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266

烂Pandade
首页 > 职业资格证 > 林青高级经济师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neil2446326902

已采纳
王若飞,安顺人。张之洞,兴义人,但不算是英雄吧?小萝卜头,被关在渣滓洞。还有个麝香夫人,苗族的。就知道这几个。分给我吧~

林青高级经济师

88 评论(13)

笔岸四叶草

★ 海口 多 多,原名粟世征,1951年生于北京,1969年到白洋淀插队,系朦胧诗主要代表诗人之一,著有诗集《行礼:诗38首》、《里程:多多诗选1973—1988》、《多多诗选》及《阿姆斯特丹的河流》(2000)等。多次参加世界各大诗歌节,到英国、美国、德国等十多个国家的大学进行过讲座和朗诵,曾任伦敦大学汉语教师,加拿大纽克大学、荷兰莱顿大学住校作家。海南大学文学院正式聘为教授。现居海口。 耿占春,1957年生于河南柘城。朦胧诗代表诗人,诗歌评论家。现任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教授,河南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隐喻》、《话语和回忆之乡》、《叙事美学》等。 李少君,1967年生于湖南湘乡。毕业于武汉大学新闻系。诗人,文学评论家。著有诗集《那些消失的人》,小说《岛》、《蓝吧》。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现任《天涯》杂志主编。现居海口。 邹 旭,1973年月生于湖北丹江口。组诗见于《诗刊》《北京文学》《诗选刊》《星星诗刊》等三十多家刊物,入选《21世纪诗歌精选》《年度中国最佳诗歌》等选本,曾获′97诗神杯“校园诗人奖”、第二届全国青年文学大赛诗歌奖,著有诗集《抬头看见月亮》,现居海口,系省青年诗协副主席。 原野牧夫,男,原名张雁,1965年生于湖南永兴。诗歌作品上千首,部分入选多种选本。2006年4月创办“潮流”诗歌论坛。海南作家协会会员。现居海口。 张晓云,女,生于70年代,海口人。曾获中南六省诗歌赛与海南诗人创新杯赛奖,有诗集《谁不会第二次来敲城》出版。现居海口。 古 莉,女,1981年6月生,安徽肥东人,毕业于安徽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现任南方出版社质管部副主任。著有诗集《秘密花园》。现居海口。 贺澜起,男,1969年6月生于河南兰考,曾在《诗歌报月刊》、《天涯》、《厦门文学》、《蓝》(日本)等刊物发表诗作若干,曾获得由《诗歌报月刊》、《天涯》等单位举办的诗歌创作大赛奖项,作品入选《2006中国最佳诗歌》等选本。海南省作家协会会员。现居海口。 贾冬阳,男,1977年冬天生于吉林。2000年开始写诗,系橡皮写作群成员,1P5写作团体成员,作品散见各种杂志及诗歌选本。现居海口。 魏春雷,1983年春,生于东北魏家窝卜。2007年大学毕业,同年8月来到海口,现在海南大学社科中心旁听外国哲学课程。有诗歌若干发表。 卢 炜,女,祖籍安徽,1968年出生,笔名毛豆,在《诗刊》、《人民文学》、《北京文学》和《诗歌月刊》等国内外刊物发表诗文600余件并多次获奖。2003-2007年连续5年入选中国年度最佳诗歌选集。著有诗集四部:《海》、《渡海》、《为海而来》和《挑灯看海》。文学硕士,北京大学访问学者。现任《东方女性》杂志社长兼总编。 安 歌,本名张继芳,女,生于新疆。诗歌广泛发表于国内诗歌刊物,并收入多种诗歌选本。已出版诗性随笔集《植物记》和《植物记Ⅱ》,现居海口。 蒋 浩,1971年3月生于重庆潼南。编辑《新诗》。著有随笔集《恐惧的断片》(2003年,百花文艺版),诗集《修辞》(2005年,上海三联版)。