张旭马上练习书法。只见他仿佛将自己手中的笔幻化成公孙大娘的剑,时旋时转,时而如猛虎下山,时而如蛟龙出水,变化莫测,字字写得龙飞凤舞,神采飞扬。从此,张旭的书法大有进步。一则关于张旭任常熟县尉时从一老翁处获得教益的故事 这则故事说:张旭到常熟任县尉才十多天,有一个老翁为了一件小事到县衙内告状,张旭给他写了一张判决书,不料过了数日,这个老翁又来求判,张旭非常恼火,责备这个老翁道:“你怎么敢为了一件细小闲事屡次来求判。吵扰衙门!”这个老翁回答说:“我实在不是为了再来求判,而是因为看到你上次判决书上的书法笔迹奇妙,想多得一些作为墨宝珍藏起来。”当张旭在谈话间得知这老翁家藏有其先父的遗墨精品时,就要他拿来观览。张旭看到老翁先父的墨迹时,惊呼“天下工书者也”,从此张旭尽得运用笔法的妙旨,书艺大进,成了冠绝当时的一代书法大家。
sy四叶草
1969.01-1974.10太和县阮桥公社插队1974.10-1976.07蒙城师范学校英语班学习1976.07-1978.12蒙城师范学校教师、校党总支委员1978.12-1980.08合肥师专英语专业学习1980.08-1983.10淮北市职工中专学校教师、教导主任1983.10-1989.04淮北市团市委书记、党组书记1989.04-1993.08淮北市体委主任、党组书记(期间:1992.09-1993.06省委党校青干培训班学习)1993.08-1998.04淮北市纪委副书记1998.04-1999.01淮北市委组织部部长1999.01-2001.05淮北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2001.05-2002.10淮北市委委员、市纪委书记(期间,2001.09-2001.11省委党校市厅级干部进修班学习)2002.10-2003.07淮北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2003.07-2006.09淮北市委副书记、市纪委书记2006.09- 2008.01淮北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2008.01-2008.04淮北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任2008.04-2008.07淮北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任2008.07- 2009.01淮北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代理主任2009.01-2015.05淮北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任注:2001年10月省第七次党代会上当选省纪委委员;2006年10月省第八次党代会上当选省纪委委员;2008年12月25日确定为正市级。
敏足一世
张旭有个邻居,家境贫困,听说张旭性情慷慨,就写信给张旭,希望得到他的资助。张旭非常同情邻人,便在信中说道:您只要说这信是张旭写的,要价可上百金。邻人将信照着他的话上街售卖,果然不到半日就被争购一空。邻人高兴地回到家,并向张旭致万分的感谢。张旭(生卒年不详),唐代书法家。史称“草圣”。初仕为常熟尉,后官至金吾长史,人称“张长史”。其母陆氏为初唐书家陆柬之的侄女,即虞世南的外孙女。张旭为人洒脱不羁,豁达大度,卓尔不群,才华横溢,学识渊博。与李白、贺知章相友善,杜甫将他三人列入“饮中八仙”。是一位极有个性的草书大家,因他常喝得大醉,就呼叫狂走,然后落笔成书,甚至以头发蘸墨书写,故又有“张颠”的雅称。后怀素继承和发展了其笔法,也以草书得名,并称“颠张醉素”。张旭性格豪放,嗜好饮酒,常在大醉后手舞足蹈,然后回到桌前,提笔落墨,一挥而就。有人说他粗鲁,给他取了个张癫的雅号。其实他很细心,他认为在日常生活中所触到的事物,都能启发写字。偶有所获,即熔冶于自己的书法中。当时人们只要得到他的片纸支字,都视若珍品,世袭真藏。张旭的书法,始化于张芝、二王一路,以草书成就最高。他自己以继承“二王”传统为自豪,字字有法,另一方面又效法张芝草书之艺,创造出潇洒磊落,变幻莫测的狂草来,其状惊世骇俗。相传他见公主与担夫争道,又闻鼓吹而得笔法之意;在河南邺县时爱看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并因此而得草书之神。颜真卿曾两度辞官向他请教笔法。张旭是一位纯粹的艺术家,他把满腔情感倾注在点画之间,旁若无人,如醉如痴,如癫如狂。唐韩愈《送高闲上人序》中赞之:“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故旭之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以此终其身而名后世。”熊秉明《中国书法理论体系》说:“张旭是中国书法史上一个极重要的人物。他创造的狂草向自由表现方向发展的一个极限,若更自由,文字将不可辨读,书法也就成了抽象点泼的绘画了。”张旭死后,大家都很怀念他。如杜甫入蜀后,见张旭的遗墨,万分伤感,写了一首《殿中杨监见示张旭草书图》,诗中曰:斯人已云亡,草圣秘难得。及兹烦见示,满目一凄恻。李颀在《赠张旭》一诗中说:露顶据胡床,长叫三五声。兴来洒素壁,挥笔如流星。可见大家对张旭的敬爱之深。常熟人民为了纪念张旭,直到今天,城内东门方塔附近还保留着一条“醉尉街”。
优质职业资格证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