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348

画布大小
首页 > 职业资格证 > 健康管理师高血压风险等级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芬达果味十足

已采纳
1-5级,现在考的最多的是3级的。

健康管理师高血压风险等级

199 评论(15)

毓毓baby

高血压发病的危险因素如下:高纳、低钾膳食。体重超重和肥胖:BMI≥24Kg/m2者患高血压的危险是体重正常者的3—4倍,患糖尿病的危险是体重正常的2—3倍,具有两项以上危险因素的患高血压及糖尿病危险是体重正常者的3—4倍。男性腰围≥90cm,女性≥85cm者患高血压的危险为腰围低于此界限者的5倍。饮酒:每天平均饮酒>3个标准杯(1个标准杯相当于12g酒精,约合360g啤酒,或100g葡萄酒,或30g白酒),收缩压与舒张压分别平均升高5mmHg与1mmHg,且血压上升幅度随着饮酒量的增加而增大。其他危险因素(遗传、性别、年龄、工作压力、心理因素、高脂血症等)高血压分级管理:依照高血压分级标准开展相应管理。1、风险一级(1)管理对象:男性年龄<55 岁、女性年龄<65岁,高血压1级、无其他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按照危险分层属于低危的高血压患者。(2)管理要求:至少每3个月随访1次,了解血压控制情况。针对患者存在的危险因素采取非药物治疗为主的健康教育处方。当单纯非药物治疗6-12个月效果不佳时,增加药物治疗。2、风险二级(1)管理对象:高血压2级或1~2级同时有1~2个其他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按照危险分层属于中危的高血压患者。(2)管理要求:至少每2个月随访1次,了解血压控制情况。针对患者存在的危险因素采取非药物治疗为主的健康教育处方,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当单纯非药物治疗3~6个月效果不佳时,增加药物治疗,并评价药物治疗效果。3、风险三级(1)管理对象:高血压3级或合并3个以上其他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或合并靶器官损害或糖尿病或并存临床情况。按照危险分层属于高危和很高危的高血压患者。(2)管理要求:至少每个月随访1次,及时发现高血压危象,了解血压控制水平,加强规范降压治疗,强调按时服药,密切注意患者的病情发展和药物治疗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向患者提出靶器官损害的预警与评价,督促患者到医院进步治疗。以上就是关于健康管理师备考资料的分享,希望对各位考生有所帮助,想要了解更多相关内容,欢迎及时关注本平台!

307 评论(11)

lovelymandy

健康管理师一级二级三级在报名条件、报名费用、培训内容、证书类别以及薪资待遇等多个方面都有所不同。健康管理师采取全国统一鉴定的模式,目前只有三级健康管理师开放考试。考取健康管理师推荐优路教育,优路教育建设人才培养基地,服务职教行业发展,值得信赖。【点击在线咨询问题】目前健康管理师共分三个等级,开考的只有三级证书,一级和二级暂未开放。健康管理师三级(高级职业资格)、健康管理师二级(技师职业资格)、健康管理师一级(高级技师职业资格)。健康管理师是国家新增的职业,可以从事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机构、社区健康管理、健康监测、健康评估、健康维护等相关工作。想要了解更多关于健康管理师的相关信息,推荐咨询优路教育。一直以来,优路教育以“用学习创造美好人生”为企业使命,从各个层面出发夯实自身的基础。无论是师资团队的组建和打造、教学水平的磨练,还是精品课程的研发、服务体系的完善优化,优路教育将实干、创新的精神灌注于每一次进步,致力于带给学员更好的教学和服务品质。

353 评论(9)

薛苏一世

按照国家执业标准健康管理师职业登记分为:健康管理师(一级/高级技师)、健康管理师(二级/技师)、健康管理师(三级/高级)、健康管理师(四级/中级)、健康管理师(五级/初级)高级健康管理师/三级具有医药卫生专业大学专科以上学历证书。具有非医药卫生专业大学专科以上学历证书,连续从事本职业或相关职业 2 年以上;经三级健康管理师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结业证书。具备医药卫生专业中等专业以上学历证书,连续从事本职业或相关职业工作 3 年以上。经三级健康管理师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结业证书。(以上条件至少符合其中一条)

148 评论(8)

嫣雨飘零

健康管理师共设三个等级,具体如下:  分别为:助理健康管理师(国家职业资格三级)、健康管理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高级健康管理师(国家职业资格一级)。健康管理师证是职业资格证书,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发,劳动部承认,卫生部认可。健康管理师是从事个体和群体从营养和心理两方面健康的检测、分析、评估以及健康咨询、指导和危险因素干预等工作的专业人员。  如想考取此证书请在当地卫计委咨询,当地卫生计生委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负责评审、核发和管理。部分地区支持此职业技能的鉴定,部分地区还未有鉴定资质。可跨省报考证书全国通用,该证书在国家卫计委和人力资源与劳动保障部双网可查

96 评论(8)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