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13

篮球手仙道彰
首页 > 职业资格证 > 碳排放经济师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felicity03

已采纳
一、碳金融市场的现状分析:  1、全球碳金融的现状。近年来,在1997年《京都议定书》框架机 制强制要求世界各发达国家限制其碳排放量的情况下。全球逐步形成了碳交易的配额市场和项目市场,并在世界各国出现了快速增长。全球碳 交易市值在2004年仪为3.77亿欧元,2005年即卜升至94亿欧元。2007 年全球碳交易市场价值更达400亿欧元,比卜年同期的220亿欧元上升了81.8%。2008年即使在美围的次贷危机引发伞球经济增长放缓的情况 下,碳交易量仍然维持了较快速度的增长.2008年伞年碳交易额达910 欧元左右。世界银行预计2012年全球碳交易额将达到1500亿美元。有 望超过石油市场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  在伞球交易中,欧盟排放交易体系一直占主导地位。2008年欧盟排放交易体系交易额为919.1亿美元,交易蜒为30.9亿吨二氧化碳当量. 分别比2007年增长87.3%、50.1%.占全球的比重分别为72.7%、 64.2%。随着G8会议中,发达国家愿与其他困家一起到2050年将全球 温窜气体排放壤至少减半.并且发达国家温摩气体排放总量届时应减少 80%以卜.承诺的兑现,而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会球二 氧化碳排放量达到306亿吨。为实现届时的减排承诺.预计未来几年之 内将是伞球碳交易市场真正蓬勃发展的开端。  纵观世界其他类犁的联合减排协议都无疾而终,《京都议定书》之 所以能保存下来并发挥作用其原因在于,《京都议定书》建立了市场手段 控制温审气体排放的“合作机制”。由于温审气体的排放是一个全球化的问题,温室气体对伞球气候的影响并不因其排放地点的不同而有大的差异。所以根据一般的经济学原理.人类的最优减排方案应该是在减排成 本最低的地点进行减排,以最小的成本实现最大的温室气体减排量。  按照这一原理,《京都议定书》引入了三个幕于市场的机制,即国际排放贸易机制(ET)、联合履行机制(JI)以及清洁发展机制(CDM)。国际排放贸易机制(ET)允许具有减排义务的发达国家之间相互转让它们剩余的排放配额;联合履行机制(JI)允许发达困家从其在有减排义务的其他发达围家 投资的节能减排项日中获得减排信用,用于抵消其减排义务;清洁发展机制(CDM)允许发达国家的投资者从其在发展中国家实施的、有利于发展中同家町持续发展的减排项目中获取“经核证的减排量”(CERs),以抵 消其减排义务。从中我们町以看出.与发展中围家相关的机制只有清洁 发展机制(CDM).而国际排放贸易机制(ET)与联合履行机制(JI)则是发达国家之间交易行为。  2、我国碳金融市场的发展现状。我国的温窜气体排放鼍仅次于美国.碳金融市场的发展潜力巨大。据排放量以及温室气体减排政策的估计.中国将在未来的CDM市场中占40%一60%的份额。我国通过参与该机制引进外资与节能减排技术,能够促进我国的环保事业的发展以及推动我围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项目业主可以通过在碳交易市场出售核证减排昔(Certified Emission Redumions,CERs)来弥补其实施碳减排所增加的成本。  清洁发展机制对国内从事清洁能源项目的企业机构来 说,多了一个融资和技术改造的途径。 2004年6月30日.由困家发改委、科技部和外交部联合发布的《清 洁发展机制项目运行管理暂行办法》在中国正式生效并于2005年10月 12日颁发《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运行管理办法》,这标志着基于CMD项目 的碳金融在我国的发展有了明确并且相对规范的政策机制支持,对我国 碳金融的发展起列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自《京都议定书》生效之日起.我 国政府和企业积极参与CDM项目。