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可爱vivi
何忠茂 ,正高级工程师,甘肃土木工程科学研究院院长、甘肃省建筑物耐久性诊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滕文川,正高级工程师,国家注册岩土工程师。甘肃土木工程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工、甘肃省建筑物耐久性诊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郑建军,高级工程师,国家注册岩土工程师。甘肃土木工程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结构加固中心主任。现任兰州理工大学兼职硕士生导师。许铁生 ,男,汉族,1937年7月生,教授,曾任西安交通大学建筑工程与力学学院副院长兼土木系主任,无党派,大学本科。1959年毕业于重庆建筑大学结构工程专业,分配至甘肃工业大学土木工程系任教,历任结构教研室主任、土木工程系主任、校学报副主编、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及校职代会主席兼工会主席等职务,1993年初调入西安交通大学任土建系主任与校学报编委职务。1989年荣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张汝教,男,汉族,1937年9月生,甘肃省定西县人,197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高级工程师。是宁夏回族自治区经贸委副厅级退休干部。张一诚,男,汉族,河南省安阳市人,1948年生,高级经济师,中共党员。1981年毕业于甘肃工业大学工民建专业。曾任甘肃省建筑材料工业局基建环保处副处长、办公室主任、副局长等职务。现任甘肃建材国有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董事、副总经理,高级经济师。张锦文,男,汉族,1937年9月生,四川成都人,高级工程师,中共党员,曾任甘肃省测绘局党委书记。1958年考入甘肃工业大学土木系工业与民用建筑本科专业,学习年限五年,于1963年毕业分配在甘肃省计划委员会基建局工作。1965年甘肃省基本建设委员会成立,1992年担任甘肃省测绘局党委书记、全面主持省测绘局工作,1998年从省测绘局退休。在省建委工作期间,曾先后担任过综合处副处长、计划财务处处长、综合处处长等职,并兼任过甘肃省建筑门窗协会常务副会长,甘肃省基本建设经济研究会秘书长,甘肃省建设设备管理协会常务副会长,甘肃省工程承包协会常务副会长等社会职务。张忠敬,男,汉族,1949年2月生,甘肃省永登县人,中共党员,大学文化程度,工程师,省政协第九届委员会委员,现任甘肃省发展改革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1968年参加工作,1978年1月考入甘肃工业大学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学习,1982年1月毕业后,分配到甘肃省计划委员会基建环保处任科员,1985年2月被任命为省计委基建处副处长,1992年5月任处长,1993年6月起任省计委副主任,党组成员,2004年3月任省发展改革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兼任《中国投资与建设》杂志编委,甘肃省宏观经济学会、甘肃省基本建设学会副会长。冯大安,男,汉族,陕西省原平县人,1947年12月生,中共党员,高级经济师,大学文化,工学学士,1981年12月毕业于甘肃工业大学工民建专业,历任建设银行甘肃省分行干部、付处长、处长,甘肃电力支行行长、党组书记。1989年5月起任建设银行甘肃省分行行长、党组成员。1990年10月调到海南省工作。历任海南省建设银行副行长、党组副书记,海南省证券管理办公室副主任,海南省地方税务局副局长。现任海南省地方税务局局长、党组书记。张国杰,男,汉族,1938年9月生,陕西省西安市人,中共党员,经济师,现任甘肃省建筑装饰协会会长,甘肃省经贸协会副会长。1957年兰州工业学校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毕业后分配到甘肃省计划委员会,先后在基本建设局、工业计划处、基本建设计划处工作,任干事、副处长、处长等职;1983年9月任甘肃省计划委员会副主任,1989年兼任甘肃省农业区划委员会主任、甘肃省黄河上游多民族经济开发区办公室主任。