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精灵
王颖880804
《禅说庄子:人间世·养生主·应帝王》(冯学成)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资源链接:链接: 提取码: avvb书名:禅说庄子:人间世·养生主·应帝王作者:冯学成豆瓣评分:8.0出版社:东方出版社出版年份:2013-9-1页数:190内容简介:《人间世》《养生主》《应帝王》都是《庄子·内篇》中篇章,都是最精要的文章。作者简介:冯学成,1949年出生于四川成都,1969年在四川江油当知青期间,认识并师从于著名禅师、一代武术家海灯法师(虚云禅师所传之沩仰宗法脉传人)。经海灯法师举荐,往参本光法师。本光法师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出家后曾为太虚大师侍者,并在汉藏教理院、金陵大学担任教职,于儒、释、道三家均有深湛的造诣,尤精于易学、华严、唯识与禅宗。先生于本光法师处殷勤参叩数年,遍览经教,深入禅观,涵蕴渐深,得其真传,从此意气风发,自在出入于儒学之正大、佛学之精微和道学之幽玄间。文革后期,先生以“现行反革命”之莫须有的罪名,含冤入狱,并于康定新都桥监狱服刑八年。在雪域高原服刑期间,先生虽备受艰辛,历尽磨难,九死一生,然矢志不改初衷,借逆境而修心,于苦难中炼禅;忍常人所不能忍,行常人所难行;以苦海为道场,转大火聚为清凉门。经过此番艰苦历炼,先生获得了弥足珍贵的内证经验,为日后精思中外古今之变,咀嚼诸方百家之言,逐渐形成个人特有的气象与见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83年,先生平反后复归成都,继续就学于蜀中禅门大德贾题韬居士、杨光岱居士、李绪恢居士等,并在乐至报国寺极具传奇色彩的禅门尊宿离欲上人处全力参叩,得其心髓,使向来所修所证,渐趋圆融。在此期间,先生参与了《四川省佛教志》的编修工作,以先生为主,与赵立明、杜大威等共同编著了《巴蜀禅灯录》。《巴蜀禅灯录》继清代丈雪通醉禅师所编之《锦江禅灯》,成为禅宗史上又一部恢宏的地方禅师言行录。此书重新梳理和充实了巴蜀禅宗的历史源流,弥补了《锦江禅灯》的局限和偏见,尤其补充了宋元之间向日本国传播禅学、使日本禅文化继唐朝之后再次达到高潮的禅门领袖无准师范、兰溪道隆等杰出人物的行状语录,釐清了巴蜀禅学与日本禅文化之间的承继关系,使该书有“青胜于兰”之誉,成为目前中国禅学典籍中惟一一部最全面、最丰富、最成系统的地方性禅宗史料长编。其中,由先生执笔的长篇导言《四川禅宗史概述》,为公认的“有质量、有见地的学术之作”(龙晦教授语,见贾题韬所作之《巴蜀禅灯录》序言),对源远流长且浩繁驳杂的巴蜀禅宗历史,起到一目了然、提纲挈领的作用。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先生先后受遍能老和尚、佛源老和尚及净慧大和尚之请,往来于四川、广东、河北三省佛学院,为广大僧尼讲授《中国佛教史》及禅宗典籍。在教学期间,为了救世救心,先生笔耕不缀,先后以其深厚的学养,结合现实人心问题,写出了《环境忧思录》、《生活中的大圆满法》、《棒喝截流》、《心灵锁钥》、《明月藏鹭——千首禅诗品析》等10余部著作,从宏大的佛教思想文化体系到具体的个人禅修见地功行,无不娓娓道来,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2000年以后,先生更以《云门宗史话》和《赵州禅师语录壁观》这两部巨著的问世,体现出其独步于禅海之识见。《云门宗史话》为一部浩瀚详尽的禅宗专宗之史,除一般宗史通常的史料梳理和评述之外,本书更从笔法到内容,把云门祖师“涵盖乾坤、截断众流、随波逐浪”之三句纲宗发挥得淋漓尽致,使之不仅仅成为一部优秀的禅宗学术著作,更成为一把使禅修学人籍教悟宗、透关入局的难得的钥匙。同时,该书历陈云门宗在北宋迅速勃兴为全国第一大佛教宗派,而到南宋又迅速衰落、乃至绝传的因果得失,其分析之详透,见地之灼然,读后不禁使人心为之怦恸。该书更重要的现实意义,则是通过对云门宗兴衰得失的分析,给目前中国佛教所面临的复杂境况敲响了一记警钟。佛教界人士若能够以史为鉴,则可从该书中得到极为宝贵的经验和教训。《赵州禅师语录壁观》与前者迥异,是一部《碧岩录》式的“绕道说禅”之书。