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8

  • 浏览数

    142

做老婆饼的人
首页 > 职业资格证 > 经济师郦道元吗

8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berber1215

已采纳
郦道元  郦道元(约466—527),生活于南北朝北魏时期,出生在河北省涿县一个官宦世家,少年时代就喜爱游览。后来他做了官,就到各地游历,每到一地除参观名胜古迹外,还用心勘察水流地势,了解沿岸地理、地貌、土壤、气候,人民的生产生活,地域的变迁等。他发现古代的地理书——《水经》,虽然对大小河流的来龙去脉缺乏准确记载,但由于时代更替,城邑兴衰,有些河流改道,名称也变了,但书上却未加以补充和说明。郦道元于是亲自给《水经》作注。  为了写《水经注》,他阅读有关书籍达400多种,查阅了所有地图,研究了大量文物资料,还亲自到实地考察,核实书上的记载。《水经》原来记载的大小河流有137条,1万多字,经过郦道元注释以后,大小河流增加到1252条,共30多万字,比原著增加20倍。书中记述了各条河流的发源与流向,各流域的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状况,以及火山、温泉、水利工程等。这部书文字优美生动,也可以说是一部文学著作。由于《水经注》在中国科学文化发展史上的巨大价值,历代许多学者专门对它进行研究,形成一门“郦学”。  郦道元,字善长,初袭爵永宁侯,例降为伯。御史中尉李彪以道元执法清刻,自太傅掾引为书侍御史。彪为仆射李冲所奏,道元以属官坐免。景明中,为冀州镇东府长史。刺史于劲,顺皇后父也。西讨关中,亦不至州,道元行事三年。为政严酷,吏人畏之,奸盗逃于他境。后试守鲁阳郡,道元表立黉序,崇劝学教。诏曰:“鲁阳本以蛮人,不立大学。今可听之,以成良守文翁之化。”道元在郡,山蛮伏其威名,不敢为寇。延昌中,为东荆州刺史,威猛为政,如在冀州。蛮人指阙讼其刻峻,请前刺史寇祖礼。及以遣戍兵七十人送道元还京,二人并坐免官。  后为河南尹。明帝以沃野、怀朔、薄骨律、武川、抚冥、柔玄、怀荒、御夷诸镇并改为州,其郡、县、戍名,令准古城邑。诏道元持节兼黄门侍郎,驰驿与大都督李崇筹宜置立,裁减去留。会诸镇叛,不果而还。  孝昌初,梁遣将攻扬州,刺史元法僧又于彭城反叛。诏道元持节,兼侍中、摄行台尚书,节度诸军,依仆射李平故事。梁军至涡阳,败退。道元追讨,多有斩获。  后除御史中尉。道元素有严猛之称,权豪始颇惮之。而不能有所纠正,声望更损。司州牧、汝南王悦嬖近左右丘念,常与卧起。及选州官,多由于念。念常匿悦第,时还其家,道元密访知,收念付狱。悦启灵太后,请全念身,有敕赦之。道元遂尽其命,因以劾悦。  时雍州刺史萧宝反状稍露,侍中、城阳王徽素忌道元,因讽朝廷,遣为关右大使。宝虑道元图己,遣其行台郎中郭子帙围道元于阴盘驿亭。亭在冈上,常食冈下之井。既被围,穿井十余丈不得水。水尽力屈,贼遂逾墙而入。道元与其弟道(阙)二子俱被害。道元目叱贼,厉声而死。宝犹遣敛其父子,殡于长安城东。事平,丧还,赠吏部尚书、冀州刺史、安定县男。  道元好学,历览奇书,撰注《水经》四十卷,《本志》十三篇。又为《七聘》及诸文皆行于世。然兄弟不能笃睦,又多嫌忌,时论薄之。  祖冲之,字文远,范阳郡遒县(今河北涞源)人。公元429年生于建康(今江苏南京)一个官宦人家,虽原籍北方,但几代祖先都在江南做官且通晓历法。祖父掌管土木工程建筑,父亲也学识渊博。他从小有机会接受家传科学知识,青年时代进入专门研究学术的华林学省学习研究。祖冲之曾作过州从事史,公府参军,县令,最高官至长水校尉,享受四品俸禄,公元500年去世。  