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108

快乐花蛇
首页 > 职业资格证 > 费孝通江村经济师初级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大头的陈小晶

已采纳
1939年,29岁的费孝通出版了英文版的《江村经济》一书,日后它被奉为中国人类学的奠基之作,费孝通还是世界上第一个指出乡村也能发展工业经济的经济学家。其实没有“江村”这么一个村庄,它的原型叫开弦弓村,在距离上海100公里的江苏省吴县。这本书的诱因是一个让人心碎的青春悲剧。就在四年前的1935年秋天,燕京大学社会系学生费孝通与新婚妻子王同惠前往广西大瑶山做瑶寨实地调查,在翻山越岭中,费孝通误入瑶族猎户为捕捉野兽而设的陷阱,王同惠为了救他独身离去寻援,不慎坠渊身亡。第二年开春,为了疗伤和平抚丧妻之痛,费孝通来到他姐姐费达生居住的开弦弓村,在这里,他拄着双拐,带着一颗破碎的年轻的心,开始了一次细致的田野调查,《江村经济》就是结出来的成果。供参考。

费孝通江村经济师初级

352 评论(10)

龙龙fighting

费孝通,享有世界名誉的著名社会学家,江苏吴江人,早在学生时代即凭一本《江村经济》一举成名。是什么造就了费孝通?人杰地灵的故乡?思想“新潮”的父母?生逢其时的幸运?一个91岁老人的深情回忆不仅仅属于自己,也属于走过风风雨雨的百年中国。年轻的费孝通在未名湖畔和清华园里度过了一生中最恬淡的日子,在这里,他遇到了良师和志同道合的伴侣,并逐渐确立了“要写出中国人自己的调查报告”的理想,1935年夏天,他和新婚的妻子出发了,然而,谁也没有想到,这次在广西大瑶山的实地调查无论是在学术上,还是在爱情上,都彻底改变了他的一生。1938年,费孝通在伦敦经济政治学院完成了他的博士论文《江村经济》,英文名为《中国农民的生活》,这篇文章使得靠桑蚕为生的“开弦弓村”从此成为国际社会学界研究中国农村的首选之地,它也把费孝通的命运和这座普通的江南水乡、和历经沧桑的中国农村工业紧紧连在了一起。抗战时期,费孝通来到了云南,一面教书,一面继续着他在农村的实地调查工作,并团结一批年轻、智慧、实干的研究者,组成了一个有才华、有前途的学者集团——魁阁,战时的生活自然艰难,但在西南联大璀璨的学者群星中,费孝通的才华得以迸发,西南岁月在他许多传世之作中也留下了烙印。费孝通一生心无旁骛,致力于他所认定的学术道路,晚年的他依然在为中国农村工业的发展四处奔走忙碌。为了重建中国社会学,他采取了“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加强了和世界学术界的交流,并十分重视对新一代学者的培养。耄耋之年依然笔耕不辍的费孝通留给我们太多的思考……

210 评论(13)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