先生通过对赵州禅师五百余条语录的评唱解说,对赵州禅法之神髓妙意和盘托出,可谓是妙手拈花,称性极谈。这部书得到了佛教界的高度评价,为当代云门宗硕德佛源老和尚所激赏,称此书是先生最好的一部著作,也是近年来有关禅宗著述中最好的一部。更有学者评价说,《赵州禅师语录壁观》的出版,是禅宗史上和赵州禅师研究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对赵州丛谂老和尚语录的整理和阐扬。在云门寺参访和教学期间,先生渊博的学识和精深的禅宗见地功行,深得全寺僧众的称赞,更为佛源老和尚所推重,被誉为“当代维摩居士”,并亲书“学佛超然人我外,成名不住有无中”一联,以赠先生。其后,先生以其“深厚的修养,卓越的禅宗功底”(佛源和尚语,见《云门宗史话》序言一),得蒙佛源老和尚印可,成为自云门偃祖开宗以来的第十四代云门宗法脉传承人、自虚云老和尚续兴云门宗以来的第三代法脉传承人,且是居士中唯一的得法传人。近年来,先生有感于国学之凋敝,世风道德之日下,于2003年创办儒商书院,开始面向社会传播传统文化。2004年初,先生创办了全国首家以弘扬国学为已任的私人书院——龙江书院,从此开始系统讲授传统文化经典。两年多以来,先生陆续开讲了《通书》、《菜根谭》、《大学》、《中庸》、《易经》、《老子》、《六祖坛经》、《庄子》等课程;2006年初,先生更是面向社会,逐条宣讲《论语》,从头到尾,已历时九个月,预计10月内将全部结束,为国内所仅有。自书院开办以来,四方前来从学者日众,受到了国内各界及海外人士的广泛关注,影响极大,开当今民间人士致力于以儒、释、道为核心的传统文化教育之一代风气。
浅葱de琴
现在我们有很多人知道养生,为了身体的健康我们会去锻炼身体,注意饮食,如果身体出现问题我们会去医院治疗,治疗会花很多的钱,而且很多疾病是治标不治本的。 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个方便而又省钱的养生途径 —— “修养自己的道德”。 《易经》上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话也是清华大学的校训。很多人都对这句话有误解,觉得我们应该勉励自己,自强不息。实际上这句话的意思是: 天道的运行是最健康的,君子遵循天道,就会自然强壮,生生不息。 人生于天地之间,就应该顺天而行。 “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还有一句对应的话,叫“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君子应该修养自己的道德,这才是真正的顺天而行。 从人类的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王朝末世,或者在社会道德普遍低下的时候,就会出现瘟疫或天灾等现象。而人修养道德,就会避灾祸降临到自己的身上。 讲一个故事 宋朝缙云还是平民时,元旦那天起得早,出门就遇见大鬼好几批,形象很狰狞。 缙云喝叱他们,并问他们去干什么? 他们回答说:“我们都是疫鬼,年初要到人间去散布瘟疫。” 缙云问:“我家也有吗?” 鬼说: “没有。” 缙云问:“我家为什么能例外呢?” 鬼说: “你家三代人都积德,看见别人有恶劣的事就制止,看见别人有善良之举就表彰。你家子孙都要光显门庭,我们哪里敢到你家来呢?” 说完就不见了。那一年瘟疫流行,所有的人家都被传染了,只有缙云一家安然无恙。 如果人重视道德修养,不仅仅对于自己有好处,也会让自己的亲人受益。 还有一个故事也谈到了这个问题 顺治甲午年三月,在晋陵这个地方住着一个人叫做顾成。他的儿媳妇叫做钱氏。 一次就在钱氏返回邻村娘家的时候,顾成所在的村里发生了瘟疫,到处都有传染的情形,就连亲戚都不敢路过、不敢探访。不幸的是,顾成夫妇也得了这种瘟疫。 不久,几个儿子和媳妇等八人,也都陆续染病,整日卧病在床,奄奄一息。钱氏得知公婆等人患瘟疫的消息后,急忙要赶回夫家照顾他们,可是钱氏的双亲为了她的安全,极力的劝阻,希望她不要回去。 钱氏说: “丈夫当时娶我进门,不就是为了能孝养年老的公婆吗?现在发生这样的事情,我岂能置公婆于死而不顾呢?如果我明知他们病危而竟忍心不回去,那我跟禽兽又有何差异呢?我一定要回去照顾他们,就算死也没什么可遗憾的。” 于是她便赶回去了。 刚到家,就听到有鬼的说话声,说: “众神都护着这个孝妇钱氏来了,我们速速回避吧!” 没多久,顾成一家人果然都痊愈了。 