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163

流星又来临
首页 > 职业资格证 > 农业经济师灾荒救济理论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哈西哈西哈西

已采纳
1905年,资产阶级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中国同盟会成立之初就明确提出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纲领,并在随后的《民报》发刊词中把“平均地权”作为“民生”的主要内容。还提出了具体的目标和设想,如:“由国家核定地价,征收地租税,同时逐步向地主收买土地,进而实现土地国有”等。但令人遗憾的是,辛亥革命成功后因为社会动荡、政府腐败,孙先生“平均地权”的理想并没能实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不久,中国共产党就提出了“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取消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的主张。在1927年的“八七会议”上,中共中央更是明确提出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把解决农民土地问题作为党的最主要任务。通过领导和发动以秋收起义为代表的武装起义,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序幕。从1927年到1937年的十年土地革命中,中国共产党通过没收地主的土地,平均分配给农民耕种这一措施,极大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也为中国共产党在农村赢得了广泛的支持与拥护。而随着1937年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后,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开始由没收地主土地政策转为减租减息政策,并在1937年8月将此它写入《抗日救国十大纲领》。这是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为解决农民问题、团结社会各阶层一致抗日而在根据地内实行的土地政策。为此,中共还在1943年通过了减租减息三项原则。减租减息政策的实行,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团结了广大爱国人士,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坚实的保证。但是,中国革命的中心仍然是解决人民的生活问题,要想取得政治斗争的胜利,就必须彻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1946年,随着解放战争的全面爆发,中共中央又适时地将党的土地政策由减租减息改变为从地主手中获得土地,分配给农民、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随即在解放区开展起土地改革运动。随着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土地改革也在各解放区先后开展起来,并成为解放战争胜利的有力保障。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了尽快在全国范围内解决广大农民的土地问题,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土地改革。1952年冬,土地改革完成。农民实现了千百年来希望拥有土地的愿望,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农业生产迅速恢复,使新生的民主共和国有了最坚实的民意基础。但是,以单个农户为基本单元的小农经济模式,抗风险能力差,很难改变农业的落后面貌。从1953年起,中央开始引导各地通过先后建立“土地入股、统一经营”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和“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的高级农业合作社,提高了抵御灾荒的能力,使农业有力量得以扩大再生产。到1956年底,我国绝大多数地区建成农业生产高级合作社,土地所有权由“农民个人所有”转化为“集体所有”,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初步完成。但在这场改变社会的大变革中,由于对农村情况估计过于乐观。1958年开始的人民公社运动,却给中国的农业生产带来了一场灾难。在人民公社化过程中片面强调“以粮为纲”,把村集体所有的财产无偿划归公社所有,实行单一公社所有、统一核算;盲目强调贫富拉平,取消社员自留地,把社员自养牲畜、林木及较大的生产工具收归社有等等。这些措施严重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导致农业生产近二十年的徘徊。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为了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中共中央适时提出了实行以“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为主要内容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这一措施的实行,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发展,改善了农民生活。至此,中国的土地制度在经历了封建地主所有、农民所有、集体所有之后,最终以“集体所有、个人经营”的方式稳定了下来。我国的土地制度基本趋向成熟完善。这一制度在为广大农民提供生存保障的同时,又有效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使农村经济的腾飞拥有了强大的翅膀。.

农业经济师灾荒救济理论

285 评论(15)

角落里的镜子

1、半殖半封开始时期:太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度》在土地方面,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的原则,以户为单位,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土地私有制);在产品方面,根据“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产品分配公有制)。基本没怎么实行。2、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同盟会政治纲领(三民主义)中包含“平均地权”(民生主义)规定现有地价归原主,增涨地价归国家(卖主变为资本家,买主就是资本家,国家财政有保障)。这是资本主义的土地纲领。基本没怎么实行。3、国共十年对峙时期:革命根据地的土地革命路线规定: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意义:调动了一切反封建因素,保证了土地革命的胜利。4、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根据地的土地政策: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意义:减轻封建剥削,提高农民抗日和生产积极性;保障地主利益,有利于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5、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土地改革,按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实行耕者有田,农村人口平分。贯彻解放区土地改革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消灭封建剥削,发展农业生产。意义:使解放区一亿多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成为解放战争迅速取胜的可靠保证。

261 评论(10)

斯蕾油画

JENNYtodolist怎么做年度总结和新年目标,怎么做无纸化笔记

94 评论(14)

叶丽美11

[编辑本段]中国历史上三次土地改革及其意义 第一次是抗日战争时期(1941年),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 意义:减轻了地主的封建剥削,改善了农民的物质生活,提高了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有利于联合地主一致抗日。 第二次是人民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决定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在土地改革中,中共贯彻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的土地改革总路线。 意义:这种土地政策极大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为了保卫胜利果实,翻身农民踊跃参军,积极支援前线。农民的支持,成为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一个可靠保证。 第三次是新中国成立后巩固政权的斗争时期,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为减少阻力,孤立分化地主阶级,以利于稳定民族资产阶级,早日恢复发展农村经济,实行了经济上保存富农经济,政治上中立富农的政策. 意义:1.1952年底,全国土改基本完成,3亿多无地或少地的的农民分到了土地;2.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彻底改变了农村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3.广大农民成了土地的主人,在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4.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5.进一步巩固了工农联盟和人民民主专政;6.摧毁了美蒋反动集团的社会基础;7.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活动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190 评论(13)

小龇everything

中国古代的福利救济制度及惯例,一般说来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天灾人祸之后的特殊时间对百姓进行救济,即今日所说的救灾减害方面的制度与行政;另一方面是平常时期对人民中鳏寡孤独、老病残疾等成员进行福利救助,包括开办养济院收养老人、收养和救助孤儿、开办药局助民疗疾,设广惠仓等专项福利粮储,遣使发放救济物品和慰问贫弱孤寡等等。在本文里我只想探讨后一方面的制度惯例及行政活动。

124 评论(15)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