祖冲之是中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生平著作很多,内容也是多方面的。在数学方面的论著,不幸均已失传。在历代国内外的各种图书目录中,可以见到他所写的数学著作的书名有“缀术”6卷,“九章算术义注”9卷,“重差注”1卷。在天文历法方面,他编制成“大明历”,并为大明历写了“驳议”。在古代典籍的注释方面,祖冲之有“易义”、“老子义”、“庄子易”、“释论语”、“释孝经”等著作,但亦均失传。文学作品方面他著有“述异记”10卷,在“太平御览”等书中可以看到这部著作的片断。  从青年时起,祖冲之便对天文学和数学发生了兴趣。他把从上古时起直至他生活时代的各种文献、记录、资料,几乎全部搜罗来进行研究,并且亲自进行精密的测量和仔细的推算。正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亲量圭尺,躬察仪漏,目尽毫厘,心穷筹策”。他对刘歆、张衡、郑玄、阚译、王番、刘徽等科学家的工作进行了仔细研究,一一驳正了他们的错误,导出了许多极有价值的结果。准确到7位有效数学的园周率数值便是人所共知的例子。  园周率π的计算,标志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数学水平。中国古代也和世界上任何文化开发较早的国家和地区一样,人们最早使用的园周率是3。这一误差很大的数值一直沿用到汉代。入汉以后,对园周率的改进吸引了不少科学家的注意,都作了一些工作。最为重要的是魏晋时期的数学家刘徽,他用“割园术”计算出的园周率为3.14。  关于祖冲之在园周率方面的工作,其史料仅见于《隋书·律历志》中还记载说,祖冲之还给出了园周率的两个近似分数值:  密率:π=355/113,小数点后6位准确,  约率:π=22/7,小数点后2位准确。  在欧洲,1100多年后才算得355/113这一数值,被称为“安东尼兹率”。日本数学家三上义夫在1912年提出应称π=355/113为“祖率”。  关于祖冲之是如何算得如此精密的结果,没有任何史料流传下来,这是非常遗憾的。不过根据当时的情况判断,祖冲之用的仍是刘徽的“割园术”。果真如此的话,祖冲之需要计算出园内接正12288边形和正24576边形的面积,要进行加、减、乘、除、开方等运算达130次以上,每次运算都要精确到9位数字,可以想象,在当时用罗列算筹来计算,是需要何等的精心与超人的毅力。 关于球体体积的计算,是祖冲之及其儿子祖(日桓)在数学方面又一项了不起的成就。祖氏父子根据刘徽在“九章算术注”中担出的正确方法,求得了球体体积公式  球体积=4/3πγ3。  在导出球体积公式的过程中,祖氏父子总结出了所谓的“祖氏原理”。在西方这一原理被称为“卡瓦列里原理”,但它的发现者意大利数学家卡瓦列里(B.Cavalieri 1598~1647)比祖氏父子要晚1100多年。  祖冲之在天文历法方面的成就,大都包含在他所编制的大明历和为大明历所写的“驳议”中。祖冲之通过精密的观察测量,发现当时奉行的由前辈著名天文学家何承天所编制的元嘉历有不少错误,于是着手编制大明历,公元462年编成,时年只有33岁。祖冲之对历法的编制做出了很多创造性的贡献,大明历是这个时代一部最好的历法,但是却遭到皇旁宠臣的反对。直到祖冲之死后10年,由于他儿子祖(日桓)的坚决请求,经过实际天象的校验,大明历才得以正式颁行。  东汉时期,也就是距今约一千八百多年前(公元117年),一台利用水力推动运转的大型天文仪器――“水运浑象”在东汉的京都洛阳制造成功。相隔二十年后(公元138年),安置在京都洛阳的又一台仪器――“候风地动仪”,准确地报告了西方千里之外发生的地震。这标志着人类开始了用仪器记录研究地震的新纪元。