现居海口。 赵 瑜, 1976年出生,河南人。《天涯》杂志编辑。出版诗集《我看着你》,长篇小说《我们都是坏孩子》《我鄙视你》和散文集《小忧伤》等。★ 琼山 邱名广,男,1962年生于琼山,诗歌、散文、小说约70万字散见于国内刊物。著有诗集《无望的爱》。现居琼海。 李 异,男,祖籍琼山,1982年代生于屯昌。诗歌散见于《滇池》、《诗林》等。2005年曾自印诗集《青少年哪吒》。现居海口。 艾 子,女,本名郑小霞,1971年生于海南东部,毕业于海南师范学院。个人作品集《寻找性别的女人》于2004年入选海南省作家丛书出版;《异性村庄》于2006年由南海出版公司出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现供职《海南特区报》编辑部。现居海口。★ 澄迈 冯麟煌,男,1942年生于海南澄迈,1966年毕业于海南师范学院中文系。有诗集《绿色的旋律•天涯草》、《热土流风》、《冯麟煌诗选》等18部出版。诗集《绿色的旋律•天涯草》获1988年首届“海南省文学奖”。中国作协会员。 江 非,厉姓,属虎,1974生于山东省临沂市平墩糊村。2002年参加过《诗刊》第十八届青春诗会。曾获第二届华文青年诗人奖。著有诗集《独角戏》、《纪念册》和《一只蚂蚁上路了》。认为诗歌就是“风,雅,颂”。现居澄迈。 林 森,1982年生于海南澄迈。鲁迅文学院第七届高研班学员,现供职于《天涯》杂志社,海南省青年诗人协会副主席。作品散见《青年文学》、《滇池》、《中国作家》、《文学界》等。有诗作入选《二十一世纪诗歌精选(第二辑)》等。现居海口。 曾德英,男,1962年生于海南澄迈,曾在《诗刊》、《海拔》等发表作品300余篇(首),有诗集《江南雨》、《曾德英短诗选》(中、英双语版)及《人生如歌》出版,海南作协会员,海南省青年作家协会副主席。现居澄迈。 王广俊,1971年生于海南澄迈,曾在《诗刊》、《海拔》等文学期刊发表作品,入选多种选本,海南作协会员。现居澄迈。 王鸿章,1982年生于海南澄迈,有作品入选《云起天涯(诗歌卷)》。曾主编民刊《本纪》、《海拔》。海南省青年诗人协会理事。现居海口。★ 儋州陈有膑,90后诗人。 陈灿麟,1951年生于海南儋州。作品散见《诗刊》、《黄河诗报》、《星星》、《诗歌报》、《天涯》、《人民文学副刊》和《人间福报》(台湾)等。著有诗集《当椰树进入角色》。曾获1991年海南省首届青年诗歌大奖赛一等奖。海南作协会员。 ★ 临高 陈亚冰,1981年生于海南临高。诗歌及评论刊于《青年文学》、《滇池》、《诗林》、《羊城晚报》、《南方都市报》等刊物。曾参与主编民刊《海拔》、《本纪》等。海南农垦《绿刊》编辑。现在居海口★ 定安 王辉俊,男,1958年生于海南定安县,著有诗集《热岛情话》,散文诗集《绿岛情怀》、小小说集《魔岛情调》。主持编辑《银海杨帆》丛书等。海南作协会员,高级经济师。现居海口。★ 文昌 云逢鹤,1928年生于海南文昌,有诗集《人•鬼•神》、《唯水年轻》等出版。 1999年获海南省作家协会“海南岛文学开拓者十佳”称号。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林 琳,男,文昌人,笔名远岸。著有诗集《无岸的远航》、《带上我的诗歌去远行》。曾获得人民文学优秀作品奖、“海南省十大青年诗人”等荣誉称号。历任海南青年诗人协会主席。现居海口。王 凡,1975年生于海南文昌,海南省作家协会理事,海南省青年诗人协会副主席,文昌市文联主席。著有个人诗集《生活或片段》,诗作入选国内多种年度选本并获奖。 蔡根谈,曾用笔名唐煜然、花枪。1978年生于海南文昌。首届“御鼎诗歌奖”获得者。倡导“病态写作”。曾与同仁发起“低诗歌运动”并编著《低诗歌运动》一书。有诗歌入选《2001中国新诗年鉴》、《2002/2003中国新诗年鉴》、《21世纪中国文学大系•2001年中国最佳诗歌》及《2007中国最佳诗歌》等十几个选本。