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sfenglingbb
我是历史学研究生,首先告诉你,我这个专业就业不好。要有决心考博才行。难度较小,回报也较小。建议你考山大应用经济学!硕士很好找工作!月薪5000-6000元以上!文科中仅有的热门!我同学往界考上。你应届,学过数学(四),别丢掉,肯定考的上!数学很简单。容易考的就业差啊!郁闷中。别象我。人生难得几回搏?你可明白?不要白活?平庸似我。谈了5年的女朋友都分手了。无奈。我年龄已大,不敢重新再考了,我要考博,祝福我幸运吧。
毛毛512512
成反方向变动,但没有严格的比例关系。失业意味着生产要素的非充分利用,失业率的上升会伴随着实际GDP的下降,描述失业率和GDP之间的这一关系的经验规律称为奥肯定律。由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奥肯提出的,用来近似地描述失业率和实际GNP之间的交替关系。其内容是,失业率每高于自然失业率1%,实际GNP便低于潜在GNP3%。例如,假定失业率为8%,比自然失业率高2%,那么按照奥肯定律,实际GNP就比潜在GNP低6%。奥肯定率可以间接回答你的问题,GDP的增长通常伴随着通货膨胀,也就是物价上涨。菲利普斯曲线也可以说明这个问题。表明失业与通货膨胀存在一种交替关系的曲线,通货膨胀率高时,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低时,失业率高。菲利普斯曲线是用来表示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由英国经济学家W·菲利普斯于1958年在《1861-1957年英国失业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的关系》一文中最先提出。此后,经济学家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理论解释,尤其是萨缪尔森和索洛将原来表示失业率与货币工资率之间交替关系的菲利普斯曲线发展成为用来表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1958年,菲利普斯根据英国1867-1957年间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的经验统计资料,提出了一条用以表示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这条曲线表明:当失业率较低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高;反之,当失业率较高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低,甚至是负数。根据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理论,货币工资可以表示通货膨胀率。因此,这条曲线就可以表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交替关系。即失业率高表明经济处于萧条阶段,这时工资与物价水都较低,从而通货膨胀率也就低;反之失业率低,表明经济处于繁荣阶段,这时工资与物价水平都较高,从而通货膨胀率也就高。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着反方向变动的关系。 *********************************************************增加一点:参见曼昆《经济学原理》第一章 经济学十大原理之十: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平衡取舍。经济中货币量的增加刺激了整个支出水平,从而刺激了商品与劳务的需求;随着时间推移,高需求会引起企业提高物价,但同时它鼓励企业增加他们生产的物品与劳务量,并更多的雇佣工人,即失业率降低。就是说在短期内,通货膨胀高,失业率低,彼此消长。
兔几小兔几