经济师郦道元吗

343 评论(13)

小白胖了

郦道元 额...(约470--527),额....活了57岁吧~~

320 评论(9)

猫熊奶奶

57岁

152 评论(15)

万有引莉

郦道元,人名,我国著名的地理学家,文学家,撰写了地理巨著《水经注》。 郦道元(约470—527),字善长,北魏范阳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北魏平东将军、青州刺史、永宁侯郦范之子,我国著名地理学家、文学家。 郦道元故居在今河北省涿州市东道园村。涿州市城南另有郦道元路。 在郦道元兄弟五人中,道元为长,承袭其父永宁侯爵位,北魏孝昌三年(527年)被害于关中(今陕西临漳县)。郦道元出生于官宦世家,其父郦范年少有为,在太武帝时期给事东宫,后以卓越才能成为优秀的军师,曾经做过平东将军和青州刺史。郦道元也先后在平城(北魏前期的首都,在今山西省大同市)和洛阳(北魏都城于公元493年南迁至此)担任过骑都尉、太傅掾、书侍御史、御史中尉和北中郎将等中央官职,并且多次出任地方官,担任过冀州镇(今河北省冀县)东府长史、鲁阳郡(今河南省鲁山县)太守、东荆州(今河南省唐河县)刺史、河南(今洛阳)尹等职。 郦道元前半生,北魏正值鼎盛时期。公元439年,北魏太武帝统一北方之后,经过献文、文成等诸多帝王的励精图治,至后来的北魏孝文帝的积极改革,北魏国力日渐强盛。郦道元也跟随孝文帝等人致力于统一大愿的实现。然而,在孝文帝死后,北魏从500年开始,国内矛盾又开始高涨起来,逐渐走下坡路,至527年,六镇叛乱,四方骚动。在国家正值多事之秋的时候,郦道元慷慨殉国。长空孤雁鸣,秦山鸟悲歌,在流星闪过之时,一代英豪就此陨落。 郦道元在做官期间,“执法清刻”,“素有严猛之称”,故颇遭豪强和皇族忌恨。北魏孝昌三年(公元527年),郦道元在奉命赴任关右大使的路上,雍州刺史萧宝夤受汝南王元悦怂恿派人把郦道元一行围困在阴盘驿亭(在今陕西省临潼县东)。亭在冈上,没有水吃,凿井十几丈,仍不得水,最后力尽,和他的弟弟郦道峻以及两个儿子一同被杀害。 郦道元从少年时代起就爱好游览。他跟随父亲在青州时候,曾经和友人游遍山东。做官以后,到过许多地方,每到一个地方,都要游览当地名胜古迹,留心勘察水流地势,探溯源头,并且在余暇时间阅读了大量地理方面的著作,逐渐积累了丰富的地理学知识。他一生对我国的自然、地理作了大量的调查、考证和研究工作,并且撰写了地理巨著——《水经注》,为我国古代的地理科学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桑钦,汉代知名学者,著名地理学家,著有《水经》等书。 《水经》一书写于三国时期,是一部专门研究河流水道的书籍,共记述全国主要河流一百三十七条。原文一万多字,文字相当简略,没有把水道的来龙去脉和详细情况说清楚。郦道元认为,应该在对现有地理情况的考察的基础上,印证古籍,然后把经常变化的地理面貌尽量详细、准确地记载下来。在这种思想指导下,郦道元决心为《水经》作注。 郦道元在给《水经》作注过程中,十分注重实地考察和调查研究,同时还博览了大量前人著作,查看了不少精确详细的地图。据统计,郦道元写《水经注》一共参阅了四百三十七种书籍。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郦道元终于完成了他的《水经注》这一名著。《水经注》共四十卷(原书宋朝已佚五卷,今本仍作四十卷,是经后人改编而成的),三十多万字,是当时一部空前的地理学巨著。它名义上是注释《水经》,实际上是在《水经》基础上的再创作。全书记述了一千二百五十二条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比原著增加了近千条,文字增加了二十多倍,内容比《水经》原著要丰富得多。是我国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水经注》在写作体例上,不同于《禹贡》和《汉书·地理志》。它以水道为纲,详细记述各地的地理概况,开创了古代综合地理著作的一种新形式。《水经注》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从地域上讲,郦道元虽然生活在南北朝对峙时期,但是他并没有把眼光仅限于北魏所统治的一隅,而是抓住河流水道这一自然现象,对全国地理情况作了详细记载。不仅是这样,书中还谈到了一些外国河流,说明作者对于国外地理也是注意的。从内容上讲,书中不仅详述了每条河流的水文情况,而且把每条河流流域内的其他自然现象如地质、地貌、土壤、气候、物产民俗、城邑兴衰、历史古迹以及神话传说等综合起来,做了全面描述。因此《水经注》是六世纪前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述。对于研究我国古代历史和地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水经注》不仅是一部具有重大科学价值的地理巨著,而且也是一部颇具特色的山水游记。郦道元以饱满的热情,浑厚的文笔,精美的语言,形象、生动地描述了祖国的壮丽山川,表现了他对祖国的热爱和赞美。郦道元一生著述很多,除《水经注》外,还有《本志》十三篇以及《七聘》等著作,但是,流传下来只有《水经注》一种。 郦道元(466或472—527),少年时代就喜爱游览。后来他做了官,就到各地游历,每到一地除参观名胜古迹外,还用心勘察水流地势,了解沿岸地理、地貌、土壤、气候,人民的生产生活,地域的变迁等。他发现古代的地理书——《水经》,不仅对大小河流的来龙去脉缺乏准确记载,并且由于时代更替,城邑兴衰,有些河流改道,名称也变了,但书上却未加以补充和说明。郦道元于是亲自给《水经》作注。 为了写《水经注》,他阅读有关书籍达400多种,查阅了所有地图,研究了大量文物资料,还亲自到实地考察,核实书上的记载。《水经》原来记载的大小河流有137条,1万多字,经过郦道元注释以后,大小河流增加到1252条,共30多万字,比原著增加20倍。书中记述了各条河流的发源与流向,各流域的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状况,以及火山、温泉、水利工程等。这部书文字优美生动,也可以说是一部文学著作。由于《水经注》在中国科学文化发展史上的巨大价值,历代许多学者专门对它进行研究,形成一门“郦学”。