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8

  • 浏览数

    262

张凉凉2779
首页 > 职业资格证 > 河南王令总经济师

8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dp73754458

已采纳
回答 王莽(公元前45年-公元23年10月6日),字巨君,魏郡元城县(今河北省大名县)人。新朝开国皇帝(公元9年1月10日—23年10月6日)、政治改革家,新显王王曼第二子。2、王昭君(约公元前54年—公元前19年),名嫱,字昭君(一说昭君非表字),乳名皓月,西汉南郡秭归(今湖北省宜昌市兴山县)人,与貂蝉、西施、杨玉环并称中国古代四大美女,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落雁”。成语中「沉鱼落雁」、「画工弃市」记载她的生平典故。3、王陵出身沛县豪族,与雍齿交好,被刘邦以兄礼相待。刘邦攻陷咸阳后,他集众占据南阳,坐观楚汉之争。其母身陷项羽营中,力促王陵归汉,绝然伏剑自杀,为楚军所烹煮。王陵归顺刘邦后,封安国侯。相国曹参去世后,王陵升任右丞相,与陈平一同执政。吕后元年(前187年),迁太傅,夺取实权,辞职闭门不出。4、王诩(诸子百家之纵横家创始人):鬼谷子,王氏,名诩,一作王禅,华夏族,籍贯存争议,有多地相争,诸子百家之纵横家创始人,战国时代传奇人物。著名谋略家、纵横家的鼻祖,兵法集大成者、相传其额前四颗肉痣,成鬼宿之象。精通百家学问,因隐居在云梦山鬼谷,故自称鬼谷先生。常入山静修,深谙自然之规律,天道之奥妙。5、王翦(生卒年不详),字维张,频阳东乡(今陕西省富平县)人,战国时期秦国名将、杰出的军事家。王翦年少的时候喜欢军事,随侍秦王嬴政。率军攻破赵国都城邯郸,扫平三晋地区,攻破燕国都城蓟,又消灭楚国。王翦与其子王贲,成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开疆扩土的最大功臣。因功绩卓著,拜太师,封为武成侯。

河南王令总经济师

245 评论(8)