举几个例子(相信这个看了之后,你绝对理解):布里丹毛驴困境布里丹是欧洲14世纪的哲学家,他曾讲述了这样的一个故事,有位哲学家养了一头毛驴,每天向附近的农民买一堆草料来喂,这天,送草的农民出于对哲学家的景仰,额外多送了一堆草料放在旁边。这下子,毛驴站在两堆看上去一模一样的干草之间,可为难坏了,吃那一堆更好呢?它在两堆草之间走来走去,最终在无所适从中饿死了。后来有人把这种在决策过程中犹豫不定、迟疑不决的现象称之为“布里丹毛驴困境”。面临选择时,每个人都希望作出最隹决策,因此会反复权衡利弊,甚至犹豫不决、举棋不定。但是,机会稍纵即逝,没有足够的时间让我们去反复思考。如果犹豫不决,最终可能会两手空空,一无所获。古人讲“用兵之害,犹豫最大;三军之灾,生于狐疑。”况且,生活中没有“如果”,很难判断你作出另外一个选择就一定会有比现在更好的结果。所以,面临选择时,恐怕我们只能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运用直觉和想象力,以有限理性求得满意结果。并且,选择了就应该无怨无悔,就如那句广告词:我选择,我喜欢。小数定律概率统计学中有一个“大数定律”,通俗地讲,就是观察某个事件的样本足够多,研究得到的参数就将无限接近事件本身的真实特征。相应地,样本越少,离真实的结果可能就越远。例如,统计了一个国家的10个人,平均身高1.9米,马上得出结论说这个国家的人都很高,是不严谨的。但是,“大数定律”在生活中却常常失效,人们运用的更多的是“小数定律”,即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或者知道的少数例子来推测如下结论。比如,某人到北京出差,恰巧碰到一个“黑心”的出租车司机,被宰了50元,那么这个人往往会倾向于认为北京的出租车司机都“黑”,尽管大脑知道事实并非如此,但心里就是抹不去这个疙瘩。小数定律来源于生活中的切身体验,容易形成概念并难以改变。但小数定律是建立在感性上的经验主义,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弊端。如果在作出重大选择时遵行小数定律,如看到身边一些人的婚姻不幸福,就对婚姻失去信心,这样就可能毁掉自己的人生。配套效应18世纪,法国有个哲学家名叫丹尼斯。有一天,朋友送给他一件高雅华贵的睡袍,丹尼斯非常喜欢。当他在家中穿上这件睡袍时,总觉得家具的风格非常不协调,地毯的针脚也粗得吓人。为了能和睡袍配套,他把家里的旧东西全部更新了。可他仍然感到不舒服,因为自己居然被一件睡袍胁迫了。两百年后,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家施罗尔把丹尼斯的经历概括为“配套效应”,指人们拥有了一件新物品后,不断配置与其相适应的物品,以达到心理平衡的现象。配套效应有时是一种发展的动因,促进了周围事物的变化发展和更新。比如,企业生产线上要引进一项新枝术,工人进行配套改进。但是,如果一味地强调配套,而不讲究活学活用和因地制宜,就会被“睡袍”胁迫,陷进形式主义的窠臼中,结果,“为了一棵大树而放弃了整个森林”。 鳄鱼法则交易中永远没有确定性是证券市场最根本的特征,当发现自己的交易背离了市场的方向时,应及时中止交易而不得有任何延误,不得有存任何侥幸,这是证券交易中的一项基本法则- -止损。投资界称之为“鳄鱼法则”,这源自鳄鱼的吞噬方式:当一只鳄鱼咬住你的脚时,它会等待你挣扎,如果你试图用手臂拨出脚,它便会同时咬住你的脚和手臂。你越挣扎,就会越陷越深。所以,当鳄鱼咬住脚时,唯一生存的机会便是牺牲一只脚!投资交易其实也有如鳄鱼般残酷的一面,每天都有人被它吞没或黯然消失。然而,止损做起来却非常艰难,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自断手臂的勇气和魄力的,止损是对人性贪婪和侥幸弱点血淋淋的挑战。在证券交易中,止损远比盈利重要,因为任何时候保本都是第一位的,盈利是第二位的。学会止损,及时放弃,保存力量给自己重新开始的机会,证券交易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吃蛋原理有这样一个事例。一户人家养了一只母鸡,这只鸡一天下一个蛋,对于这户人家来说,有三种消费方案可选择:(1.)坚持一天吃一个鸡蛋。(2)把鸡也杀了吃掉。(3)坚持在一段时期少吃鸡蛋,省出10个孵成小鸡。如果成活8只,有4只母鸡,4只公鸡,过上一段日子,一天可以吃4个鸡蛋,遇上特殊的日子还可以杀只公鸡来改善一下生活,这样坚持下去,消费水平便会不断提高,积累也越来越容易。这个故事要说明的是积累与消费的关系,第一种方案不注重积累,虽能保持收支平衡,但生活质量不会有大的提高;第二种方案是只重视消费,不顾积累的政策,采用这种方案只能是死路一条;唯有第三种方案,坚持走可持续的发展道路,通过消费结构的调整,达到一定程度的量的积累,生活质量才会有大的改善和提高。可见在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时,要坚持“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方针,使积累的最低限度是保证生产规模的扩大,最高限度是保证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搏傻理论为什么有人明知某件艺术品的真实价值并不高,而仍愿意花高价买下?