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99

黄小琼琼
首页 > 职业资格证 > 地勘单位经济师论文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奔跑de小土豆

已采纳
程永平(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二地质勘查院,河南许昌 461000)摘要 通过对河南省某地勘单位钻探岩矿心管理现状的调查分析,了解到目前地勘单位钻探岩矿心管理工作存在着严重的随意性,保存意识较差,上级监督管理不到位,埋存方法不科学,针对目前现状笔者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和方法。关键词 地勘单位;岩矿心;管理现状;对策岩矿心是地质勘查工作中产生的重要实物资料,是地质工作中取得的最有价值的成果之一,是地质研究和矿产资源评价的重要依据。几十年来,国家投资了数亿元的资金,取得了数十万米的钻探岩矿心。然而,许多重要的岩矿心,在提交各类成果资料后,就好像完成了历史使命,被随意处置和倒掉,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这种情况愈演愈烈。地勘单位岩矿心管理现状令人担忧,笔者通过对某地勘单位岩矿心管理情况的调查和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措施。一、岩矿心及处理情况根据岩矿心处理小结进行统计共有33个矿区(见表1),最大档号为273,也就是说该单位几十年来地质勘查提交成果的矿区至少有273个,但从调查中发现只有33个矿区有岩矿心处理小结,其他矿区的岩矿心没有任何管理记载,已无法考证。就矿种而言,金属矿床多,非金属矿床少,铁、铝、铅锌等都是国家十分紧缺矿产资源,特别是近年来对国外依赖程度增大。就工作程度而言,异常验证、预测评价、普查的多,详查、勘探的少。就处理时间看,1987年、1995年度集中处理了大部分矿区的岩矿心,33个矿区无一钻孔的岩矿心缩减保存。就处理方法看,处理情况无规律可循,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末十几年间,野外基层岩矿心处理速度之快令人始料不及,几代人的心血、几十年的勘查成果、几百个矿区、几千个钻孔、几十万米长的岩矿心全部化为乌有。随意倒掉的多,精心掩埋的少。即使埋存的岩矿心,也没有统一的埋存标准,所有岩矿心埋存位置图都是以当时地面参照物为标志进行绘制的,没有具体坐标值,且是以民房、院落等建筑为主,参照物一旦迁移变动,岩矿心的埋放位置就无法查询。所绘平面图、剖面图图件不完善、不准确;岩矿心小结描述简单,缺少钻孔岩矿心埋放层序表。因此这些岩矿心再利用时就难以寻找,或者即使找到了再利用难度也很大。表1 河南某地质勘查院岩矿心处理情况统计表二、保管人员及岩矿心保存情况从图1中可明显看出,20世纪70~90年代初岩矿心管理人员与保存岩矿心数量成正比,70年代岩矿心保存数量为82511m,管理人员5人。80年代岩矿心的管理达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鼎盛时期,各级部门都十分重视岩矿心管理工作。单位自建库房或租赁民房,集中统一存放各矿区重要钻孔岩矿心256512m,且每一岩矿心存放库(点)都有专职人员管理,达15人之多。进入90年代后,岩矿心存放数量及管理人员急剧下降,仅剩42231m,管理人员3人。特别是到了21世纪初,岩心数量突增156042m,专业管理人员为零。图1 1970~2005年度管理人员及岩心保存数量统计图1—岩心数量变化曲线;2—管理人员变化曲线三、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主要原因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地勘单位岩矿心管理工作存在着严重的随意性,保存意识差;2)地勘单位岩矿心处理工作无章可循,无上级监督检查,自行处理;3)地勘单位钻探工作量增大,但岩矿心管理人员的减少却在继续,甚至到了无人管理的状态;4)地勘单位岩矿心埋存方法不科学,埋存质量难以保证。