Megumi2046

王敬久出生于一个富裕农民家庭,青年时代就读于徐州一所私立中学。经该校校长、老同盟会员顾子扬介绍,加入国民党。1924年5月,他又在顾校长的推荐下进入黄埔军校第一期第四队学习。1925年初黄埔军校第一期步科毕业后留校任区队长。参加两次东征。1925年10月第二次东征时,任黄埔军校教导团排长,参加了围攻惠州、击败陈炯明军主力林虎部的战斗。他作战勇敢,腿部负伤,伤愈后升任少校连长。1926年北伐时,他在陈诚指挥的第三团任营长,部队到达赣州后改称国民革命军第一军二十一师六十三团,王仍任该团第三营营长,列入东路军作战序列。1927年春,东路军进军浙江在富春江两岸与孙传芳部展开决战,并参加了龙潭战役,后在桐庐战役中再次负伤。伤愈后调到顾祝同指挥的第三师,升任第九团副团长,继续北伐。在扫清徐州外围据点的作战中,该团团长指挥不力被撤职,王受命率部攻进了徐州。战后升任团长,开始受到顾祝同的重视。1927年9月,孙传芳部渡江南犯,攻占了龙潭、栖霞等地。王所在的第三师奉命协同第二十一师等部向孙部实施反击,在龙潭地区消灭了孙部主力,并乘胜北渡长江进行追击作战。1928年1月,第二次北伐开始后,率部参加攻占台儿庄、济南的作战。此后,所部奉命在蚌埠地区整训。1929年春,所在的第二师(原第九军改编)编入刘峙的第二路军,在蒋桂战争中,由蚌埠经皖西沿江北岸向桂军进攻,一举攻克武汉。同年冬,所部又参加了对唐生智、石友三部的作战。1930年,中原大战爆发。所在第二师奉命与冯玉祥部争夺陇海铁路上的田庄车站,双方战斗进入胶着状态,第二师在伤亡四个团长后,王受命一举反击成功,深得顾祝同的赞赏,战后即升任旅长。1931年底任国民政府中央警卫军第一师副师长(顾祝同任军长兼第一师师长)。淞沪抗战爆发后,警卫一师被改编为第五军八十七师(张治中任军长兼师长),王仍任副师长。2月16日,该师到达南翔增援十九路军作战,奉命担任胡家庄沿蕴藻浜北岸经曹家桥至吴淞西端之线的防务。2月20日,日军第九师团向吴淞、庙行地区猛攻。王敬久奉张命以孙元良旅增援庙行,以宋希濂旅由纪家桥渡河出击,威胁敌侧后安全。在十九路军第六十一师的配合下,将敌大部歼灭,挫败了敌人的进攻。3月1日,日军集中兵力向江湾、庙行地段进攻,宋希濂部第521团多次与敌展开白刃战,最终固守了阵地。3月3日,敌向防守娄塘地区的孙元良旅第517团进攻,该团官兵顽强抗敌坚守阵地,胜利完成阻击任务。随后第八十七师奉命撤退至白茆、新市、石牌地区,扼守第二道防线。不久,中日签定停战协定。王敬久升任该师师长,率部回南京担任卫戍任务。1933年“福建事变”发生后,率部集结于衢州,与第八十八师组成第四路军,入闽讨伐十九路军。王指挥第八十七师包围了古田,与守军激战。最终古田守军赵一肩开城请降。随后,王率部又攻下水口。至此,福建政府军的防御体系崩溃,被迫放弃福州向闽南撤退。王因功被任为福州警备司令。后参加江西剿共作战,任北路军第二纵队指挥官兼第八十七师师长,第十二绥靖区(驻福建)司令官。1935年4月授陆军少将。同年奉命率部回南京参加秋季大演习。之后,负责构筑无锡至苏州间的国防工事,历时约两年。期间参加陆军大学甲级将官班第一期学习,毕业后回原部任职。1936年春兼任江苏省高中学生集训总队总队长。同年10月授陆军中将。抗日战争爆发后,王部参加八·一三淞沪会战,协同孙元良第八十八师向日军实施反击。他以一个团部署于宝山、吴淞地区,主力防守江湾。当日军第三师团在黄浦江沿岸登陆时,他主动以一个团协同友邻实施反击。9月中旬,王率部在江湾地区顽强阻击日军向江湾地区的进攻。9月21日,他被任命为国民革命军第71军军长兼八十七师师长,重点防守沪江大学至江湾地段。11月5日,日军在杭州湾登陆后,王部于8日撤退至南京汤山镇(不再兼任第87师师长),准备参加南京保卫战。12月9日,日军向南京发起攻击。王率部在光华门、红毛山、通济门一带与日军激战,12日晚奉命由中山路、挹江门至下关渡江向北撤退。南京溃败后,王率残部至洛阳整训。因与洛阳警备司令祝绍周发生冲突,被撤职。后经顾祝同多次向蒋介石求情,才调到顾的抗日战争第三战区任第三十七军团军团长兼国民革命军第25军军长,后又升任国民革命军第三十二集团军副总司令,辖国民革命军第49军、国民革命军第88军防守浙赣线中段。1942年春,日军进攻浙赣线,王指挥国民革命军第八十六军、国民革命军第七十四军、第49军等部迎战,阵地被突破,被迫退守福建。后任国民革命军第十集团军总司令,率部参加鄂西会战,后指挥国民革命军第十八军、国民革命军第66军、国民革命军第79军参加常德会战。1945年日本投降后,王率所部第66、国民革命军第92军进占武汉地区,与抗日战争第六战区司令长官孙蔚如、副长官郭忏共同代表国民政府接受侵华日军华中区司令岗部直三郎的投降。1945年底起任重庆卫戍副总司令,1946年调任第三十二集团军(辖整编第二十八、第五十七师)总司令,积极准备由徐州地区向苏皖解放区进攻。同年9月,指挥邱清泉的国民革命军第五军、胡琏的国民革命军整编第十一师向巨野、郓城进犯,结果遭受重创。后指挥整编第七十二、第七十五、第八十五师及第五军由濮阳、濮城地区大名、馆陶方向进攻,企图在豫北王仲濂部配合下,寻找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决战,打通平汉线。12月,解放军撇下王敬久部不顾,主力直下鲁西南,使王的企图落空。1947年任第二兵团司令官,指挥所部由宁阳、兖州地区向莱芜、新泰方向进攻,成为当时国民党军队在山东战场上三个主要机动兵团之一。1947年4月,解放军佯攻泰安守敌第七十二师,计划诱王部整编第七十五、第八十五师由大汶口北援而歼灭。但王令第七十二师固守泰安而不增援。华东解放军见王部无北援征候,遂强攻泰安,歼灭整编第七十二师,俘师长杨文泉。5月,王率部向博山、张店方向进攻,协同第三兵团向新泰、蒙阴进攻。当友邻的第三兵团之整编七十四师被围时,虽蒋介石、顾祝同严令各部救援,但王仍踌躇不前。结果国民党军在孟良崮战役失利。1947年7月,刘邓大军强渡黄河,蒋命王率所部驰援鲁西南。由于其指挥无方,致使整编第三十二师、第七十师、第六十六师被歼灭,不久被蒋介石撤职。 1949年1月就任陆军总司令部第一训练处中将处长,第一编练司令部司令官。1949年7月到台湾岛,曾任三军大学教授。1964年6月20日在台南病逝。著有《五十述怀》、《抗战八年回忆》等。