[编辑本段]保定郦道元故居 第一部完整记录华夏河流山川地貌的书,名为《水经注》。这部在历史上被称为“圣经贤传”、“宇宙未有之奇书”的作者郦道元,是北朝北魏(470-527)时范阳郡涿县人,涿州城南的道元村有郦道元故居。 《水经注》使其作者郦道元成为山水游记文学的鼻祖。唐宋诗人陆龟蒙、苏东坡都有阅读《水经注》的嗜好。清初学者张岱说:“古人记山水,太上郦道元,其次柳子厚,近则袁中郎。”称郦道元是山水游记文学的巨擘,世人所公认。 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记述了全国1252条河流及其流经区域的地理情况、建制沿革、历史事件及民间传说,为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料。古今中外对《水经注》的研究形成了专门的学问-郦学。原德国柏林大学校长、国际地理学会会长李希霍芬(1833-1905)称郦道元《水经注》是“世界地理学的先导”;东南亚学者认为郦道元是“中世纪世界上最伟大的地理学家”。正如毛泽东所说:“《水经注》作者也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编辑本段]《水经注》 节选自《水经注-江水》 江水又东,迳广溪峡,斯乃三峡之首也。峡中有瞿塘、黄龛二滩。其峡盖自昔禹凿以通江,郭景纯所谓巴东之峡,夏后疏凿者也。 江水又东,迳巫峡,杜宇所凿以通江水也。江水历峡东,迳新崩滩。其间首尾百六十里,谓之巫峡,盖因山为名也。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柽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江水又东,迳流头滩。其水并峻急奔暴,鱼鳖所不能游,行者常苦之,其歌曰:“滩头白勃坚相持,倏忽沦没别无期。”袁山松曰:“自蜀至此,五千余里;下水五日,上水百日也。” 江水又东,迳宜昌县北,县治江之南岸也。江水又东,迳狼尾滩,而历人滩。江水又东,迳黄牛山,下有滩名曰黄牛滩。江水又东,迳西陵峡。宜都记曰:“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百许里,山水纡曲,而两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绝壁或千许丈,其石彩色,形容多所像类。林木高茂,略尽冬春。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所谓三峡,此其一也。山松言:“常闻峡中水疾,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曾无称有山水之美也。及余来践跻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其叠崿秀峰,奇构异形,固难以辞叙。林木萧森,离离蔚蔚,乃在霞气之表。仰瞩俯映,弥习弥佳,流连信宿,不觉忘返。目所履历,未尝有也。既自欣得此奇观,山水有灵,亦当惊知己于千古矣。”[编辑本段]《三峡》 郦道元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6课 语文版七年级第七单元 原文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quē)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x ī )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sù)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山献(yǎn )]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zhǔ)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cháng)” 三峡译文在七百里长的三峡里,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没有一点中断的地方,山岩重叠,遮掩住了天空和阳光,如果不是正午就见不到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见不到月亮。. 到了夏天水漫上两岸的丘陵的时候,顺流而下和逆流而上的船只都被阻断不能来往。要传达统治者的命令和紧要的文件时,有的时候早晨从白帝城出发,下午日暮时分就抵达了江陵,这中间一千二百里的路程,即使驾驭奔驰的骏马乘着风而行,也不如这样快。 每逢秋天和春天,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绿色的深潭倒映着影子,在极高的山峰上多生长着奇形怪状的柏树,高高的悬崖上流下泉水成瀑布,急流冲荡在柏树之间,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盛,实在有很多的情趣和雅味。 每当天刚晴下霜的早晨,树林山涧里一片凄寒寂静,常常有猿猴在高处长长的呼叫,接连不断而凄楚异常,空荡的山谷回荡着响声,悲伤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所以有渔人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划分朗读节奏】 自 / 三 峡 七 百 里 中 , 两 岸 / 连 山 ,/ 略 无 / 阙quē 处 /。 重chóng 岩 / 叠 嶂zhàng , 隐 天 / 蔽 日 /。 自 非 / 亭 午 夜 分/ , 不 见 / 曦xī 月 。 至 于 夏 / 水 襄 陵 /, 沿 / 溯sù / 阻 绝 /。 或 / 王 命 急 宣 /, 有 时 / 朝zhāo 发 白 帝 /, 暮 到 / 江 陵/ , 其 间jiān / 千 二 百 里 , 虽 / 乘 奔bēn 御 风 /, 不 以 / 疾 也 。 春 冬 之 时 , 则 / 素 湍tuān / 绿 潭 , 回 清 / 倒 影/ 。 