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324

Nightwish阳光
首页 > 职业资格证 > 西北农林经济师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老王09870

已采纳
培养目标:遵循高等教育的基本理念,按照国家现代农业发展、区域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对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培养具备系统的管理学、经济学基础理论和相关农林科学基础知识,掌握农林经济管理的基本方法与技能,为农林经济管理硕士、博士提供后备优秀人才,属本硕连读专业。同时,也能在各类农林企业、各级政府部门、教学机构、科研单位从事相关高层管理与研究的拔尖创新型人才。毕业后能在各类企业、教育科研单位和各级政府部门从事经营管理、市场营销、金融财会、政策研究等方面的工作。主干课程:农业经济学、农业技术经济学、经济学、管理学、林业经济学、农林政策学、农产品运销学、畜牧经济学等。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 培养目标:旅游管理专业以培养富有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创造能力的复合型高水平应用型管理人才为主体,同时兼顾旅游管理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在系统地掌握管理学、旅游学、经济学、人文科学等基础知识的基础上突出掌握旅游管理所需的各项核心知识和能力,着重在旅游学科范围内发展和培养创新意识,创业能力和深入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面向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培养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并为研究生教育培养后备人才。主干课程:管理学、经济学、市场学、旅游学、现代饭店管理、旅行社经营管理、景区管理、旅游规划与设计等。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市场经济发展和经济全球化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扎实的现代经济学和管理学基本理论,系统掌握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和市场营销基本知识,了解国内外市场格局及营销规制,具有市场调研与分析、新产品开发、营销策划、国际营销管理等基本技能的高级专门人才。主干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会计学、统计学、管理学原理、国际贸易原理、市场营销学、市场调查与预测、商务谈判、广告学、全球营销管理、营销策划等。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扎实的保险学和金融学理论知识,熟悉我国保险、金融政策和法规,掌握国内外保险业务操作的基本技能和方法,能在保险监管机关、保险公司、保险中介机构、金融证券机构、企业集团从事管理和业务工作,并且有一定的决策、协调和组织能力的高级复合型人才。主干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会计学、统计学、保险学原理、人寿保险、财产保险、保险营销、保险经营管理、保险精算理论与实务、风险管理学、再保险等。授予学位:经济学学士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经济学和管理学基本理论,系统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基本知识,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惯例、规范、法律和政策,具备进出口业务、商情调研、国际经济合作等基本技能,懂得国际经营管理,有较高外语水平的涉外经贸专门人才。 主干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统计学原理、会计学原理、管理学原理、世界经济概论、国际贸易原理、国际金融、市场营销学、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商法、经贸英语等。授予学位:经济学学士 培养介绍:培养掌握计算机技术与科学、管理学、电子商务专业知识,具有电子商务理论、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和网络营销等技术,能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信息机构和教育部门,从事商务管理、贸易和网络营销、设计、管理、评价和教学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复合型人才。主干课程:经济学、管理学原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系统工程、微机原理、计算机网络原理、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网络编程、网站设计与建设、农产品运销学、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物流、电子商务经济学、电子商务管理学。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工商管理、经营战略、生产运作、市场营销、企业策划、公司理财、人力资源、经济法学等方面的综合知识和能力,能在各类工商企业、事业单位与政府部门从事管理、教学、科研工作的高级管理人才。侧重创新实践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主干课程:管理学、现代企业管理、项目管理、市场营销学、生产与运作管理、战略管理、国际贸易原理、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概论、发展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管理信息系统、质量管理等。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 培养目标: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经济全球化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掌握扎实经济管理基础理论,具备会计、审计、财务管理等专门知识和技能,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会计、审计实务,经济管理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专门人才。毕业后能在各类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会计业务、财务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的工作。