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354

d1329256550
首页 > 职业资格证 > 中级经济师对比初级会计师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青柠果茶

已采纳
1、职称考试级别不同:经济师是考取经济专业技术资格并取得证书的人员,考试分为两个级别,分别是经济专业初级资格、经济专业中级资格。会计师是考取会计专业技术资格并取得证书的人员,考试分为三个级别,分别是初级会计职称、中级会计职称、高级会计职称。2、考试方向不同:会计师的考试主要是进行会计实务以及经济法方面的知识,经济法方面倾向于会计的法律制度,会计实务倾向于对应业务会计分录的编制。经济师的考试主要是侧重于宏观经济以及微观经济定义的阐释以及相关财务指标的计算。3、就业方向不同:会计师主要侧重于企业财务、审计、税务方面以及其他金融机构等会计类职位的就业。经济师主要侧重于企业金融、工商管理等经济类职位的就业。经济师指的是经济专业技术资格,经济专业技术资格实行全国统一考试制度,由全国统一组织、统一大纲、统一试题、统一评分标准。会计师指具有一定会计专业水平,经考核取得证书、可以接受当事人委托,承办有关审计、会计、咨询、税务等方面业务的会计人员。参考资料:经济师和会计师有什么区别?

中级经济师对比初级会计师

301 评论(14)

雁归来无痕

亲肯定是中级会计师简单些,我是大专学历只考过了中级会计师,那个经济师参加了几次没过,准备放弃了。太难了。

215 评论(11)

温江成都银行

经济师相比会计师更简单,如果会计师难度为5颗星的话,经济师难度最多3颗星。经济师考试2科目,基本都是客观题,学习不需要很深入,头脑中有概念,懂了即可。会计师考试3科目,业务分录和计算分占比大,学习不深入,不下功夫很难考过。我考经济师时,2本教材看懂,记忆一下重点,考前过一遍经典例题,考了110和112的分数,(合格线84分),考会计师时,3本教材,3本习题集,课件看一遍,习题刷N遍,考完最低62分,最高70分(合格线60分)。备考付出的精力不是一个级别的。

353 评论(13)

清香薄荷amy

一、考试范围中级会计师,考试科目包括《财务管理》、《经济法》和《中级会计实务》。《财务管理》侧重企业的各项财务活动;《经济法》偏于法律知识;《中级会计实务》侧重会计方面知识。所学内容更具体,更微观,详尽到“点”。中级经济师考试科目包括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及专业知识与实务,更侧重于宏观经济,侧重国家经济发展大局,是对“面”的拓展,信息量更大。当然用小城续 经济师考试通 结合思维导图、考点总结、历年真题 考试会轻松很多二、考试难易在考中级会计师的过程中,想必考生一定形成了一套完善、有效的学习方法,学习是一个相通的过程,在难易程度上,中级经济师要比中级会计师简单,而且备考时间短,中级经济师相比较会计师难度偏小,因此通过率也相对来说高一些。三、薪资待遇按照规定,经济师待遇由岗位津贴、书报费、交通费等构成,用人单位统一发放。在一些单位,中级经济师可享受科级干部的待遇、高级经济师甚至可以享受副处级干部的待遇。即使达到退休年龄退休时,还可按照退休时工资标准,增发一定的退休金。考取经济师还有一些优势,部分城市定居可享受积分落户加分、银行从业免考等。当然不同省份都会有一定的差异,具体薪酬待遇还是要以当地的政策及单位福利为准。

255 评论(14)

一叶扁舟85

相比较来看,中级经济师职称考试的难度更低一下。免费领取》》》最新经济师备考资料,助你一年过2科!中级经济师考试科目中的经济基础侧重在于经济学方面的知识,宏观微观的经济。因为涉及的专业知识并不是特别深,基本上都是通俗易懂的,即使没有太多的专业知识的人也可以通过考试。中级会计师主要考财务管理、会计实务和经济法,经济法偏于法律。并且需要有丰富的会计方面知识,考试难度相对较大。优质体验课开始报名了!详情直接戳》》》经济师限时特惠课程以上就是与【中级职称经济师与会计师哪个更简单?】相关的全部内容,想要了解更多经济师考试资讯,欢迎大家前往高顿教育经济师频道。

280 评论(10)

好意萊傳媒

总体来说,考经济师比较容易,因为涉及的专业知识不是很深奥,大都通俗易懂,没有太多的专业知识的人也可以通过考试,会计师就不一样了,需要有一定的会计基础,而且题目也比较难。初级会计职称与经济师br>会计师,主要考会计实务和经济法,经济法偏于法律。并且需要有丰富的会计方面知识。经济师考的是经济基础和其他一些经济类的专业共有15个,人选一个适合自己的就可以了,经济基础侧重在于经济学方面的知识,宏观微观的经济。关于初级会计职称与经济师的更多信息,建议到箐鹏箐鹏会计了解一下。教育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对学习路径和大数据诊断,推动了教、学、练、辅导全环节的线上化。内容方面,箐鹏教育不断提升新型消费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与质量,在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的匹配度、教学效果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性、教学成效与就业扶助的实现率三方面持续增强。

186 评论(8)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