现居海口。★ 琼海 黄海星,男,琼海人。1986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有诗集《多色人生》、《向左向右》出版。供职于琼海市广播电视台。现居琼海。 曾庆娇,70年代生人,海南籍。海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已有若干诗文发表于国内外报刊,诗集《流年》出版中。 ★ 万宁 纪少雄,男,万宁北坡人,著有诗集《空座》(与纪少飞合著)、《词不达意》等。现居海口。 纪少飞,男,万宁北坡人,1990年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诗歌创作始于80年代,迄今发表诗文约400篇(首),入选各种年选。著有诗集《空座》(与纪少雄合著)、《妇女手册》等。曾获海南省第四届青年文学奖。海南作协会员,海南省青年作家协会主席。现居海口。 潘乙宁,1970年生,海南万宁人。诗文见于《诗刊》、《天涯》、《诗歌月刊》、《散文选刊》等。著有散文集《语言的花瓣》(二人合集)、诗集《无所事事的男人》,另有小说《阿美的夜生活》、《夏好》等。有诗入选《明天》、《北大诗选》等。现居海口。 符 力,70年代生于海南万宁。毕业于重庆商学院。诗文散见《天涯》、《星星》、《诗潮》、《诗选刊》、《绿风》和《青年文学》等。现居海口。 阿豪()★ 三亚 翟见前,60年代生生于海南三亚市,发表诗文三百多篇(首),作品入选《中国最佳诗歌》等选本,曾获第三届e拇指手机文学原创争霸赛专家特别奖,诗集《深夜的鸟》待出。三亚市文化遗产研究会会长,海南作协会员。现居三亚。 黄 葵,男,1967年出生, 祖籍安徽宿松县。1993年毕业于鲁迅文学院研究生班,在《人民文学》、《诗刊》、《当代》、《散文》、《香港文学》等发表诗文两千余篇、首,出版《汶川诗草》、《翅膀滑向春天》等12部诗文集。国家二级作家。中国作协会员。现住三亚。 瑛 之,本名陈开艺,1979年生于海南三亚。作品散见于《星星》、《诗歌月刊》及民刊《南方》、《海拔》。现居澄迈。 衣米一,女,湖北人,生于60年代。作品散见于《诗刊》、《诗选刊》、《诗歌月刊》、《绿风》、《长江文艺》等刊物。发表诗作近百首。入选《诗选刊》“2007•中国诗歌年代大展特别专号”和《2007年中国诗歌精选》等选本。海南作协会员。现居三亚。★ 乐东 孔 见,1960年生于海南乐东,现任海南省作家协会主席,《天涯》杂志社社长。著有诗集《水的滋味》,随笔集《卑微者的生存智慧》、《赤贫的精神》,小说《河豚》、《征服》和《韩少功评传》等。现居海口。 李孟伦,1974年生于乐东黄流。有诗歌刊于《诗刊》、《人民文学》和《天涯》等刊物,著有诗集《青黄集》、《走入世纪的瞳孔》和《创世纪》等,供职于新华社海南分社,海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现居海口。 林雅璟,男,1975年生于海南乐东。1988年起在《海南日报》、《人民日报》、《文学报》、《散文选刊》等报刊发表作品。《海南电力报》主编。现居海口。★ 昌江 李林青,男,1973年生于海南昌江。毕业于海南师范学院。有作品在《诗刊》发表,有诗歌入选《中国诗库2007卷》。诗集《一幅没有季节的画》近期出版。海南省青年诗人协会副主席。曾经或者正在立足海南并活跃于汉语诗坛的诗人还有:林珂、楚天舒、张锋、一行、鹿玲、田一坡、白然、林克山,林颖、谭毅、王蔚文和凯迪等等。杨沐、“天涯社区”人文频道主编朴素都是小说、散文、诗歌、文学评论等的多面手。范雪(北京大学)诗歌创作颇见活力。海南师范大学教授毕光明和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副教授刘复生,对海南诗歌的研究和推介付出了辛勤的劳动。