绝 巘yǎn / 多 生 怪 柏bǎi /, 悬 泉 / 瀑 布 , 飞 漱shù / 其 间 。 清 / 荣 / 峻 / 茂 , 良 多 / 趣 味 。 每 至 / 晴 初 霜 旦 , 林 寒 / 涧 肃 , 常 有 / 高 猿 长 啸 , 属zhǔ / 引 凄 异 , 空 谷 /传 响 , 哀 转 /久 绝 。 故 / 渔 者 歌 曰 : “ 巴 东 三 峡 巫 峡 长cháng , 猿 鸣 三 声 泪 沾 裳/。 ” 注解【三峡】: 选自《水经注疏》。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在长江上游重庆奉节和湖北宜昌之间。郦道元(466或472—527),范阳涿(zhuō)县(现在属河北)人,北魏地理学家。好学博览,留心水道等地理现象,撰《水经注》。其书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址、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七百里】:约合现在二百公里。 【自】:这里有“在”的意思。 【两岸连山,略无阙(quē)处】: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没有中断的地方。略无,毫无。阙,通“缺”,空缺。 【嶂】:直立像屏障的山峰。 【亭午】:正午。 【夜分】:半夜。 【曦】:日光,这里指太阳。 【襄】:上。 【沿】:顺流而下。 【溯(sù)】:逆流而上。 【白帝】:在现在重庆奉节东。 【江陵】:即现在湖北江陵。 【奔】:这里指飞奔的马。 【疾(jí)】:快。 【素湍(tuān)】:白色的急流。 【回清】:回旋的清波。 【绝巘[山献(yǎn)]】:极高的山峰。 【飞漱(shù)】:急流冲荡。 【清荣峻茂】: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盛。 【晴初】:天刚晴。 【霜旦】:下霜的早晨。 【属(zhǔ)引】:接连不断。属:连接。引,延长。 【巴东】现在重庆东部云阳、奉节、巫山一带。 【古今异义词】 1、或王命急宣(或 古义:有时 今义:常用于选择复句的关联词) 2、至于夏水襄陵(至于 古义:一个动词“到”和一个介词“于” 今义:常连在一起,表示另提一事) 3、虽乘奔御风 (虽 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一词多义】 ①自:自三峡七百里中(从,引申为“在”) 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②绝:沿溯阻绝(断绝) 绝巘多生怪柏(极,最) 哀转久绝(消失) 【通假字】 ①略无阙处(“阙”通“缺”,空缺) 【词类活用】 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奔: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 ②回清倒影(清:形容词用作名词,清波) ③晴初霜旦(霜:名词用作动词,下霜) ④空谷传响(空谷:名词作状语,在空旷的山谷里) 【特殊句式】 1.两岸连山:省略句,省略定语“三峡”。 2.重岩叠嶂:省略句,省略主语“两岸”。 重点语句翻译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译:即使骑着奔驰的骏马,驾着风,也没有这样快。 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译: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茂,实在是有很多趣味 3、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译:到了夏天江水暴涨,顺流而下逆流而上的船只都被阻隔断绝了。 4、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译:空荡的山谷里传来回声,悲哀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 5、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译:如果不是正午或半夜,就看不到太阳和月亮。 整体把握《三峡》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 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 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夏天,江水漫上丘陵,来往的船只都被阻绝了。“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雪白的激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美丽的倒影,使作者禁不住赞叹“良多趣味”。而到了秋天,则“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那凄异的叫声持续不断,在空旷的山谷里“哀转久绝”。 三峡的奇异景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作者写景,采用的是大笔点染的手法,寥寥一百五十余字,就把七百里三峡万千气象尽收笔底。写春冬之景,着“素”“绿”“清”“影”数字;写秋季的景色,着“寒”“肃”“凄”“哀”数字,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布局自然,思路清晰。写水则分不同季节分别着墨。在文章的节奏上,也是动静相生,摇曳多姿。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构成了一幅幅风格迥异而又自然和谐的画面,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文章最后引用的诗句表现了渔人漂泊不定的悲伤,衬托了秋的凄凉。体现了作品的人文关怀。