各省市地方政府各部门也纷纷参与碳金融市场的建立和交易等的活动。  二、我国碳金融市场的建立及实践: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一 直关注全球变暖和二氧化碳排放问题。目前,我围碳金融才刚刚起步,没有像国外碳交易市场那么丰富的交易产品和巨大的交易额。但我国各地区以及各领域进行了初步的尝试。 2005年6月,黑河水电与世界银行签订了10年期的《减排抵消额 购买协议》.小孤山年减排二氧化碳30万吨,10年总收益1350万美元。  世界银行为中国CDM的发展提供r一个模板。2005年10月.我围最大 的氟利昂制造公司山东省东岳化广集团与I=1本最大的钢铁公司新日铁 和菱商事合作.展开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业务。2007年8月,深圳发展银行推出二氧化碳挂钩犁人民币和美元理财产品.基础资产为欧盟第二承诺期的二氧化碳排放权期货合约价格。两款产品于2008年9月2 日到期。分别获得7.3%和14.I%的较高收益,并再次推出同类产晶。2008 -27- 万方数据 博士硕士论坛 《经济师)2012年第1期 年8月中旬,中国石油辽阳石化分公司首批吨碳指标获准交易。  这是中石油集团第一个CDM项目。2009年7月,浦发银行为陕西两个装机容量合计近7万千瓦的水电项目引进CDM开发和交易专业机构,并为项目业主争取到了具有竞争力的交易价格。2009年11月,北京环境交易所及北京国际信托投资有限公司推出“低碳财富 碳资源一号”信托计 划,参与CDM单边项目开发。目前,我国主要的碳金融市场有:  1、北京环境交易所。  北京环境交易所是经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设立 的特许经营实体。北京环境交易所是由环境保护部对外合作中心、北京 产权交易所等机构发起的公司制环境权益公开、集中交易机构。北京环 境交易所在成立之初,就宣布其主要、务将发展节能减排技术交易、碳交易指标交易以及为温室气体减排量建立信息服务平台,希望通过市场化手段解决节能减排的环保方面的问题。2009年6月18日北京环境交易所还与欧洲的BlueNext交易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届时在北京环境交易所挂牌的CDM项目将同时在BlueNext上发布,这是碳交易的中国卖 家第一次直接面向全球公开。  2、天津排放权交易所。  天津排放权交易所是全国首家综合性环境权 益交易机构,是一个利用市场化手段和金融创新方式促进节能减排的国 际化交易平台。天津排放权交易所的自愿限额交易模式就是借鉴芝加哥气候交易所而来的。2009年9月天津排放权交易所发起“企业自愿减排联合行动”,以试点符合中同国情和企业实际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 测量、报告、核实体系,减排和交易体系等。  其目的在于尽快落实国家关于发展低碳经济和开展碳交易试点的要求,探索我国丰导的碳金融市场机制,协助企业进行碳资产管理。天津排放权交易所所倡导的“企业自愿 减排联合行动”按照企业“自愿设计规则、自愿确定目标、自愿参与交易” 的原则,将招募20家具有行业代表性的大型排放类企业.与天津排放权交易所共同研究设计确定包括治理、核证、市场宗旨、涉及的排放物、基准线、抵扣、减排安排等内容的文件,形成自愿碳减排协议书。此后,愿意参与的企业签署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自愿碳减排协议书。按照协议规定承诺碳减排目标并参与排放权交易。另根据设计,交易所需的限额是增量放缓耐并非存量绝财减排。  3、其他排放权交易所。  2008年7月以来,山西吕梁节能减排项目交易中心、卜海环境能源交易所、重庆排污权交易所、昆明环境能源交易所等交易机构相继成立。这些省市所建口的交易所盯准的都足碳交易。其中,以北京环境交易所为其第二大股东的昆明环境能源交易所是北京环境交易所布局全围战略的第一步,选择在昆明建环交所的布局是想辐射东盟地区的市场。  另外,2009年下半年在东北建它的面向东亚日、韩、俄的环交所已于9月份挂牌。此外,北京环境交易所还将布局在西北建立环境交易所,从而完成全国布局战略,并延伸扩展至周边国家。