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有:1)没有健全的管理体制,机构设置不完善;2)无法可依,无章可循;3)重视程度不够,岩矿心的档案意识差,没有认识到岩矿心的潜在价值;4)自20世纪80年代末到21世纪初十几年间,国家大幅度缩减地质勘查经费,勘查工作几乎处于停滞状态,地勘单位处于极其困难的境地,对所保存的岩矿心不得已进行了大规模的处理,岩矿心管理工作滑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最低谷;5)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地勘单位受到较大的冲击,人员精减缩编,岩矿心管理人员退休、下岗或分流;6)勘查主体发生了变化,投资渠道多元化,形成的地质资料主体也发生了变化,矿业权人对地质资料管理的法律法规的认识程度有待提高;7)上级主管部门对地质资料的汇交,虽采取各种手段和措施进行监控管理,但对岩矿心等实物资料的监管显得力不从心,因而完成提交成果资料后,各矿业权人对岩矿心就不再投入人力财力来进行管理,致使岩矿心被任意处置;8)主管部门没有制定出具体的岩矿心处理办法,没有统一的埋存标准,上级单位监管不力,处理人员专业素质差,埋存质量存在很多隐患,由此使得岩矿心管理严重失控。四、建议与措施1)完善管理体制,实现科学规范管理:一是要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经验,积极拯救地勘单位岩矿心,建议建立国家级、省(市、自治区)和基层地勘单位三级实物地质资料管理体系;二是建立和健全法律法规,确保岩矿心科学规范管理;三是要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岩矿心的档案意识。2)有特殊保存价值的岩矿心,建议移交国家实物地质资料库保管,防止实物资料的遗失和损毁。3)建立省级协作小组,监督各省岩矿心管理质量。小组成员由各地勘单位总工程师及专(兼)职实物档案管理人员组成。小组成员负责岩矿心保管质量的监督,每年进行一次自查工作,每三年各小组互检一次,主管部门要不定期进行抽检,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特别是在岩矿心处理工作中,协作组要负责处理报告的审批、埋存质量的监督、处理报告评审验收。处理报告中要有矿区的概况、工作程度、钻探进尺、岩心箱数、岩心保管情况介绍、处理方法说明,埋存处理时要有GPS定位的地面标示物、岩矿心埋存位置平面图、剖面图、埋存层序表等详细情况的描述,埋存时每层要有油毡、细砂铺盖填实,特殊岩心要用特别的方式处理,以便日后利用时完好无损。同时还要开展学术及经验成果交流。4)加强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管理人员业务水平:一是要以《地质资料管理条例》为重点加强法律法规的培训,要知法、懂法、守法;二是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及现代化管理技能;三是要学习国外的先进管理方法和经验,结合本单位的具体情况,制定出科学规范的管理方法,以适应现代科技的发展,不断提高实物档案的管理水平。5)开展管理经验交流,提高社会化服务功能:一是国家、省级馆要以有形管理为主,即以岩矿心原始形体进行科学系统完整地保存,基层单位以无形管理为主,即以照片、录像、数字化等现代科学技术全程跟踪纪录,以目录、影像、光盘等载体来存储;二是国家、省级馆以地面实物管理为主,缩减埋存为辅,基层单位以地下埋存为主,地面留存保管为辅;三是运用现代化技术揭示出岩矿心中所蕴含的各种档案信息,建立起全国实物档案信息服务网络,以国家馆为中心、省级馆为依托,辐射带动各地勘单位设立岩矿心信息资源服务中心,在最大范围内提供给全社会利用,尽快实现岩矿心的资源共享。岩矿心贵在利用,重在管理。目前地质工作已经迎来了第二个春天,要抓住机遇,高度重视岩矿心的管理工作,加大投资力度,不断改善岩矿心管理环境,推动实物档案管理事业的发展。Currentsituations,solutions of Rock Coremanagement in Geological Exploration InstitutionYongping Cheng(second Geological Exploitation Institute,Henan Geology andmineral Exploration andDevelopment Bureau,Xuchang,Henan 461000)Abstract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n the currentsituations of rock coremanagement in a