1993年5月调甘肃省建设委员会任主任,1998年5月调甘肃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财政经济工作委员会任副主任,2003年12月17日退休。甘肃省第八届党代会代表,八届省委委员;甘肃省第八届、九届人民代表,九届人大常委会委员。屠锦敏,男,汉族,1948年4月生,上海市人,1968年12月参加工作,1985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大学本科学历,高级工程师,现任甘肃省建设厅厅长、党组书记,甘肃工业大学兼职教授,政协甘肃省第八届委员会委员,中国建设工程造价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土木建筑学会常务理事,省建设科技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省土木建筑学会理事长,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77年12月考入甘肃工业大学建工系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学习,1981年12月毕业后在甘肃省建筑设计研究院从事结构设计;历任甘肃省建筑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院长,甘肃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甘肃省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等职。 1998年4月任甘肃省建设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2000年5月因省建设委员会改为省建设厅,同时改任省建设厅厅长、党组书记。周秋英,女,汉族,1938年10月生,山西新绛县人,大学本科,高级工程师,197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宁夏回族自治区第七届、第八届人大常务会副主任、党组成员、副书记。1963年8月毕业于甘肃工业大学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先后任甘肃省第一建筑公司工程技术员,施工工长。1965年12年调宁夏工作,历任吴中市建设银行会计员、技术员、综合业务组组长,吴中财政金融服务站历任营业室主任、财政组基建组组长,建设银行银南地区中心支行副行长、工程师。1983年7月历任宁夏建设银行自治区分行副行长、行长、党组书记、高级工程师。1993年选为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第七届党委委员。 历任社会职务有:分别兼任宁夏建筑学会、宁夏金融学会、宁夏教育学会、宁夏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宁夏政治思想工作研究会、宁夏珠算学会、宁夏残疾福利基金会、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中国建设银行教育学会等学会的常务理事、副会长、会长等职,宁夏回族自治区消费协会第二届理事会名誉会长,宁夏回族自治区女企业家协会顾问,哈尔滨投资专科学校顾问,宁夏回族自治区党校、银川市委党校名誉教授。
喵喵咪儿
196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教学中积极改革,大胆探索,着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多年来一直坚持勤工俭学,劳动建校,实现了三免(免学费、免书费、免文具费)、一自给(办公费自给)。在山区教育工作中作出成绩。王思明是延长县罗子山乡下西渠学校特级教师,全国勤工俭学先进个人,陕西省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罗子山在延长县东部,距县城百多里,下西渠有与罗子山隔一条大沟。40多户村民散居在几个山梁的土窑里。土生土长的王思明既有陕北农民憨厚朴实、勤劳耿直的品质,又有回乡青年勤奋学习、要求上进的特点。1968年,村里让王思明当教师。那时,学校只有两孔土窑,座东向西,光线幽暗。王思明毅然接受全村人的重托,但土窑洞却不跟他很好配合。阳光总要在上午10点以后才能漏进来。王思明只有点上油灯在黑板前晃来晃去,学生才能看清上面的字。这使他揪心的发痛。他想修一所新学校,但那“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的年月里,生产队哪来的钱?