172 评论(11)

猫猫的习惯

历史英雄人物: 1、辛亥革命先驱席正铭,男,土家族,贵州省思南府沿河司(今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人,生于1884年,牺牲于1920年。席正铭学习刻苦,思想活跃,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影响,组织成立“历史研究会”进行反清革命活动。1910年席正铭升读武昌陆军第三中学,继续从事反清革命活动。在武昌成立“竞存社”进行反清革命宣传。同年6月在于佑任、宋教仁的帮助下,组织加入“同盟会”,被推为学生代表参与辛亥革命起义的酝酿策划工作。起义前夕,组织五百多人参加辛亥革命的武装起义。起义成功后,先后受任湖北都督府参军、贵州宣抚使、留都督府襄赞。中华民国建立后,任职陆军部。不久,受孙中山派遣,随杨荩诚(受任贵州都督)回黔。途中,与抢先占领贵阳的军阀唐继尧的滇军发生争战,众将士推席正铭为司令,率部入黔占领松桃,兵分三路直取铜仁城下。唐继尧为抵御黔军准备放火焚烧城池,为不让人民遭受不幸,席正铭主动放弃进攻铜仁,撤到四川省秀山一带。入黔失利后,于1914年东渡日本追随孙中山,先后担任中华革命党贵州支部长、贵州司令长官部参谋长、中将参军等职。1915年被推举为中国留日陆军同学会总会长。后奉孙中山之命返回京、津等地,开展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兵运活动。在席的努力下,京、津、保、川、黔、桂、滇、赣及香港、南洋等地的陆军同学分会很快联络起来准备带兵讨袁。不久,孙中山任命他为中将参军。1919年11月,席正铭受任黔军总司令。1920年2月8日,上任途经四川白市驿被谋害,年仅36岁,孙中山得此噩耗痛惜不已,亲笔题词:“席正铭烈士。”黄兴题词:“男儿的一代英雄!”。牺牲前,席正铭与孙中山先生交往密切,常有信函、电文来往。有资料显示他们书信往来12封,电信9次。现存孙中山先生回复席正铭书信墨迹2件,席正铭手迹遗稿1件。席正铭的很多建议均被孙中山采纳,1919年向孙中山上书提出“中国应以俄以师”的革命主张,孙在回信中对他的提议深表同情。遗作有诗集《冷冷山人集》。 2、中国共产党“一大”代表邓恩铭,又名恩明,字仲尧,男,贵州荔波人,1901年生,水族。五四运动爆发后,邓恩铭积极响应北京学生爱国运动,组织学生参加罢课运动。1920年11月,他与王尽美等组织励新学会,介绍俄国十月革命,抨击社会现状。1921年春,邓恩铭参与发起建立济南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同年7月,邓恩铭与王尽美代表山东共产党早期组织,赴上海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后回济南建立中共山东区支部,任支部委员。1928年12月,邓恩铭在济南被捕后被杀害。 3、无产阶级革命家王若飞,男,1896年出生于贵州省安顺县。青年时代曾参加过辛亥革命和讨袁运动。1919年10月赴法国勤工俭学。1922年6月,同赵世炎、周恩来等发起成立“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曾任中央执委会委员,积极从事马列主义的宣传。同年秋,同赵世炎、陈延年等一起,由阮爱国(即胡志明)介绍加入法国共产党。1923年赴苏联入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4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5年3月回国,先后任中共北方区委巡视员、中共豫陕区委书记,领导了河南党的建设和工农运动。1926年调上海任中共中央秘书部主任(即秘书长),参与处理中央日常工作,并参与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的组织领导工作。 大革命失败后,他先后任中共江苏省委常委、农民部部长和宣传部部长,在严重的白色恐怖下坚持斗争。1928年6月,赴莫斯科出席共产国际第六次代表大会,后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成员、中国农民协会驻农民国际代表,并入列宁学院学习。1931年回国,任中共西北特委特派员,参与领导西北地区包括陕、甘、宁、晋、绥、新等地农民斗争,开展土地革命。后在包头因叛徒出卖不幸被捕。在近6年的铁窗生活中,他始终坚贞不屈,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崇高气节。1937年全国抗战爆发前夕,他被党组织营救出狱。