geological exploration institution of Henan Province,the author finds rock cores are kept atserious discretion,with weak preservation idea and unscientificstoragemethods,and with by-higher-authoritiessupervision andmanagement out of Thus the author raises proposals andmeasures aimed atsolving the Key words currentmanagementsituation;measures;geological exploitation institution

地勘单位经济师论文

208 评论(14)

青青园中葵me

宋新华(宁夏地勘局,宁夏银川,750000)1999年宁夏地勘局实行属地化管理后,2002年自治区政府又决定将核工业西北地质局217队、宁夏有色地质总队移交地勘局管理。属地化后,地调院划归国土资源厅管理。截至2005年6月,全局在职职工2526人,离退休人员2479人。2003年,局新一届班子提出了“立足宁夏作贡献,走出宁夏做地勘,依托地勘求发展”的战略思想,实施了产业结构调整、划小核算单位、授权委托经营等一系列的战略举措,使宁夏的地勘工作和地勘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也得到了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的肯定。属地化以来,宁夏地勘局经济运行情况证明,战略思想正确,战略举措得当,地勘工作大有可为。一、经济运行概况新一届领导到任后,通过调研、摸底、研讨等形式,认真总结属地化以来地矿工作的经验和教训,明确了方向,调整了思路。通过一系列的战略举措,深化了地质勘查队伍管理体制的改革,加快了地勘事业的发展。并始终把发展地勘经济作为第一要务,以提高全局职工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坚持以地质勘查业为主导,以建筑业为依托,以多种经营为辅助,坚持企业化经营。经过全局广大干部职工的艰苦奋斗,顽强拼搏,战胜种种困难,使地勘经济有了良好的发展前景,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职工收入逐年增长。据统计,1999~2004年,全局对外总收入由56万元增加到2万元(详见图1),增长了76倍,年均增长5%;实现生产增加值由3万元增加到61万元(详见图2),增长了87倍,年均增长4%;职工人均收入由8万元增加到66万元(详见图3),增长了2倍多,年均增长7%。图1 1999~2004年全局对外收入对比示意图图2 1999~2004年全局生产增加值对比示意图图3 1999~2004年全局人均收入对比示意图2005年上半年,全局实现对外总收入7万元,其中地勘业77万元,建筑施工业65万元,多种经营28万元。较上年同期增加了5844万元,增长了46倍,职工收入也比上年有所增长。二、产业结构变化情况2003年以来,宁夏地矿局以做大地质勘查业、做强工程勘察与基础施工业、调整改造多种经营业为内容,根据全局产业结构特点、产业发展实际,实施队伍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经过调整后的产业结构表现了生机和活力,队伍的专业化特点更加明显。地质勘查业、基础施工、公路施工、房地产开发、物资贸易、实验测试等产业独具特色,各有各的主业,各有各的专长。减少了内耗,强化了互补,经济效益显著增长。有勘院、核勘院、矿调所、矿业公司等地勘单位的地勘主业显示出了强劲的优势,地质勘查、矿业开发全面开花。地质勘查业对外收入由2003年的7万元增加到2004年的3万元,2005年上半年又达到了77万元,发展势头迅猛。从事工程施工的伊地公司、矿调所、公路公司过去3家在一起吃大锅饭,分体运行以后,3家的对外收入之和达到8428万元,比分体运行前增长了68倍。房地产公司白手起家,负债经营,2004年完成开发5092万元,实现了当年起步,当年飞跃,走出了历史性的第一步(图4、图5分别为2003年、2004年对外收入构成图)。图4 2003年宁夏地矿局对外收入完成情况构成图图5 2004年宁夏地矿局对外收入完成情况构成图为了改善地勘单位和企业设备陈旧、装备落后的局面,2003~2004年局投资2362万元,2005年计划投资1000万元,用于设备和装备的更新换代和改造,极大地提高了市场竞争能力。