325 评论(15)

queeniechen2007

祖冲之: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求得比较精确的圆周率。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后七位数字,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一千年。贾思勰:我国著名的农学家,编写《齐民要术》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农书,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郦道元:我国古代杰出的地理学家,编写了一部综合性的地理学专著《水经注》。

258 评论(13)

shaaaronzy

三、郦道元和《水经注》   (1)地理学家郦道元   郦道元,字善长,范阳涿县(今河北涿州市)人。北魏杰出的地理学家。出身官宦家庭。少年时代,就非常好学,博览群书。以后历任河南等地的地方官吏。他为官刚毅峻刻,素有严猛之称。因此,颇遭权豪忌恨。公元527年,被雍州刺史萧宝夤杀害于阴盘驿亭(今陕西临潼东)。从少年起他就对地理发生兴趣,爱好游览,足迹遍及今天山东、河北、山西、河南、陕西、内蒙、江苏、安徽、湖北等地。每到一地,都要记下名胜古迹,留心水流地势,探溯各水源头,并且阅读了大量的古代地理著作,如《山海经》、《禹贡》、《周礼·职方》、《汉书·地理志》、《水经》等,积累了丰富的地理知识。在阅读过程中,他发现前人著作存在一些缺点和错误,一是过于简单,二是对水流脉络缺乏考究,三是互相矛盾。于是他决心以《水经》作为底本,采用作注的形式,写出一部独具风格的综合性的地理巨著,这就是《水经注》。   (2)《水经注》的主要内容和重要贡献   《水经》是汉魏时的地理学专著,共记述了137条河道,并简明叙述了河道经过的郡县都会的名称。全书共万余字。郦道元作《水经注》40卷,记述了1252条河流,共30多万字。名为注释,实际上是颇具匠心的再创作。《水经注》以全国水道为纲,详细地记叙了江河流经地区的山川、城镇、物产、矿藏、风俗以及历史沿革等,他涉猎的书籍非常广泛,仅注中所引的就有437种。   《水经注》至今仍是研究我国古代地理的重要著作,这对我们今天制定城建规划,兴建水利工程,考古、从事历史研究都有重要参考价值。因此,这部书不仅为地理学家所重视,也为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农田水利学家、城建科学家所重视。同时,为这部书的文字优美,具有文学价值,因此也受到文学家的重视。   四、医学的新发展   (1)王叔和与《脉经》   王叔和(201—280),西晋初医学家。名熙。东平(今山东东平)人。在曹魏、西晋均任太医令。精研医学,重视脉理。曾对当时已失散的东汉名医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进行辑集,整理成《金匮要略》和《伤寒论》,使《伤寒杂病论》这部医学文献大部内容都以保存下来。他又搜集前代医学家脉学著作,结合自己的经验,著成《脉经》十卷,总结为24种脉象,使古代脉学系统化,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脉学专著,奠定了中医脉学诊断的基础。   (2)葛洪和《肘后备急方》   葛洪(约283—约363),东晋的炼丹家和医学家。字稚川,又名抱朴子。丹阳句容(今江苏句容县)人。   炼丹可以说是原始的化学。我国从战国开始,以后各个朝代都有不少炼丹家,葛洪是最著名的一个。他写的《抱朴子》,对医药学、化学的发展和火药的发明,都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当代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说:“整个化学最重要的根源之一(即使不是唯一最重要的根源),是地地道道从中国传出去的”。  葛洪写了不少医书,其中《肘后备急方》最有实用价值,它内容丰富,如对肺结核、恙虫病均有记载,还作了我国关于天花病及其防治等情况的最早记载。   (3)医药学家陶弘景   陶弘景(456—536),南朝梁时著名医药学家。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后隐居句曲山(茅山)。梁武帝对他十分敬重,国家大事,派人去找他咨询,时人称他为“山中宰相”。   陶弘景对医药学深入研究,著述很多。他收集药物730多种,然后又把这些药物的标准分类法,在一千多年内,一直沿用和不断充实。他又对葛洪写的《肘后备急方》加以增补,写了《肘后百一方》,使它更加完备。

111 评论(14)