同年8月到达延安,先后任中共陕甘宁边区委宣传部部长、统战部部长。1938年起任中共中央华中工作委员会、华北工作委员会秘书长,兼任八路军副参谋长。1940年起历任中央秘书长、中央党务委员会主任等职。期间,他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了许多政治、军事文章,参与研讨和制定了许多关于抗日根据地建设的政策、指示,对推动抗日根据地各项建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抗战胜利前后,他曾作为中国共产党代表之一,多次参加同国民党的谈判。1944年5月,他作为林伯渠的助手赴西安、重庆,与国民党谈判。他还协助董必武主持中共南方局的工作,11月起任中共南方局工委书记,负责主持南方局日常工作,广泛团结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共同与国民党顽固派进行斗争。1945年6月,他在中共七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同年8月,抗战胜利后,他作为中共代表,随同毛泽东、周恩来赴重庆,参加国共两党和平谈判。重庆谈判期间,他日夜操劳、呕心沥血,协助毛泽东、周恩来工作。1946年1月,他代表中共方面出席在重庆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在会上,他按照党中央要求,既坚持原则,又掌握灵活的斗争策略,在改组政府和国民大会等重大问题上,团结各民主党派,同国民党的独裁政策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1946年4月8日,王若飞携带着中共代表团就宪法、国民政府组成等问题同国民党谈判的最后方案,同秦邦宪、叶挺、邓发和黄齐生等,乘飞机离开重庆返回延安,准备向中共中央请示汇报。因天气原因,能见度很低,飞机中途迷失方向,不幸在山西省兴县黑茶山上撞山坠毁,同机13人全部遇难,王若飞时年50岁。 毛泽东为“四八”烈士题词:“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周恩来得知王若飞遇难后,悲痛地说:“失掉了他,好象失掉一种力量,失掉一种鼓励,失掉了一个帮手。”王若飞以自己的生命,实践了他“一切要为人民打算”的诺言。2009年9月14日,他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4、抗日爱国将领陈蕴瑜,男,贵州平坝人。1916年考入贵州讲武学堂第二期。1919年毕业后历任黔军排、连、营长、团副,黔军第四混成旅参谋长。1931年后任黔军第二十五军上校参谋,第三师副官长等职。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后,任陆军一○二师六○七团上校团长并率部由河南开赴上海参加了上海保卫战。1937年12月,改任一○二师三○四团上校团长,并于1938年4月,奉命开赴徐州前线作战,收复我失地苇楼。5月下旬,日军3次派兵增援,以5倍于陈团的兵力进攻苇楼,与敌血战两昼夜。弹药已耗尽,全体官兵在陈蕴瑜临危不惧地指挥下,舍生忘死,奋勇杀敌,终将敌人两次反扑打退。5月23日,当日军以坦克为前导,步兵炮兵协同发起第3次反扑时,陈蕴瑜不幸中弹,光荣殉国。 5、红军高级将领周逸群,原名周立凤,男,1896年生,贵州铜仁县人。1919年赴日本留学。曾参加反对帝国主义、北洋军阀的爱国活动。1923年回国,在上海参加创办《贵州青年》旬刊,宣传反帝反封建思想。周逸群7岁入铜仁城南小学,15岁以优异成绩考入贵阳南明学校中学部,博览群书,尤其喜爱中国历史,格外崇拜著名历史人物。他的作文《诸葛亮辅汉于蜀论》被评为全校优秀文章,刊于《南明杂志》。周逸群还以极大的爱国热情,投入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斗争,拥护贵州独立,被喻为“有抱负的青年”。1924年10月入黄埔军校第2期学习。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积极从事青年军人运动的宣传和组织工作,任“青年军人联合会”主任,领导联合会同蒋介石支持的“孙文主义学会”进行坚决斗争,先后创办了《青年军人》、《中国军人》等刊物,显示出卓越的组织和宣传才能,被称为“黄埔岛上的一颗新星”。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在国民革命军贺龙部任师、军政治部主任。1927年8月参加南昌起义,起义军南下后任第20军第3师师长,率部参加瑞金、会昌等战斗。曾介绍贺龙加入中国共产党,起义军在广州潮汕地区失利后辗转到上海。