现代社会人的道德观念在不断的发生变化,许多传统的价值观被丢弃了,甚至在社会变迁中,人们已经不太看得懂过去古人整理的先知和觉者的思想言论与观念。 再来说个千金良方的传说一位皇家御厨告老还乡后,富贵在身,名望在上。终日闲来无事,闲情难耐,于是雇了一伙机灵能干的人,开了个酒馆。因为都是乡里乡亲的,酒馆渐渐成了大家消遣叙旧的地方。有事无事到酒馆坐坐,请客会友,热闹非常。 后来小镇隶属的县府一带,闹了很大的瘟疫,距京城也只有百里之遥。朝廷特派医组专员下来医治,但很长时间也找不出病源,用了很多药都不对症。疫情越闹越大,眼看百姓一个个接连死去,人人都心惊胆颤,恐慌不已。即使再富裕的人,有钱也买不到药,因为根本不知道什么药可以治。 这下可难坏了宫廷上下的各级官员,吓坏了宫廷内外的达官显贵。世间没有什么事情比生命更重要,荣华富贵,功名利禄,刹时一文不值,能保命才是关键。可人们看着刚才还好好的人,一回头就已倒地身亡,惊恐麻木间,皆叹人生无常,如幻如梦。 老御厨看到这情景,早早关了酒馆,断绝与外界联系,整日躲进豪宅。尽管宅子被他死死的封着,但病魔还是隔着铜墙铁壁伸向了御厨,他开始体力不支,时常抽搐,头晕目眩,便血呕吐。御厨觉得自己时日不多,登上自家高楼,看着城区内外,远近民舍。 昔日繁华热闹的街面,早已冷冷清清。那些无家可归的人,又身负沉疴,没走几步便断绝了性命,横七竖八的躯体陈列在大街上。 御厨看着这悲惨的状况,陡然悲从中来,垂泪叹息着:唉,功名何在呀?想我一代御厨,名满天下,却也难抵疫情。福祸旦夕,谁人可保? 御厨想了想, 反正自己也是快要死的人了,守些金银和满仓衣物食粮又有何用?还不如舍给那些孤苦贫家,让他们吃的饱饱的,好好的穿上遮体的衣服,也不枉他们来人世一场。让不幸染病的他们可以体面的去见祖先。还是都舍了吧。 人能动真念时,真是太珍贵了。 这时,御厨对疫情的恐惧和胆怯消失了。一股浩然正气充满内心,感觉身体也有了气力。随即他做了决定:敞开酒馆大门,吩咐那些胆大的人,每天熬粥煮汤施舍穷人,又吩咐佣人,把储备的衣物取出,送给那些衣不遮体的人。对于那些寒湿露骨的躯体,也派人整理好给予安葬。 很多富甲人家,看御厨这样一做,也纷纷效仿。反正都是一死,还不如死的有价值,有意义一些。大家对疫情的怕逐渐消失了。冷清的街面,也逐渐变得有生气了。 后来,大街小巷充满了人情味儿,人们互相关心,互相安抚,满城尽是温文细语,打斗的没有了,闹霸的绝迹了,连娼妓都自重了。一个月后,御厨惊奇的发现,他的身体渐渐康复了,气色回复了先前的红润。一天,御厨在睡梦中,看到有道人骑着仙鹤向他飞来,飞到他身边时,唱偈到: “ 大德善化千金方, 济世岂用草药汤? 天外玄功金丹做, 观汝德至救疟殃。 快接仙丹吧!” 梦中,御厨双手一接,便猛然醒来。豁然看到,手中真有一盒仙丹,御厨不禁欢喜万分,对着道人飞来的方向,一拜再拜。第二天,御厨按照丹盒内的帖方,把部分丹药在几口大锅中化开,一一送给方圆内外的病人,效果真是神奇,病人瞬间便都康复了。 御厨又亲自把丹药送到京城皇宫,肆虐了几个月的疫情,在御厨的善行中彻底解决了。皇上闻之仙丹的来历后,沐浴更衣,独处静室,忏悔思过,随后聚精会神,带着虔诚和敬意写下了几个大字:“千金良方——德”,永远地留在了历史中。 唐代著名的医药学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写道:“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年”。“道德日全,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寿而自延。此养生之大旨也”。 孙思邈的意思是说: 如果人的道德不好,就是吃仙丹妙药,也不能延年益寿。如果道德高尚完美,不用祈祷,就多福多寿,这才是养生的要旨。 我们要修养自己的道德,遇到矛盾不要向外看,而是找自己的问题,改掉自己不正确的观念,减少自己的私心,多为他人着 想,心胸就会越来越开阔,对于身体健康也是大有好处的。 真正的养生之道,在于重德行善,往小了说,重德行善可以达到身体的健康,延年益寿。往大了说,它会使生命的境界提高,会使生命的本质升华。 所以说,真正的养生,是修养人的道德。 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优质职业资格证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