刘彦热茶

郦道元和《水经注》 ⑴地理学家郦道元 郦道元,字善长,范阳涿县(今河北涿州市)人。北魏良好的地理学家。出身官宦家庭。少年时代,就很是好学,博览群书。以后历任河南等地的地方官吏。他为官坚毅峻刻,素有严猛之称。因此,颇遭权豪忌恨。公元527年,被雍州刺史萧宝夤杀害于阴盘驿亭(今陕西临潼东)。从少年起他就对地理发生兴趣,爱好游逛,足迹普遍今天山东、河北、山西、河南、陕西、内蒙、江苏、安徽、湖北等地。每到一地,都要记下胜景奇迹,上心流水地势,探溯各水的源头头,并且阅览了大量的古代地理著作,如《山海经》、《禹贡》、《周礼·职方》、《汉书·地理志》、《水经》等,堆集了丰富的地理知识。在阅览过程中,他发现前人著作存在一些纰缪错差和纰缪,一是过于简单,二是对流水脉络缺少考究,三是互相抵牾。于是他刻意以《水经》作为蓝本,采用作注的形式,写出一部独具气势派头的综合性的地理巨著,这就是《水经注》。 (2)《水经注》的主要内容和重要贡献《水经》是汉魏时的地理学专著,共记述了137条河道,并简明叙述了河道经过的郡县城市的名称。全书共万余字。郦道元作《水经注》40卷,记述了1252条河流,共30多万字。名为注解,其实是颇具匠心的再创作。《水经注》以全国水道为纲,详细地记述了江河流经地区的山川、城镇、物产、矿藏、风俗以及历史沿革等,他涉猎的书籍很是广泛,仅注中所引的就有437种。《水经注》至今仍是研究我国古代地理的重要著作,这对我们今天制定城建规划,开始建筑水利工程,考古、从事历史研究都有重要参考价值。因此,这部书不仅为地理学家所正视,也为考古学家、史学家、耕种田水利学家、城建科学家所正视。同时,为这部书的文字优美,具有文学价值,因此也受到思想家的正视 四、医学的新成长 ⑴王叔和与《脉经》王叔和(201—280),西晋初医学家。名熙。东平(今山东东平)人。在曹魏、西晋均任太医令。精研医学,正视脉理。曾对当时已失散的东汉名医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举行辑集,收拾整顿成《金匮要略》和《伤寒论》,使《伤寒杂病论》这部医学文献大部内容都以生存下来。他又搜集前代医学家脉学著作,结合自己的经验,著成《脉经》十卷,总结为24种脉息,使古代脉学系统化,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脉学专著,奠定了儒医脉学诊断的基础。 (2)葛洪和《肘后备急方》 葛洪(约283—约363),东晋的炼丹家和医学家。字稚川,又名抱朴子。丹阳句容(今江苏句容县)人。 炼丹可以说是原始的化学。我国从战国开始,以后各个朝代都有不少炼丹家,葛洪是最著名的1个。他写的《抱朴子》,对医疗药品学、化学的成长和炸药的发现,都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当代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说:“整个化学最重要的根源之一(即使不是唯一最重要的根源),是土生土长从神州传出去的”。 葛洪写了不少医书,其中《肘后备急方》最有实用价值,它内容丰富,如对肺结核、******均有记载,还作了我国关于天花病及其防治等环境的最早记载。 (3)医疗药品学家陶弘景 陶弘景(456—536),南朝梁时著名医疗药品学家。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后隐居句曲山(茅山)。梁武帝对他十分恭敬,国家大事,派人去找他咨询,时人称他为“山中宰相”。陶弘景对医疗药品学深入研究,著述很多。他收集药物730多种,然后又把这些个药物的标准分类法,在一千多年内,一直沿用和不断充实。他又对葛洪写的《肘后备急方》加以增补,写了《肘后百一方》,使它更加完整。其他回答2:一、大数学家刘徽和祖冲之: 1.大数学家刘徽魏蜀吴时的刘徽,撰有《九章算术注》和《海岛算经》。他在《九章算术注》中,始于了不少新的演算方法,比起旧的演算方法来,要简捷患上多。例如,他最早提出了圆周率的正确计算方法,对厥后祖冲之影响很大。 2.伟大数学家祖冲之 祖冲之,祖籍在今天的河北涞水县。南朝宋、齐人。他祖父祖昌,是刘宋王朝时卖力营建工程的大官,对数学很有研究,他赐与祖冲之影响泼天。 祖冲之学识渊博,多才多艺。他不仅在数学,而且在天文历法、机械制造方面都有伟大的贡献。例如他重编了一本历法65.24281481日。这与现代天文科学测行的结果比较,只差50秒,一年的相对偏差仅有六十万分之一。他还鼎新了闰法。我国长期沿用十九年七闰的办法,他认为还不敷准确。经过紧密测候行星的运行环境,细心推认真算数学方面的一些数值,认为每391年,应当摆设144年闰月。在他死后,《大明历》才为南萧政权正式施行,并沿用了80余年。在机械制造方面,他有许多发现创造,举1个例说,他建造的指南车,据史载,具有“百屈不回,未尝移变”、“圆不穷而司方如一”的功效,但厥后失传。令人兴奋的是,工人庄肃贞经过三年攻关,于1985年12月乐成地回复复兴了祖冲之的指南车,使千世纪来湮没的文化遗产重现昔时风采。 祖冲之在数学上的最重要贡献是推算圆周率的准确数值和数学专著《缀术》。 (3)圆周率和《缀术》圆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很是重要。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常可以看到和施用圆的东西。