1928年1月,周逸群任中共湘西北特委书记,与贺龙赴湘西北地区开展武装斗争,途中参与领导鄂中鄂西地区年关暴动和桑植起义。3月上旬到达湘西桑植洪家关,与贺龙一起组织工农革命军,举行桑植起义。起义受挫后转往石首,重建中共鄂西特委,任书记。他统一鄂西地区党的领导和军事指挥,深入农村发动群众,组织游击队、赤卫队,在洪湖、白露湖和华容东山一带开辟了若干块游击根据地。1929年春,把江陵、监利等县游击武装整编成鄂西游击大队,后扩编为鄂西游击总队,兼任总队长,领导鄂西地区军民,运用“你来我飞,你去我归,人多则跑,人少则搞”和“分散以发动群众,集中以应付敌人”等游击战术,挫败了国民党军及地主武装的多次“清剿”。12月,主持召开鄂西地区中共第二次代表大会,制定并通过《关于鄂西党目前的政治任务与方针》、《关于军事问题》等项决议案,推动了鄂西地区革命斗争的继续发展。1930年2月,周逸群领导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6军,兼任政治委员,与军长旷继勋率部连克潜江、郝穴、调弦口等城镇。4月主持召开鄂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成立鄂西苏维埃联县政府。7月率红6军与红4军在公安县会师组成红2军团,任军团政治委员、中共前委书记,与贺龙领导创建以洪湖为中心的湘鄂西苏区。9月,调任中共湘鄂西特委代理书记兼湘鄂西苏维埃联县政府主席。在红2军团主力南征、国民党军重兵“围剿”的极端困难情况下,领导组建江左、江右军两个指挥部和独立团,与段德昌指挥部队依靠苏区人民,利用洪湖地区江湖港汊的有利地形,避强击弱,开展机动灵活的游击战,相继取得第一、第二次反“围剿”斗争的胜利,保卫了洪湖苏区,壮大了红军和地方武装力量。 1931年5月,夏曦取消湘鄂西特委,周逸群改派做兵运工作,未几,周逸群被夏曦秘密杀害。 时年35岁;时至今日,洪湖人民仍然传唱着这样一首歌谣:“洪湖水上长莲苔,莲苔年年把花开,莲花时开时又谢,烈士鲜花永不败。”表达对周逸群的无限哀思。 6、红军高级将领旷继勋,号吉臣,男,生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贵州省思南县人。少年读私塾3年。1911年,16岁时入川参加反清保路同志军。1912年投川军赖心辉部当兵,1920年升连长,1923年升营长,因受《向导》刊物影响,在自己的队伍中传播革命理论。1925年部队编入邓锡侯江防军黄隐部,任过团长、旅长等职。当他得知共产党领导的广东“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成立时,便与好友王文鼎在军营中发起成立“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四川分会”,并派人到广州找共产党接头,得到党的支持。次年由秦青川、王文鼎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国民党发动清党运动,到处搜捕、屠杀共产党人,旷继勋坚定地与敌人进行斗争,并在他的部队中隐蔽党员、清除敌特,保卫党的机关。1928年夏,刘丹五第7混成旅参加“四川同盟军”发动的川东之战,后因失利退驻罗泽洲防区。旅长刘丹五称病未归,由旷继勋代理旅长,率部从广安移李家钰防区,驻遂宁县永兴场一带。旷部驻遂后,在邓锡侯、黄隐借口整编和李家钰、罗泽洲企图吃掉其部的严峻时刻,他毅然报请省委要求批准起义,以保存革命实力。省委即派罗世文、邹进贤(朱三元)到部参与筹划。他们起草了《暴动计划书》准备好了起义的旗帜、臂章、帽徽和标语。1929年6月29日下午,旷继勋带领全旅2000余官兵在蓬溪县大石桥乡牛角沟树起“中国工农红军四川第一路军”的旗帜,宣布起义。旷继勋任总指挥,罗世文任党代表,邹进贤(朱三元)任前委书记。他们将部队编为两个师8个团,于当夜兵分南门、西门两路攻打蓬溪县城,与边防军一个骑兵团激战4小时之久,击毙守城士兵20余人,敌人于次晨向文井方向撤退。起义军攻占县城后立即没收县政府大印,烧毁征收局的粮册,释放在押犯,成立“蓬溪县苏维埃政府”,以“四川工农红军革命委员会”名义贴出布告,它是四川出现的第一个县苏维埃政府。起义后,旷部转战西充、营山、渠县、达县、梁山之间,所到之处即打土豪,分浮财,建立政权,深受工农群众欢迎。同年7月30日,抵梁山县虎城镇猫儿寨险地时,前有堵截,后有追兵,寡不敌众,起义失败。省委派人将他送往上海。党分配他参加中央特科“打狗队”,他有力地打击了叛徒、特务和青帮流氓的反动气焰,保卫了党的中央机关。1929年冬,在湖北江陵、当阳等地开展兵运工作,他策动了三连的白军起义,并将队伍开进洪湖地区参加红军,先后任红六军军长、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军长。