因为他预期会有更大的笨蛋花更高的价格买走这件艺术品。这就是经济学家凯恩斯发现的“博傻理论”,也叫笨蛋理论。博傻理论所要揭示的是投机行为背后的动机,投机行为的关键是判断“有没有比自己更大的笨蛋”,只要自己不是最大的笨蛋,那么自己就一定是赢家,只是赢多赢少的问题。投资股票就是参与一个博傻游戏。股票的真实价值取决于公司未来的利润,但没有多少人知道其真实价值何在,投资者仍然会购买,是因为他们相信有人以更高的价格从他们手中接过“烫手山芋”。博傻能够赢利的前提是对大众心理的判断。股市里总是弥漫着投机气氛,相当多的投机者并不理性,有时甚至是疯狂赌博,这就给博傻带来了操作的基础。博傻恰恰是非理性市场中的理性行为。不过,要参与博傻,除了对市场中的大众心理有比较充分的研究和分析外,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更重要。因为游戏总是有输有赢,如果没有一个更大笨蛋来做“下家”,那么你自己只好成为那个最大的笨蛋 。 奥肯法则不管在哪个社会,失业的代价都是高昂的,失业在经济上的最大代价就是实际国民生产总值的减少。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奥肯于1962年提出了一个引人注目的新发现,这一发现被称作“奥肯法则”。该法则说明失业率与国民生产总值呈反方向的比例变化。高增长使失业率降低,低增长则会提高失业率。奥肯认为,失业率与实际国民生产总值缺口之间的比率是1:2:5,即失业率每增加1%,则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会减少2.5%左右,同时还要拿出2.5%的GDP去养活新增加的失业者。在许多国家的实践中,奥肯法则都显示出了令人吃惊的正确性。但是,奥肯法则中国则显得当不那么灵。近几年,中国经济高增长,但没有带来高就业,这种现象值得研究探讨。边际效用递减德国经济学家戈森曾提出一个有关享乐的法则:同一享乐不断重复,则其带来的享受逐渐递减。由此变出经济学中著名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边际是增量的意思。边际效用就是每增加一单位消费所能增加的满足。美国总统罗斯福连任三届后,记者问他有何感想,总统一言不发,只是拿出一块三明治让记者吃,记者接过便吃了。总统又拿出了第二块,记者勉强吃下了。没料到,紧接着又来了第三块,记者大倒胃口,赶紧婉言谢绝。这时罗斯福微微一笑:“现在你知道我连任三届总统的滋味了吧。”当总统制如此,吃东西如此,赚钱也是这样,一个人占有的财产越多,他从增加的财产上所获取的幸福越少。而当钱在富人那里的边际效用递减的时候,就需要税收、慈善这样的调节手段,把富人的一部分财富,转移给穷人,富人依然是富人,不会伤筋动骨,但社会经济福利却由于穷人收入的提高而得到改善,从而实现整个社会的边际效用递加。超限效应美国著名幽默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准备捐款。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这种刺激过多、过强和持续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称之为“超限效应”。某些广告为吸引消费者眼球,在收视率较高的电视剧中不断插播同一内容的广告,或者是在各地电视台各个时间段投放内容相同、创意平庸的广告,这种密集的、狂轰烂炸的宣传策略,极易使人厌烦。一部电视剧收视率高,马上就会出现第二部、第三部,质量粗糙低劣,使人大失所望。中国人最讲究度,凡事讲究见好就收,否则就容易适得其反。坠机理论管理学中的“坠机理论”是指:一个组织不能过于依赖领导人,而是需要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避免因领导人突然“坠机”而导致组织陷入“群龙无首”的混乱中,甚至出现“坠机”的情况。今天的中国企业,也处在企业家个人独领风骚的时代,柳传志、张瑞敏、李东生、任正非等“商业领袖”的形象已经家喻户晓。有人说,企业家的素质决定了企业的生死存亡;企业家个人的风格和选择,基本上决定了企业的发展走向。然而,过于强调领导人个人的才能、魅力和声誉是危险的。一家公司的成长,掌舵人固然重要,但公司要获得长期发展,关键要看它是否建立起了比较完备的、又切合公司成长的制度及动作方式。当代管理大师亨利•明茨伯格说:“我们也许需要了不起的空想家来创造了不起的组织,但一旦组织被建起来了,我们就不再需要英雄”,因为“英雄崇拜阻止我们的思考”。懂了没?