332 评论(9)

chunping1988

前期:1851年1月11日始建太平天国,太平天国辛开元年(1851年)二月二十一日洪秀全在东乡称天王,同年十月二十五日在湖南永州封五王,太平天国甲寅四年四月封二王爵号 姓名 备注禾乃师赎病主左辅正军师东王 杨秀清(九千岁) 太平天国丙辰六年七月死于内讧。天王第五子洪天佑承嗣为幼东王。天京陷落后不知下落。右弼又正军师西王 萧朝贵(八千岁) 太平天国壬子二年八月战死湖南长沙。长子萧有和袭爵为幼西王。天京失陷,突围至湖熟镇牺牲。前导副军师南王 冯云山(七千岁) 太平天国壬子二年夏战死广西全州。西王二子萧有福承嗣为幼南王。天京失陷,突围至湖熟镇牺牲。后护又副军师北王 韦昌辉(六千岁) 太平天国丙辰六年冬以罪诛,爵除。左军主将翼王 石达开(五千岁) 太平天国癸开十三年(1863年)五月四于成都。时年三十三岁。燕王 秦日纲 初封顶天侯,太平天国丙辰六年冬以罪诛,爵除。顶天侯爵号一并废止。豫王 胡以晃 初封护国侯,升封为王后护国侯爵号一并废止。子胡万胜袭爵,幼豫王强千岁。侯爵和追封王(前期封侯仅十余人)表爵号 姓名 备注靖胡侯 林凤祥 太平天国癸开十三年(1863年)追封为求王(殿前夏季电察天军顶天扶朝纲求王协千岁)。太平天国乙荣五年北伐中战亡。定胡侯 李开芳 太平天国癸开十三年追封为请王(殿前春季电察天军顶天扶朝纲请王合千岁)。太平天国乙荣五年北伐中战亡。平胡侯 吉文元 太平天国癸开十三年追封为祝王(殿前秋季电察天军顶天扶朝纲祝王洽千岁)。太平天国甲寅四年战死直隶阜城。卢六 太平天国癸开十三年追封为嘏王(殿前冬季电察天军顶天扶朝纲嘏王让千岁)。1847年死于广西桂平狱中。林启容 太平天国癸开十三年追封为勤王(殿前兵部副夏僚顶天扶朝纲勤王茂千岁)。太平天国戊午八年四月战死九江。剿胡侯 朱锡琨灭胡侯 黄益芸兴国侯 陈承瑢 后改佐天侯。卫国侯 黄玉昆 后改卫天侯。镇国侯 卢贤拔 后因罪除爵而废止此爵。补天侯 李俊昌太平天国己未九年,洪仁玕到天京,未及一月便被封为干王,洪仁玕以亲贵无功骤膺王爵,众多不服,天王为此先封陈玉成为英王,后封李秀成为忠王,自后广封王,日封日乱,乃到广东旧人、本家亲戚、捐输钱粮者皆可封王。兼之安、福二王卖官鬻爵,统计有二千七百多王。而真有战功者反不得封王,以至人心离异,国势日衰!太平天国王分五等:干王洪仁玕总理朝纲为一等王;英王陈玉成、忠王李秀成、侍王李侍贤等执掌兵权为二等权;总制一方为三等王;未预兵事的为四等王;其他统为列王为五等王。后期主要王表:爵号 姓名 备注殿前吏部副天僚顶天扶朝纲英王禄千岁 陈玉成 太平天国壬戌十二(1862年)年四月被团练苗沛霖诱至寿州献于清庭,死于河南延津,时年二十六岁。殿前吏部又副天僚顶天扶朝纲忠王荣千岁 李秀成太平天国甲子十四(1864年)年六月天京城破被曾国藩杀死于南京。时年四十一岁。殿前户部正地僚顶天扶朝纲赞王耀千岁 蒙得恩 太平天国辛酉十一年病故。子蒙时雍袭爵并于干王同理朝政。殿前户部又正地僚顶天扶朝纲侍王雄千岁 李侍贤 太平天国乙好十五年正月被部将汪海洋刺死。殿前户部副地僚顶天扶朝纲辅王威千岁 杨辅清 太平天国亡后逃走澳门,清同治十三年(1874),日本侵台,杨辅清以为有机可乘,在福建谋起事被捉遇害。殿前夏季统率天军顶天扶朝纲遵王幸千岁 赖文光 后为捻军统领,打死清科尔沁博多勒噶台亲王僧格林沁。1967年11月被俘死于杨州。殿前冬季统率天军顶天扶朝纲堵王花千岁 黄文金 太平天国甲子十四(1864年)年七月奉幼天王令,往湖北会扶王,道经宁国病故。洪氏诸王表:爵号 姓名 备注光王 洪秀全第三子。明王 洪秀全第四子。太平天国甲寅四年九月出生。钦定文卫正总裁精忠军师干王福千岁 洪仁玕 太平天国甲子十四年十月死于江西南昌。殿前京内又正总鉴顶天扶朝纲信王显千岁 洪仁发 天王大哥,初封安王太平天国甲子十四年六月战死南京。殿前京内副总鉴御林兵马哥顶天扶朝纲勇王伦千岁 洪仁达 天王二哥,初封福王太平天国甲子十四年六月死于南京。恤王洪仁政、巨王洪和元、崇王洪利元、元王洪科元、长王洪瑞元、见王洪现元、唐王洪瑭元、同王洪侗元、次王洪锦元、定王洪钰元、汉王洪才元、对王洪春元、玕王洪绍元、琅王洪魁元、瑛王洪春魁