1931年10月又在徐向前部任红25军军长兼独立师师长。1932年12月29日,红四方面军解放通江后,旷任川陕临时革命委员会主席。他为了分化瓦解敌人,建立统战关系,写了一封信给原在军阀部队里身为旅长的朋友谢德堪,想开导他们拥护红军,争取起义,被张国焘查获此信,张便以“国民党改组派”、“右派”等罪名,逮捕了旷继勋,于1933年6月秘密处死于通江县洪口场,时年39岁。1937年在延安批判张国焘的错误路线时,毛泽东指出:“旷继勋同志是好同志,被张国焘错误迫害,应作烈士待遇。”中央追认旷继勋为烈士。 7、为创建贵州地下党牺牲的贵州省工委书记林青,原名李远方,又名李肃如,男,1911年出生于贵州省毕节县。13岁到一商号当学徒,15岁时因不堪老板虐待逃到重庆,此后考入西南美术专科学校。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走上了革命道路。1931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2年,林青被英租界巡捕房逮捕。1933年出狱后返回家乡毕节,投身于抗日救亡活动中,并在斗争中发展进步青年入党。1934年1月,林青等人在毕节建立了党支部,并担任党支部书记。这是党在贵州建立的第一个支部。林青在毕节的抗日救亡活动,积极而有成效。他将进步青年组织起来,成立宣传革命的群众团体——毕节草原艺术研究社,以文艺的方式推动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林青的活动引起了反动军阀的仇视。1935年1月,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遵义,林青闻讯后立即奔赴遵义。中央地方工作部部长李维汉会见了林青。林青向李维汉汇报了贵州地下党的工作,李维汉代表中央肯定了贵州地下党的工作,并指示由林青等人组成中共贵州省工作委员会,林青任书记兼遵义县委书记。不久,贵州地下党组织通过秘密工作搞到敌人的军用地图和密电码本,交给了中央特派员潘汉年,为红军长征做出了贡献。同时,林青又将从遵义带回的红军战报秘密传阅,并利用刊物宣传红军、宣传抗日。同年7月19日,林青不幸被捕。在狱中,敌人先以高官厚禄收买他,妄图彻底破坏贵州地下党组织,被林青坚决拒绝。敌人又对他施以各种酷刑和死亡威胁,妄图撬开他的嘴。面对穷凶极恶的敌人,林青坚贞不屈,义无反顾地面对死亡。1935年9月11日敌人将林青押赴刑场。行刑前,林青高呼“打倒国民党反动派!”“中国共产党万岁!”等口号,高唱《国际歌》,大义凛然,从容面对死亡。凶残的敌人为阻止他,竟然用刺刀刺进他的口中……林青壮烈牺牲,年仅24岁。 8、肖次瞻(1905.10--1940.12),原名炳煌,又名次旃、汉吉,思南县人,男,汉族,中共党员,黔东早期中共地下党组织主要创建人。13岁考入镇远中学,后考入常德教会学校,专习英语、数学,1924年随父到武汉,就读于共产党人陈潭秋、进步青年钱介磐创办的共进中学。1925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积极投入学生运动;1926年在武汉加入中国共产党,同恽代英等一起从事革命活动,后出任中华全国邮务总工会筹备处常委。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转移到上海、湖南洪江等地,主办了《黔首周刊》、《洪江周刊》,抨击时弊。1930年初,回到思南,从事共产主义革命活动。1931年春筹办了八县联办中学,并任教务主任。经常对学生进行反帝反封建教育,介绍进步书刊给学生阅读,激发学生的革命思想。1935年3月到贵阳,从事马列著作研读,不断撰文在《新黔日报》副刊发表,并利用各种渠道寻找共产党组织。1936年受凤仪小学聘请任教务主任。1937年9月,进步青年商学礼从贵阳师范学校毕业回思南,带来中共中央文件和进步书刊,组织商学礼、肖毓雄等人学习,并搜集进步书刊办起了“凤仪图书馆”,传播革命道理,为建立中共思南地下党作好组织上和思想上的准备。1938年6月,中共贵州省工委派宁起琨来思南传达省工委承认肖次瞻党籍和建立中共思南地下党的决定,同时批准熊大瀛入党,由肖、宁、熊组成中共思南临时工作委员会,肖次瞻任书记。9月初,经省工委批准,正式建立中共思南县委员会,肖次瞻继任书记。先后吸收了新党员22人,建立了机关、思中、尧民农村小学3个中共党支部。1940年2月,肖次瞻调省工委工作,4月,任省工委秘书长兼贵阳县委书记。7月12日,中共思南地下党遭破坏,19日,肖次瞻在省立医院被捕,在敌人严刑拷打并挖去双目的情况下,仍坚贞不屈。1940年12月7日,被秘密杀害于国民党省保安处防空洞里,年仅35岁。