lily完美lily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和谐社会的基础。成都市委、市政府2006年为民办实事的第一个项目,就是五城区及高新区实现比较充分就业,在全市消除“零就业”家庭。这不仅关系成都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更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作为媒体,关注就业问题,责无旁贷。 为什么国内近年来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就业问题反倒突出了?这是我们思考的起点。同时,成都现正在全面落实的“三个集中”政策,又如何从制度上根本解决城乡充分就业?认清这一点,必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贯彻市委、市政府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决策。因此,本报从今日起推出“关注就业”系列评论,与广大读者一起分析经济发展与就业的关系,探讨就业的真正内涵。敬请关注。 1962年,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奥肯提出了著名的“奥肯定律”——“劳动力需求的水平,在动态意义上主要决定于经济增长。经济增长速度快,对劳动力的需求量相对较大,就业岗位增加,就业水平高,失业率低;经济增长速度慢,对劳动力的需求量相对较少,就业水平低,失业率高。” 根据国外经济高速发展阶段的经验看,经济高速增长一般都是伴随着充分就业。像日本及亚洲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经济高速发展的时候,他们都在长达20年甚至更长时间地维持了充分就业。但是国内近年来却出现了一种反常: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带动就业能力不仅没有上去,反而呈现出一种下降的趋势。 1985~1990年,全国GDP年平均增长率为7.89%,同期就业人口平均增长率为2.61%;1991~1995年,GDP平均增长率为11.56%,同期就业人口年增长率为1.23%;1996~1999年,GDP年平均增长率为8.30%,同期就业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0.96%。 再从整个90年代来看,我国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大概能够带动120万就业岗位的增加;但是进入到90年代后期,GDP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大概只增加了80万不到的就业岗位。在国外得到普遍认同的“奥肯定律”在国内出现了变异。 [b]就业为什么会成为问题呢?[/b] 我国的经济发展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最大不同在于,工业化的很大部分是在村子里分散地发生,这个特点不仅反映在产业选择上,更主要反映在空间选择上。村子里的就地工业化呈分散势态,人口稀少之处的工业生产行为,难以支撑第三产业规模。第三产业发展不起来,就会影响消费需求的拉动。因此我们目前面对的情况正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脱节,造成了人口主体在农村,而消费主体在城市,这也正是阻碍就业的最大因素。 [b]一、发生在村子里的工业化[/b] 事例 几年前记者去浙江采访。在离某县城60公里的一个当地人口不过40户的村落里,散布着大大小小七八家企业,外地务工人员有100多人。但整个村里基本没有什么像样的服务设施,一到休息时间,成群结队的农民工就坐1个多小时的车到县城里去,买衣服、理发、看电影、下餐馆等等。也有相当一部分人很少进城,存下钱全部寄回老家去。 这些企业有的是从上世纪90年代初就开办的,有的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但由于这种远离城镇造成的高成本运作,使得企业发展受到极大限制。以前村里还有发展得比较快的一些中型企业,现在大多已经搬迁到县城附近的开发区,留下来这几家企业也准备陆续搬离。 成都也不乏此例。一家规模不小的纸业公司当年在一个郊县开办时,“周围没有公路,机械设备和生产原料都是从机耕道运进来。职工要想回成都,路上就要3个多小时。生产生活不方便,人才也很难引进。”回忆起当年那种城乡差别巨大的生活,公司总经理开玩笑说:“我们的厂区完全就是农村,所以我相当于一个‘村长’。” 