241 评论(10)

雯浩天使

王姓现在已经是成为了中国第一大姓,人口已经是快要一亿了,占了总人口的8%左右,王姓也是一个古老的姓氏,源自姬姓。在历史上王姓一直都是大姓,所以出现的名人几率也比较大,当然王姓在历史上确实出现了太多的名人了。鬼谷子:姓王名诩,可能很多说王诩不认识,但是一说到鬼谷子,估计就没有人不知道的,这个是一个在战国时代非常厉害的人,是他一个人操纵着整个战国的局势,因为他的弟子实在是太多了而且太出名了,庞涓,孙膑,苏秦,张仪,商鞅,据说甚至战国末期的李斯,毛遂自荐相信大家都听过,毛遂据说也是鬼谷子的徒弟。可以看到鬼谷子的徒弟好像贯穿了整个战国,也左右了整个战国的走势。一个被神话的历史人物。王莽:一个被成为是从现代穿越过去的人,开创了新朝,但是国祚很短,王姓在历史上比较出名的皇帝也就是他了。王安石:被誉为十一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改革家,也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1069年任参知政事始,推出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和募役法等政治变法对宋初社会经济具有深刻影响。王羲之:著名的书法家,现在一说到书法估计很多人一想到的就是王羲之了,被称为书圣,东晋时期的。《兰亭序》也被称为是天下第一行书,还有王献之,这两人合成二王。王国维:中国近代历史上算是王姓中比较出名的一个人了,这个人是一个相当厉害的人物,在教育,文学,哲学,美学,史学,古文学,戏曲等等各个领域都可以说是大师。王守仁:王守仁大家听过吗?但是说王阳明估计很多人都知道了,可以说是中国心学的创始人了。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

86 评论(13)