主干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学、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电算化、审计学、管理会计、税法、预算会计、会计史、内部控制制度、会计制度设计、资产评估、会计专题、国民经济统计、高级财务会计等。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经济学和金融学的理论基础,掌握金融、证券、保险、投资方面的基本知识,熟悉商业银行、证券投资、保险等基本业务技能,能在中央银行、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财务公司等各类金融机构、以及企业和事业单位从事与金融或资金有关的宏观管理或实际工作,并且有一定的决策、协调和组织能力的高级复合型人才。毕业后能在银行、证券、投资、保险及其他经济管理部门和企业从事相关的工作。主干课程: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货币银行学,财政学,证券投资学,保险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央银行业务,银行会计,金融审计,国际贸易,国际金融、金融市场学等。授予学位:经济学学士 培养目标: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经济全球化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备扎实的经济学和管理学基本理论,熟悉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掌握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基本知识,了解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历程和国内外学术动态,具有运用数量经济学方法和计算机技术手段进行社会经济调查、经济预测分析、规划、策划等基本技能的专门人才。毕业后能在综合经济管理部门,政策研究部门、金融机构和企业从事经济分析、预测、规划、市场营销管理和经济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主干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会计学原理、统计学原理、管理学原理、计量经济学、经济学说史、经济学,贸易经济,政治经济学,数量经济学、国际贸易原理、货币银行学,财政学,发展经济学,国际金融,市场营销、国际贸易实务等。授予学位:经济学学士 培养目标: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经济学及资源学的基本理论,掌握不动产管理方面的基础知识,具备测量、制图、计算机等基本技能,能在国土、城建、规划、农业、房地产以及相关领域从事土地资源调查评价、土地利用规划、土地管理、区域经济规划、不动产估价、房地产投资、经营与管理及不动产管理政策法规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主干课程:土地资源学、土地经济学、地籍测量、土地管理学、房地产经济学、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区域经济规划、不动产估价、土地利用规划、房地产投资分析、公共管理学等。授予学位:管理学学位 管理学系于由原工商管理系、会计系合并而成,现有专任教师36名,其中教授7名,副教授14名,讲师13名,承担工商管理、会计、旅游管理、电子商务等专业本科专业课的教学和相关专业学生的实习与毕业论文指导工作。其中《现代企业管理学》、《会计学基础》、《成本会计》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管理学原理》、《统计学原理》和《计量经济学》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多门课程已实现网络化教学。注重实践教学,配备了“经营之道-企业运营电子对抗系统”沙盘、“模拟商业企业管理”沙盘、会计电算化、会计模拟实验室等实习设施,安装了相应的教学实验软件,建立了西安市胡家庙果品批发市场、中国农业银行杨凌示范区支行、中国工商银行渭南市分行、杨凌示范区创业服务中心、杨凌新天地设施农业园等校外实习基地。管理学系教师重视科学研究,已完成教学研究课题6项,出版教材10余部,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一项,并在企业财务与会计、区域发展理论与政策、农村金融、农产品贸易、农业经济学等领域的研究已形成特色,主持国家和省部级重大课题50余项,获得省部级以上奖项10余项,已发表核心期刊以上论文300余篇,出版专著10部。系主任:孔荣(教授)副主任:刘超(副教授)、王博文(副教授)系主任:孔荣(教授)副主任:刘超(副教授)、王博文(副教授)成 员:郑少锋(教授)王礼力(教授) 李录堂(教授)孟全省(教授)杨文杰(教授)朱玉春(教授)李小健(副教授) 张雅丽(副教授)胡频(副教授) 韩杏花(副教授) 淮建军(副教授)张晓慧(副教授)崔永红(副教授)雷玲(副教授)张雯佳(副教授)李桦(副教授)郭亚军(副教授)任海云(副教授)李抗(讲师) 李民寿(讲师)张晓妮(讲师)刘春梅(讲师) 党红敏(讲师)常国庆(讲师)王永强(讲师) 薛彩霞(讲师) 吕淑杰(讲师) 白秀广(讲师)王谊(讲师)梁洪松(讲师)张静怡(讲师)陈晓楠(见习) 2009年,原经济系、金融系合并为如今的经济学系,系现有专任教师32名,其中教授8名,副教授7名,讲师17名,要承担学院经济、金融、贸易、保险和营销类学科基础课以及所辖五个本科专业的多门专业课程的教学和辅导相关专业学生的实习与毕业论文工作。其中《货币银行学》《微观经济学》和《国际贸易原理》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国际贸易原理》已实现网络化教学;注重教学方法的研究,已完成教学研究课题5项,出版教材10余部;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建有金融、国际贸易与市场营销模拟实验室,安装了相应的教学实验软件,拥有中农业银行陕西省宝鸡市眉县支行、陕西洛川县苹果局和杨凌区五泉镇毕公村等八个校外实习基地。 1989年金融学专业开始招收本科生,该专业现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名牌专业,陕西省特色专业。1996年经济学专业开始招收本科生,该专业现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名牌专业。2004年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开始招收本科生。 2007年市场营销、保险专业开始招收本科生。系主任:姜志德(教授)副主任:吕德宏(教授)、王秀娟(副教授)成 员:罗剑朝(教授) 王青(教授)陆迁(教授)杨立社(教授)卢新生(教授) 贾金荣(教授) 王静(副教授) 王志彬(副教授) 李赟毅(副教授) 姬便便(副教授)姜雅莉(副教授)杜君楠(副教授) 宋振英(讲师) 王兆华(讲师) 同海梅(讲师) 王艳花(讲师) 赵晓锋(讲师) 邵砾群(讲师) 庞晓玲(讲师)崔红梅(讲师)张永辉(讲师) 聂强(讲师)牛荣(讲师)李韬(讲师) 姜晗(讲师) 董春柳(讲师) 周慧光(讲师) 姜玉东(讲师)汪红梅(讲师)