232 评论(12)

沅希Angela8

挺不错的挺值得你顺一顺的

196 评论(12)

karastt823

1.夏曦(1901-1936),又名隆梓,字蔓伯,又作蔓白,化名劳侠,湖南益阳镇(今湖南桃江县)人,湘鄂西革命根据地领导人之一。早年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读书。1919年,加入新民学会。曾参加湖南学生联合会领导第一师范学生“救国十人团”,开展抵制日货运动。旋与毛泽东等组织驱逐军阀张敬尧的斗争。1920年,参加湖南俄罗斯研究会,学习、研究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积极传播马列主义。同年10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秋,参加莫斯科召开的远东各国共产党、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并受到列宁的接见。1922年回国后,在湖南自修大学任教员。1922年至1923年,任湖南学联干事部主任,主编《湖南学生联合会周刊》。1924年,任中共湘区委员会(后改为湖南省委)委员。曾出席在广州召开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2.林青,原名李远方,又名李肃如。1911年出生于贵州省毕节县。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走上了革命道路。1931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2年,林青被英租界巡捕房逮捕。1933年出狱后返回家乡毕节,投身于抗日救亡活动中,并在斗争中发展进步青年入党。1934年1月,林青等人在毕节建立了党支部,并担任党支部书记。这是党在贵州建立的第一个支部。林青在毕节的抗日救亡活动,积极而有成效。他将进步青年组织起来,成立宣传革命的群众团体——毕节草原艺术研究社,以文艺的方式推动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林青的活动引起了反动军阀的仇视。

174 评论(8)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