碳排放经济师

179 评论(10)

细毛1015

我个人觉得 在政策推行下应该不错 不过 这种政策经济本来就不好说 说不定转眼又大低谷了 物价飞涨 大家没空考虑低碳这种事情了....不过这种专业的问题 你应该找行业内的人咨询 百度上面都是每个人自己的看法 不用理我的 你还会出国么?

265 评论(8)

huahuaxiaoer

文 | 《 财经 》记者 徐沛宇 编辑 | 马克 从2017年开始启动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进入收尾期。 11月2日,生态环境部发布《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下称“管理办法”)和《全国碳排放权登记交易结算管理办法(试行)》(下称“结算办法”)两份征求意见稿。管理办法的征求意见时间截至2020年12月1日,结算办法的征求意见截至2020年11月11日。 两份征求意见稿披露了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基本运行规则。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管理的主体为:年度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 2.6 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及以上的企业或者其他经济组织,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交易产品为碳排放配额以及其他产品。 多位业内人士对《 财经 》记者表示,全国碳市场开始运行还有待操作细节出台和硬件设施完善。 全国碳市场初期运行将只纳入火电一个行业,交易范围仅含二氧化碳一种温室气体。 “现在努力的方向是明年实现交易,一些大型企业也是按照明年开始交易做准备的。”碳市场咨询投资机构中创碳投公司事业一部总监李丹对《 财经 》记者说。 目前看来,全国碳市场有望在明年年底之前开展实质运营。届时,新能源企业可将自己减少的碳排放出售给火电企业,帮助其实现减碳指标。在碳市场纳入的行业增多后,会有更多的类似交易行为。 按照目前的交易标准计算,风电、光伏企业可售减碳量能带来每度电1.3分—7.4分钱的收益。 此次发布的管理办法提出,重点排放单位可使用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或生态环境部另行公布的其他减排指标,抵消其不超过5%的经核查排放量。1 单位 CCER 可抵消 1 吨二氧化碳当量的排放量。用于抵消的 CCER 应来自可再生能源、碳汇、甲烷利用等领域减排项目,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重点排放单位组织边界范围外产生。 这意味着, 管理办法确认,CCER抵消机制是碳排放权交易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光伏和风电等减排项目可以将其产生的二氧化碳减排量,在全国碳市场出售,获取经济收益。 CCER的全称是Chinese Certified Emission Reduction,即中国核证减排量。 根据《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参与自愿减排的减排量需经国家主管部门在相关交易登记簿登记备案,经备案的减排量称为“核证自愿减排量”。也就是说,CCER进入碳市场交易需要审批认证。 《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于2012年6月13日发布实施,CCER项目开始审批。由于CCER交易量小、个别项目不够规范等问题,2017年3月, CCER项目的备案申请暂停受理。与此同时,当时的主管部门国家发改委表示将修订《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相关条款。 此次发布的上述征求意见稿称,对CCER的管理规定将另行出台。而《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的修订进展尚不得而知。 CCER审批重启和交易的细则仍有较多不确定性因素。国家能源集团旗下龙源碳资产公司曾启动全国第一个CCER项目开发和交易。该公司相关负责人对《 财经 》记者表示,业界恢复了对CCER交易的信心,但具体实施细则何时发布仍没有时间表,希望尽快出台。结合碳市场的需求和CCER的补充定位,预计未来获得审批的CCER项目将比较有限。 龙源碳资产公司相关负责人提供的数据显示, 全国的CCER累计签发量为4980万吨,可满足各试点碳市场抵消要求的CCER仅约1500万吨。而各试点地区的年度碳排放配额量远超这个数,例如湖北、广东等每年配额都超过2亿吨。 已经获得审批的CCER现货在未履约之前,可以在试点地区的碳市场多次交易。据资讯机构智汇光伏创始人王淑娟计算,按照目前各地CCER交易标准计算,风电、光伏项目可通过交易CCER带来每度电1.3分—7.4分钱的收益。 业内人士认为,全国碳市场CCER交易的积极性要大幅提高,有两个影响因素: 一是收紧火电企业的排放基准线,提高其采购CCER的需求;二是增加纳入碳市场的行业,增加被管控企业的数量。 2017 年 12 月发布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发电行业)》,是启动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标志。该方案明确全国碳市场运行初期只管控火力发电行业的碳排放。 目前看来,全国碳市场初期将实施灵活总量控制模式,采用基准线法分配配额,不限制纳管企业产量,也就是说不限制总的排放量。目前尚未发布全国碳市场给火电企业的排放基准值,未确定各地各企业的排放配额发放标准。 业内人士认为,主管部门对煤电机组的排放基准值肯定将逐年收紧,推动其减排的同时,也会促进对采购CCER的需求。 生态环境部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总经济师张昕认为,全国碳市场采用灵活总量是为了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碳减排的矛盾,是一项短期措施。碳交易本质是总量控制下的交易,为了强化碳交易机制减排成效,应尽快研究确定碳市场排放配额总量,优化基准线标准。 中国已有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湖北、广东、福建和深圳八省市开展碳交易试点工作。部分试点地区除了纳入火电企业外,还纳入了交通、航空等领域的企业。 全国碳市场运营后,试点地区的碳市场短期内将继续运营。区别在于,火电企业的碳排放配额交易在全国市场进行,其他行业的碳市场继续在试点地方运行。 全国碳市场将在试点地区的基础上,择机增加纳入碳市场的行业。但目前没有时间表。 2017 年 5 月,国家在江苏、四川两省进行配额分配试算的过程中,首次公布了发电、电解铝、水泥行业的配额分配方案初稿。李丹表示,“十四五”期间,其他比较成熟的高耗能工业行业,比如电解铝、水泥以及其他工业行业等有望逐步纳入。 据生态环境部披露的数据,截止到2020年8月,试点省市碳市场共覆盖钢铁、电力、水泥等20多个行业,接近3000家企业,累计成交量超过4亿吨,累计成交额超过90亿元。

221 评论(15)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