背景 根据有关资料,我国乡镇企业80%设在村落,12%设在集镇,7%设在建制镇,1%设在县城。“村村办厂,户户冒烟”曾被看成是促进农民增收、解决充分就业和工业化发展的典范,广东、江浙一带的家庭式作坊也一度风靡全国。发展到现在,我国农村中的工业部门的产值,大约已经占整个工业总产值的50%。这就是说,在过去的20年,我国工业化的很大一部分是在村子里发生。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情况似乎非常乐观。但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土地,这种发生在农村的工业化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形成了一种城乡分离的二元结构???工业的发展与城市化发展脱节。 观点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赵燕菁认为,就业问题对于我国来说,更重要的是长期被大家忽略的空间政策问题,亟须从城市规划和空间政策的角度提出相应对策。在我国目前的人均收入水平上,一般国家的服务业比重应该是55%左右,而我国只有35%。东南亚、东亚一些国家在我国现在的经济发展水平时,每一个工业人口就业大概能带来3个服务业人口的就业,而我国现在仅为1:1。对此他得出一个结论:如果这个差异主要是由于空间分布特征不同导致的,那么假设我国工业生产(第二产业)效率完全不变、没有任何增加,仅仅通过空间上的调整,就可以把就业提高一倍。 [b]二、低效率的消费[/b] 事例 近年来川西北大山区成为很多城市人旅游的乐园。当地人住的房子没有城里的舒适,生活条件也有不少的差距,但当地人是不是就很穷呢?记者曾在一个村子里与几户牧民交谈过,每户人基本都有几十头牦牛和数量可观的羊,如果把这些牛羊换成钱,可能比城镇里的贫困户要好得多。可为什么这些地方实际上还很贫困?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牧民们不会把他们的牦牛、羊变成钱,因为钱在那些地方根本没用。除了少数旅游开发得早而且道路修得比较好的地方,大部分地区的牧民即使手里有钱,因为住得太分散也无法去买电视机;他们也不能去买摩托车,因为没汽油,没有维修站。 背景 经济学上有一个基本的定义——消费是生产的目的。 生产讲效率,消费也同样需要提高效率。由于地域分散和人口密度低而导致的自给自足的供给方式,不但限制了企业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使得第三产业进入的门槛过高而无法在当地增加就业人数。因此近年来已有不少经济学家提出,发展第三产业的前提就是人口在空间上有足够的密集度,改善人口空间分布,发展城乡一体、统筹推进的城市化将成为解决内需不足和充分就业的一个根本出路。 观点 “提高人口密度也许并不是提高消费效率的惟一手段,但却是提高消费效率的一个前提。如果大家住得分散,就根本不可能有高效率的消费。”赵燕菁称,要想把农民的潜在收入变成真实收入,一个非常重要的办法,就是改变国家的空间政策,鼓励农民有序进城、鼓励生产要素在空间上的聚集。如果做到这一点,潜在的需求自然会变成真实的需求。
aeiou24680
(1)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在保持较高速度的情况下,却没有拉动就业的同步增长。这主要是由于:体制转型深化,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增加;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资本和技术密集程度提高,结构性失业问题突出;我国人口基数大,经济增长创造的就业机会被人口增长部分抵消,劳动力的总供给大于总需求,就增劳动力对就业形成很大的压力。 (2)就业是民生之本,促进就业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当前解决好就业问题的措施主要有:确立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并重的长期战略和政策,通过促进经济增长来扩大就业,又通过扩大就业来促进经济增长;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培育新的就业增长点,发展第三产业,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吸纳就业的作用,鼓励人们自谋职业和灵活就业;继续全面落实再就业扶持政策,实施就业援助制度,增加就业和再就业资金投入,强化就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逐步建立城乡统筹、规范运行的劳动力市场,完善社会化的就业服务体系。扩充一下即可。