同时对投资体制进行改革,鼓励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体制上的突破,带来了干部职工观念上的再进步,带动了生产规模的再扩大,拉动了工作效率的再提高,促进了经济效益的再增长。三、对宁夏局地勘经济工作的体会随着地勘队伍管理体制的重大改革和地勘工作机制的重大调整,地勘队伍向何处去?地勘单位干什么?局的职能在哪里?一系列问题一直困扰着各级地勘单位的领导和决策者。浙江、广东、山东等沿海一些省局凭借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发达的市场环境,率先喊出了“戴好事业单位的帽子、走好企业化经营的路子”的主调,走出了“融入地方经济全局、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新路子,使地勘工作和地勘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为全国地勘队伍改革发展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和表率。宁夏局在借鉴兄弟省局经验的同时,结合自身特点,也走出了一条自己的发展道路。两年来,宁夏局地勘经济的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以下几点。明确的战略思想充分领会、准确把握国家的宏观政策、改革意图及改革方向,正确判断市场状况和未来走向,实事求是地分析、评估队伍状况。知道国家、地方需要什么,我们能做什么,应该怎样做。如此,就会不犯或少犯方向性、战略性错误。不顾自身状况、自身实力,一味地追逐市场,或不顾市场需求,能做什么就只做什么都是不可取的。背离了国家的宏观政策和改革方向,就走不下去,走不通。“立足宁夏作贡献,走出宁夏做地勘,依托地勘求发展”的战略思想,是局党委一班人在对形势、市场、自身全面总结、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宁夏地勘局目前是全区人数最多的事业单位,有为才能有位,在依然是事业单位前提下,就必须要为地方经济服务。“立足宁夏作贡献”这是我们的立局之本、生存之根、发展之基。这是对地矿局职能的基本定位。宁夏地域狭小,国土面积仅18万平方公里,金属矿产相对贫乏,地质市场容量小,地质勘查的施展空间有限,要做大、做强地勘工作就必须“走出宁夏做地勘”。市场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实力的竞争。长期以来的地质工作使宁夏地勘局聚集了大量的专业人才和积累了丰富的地质资料,地质勘查业是宁夏地勘局最具竞争力的产业,这一优势不能丢,是我们的看家本领,是我们最具竞争力的产业,“依托地勘求发展”就是对地勘业这一核心竞争力的认可和肯定。建立了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2004年初,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建立与局国有资产授权经营管理相适应的经营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局相继出台了《关于在局属单位实行经营者年薪制的决定》、《关于对局属单位经营者实行风险抵押金制度的决定》、《宁夏地矿局经营者年薪制试行办法》3个文件。经营者的收入与本单位的生产经营规模和经营业绩挂钩,使经营者的责、权、利得到了统一。经营者的年薪收入由3部分构成:基薪、风险收入、奖励薪。确定和调整的因素有:银川市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额、本单位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额、对外总收入、总资产额、职工队伍总数、对外市场总收入、国有资产保增值率、经营性资产收益率、利润、职工收入增长率、职工上岗率、职工人均培训费、当年应收款回收率、往年应收款回收率、上缴指标、生产增加值、全员劳动生产率、安全指标、质量指标等。授权单位的其他经营者(副职)依据各人所担负责任的大小、劳动贡献、工作难易程度等因素,比照经营者的6~8倍自行确定,考核办法自定。形成了一个非常细化,便于执行、操作,国家利益、集体利益、职工利益、经营者个人利益互联、互动的制度、办法。实践证明这一制度、办法是成功有效的。