西北农林经济师

247 评论(14)

520贝基清净果

王毓瑚于1925年赴欧洲寻求知识,先在德国波茨坦市立高级中学就读,随后进入慕尼黑工业大学主攻经济学;1929年,转入法国巴黎大学经济系;1933年,取得经济学、统计学和新闻学三科毕业证书;回国后,历任河北省立法商学院经济系讲师、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经济系讲师、国立编译馆编审、国立复旦大学经济系教授等职;1946年,被聘为国立北京大学农学院农业经济学系教授;1949年9月,出任北京农业大学农业经济学系教授;1952年至1980年,兼任北京农业大学图书馆馆长。由于他在中国古农书整理和农业史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因而他曾被选为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常务理事和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名誉理事。王毓瑚的研究工作与学术活动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49年以前从事经济思想史和中国经济史的研究;第二阶段,是1952年以后致力于中国古农书整理和农业史研究。在经济史和经济思想史研究方面,他将教学与研究的重点放在中国经济思想史上。他在经济史和经济思想史方面的贡献,表现为熟谙西方经济思想史,同时有很深的西方经济思想史研究的根底,并潜心于中国经济思想史的不断探索。其所著经济史的著作,独具一格。例如,专著《秦汉帝国之经济及交通地理》不仅是对经济史研究的重要贡献,而且就是从事秦汉史研究的学者也颇为称道。关于中国经济的发展,王毓瑚明确指出中国早期历史上的工商业者基本上未真正从事产业经营,而是在流通领域活动。因此,中国社会不会发展成为资本主义。显而易见,他在经济思想史领域的独到见解,展现了其深厚造诣。他在中国古农书整理和农业史研究方面做出的开拓性贡献,进一步显现了其研究功力。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他整理、校注了多种中国古代农书,并撰写了《中国农学书录》一书。《中国农学书录》是研究中国农业史的必备之书。日本研究中国农业史的著名学者天野元之助先生对此书颇为推崇。1975年,日本龙溪书舍将王毓瑚的《中国农学书录》与天野元之助的《中国古农书考》合刊,作为纪念中日友好交流的学术著作隆重出版。在中国农业史研究方面,他亦是硕果累累,撰写了10余篇学术论文,编写了《中国畜牧史料集》一书。20世纪70年代后期,他又开始了比较农业史、农学思想史和世界农业史的研究。王毓瑚兼任北京农业大学图书馆馆长近30年,做出过重要贡献。他认为,大学图书馆馆长要代表教师使用图书文献的利益和要求。关于图书馆的建设,他竭力主张应将图书馆办成一个师生皆欢迎的图书馆,办成一个具有专业藏书特点的图书馆,办成一个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图书馆。王毓瑚以见解精深、哲理深邃并勤于切磋琢磨而闻名,并赢得农史界名家与后辈的尊敬。因而,学校其它学科的学者们称他为“饱学之士”。他在如何对待事业、如何对待工作、如何对待科研方面,为后人做出了榜样。在开拓农史学科的前辈学者中,有“东万、西石、南梁、北王”之说,分别指分处四方的农业部属四个重点农史研究单位的学科带头人。东是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1955年成立,位于南京,受南京农大及农科院双重领导)的万国鼎(1897—1963);西为西北农业大学的古农学研究室(1956年成立,地处陕西武功)的石声汉(1907—1971);南为华南农大的农业历史遗产研究室(1978年成立,位于广州)的梁家勉(1908—1992);北则是北京农业大学的农史研究室(1978年成立)的王毓瑚先生。