不要说修学校了,就连五角钱的学费都收不齐。为了这五角钱,竞有67%的孩子失学!不爱表露感情的王思明,心理翻江倒海,日夜不能平静。他想起1962年,自己不是因为家穷才辍学的吗?难道能让这种贫穷落后的状况,永远在山村持续下去?没有文化能改变山区的面貌吗?这所学校怎能才能办下去?“自力更生,丰衣足食”,王思明想起毛主席的教导,何不能向三五九旅在南泥湾开荒生产那样自己动手呢?1970年春,在生产队支持下,王思明带领仅有的14名学生,想荒山要粮,向黄土要钱,决心用自己幸勤的汗水滋润这干渴的校园。他们用老镢头在山峁上开了一亩地,种上“千穗谷”。这种谷能爆米花,卖得出钱。秋天,这亩地收入67元,加上学生拾的麦穗,共有100多元,在当时,这可是相当富足了。有了这笔钱撑腰,经得校管会同意,王思明宣布:“上学不用教学费了!”一下子,适龄儿童全部入学。王思明找到了山区办学的新路子。小农场逐年扩大,越办越红火。她们打算造,种向日葵,种蓖麻,收入年年增加。1973年,收入300元,王思明又宣布:“学生免交书费、杂费、文具费,教师办公费由学校自给。”从此,实行“三免一自给”。为了有稳定的收入,王思明又在学校周围种上苹果树和桃树,共有900多株。1974年,王思命买了三间破房,拆屋用梁,又买砖瓦,请匠人,动修建砖木结构新教室。为了节省开支,很多活,得自己干。重活都落在王思明身上,盖房要用沙子,王思明带学生到河边去背,往返10公里,学生背10公斤,王思明背40公斤。箍土基窑要用石板,王思明独自一人,起早摸黑到5公里外的沟里去撬.手砸烂了,用布条缠;饿了,啃冷团子;渴了,含一块冰.大年三十照样干,正月初一也不歇.整个寒假,整整45天,终于把145平方米石板从沟地背上了土击窑的窑顶.1975年,一座教室,三孔土基窑,大门,围墙全部完工.王思明又自己动手,油漆20几套新做的课桌凳,粉刷几十米刚垒的围墙。这几项工程,按当时的造价,约3500元。国家补助400元,生产队投工献料1100元,勤工俭学支付800元,王思明和学生投工折价1200元。为减轻集体负担,学校又付给生产队材料费200元。1981年,下西渠学校又箍了两孔土基窑,盖了一个厕所。几经扩展,学校面积达1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200平方米。王思明和学生们的汗水涓涓细流汇集在一起,变成了一所崭新的学校。1977年夏天,王思明买来一本《服装裁剪法》,他要学裁剪?大家很奇怪。原来他要用勤工俭学的收入,为学生做校服。他量尺寸,裁衣服,妻子踩缝纫机。这样可以省钱。从此,两年做一次,一人做一套。到1990年,已做了7次,每年平均30套。每套折价15元,累计3150元。王思明还要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武装这所偏远的山村小学。1986年,他到延安教育学院进修前,学校已有1500册图书,11种报刊,100建教具,几十种挂图,还有四用机、收音机、高音喇叭、挂钟合火炉。1988年,王思明毕业回校。1989年,他单枪匹马,从临潼买来一部350瓦的风力发电设备,在西安买下了一台20英寸大彩电和投影仪。王思明要以日新月异的外部世界,来启迪这些几辈子面对黄土、背朝天的乡亲。经过20年的辛勤劳动,下西渠学校有了可靠的经济来源。山坡上有用材料5000多株,洼地里有芦苇4亩,平地上有苹果树180株。农场、林场、苗圃、果园占有40亩。1979年至1988年累计收入13489元。1989年,收入4000多元,人均200元。1990年,收入5000多元,人均240元。连续两年超过全村人均收入水平。1982年,王思明出席全国劳模代表座谈会。当时的教育部部长,后来担任国家教育副主任的何东昌同志听了王思明的回报,高兴地说:“你做的很好,所有的学校都和你的学校一样,中国的事情就好办了。”1989年,下西渠小学被编入《全国著名小学名录》。编者赞扬这所学校“走出了一条山区农村著及初等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新路。”这条新路是一条自力更生的路,一条艰苦奋斗的路,一条发扬延安精神的路。这条新路具有普遍的意义。为此,延长县开展“创办王思明式学校,争当王思明式教师”的活动,让这个典型成为全县各级学校的榜样。延安地委、行署、延长县委、县政府号召广大人民,特别是教育战线的同志向王思明的创业精神发扬光大,把王思明的办学经验推广开来,其意义,不仅在于义务教育可以真正实现,“希望工程”也能早日竣工,更在于人民精神风貌的转变和下一代文化素质的提高,在于建设我们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优质职业资格证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