零摄氏度的空气

王姓历史名人 在我国历史上,王姓杰出人物不但领域广泛,而且人数繁多。最早的名人要数战国时“鬼谷先生”王诩;秦朝时有大将王剪,汉朝时有文学家王褒、权臣王凤、名臣王允、思想家王充,晋朝时有丞相王导、书法家王羲之及王献之,唐代有文学家王维、王勃、王昌龄,宋朝有政治家王安石,元朝有剧作家王实甫、书画家王蒙、农学家王桢,明朝时有文学家王世贞、哲学家王守仁,清代有思想家王夫之、书画家王原祁、学问家王鸣盛等。近代有中共早期创始人之一王尽美,革命家王若飞,国学大师王国维,国民党将领王陵基等。现代有革命家王稼祥、王震,科学家王淦昌,教育家王大牛,美国电脑大王王安,著名富豪王永庆等。 历史名人 王姓历史久远,加之支系众多,世族繁盛,代代名人层出不穷。如战国时期授苏秦、张仪纵横术的“鬼谷先生”王诩。为秦始皇平定赵、燕、蓟、荆诸地的名将王翦。西汉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王昭君,东汉时诛杀董卓的王允,唯物主义哲学家王充,还有创立新莽王朝的王莽。晋朝时,王氏之盛达到巅峰状态,西晋有大将王恺,太尉王衍;东晋的王导接连做了元帝、明帝、成帝三代的丞相,还有琅邪的王羲之、王献之、王微之父子的书法千古留名。唐代,有著《滕王阁序》的“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大诗人王维、王昌龄,以及名士王通等。北宋有“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名臣王安石。金朝的名道王重阳是全真教的创立者。元曲的代表作家王实甫,所著《西厢记》堪称经典,还有著名的画家和诗人王冕,工画墨梅,亦擅竹石,能刻印。明朝有文学家王世贞,哲学家和教育家王守仁,散曲家王磐、王慎中,还有明、清之际的大思想家,著<日知论>的王夫之。清代有画家王鉴,思想家王源等,清末有大文学家王国维,所著有《人间词话》等,尤致力甲骨文、金文、汉晋简牍的考释。 姓氏来源 王姓是占我国人口最多的三大姓之一,其姓源十分复杂。据《通志·氏族略》载:在京兆、河间一带的王氏族人,据说是周文王的第十五个儿子毕公高的后代,因此这一支系乃是出自于姬姓;在北海(今山东境内)、陈留(今河南开封附近)一带的王姓则传说是帝舜的后代,这一支系出自于妫姓之王;而在汲都郡(今河南新乡一带)的王姓,则称自己是王子比干之后,出自于子姓;以上三支都与“王”的本身含义有关。还有一些是少数民族王朝的后代,以其祖先是王者而姓王。如河南的王姓,出自于可频氏;在冯翊一带的,原来是钳耳族的后代;山东营州王姓,来自高丽国;安东王姓一族,本阿史布。《广韵》中把王姓望族归纳为21处:太原(今山西)、琅邪(山东)、陈留(河南)、东海(山东)、高平(甘肃)、京兆(西安)、天水(甘肃)、东平(山东)新蔡(档南)、新野(河南)、山阳(山东)、中山(河北)、章武(河北)、东菜(山东)、河东(山西)、金城(江苏)。其中太原、琅邪王氏尤为著名。正因为王姓的起源相当久远,在历史的变迁中形成了众多的源头。除了源自王室之外,还有不少人是赐姓王氏或冒姓王氏的,如燕王丹之玄孙嘉,献符命于王莽,赐姓王氏;如隋末地方割据者王世充本西域胡支氏,冒姓王;南朝梁将领王僧辩本乌丸氏,属鲜卑族,被完颜氏金朝封为王,故易名王罕。不仅华夏族的王室之后不少是以王为姓,许多少数民族的部落首领、执政者的后代也有以王为姓的,其意与上述出自姬姓、妫姓、子姓的王氏大致相同。因此就形成了“王”姓源头众多,分布广泛,人丁蕃盛的局面。王氏的众多分支中数来仍以源自周文王姬姓子孙的那一支名气最大。这一支王姓源自原来的周朝,也即今天的甘肃、陕西西安一带,其后来的主要分封之地在今山东省境。根据考证,晋朝中兴名臣王导就是这支王氏在山东繁衍的子孙,其子孙世代簪缨,使王氏成为一时望族。 东晋的王羲之,“书圣”,其行书“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所书的《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王维,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东坡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崇信佛教,世人称其为“诗佛”。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王夫之,著有《读通鉴论》,批判君主专制制度。王守仁,世称阳明先生,明朝理学家,有“阳明心学”。 东晋的王羲之,“书圣”,其行书“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所书的《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王维,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东坡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崇信佛教,世人称其为“诗佛”。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王夫之,著有《读通鉴论》,批判君主专制制度。王守仁,世称阳明先生,明朝理学家,有“阳明心学”。 东晋的王羲之,“书圣”,其行书“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所书的《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王维,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东坡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崇信佛教,世人称其为“诗佛”。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王夫之,著有《读通鉴论》,批判君主专制制度。王守仁,世称阳明先生,明朝理学家,有“阳明心学”。