cindy5056315
GDP越高即国民收入越高,就业率也就越高,因此最早的菲利普斯曲线实际上是收入与物价的关系。另外,凯恩斯主义认为存在一个潜在产出,使得充分就业,这是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情况。
ysatispaco
作者:华尔街梦涵樰、资深外汇分析师、12年外汇实战交易经验、擅长短线以及中长线交易、共重号【财经猛料】获取更多干货知识。就业人均GDP越高的话,本身并不一定能说明经济发展水平——尤其是已达到的发展程度。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动态的经济发展水平,也就是发展速度偏低。经济发展水平是指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规模、速度和所达到的水准。反映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常用指标有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人均国民收入、经济发展速度、经济增长速度。其中,用于衡量规模的是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一般来说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与我们最常用的国内生产总值数值相差不大,但定义相差不小。想了解具体有什么区别,请百度或者在评论区提问),用于衡量发达程度的是人均国民收入等,用于衡量发展速度的是GDP增速等。就业人均GDP指的是将总GDP除以就业人口——而非全部人口——之后的结果。也就是人均GDP再除以劳动人口所占总人口的比重,再除以就业率。显然人均GDP这个因素,就从一个方面代表了经济发展水平。劳动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和就业率,对就业人均GDP的影响是负面的。可见,就业人均GDP越高,可能是因为人均GDP本来就高,但也可能是因为劳动人口占比和就业率都低。就业率和GDP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请参考奥肯定律——根据美国经济的实践,失业率每高于自然失业率1%,则实际GDP低于潜在GDP2%。那么,为什么就业人均GDP排名越高,在排除人均GDP的影响下——也就是就业率越低,就能说明经济发展水平也越低呢?也就是说,我们需要解释一下奥肯定律的经济学原理:自然失业率是充分就业下的失业率,潜在GDP是充分就业下的GDP。充分就业并不是说所有的劳动力都得到了工作,而是在不考虑货币(货币可能会导致实际价格和名义价格的偏差)因素和外来干预(指政府调控)因素的情况下,靠劳动力市场的供求自发调节所形成的就业状况。这种情况下一般仍有不为零的失业率,经济学家解释为摩擦性失业(市场调节实际操作中的不完美之处,例如高中政治必修一学的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和结构性失业(劳动力供给与需求存在性质上的不匹配,例如市场需要更多技工毕业生,结果却培养了过多文科大学生)。理解了充分就业是怎么样以后,我们就可以理解:在存在货币的实际经济中,不通过消除市场的摩擦和就业结构的不匹配,而强行增加就业的话,就会导致每位就业的劳动者的实际收入降低(毕竟市场对劳动力总的需求就那么多),也就是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最终会对经济造成不利影响,所以长期来看,自然失业率是可持续的最低失业率。反之,如果达不到充分就业,每位就业的劳动者实际收入增加,即通货紧缩。这样同样也会不利于经济发展。在理想状况下,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都不要发生是最好的,这样货币能够准确无误地代表实际经济状况而不是扭曲。除了通货膨胀/紧缩对GDP的不利影响以外,在经济学的许多研究中,我们认为就业率反映了劳动力要素的利用情况,进而反映了生产要素整体的利用情况。所以自然失业率下的潜在GDP,也达到了实际GDP可能实现的最大值。定性分析就此完成。至于奥肯定律所用的1%、2%数据,是对美国经济进行实证计量的结果。其他国家很可能不是这样的比例关系。
优质职业资格证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