2004年通过考核,14个授权经营的地勘单位,有13个完成或超额完成责任目标,经营者最高年薪110476元;一家没有完成责任目标,扣除抵押金后最终年薪为-17300元。14个地勘单位的经营者平均年薪74074元。2005年经营者继续实行年薪制,并根据各项指标进行了测算,最高者为87332元,最低者为27558元(仅为完成责任目标的风险收入,不计超额奖励部分)。实施人才战略能否把地质勘查业做大、做强,地勘经济能否取得长足的发展,人才是关键。人才对我局来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不仅是现实问题,而且涉及到今后发展的长远大计。近年来局选派多人到中国地大攻读博士学位,并在局地勘费中为局培博士设立了个人项目,鼓励局培博士的论文选题与宁夏的地质矿产研究相结合。在培养人才的同时,在留住人才上也做了大量的工作,设立了局人才库,对入库人员发放人才津贴。其中进入核心竞争力人才库8人,每人每月500元津贴,若年终考核为优秀者增至每人每月1000元;进入人才库25人,每人每月300元,年终考核优秀者增至每人每月500元。对几个以地勘业为主的单位的总工在局地勘费中设立总工项目,分别对宁夏的几个主要成矿区块进行专项的成矿规律研究。采取对报考地质专业的局内职工子女进行奖励等一系列举措。地质专业人才流失现象得到了有效的遏制,专业人员的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分散在局其他产业领域的很多地质专业人员也相继重新投入到地勘工作中,形成尊重人才、使用人才的良好环境。转换机制,合作搞活目前,地勘局毕竟底子薄,实力弱,能够用于风险勘查的费用有限,勘查速度与登记速度不成比例,还会影响到今后矿业权的申请和登记工作。2005年,局拿出一个可供共同开发的煤矿产地,捆绑两个可供风险勘查的矿业权地,引入风险勘查资金500万元。局提供矿业权,合作方投入勘查费用,成矿后利益共享,勘查风险主要由合作方承担。现在很多私营矿业主在尝到了矿业开发的高回报后,已非常认同矿产勘查的高风险性,合作方主动要求投入更多的风险勘查。为慎重起见,也为开好头,暂时只提供了两个风险勘查项目。通过合作勘查,增加了在矿产勘查上的投入,加快了勘查速度,改变了以往只登记、不勘查,登记多、勘查少,重勘查、轻开发的局面,也有利于今后的矿业权申请和登记工作。对已查明资源储量的矿产地积极寻找合作伙伴。陕西西大科里奥光电子有限公司以650万元取得我局“中卫腰岘子铜矿Ⅰ、Ⅲ矿体”的开发权,并投入2400万元建成宁夏首个铜生产企业,出铜在即。在多种经营上,通过转换机制,合作经营的方式盘活了大量不良资产,解决了一批“老大难”问题。原来的造纸厂,大家感觉问题最多,通过转换经营机制,引进合作投资伙伴,投入资金1818万元进行技术改造,短短半年时间的调整改造,变化非常之大,所有产品已被内蒙古伊利集团买断,发展形势非常好,机制的转换带来了市场的巨变。经营困难的活性炭厂也已找到了自己的合作方,发展前景看好。干部交流为地勘工作注入了活力长期以来地勘单位的干部都是在内部交流、轮换,干部队伍的近亲繁殖造成了思路局限,观念陈旧。队伍之间、干部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瓜葛,错综复杂的利害关系,动一发而牵全身。形成的负面影响是:想不到,不敢想,想了不敢做,做了也做不好。有着多年地方工作经验的地方干部“空降”地勘行业,带来了很多新思路、新举措,体现了敢、硬、新的工作作风。不受羁绊,敢想敢干;不受干扰,决定、制度一旦形成,不折不扣地落实、执行,决不手软;不受固有观念的支配,有新思路、新举措、新办法。行业精神面貌,工作状态为之一新。地方干部的注入还为属地化后地勘经济与地方经济的融洽起到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两年来宁夏地勘局与地方政府的交流、沟通得到了明显的加强,地勘工作在地方经济建设中介入的深度和广度得到了提升。地勘工作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尤其是在宁夏这样一个资源型省区已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和认同。这是与地方干部参与到地勘经济工作中的作用分不开的。作者简介宋新华,宁夏地勘局副局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107 评论(13)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