291 评论(8)

百叶书店

秦始皇继承了5代先辈的遗志,经过南征北伐后,统一了纷乱的战国时代。而六国之中,他最后灭亡的国家是齐国,可能有许多读者人认为不应该是楚国吗?其实灭楚国是最难啃的一个国家而已,按照顺序应该是韩、赵、魏、楚、燕、齐到了公元前221年,六国全部被灭。能够看出秦始皇的灭六国的大战略,执行的还是远交近攻的做法,不过在灭六国的战斗中,秦始皇面对最大的对手,只有两位,一位就是赵国,一位就是楚国,其他如魏国,燕国,韩国,等都只是稍微抵抗了一下就归顺和投降了,而赵国和楚国的抵抗,然秦始皇统一的步伐慢下来很多。而春秋战国时期的强国齐国,面对秦始皇的讨伐六国,一直是不吭声一不帮忙,就是做壁上观,是战国末年最大的吃瓜群众,而且就算是赵国,魏国,楚国的求援,他也没打算去帮忙,他秉承着就是不得罪秦国,不参与六国争霸的战略。为啥齐国会有如此奇葩的行为呢,难道他不怕自己也被灭吗?其实这是齐国受到燕国打击后,悟出来的一个生存道理,本来齐国在战国时代也是满风光的,特别是在孙膑大败了魏国以后,齐国一度是战国时代的强国之一,而到了苏秦挂了六国的相印,齐国更是威风的不得了,并且好几次联合诸侯,打秦国,打楚国,打燕国,反正谁他都去敲打一下,可是问题是这样的做法,变成了没有朋友,到了他虚弱的时候,就会出现危机,加上战国时代的战争,根本没什么仁义的说法,大家的目的就是为了地盘和人口,而齐国在参与燕国的王位之争中犯下了一个错误,埋下了一个隐患,导致齐国后来被五国联军讨伐,一直打到齐国只剩下两个重镇,其他的城池都变成了燕国的领土,这就是历史上知名的乐毅伐齐,虽然齐国后来在田单的火牛计中复国,但是自此以后,齐国懂得了什么叫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也有一种说法,但是是齐国国君受到了大臣后胜的蛊惑,导致对秦国的种种行为袖手旁观,但是怎么说都好,齐国做了几十年吃瓜群众是真的,这也让秦国轻易的吞并了其他五国,豪无后顾之忧,特别是用举国的兵力六十万人南征楚国,如果当时齐国能出兵偷袭,那么秦国要统一六国,估计也要一段时间。可等秦国灭了楚国和燕国以后,齐国的国君才反应过来的时候,为时晚矣,小朋友们一个一个都不在了,自己拳头不够秦始皇大,但是手头上也有40万的齐军,他就想和秦国抵抗一下,尝试一下翻盘,可是安居乐业了几十年的齐国,忘记了燕国的秦军,被秦始皇的骑兵来个大迂回突袭,到了齐国的眼皮底下,齐王建无奈见大势已去,只好开门投降,强大一时的齐国,就怎么糊里糊涂的就灭亡了。齐国投降以后,秦始皇完成了先辈的统一大业,成为了封建王朝的开端,到了清末封建王朝延续了数千年的时光。

116 评论(15)

左家庄与特8

243 评论(8)

caroline2900

资料里讲他的

102 评论(14)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