所谓圆周率,就是周长和直径的比。这是固定的常数,这个常数就是圆周率的数值。 圆周率是1个无穷不轮回的小数。西汉末期编著的《周髀算经》中,就提到“径一周三”,就是说圆周率等于3。我们把它称为“古率”。古率是很不精确的,但我国古代的数学家那末早就注意到圆周率的计算,无疑是一件了不起的事。以后西汉的刘歆、东汉的张衡、魏蜀吴的刘徽、南朝刘宋的何承天等人都对圆周率作了推算,请同学们看一看课本160页的简表。这里值患上注意的是,刘徽创造了一种求圆周率的方法,叫做“割圆术”,他推算出的圆周率数值,许多人称为“徽率”。前人研究的数学成果,为祖冲之接续研究圆周率提供了名贵的参考资料。祖冲之利用刘徽创造的割圆术,从头运算。他用的运算工具是竹棍,对九位数码的大数,要经过130次以上的计算,包孕开方在内,这是很艰难的任务。祖冲之经过艰辛的运算,终于推算出圆周率的准确数值在机械网 祖冲之是世界上第1个把圆周率数值推算到小数点以后七位数码的数学家,他提出的密率,更是世界数学史上的伟大发现。一千年以后,德国的奥托才患上到同一数值,荷兰的安托尼兹才求患上同一的密率。只有阿拉伯的数学家阿尔·卡西的计算超过了祖冲之。西方数教育界不知道祖冲之,故而把圆周率命名为“安托尼兹率”。本世纪半百年代,数学家三上义夫建议把圆周率改为“祖率”。原苏联科学家把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祖冲之山;在莫斯科大学“世界大科学家陈设”的走廊上,嵌入着祖冲之的彩色大理在石头上雕刻像。这申明祖冲之受到全世界人平易近的尊重,他是中华平易近族的光荣和骄傲。 祖冲之还将他研究数学的几十篇论文,编成《缀术》一书。《缀术》有六卷。是隋、唐、五代期间研究数学必读的著作。在唐代,国家办的学校配置明算科,《缀术》列为数学教科书,并规定四年学完。中世纪的和朝鲜,也采用它作教材。这部书是当时数学范畴的最高成就,惋惜厥后“学官不克不及究期深奥”,遭到遗弃,在宋朝失传了二、贾思勰和《齐平易近要术》 ⑴良好农学家贾思勰 贾思勰,其籍贯在今天山东青州市。他生活在北朝的北魏和东魏两个朝代。他曾任高阳郡(今山东临淄西北)太守。 贾思勰生活在农业经济先进的黄河流域,这对他的农学研究很有利。他在自序中谈到,在编著《齐平易近要术》时,曾“采捃经传,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时”。就是说曾经广泛参考前人的有关著作,大量搜集平易近间传播的歌谣和颜语;访问有经验的老农;再加上作者自己经由过程生产实践的切身体会,才编成这本农书。他把书名称为《齐平易近要术》,意思是“人平易近大众谋生的主要方法”。俗语说,平易近以食为天,而食的主要来历是农业生产。以农为本,是《齐平易近要术》的主线。解放初,国家曾确定地认为贾思勰是“我国古代唯一的完全农学家”。 (2)《齐平易近要术》的主要内容和重要贡献 《齐平易近要术》全书近20万字,内容极为丰富,“起自耕农,终于醯醢,资生之业,靡不毕书”。它涉及到农、林、牧、副、渔的生产经验,给许多人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在农业方面,贾思勰夸大要注意土壤整治、肥料施用、精耕细作、作物选种、作物栽培等等。他很懂患上农业的辩证法,即我们今天常说的科学耕田。例如,他指出要正视天时、地利和农作物的关系。指出“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乐成多。任情反道(背反客观规律),劳而无获”。这就是我们今天说的“不失农时”、“因地制宜”的道理。他举例说,并州没有大蒜,从朝歌取来的蒜种,结果种成为了“百子蒜”,蒜瓣儿变患上很小,而外地的芜菁,移到并州来种,芜菁变患上有碗口那末大。他说这就是土质前提差别所酿成的。他又夸种,主意穗选法,即要颗粒饱满,穗色纯洁的,而且单收单放。这和我们今天说的优选法的道理是相同的。总之,贾思勰对农作物种植的全过程,作了系统的总结,从开荒、选种、播种、耕作、保墒、收割、贮藏等方面都作了翔实的阐述,很有实用价值。 《齐平易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一部最早最完整的农书,也是世界农学史上的优秀著作之一。它的主要贡献是: 第一、作者对魏晋以来北方各族人平易近生产实践的经验作了具体生动、系统完整、科学的总结,不仅鞭策了当时的生产,而且对后世的农业生产起了积极作用,好比公元1020年,北宋当局曾刻印《齐平易近要术》,发给各地的“劝农使”,黎平易近们也争相传抄。历代编著的农书,无不注意吸取《齐平易近要术》的英华。 第二、作者介绍了和生存了我国古代一些农书的成果,例如介绍了《吕氏年龄》这本杂家著作中有关农业部分。又如西汉的《汜胜之书》,东汉崔寔的《四平易近月令》,都是久佚之书,因《齐平易近要术》的援用,而生存了部分内容。 第三、作者搜集和记录了不少平易近歌和农谚,作为农业经验的资料,是十分珍贵的。 第四、《齐平易近要术》在世界有生命的物质史上也占有重要职位地方。如对人工选种、人工交配、定向培育等原理,作了开端的揭示。英国有生命的物质学家达尔文就受过《齐平易近要术》的启迪。

197 评论(13)

许文强的爷

我觉得还是诸葛亮的贡献比较大一点。

153 评论(13)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