这四位先辈虽都是中国农史学界德高望重的饱学之士,但先生与之相处却能摆脱过去文人相轻的常有陋习,尽管治学的重点与方法不同,却能做到互相砥砺切磋,相互敬重。在“文化大革命”中这四所重点研究室的学科带头人大多受到过冲击,“文化大革命”后农史学科重又得到恢复发展,但东、西、南、北四大家中只剩下南梁北王两位,真是物是人非。为了了却发展繁荣农史学科的夙愿,他们同以前所未有的激情,用只争朝夕的精神,投入研究写作。先生后期的生活与工作条件十分窘困,1972年因患肠癌获准从延安返京,加以有心脏病在身,未去一度更名华北农大的涿县农场。但居所是由原来的工棚改修而成的简易平房,面积不足20平方米,生活、写作乃至接待来客均在是处。这一陋室竟一住就是八年有余,直至逝世前半年方得迁回原住处。而且,难与前述三处相比的是北农大下属的这一单位,既无编制,又缺经费,地点也是位于图书馆作为馆长的先生的办公室。研究助手先后有过一二人,也仅是兼任,而非专职。先生以一己之力毕生支撑着这一困局。严格说来,其助手原来功底因所学不属文史,先生以其热忱耐心,循循善诱的教导,才逐年使其有所提高,而后方能典见列为农史研究队伍中的成员。先生就是在这样困难的条件下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先生多年辛勤研究的成果,除已刊的论著,在先生仙逝后25年,方始由其哲嗣汇编为《王毓瑚论文集》(以下简称《文集》),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印发。文集共收论文44篇,上篇侧重农史,下篇是有关经济史等的论著。文集的出版有益后学并可昭彰先生的学术业绩,自不待论。而有关先生治学为人的一些特点,如认真研读这些论文,也能从中窥察出有助于理解其根由之处。如先生青壮年去西方留学多年,学成后归国却以中国历史上的经济及农业问题为研究重点,这似近乎学非所用,而又略今详古,偏离通常认为热点难点的现实问题。文集所收论文近半数是先生未刊之作,与同代学人相比,以先生的苦学博识,其成果不仅使人有偏少之感,而又何以大多宁愿深藏,经推敲再三,方始分寄师友及后辈,征求意见而不轻率发表。力求其尽善而后已,在学术上对自己的这种严格要求充分体现了其严谨有加、务实求真的学风。他有四个儿子,一个女儿,两个孙女,二个孙子,一个外孙,妻子是李含芳。1907年4月16日 出生于河北省高阳县西田果庄。1915—1925年 从河北高阳到北京,读小学、中学。1925—1929年 赴德国留学,入波茨坦中学、慕尼黑工业大学经济系。1929—1933年 转去法国,入巴黎大学经济系,获经济、统计、新闻三种大学毕业合格证书。1934—1935年 河北省立法商学院经济系讲师。1935—1937年 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现为西北农业大学)农业经济系讲师。1939—1944年 任国立编译馆编审。1944—1946年 国立复旦大学经济系教授。1946—1949年 国立北平大学农学院农经系教授。1949—1980年 北京农业大学农经系教授。1952—1980年 兼任北京农业大学图书馆馆长。1980年11月27日 病逝于北京。

130 评论(14)

杨大公主H

经济学比较好。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学有很好的学科优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在农业产业经济、农村金融、资源经济与环境管理、贫困与反贫困、乡村治理与乡村振兴等领域形成相对稳定的特色与优势研究领域。

336 评论(14)

木易小青争

请问学长,我今年报的企业管理373,有希望调到该校企业管理,农林经济管理之类的专业吗,本科只是普通的二批院校……谢谢

240 评论(11)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