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82

好色上上签
首页 > 职业资格证 > 南通沈建华高级经济师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亿万资金

已采纳
领导简介沈建华老师1992年7月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获学士学位,现任中学历史高级教师,浦东新区骨干教师。她将“千教万教为了不教,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作为自己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曾获浦东新区新长征突击手、社区教育先进工作者、优秀青少年志愿者、骨干教师等区级荣誉称号。曾在市、区级刊物上发表《责任教育不可忽视》、《浅谈素质教育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实施》、《关于对原“忠义救国军”张阿六的调查及探究》、《乾隆时会试的高龄考生真的这样多吗?》、《初中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思考》《合理使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能》、《应用“主动学习”成果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等文章,其中《初中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思考》获浦东新区第四届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三等奖;《浦东新区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基本环节的调查及对策研究》荣获2011年浦东新区中小幼特职教教顾翠琴老师中学高级教师,浦东新区语文骨干教师,中学语文学科区中心组成员。上海市顾路中学语文教师、副校长、党支部委员。曾参加浦东新区“陈文高语文教师培训基地”研修班的培训。曾在市、区级刊物上发表《加强语文教学,夯实学生择业的基础》、《优化教学体态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语文》、《大力推广普通话,提高师生综合素质》、《学会探究,体验学习的快乐与成功》、《优化作文教学环节,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等多篇文章。其中《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分层教学法”的实践与研究》在全国首届“四方杯”优秀语文教师选拔大赛中获得“全国优秀语文教师教研能手”二等奖。《分层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被评为国家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语文》获由中国教育学会《中国教育学刊》举办的“中国教育实践与研究论坛”征文评比大奖赛一等奖,收录于国家一级出版社出版的大型教育文献《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指导全书》。参与区级课题《开发学生潜能,促使学生多元发展的实践与研究》、《浦东新区学校改进与教师专业成长计划》、《利用主题学习网站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教学资源的有效管理与应用》、《开发校本课程中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和研究》等课题的研究,参与市级课题《运用合作策略构建“和谐班级”的实践与研究》的研究。曾获浦东新区园丁奖,浦东新区新长征突击手等荣誉称号。杨冬华老师中学校长,中学数学高级教师,浦东新区中小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浦东新区教育科学研究会会员,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德育专业委员会会员,区中学数学中心组成员。新区初中数学学科带头人,第一教育署中学数学学科校际联合体组长。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与研究中,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有显著教学成效,曾获新区中青年教师教学评比二等奖。教科研方面有坚实的基础,撰写的大量教科研论文多次在市、区专业性刊物上发表,在区历次教科研成果评奖中屡次获奖。《初中数学回忆教学法的实验与研究》研究报告获市教研课题二等奖,合作编著《日常经济与初中数学》、《初中数学强化训练》、《初中数理化典型错误解析字典》等书籍由出版社出版发行。曾先后获“浦东新区园丁奖”、“浦东新区青年岗位能手”、“浦东新区社发局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2005年12月被评为浦东新区学科带头人。 袁爱国老师毕业于上海市华东师范大学英语教育专业,先后担任英语教研组长,年级组长,少先队大队总辅导员,小学校长等职,现任上海市顾路中学校长助理(分管教学、体育、信息技术)、党支部组织委员,中学英语高级教师,浦东新区英语骨干教师,浦东新区英语学科中心组成员,在二十五年多的英语教学中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形成了有自身特色的教学风格,教学成效优良;教科研方面有较好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撰写的教育科研论文多次在区刊物上发表,参与区级课题《利用主题学习网站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开发学生潜能,促使学生多元发展的实践与研究》、《浦东新区学校改进与教师专业成长计划》、《教学资源的有效管理与应用》等课题的研究;参与市级课题《运用合作策略构建“和谐班级”的实践与研究》的研究;参与国家级课题《初中随班就读轻度智力落后儿童教学策略和方法研究》、《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提高英语教学效能的研究与实验》等课题的研究。曾获得“川沙县人民政府行政记大功”、“浦东新区农村双百佳教师”、“浦东新区优秀大队辅导员”、“浦东新区优秀中队辅导员”、“川沙县教师园丁奖”、“浦东新区园丁奖”等荣誉称号。施建军老师施建军老师,浦东新区人,一九八八年七月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数学系,现任顾路中学教导主任、中学数学高级教师,区数学骨干教师,曾获浦东新区园丁奖、浦东新区岗位能手等荣誉称号。多年担任初三毕业班的教学,努力探索和研究初中数学教学的规律与方法,在教学中力争“三化”:处理教材合理化,课堂教学最优化,教学反馈及时化。主要教科研论文有:《谈初中学生数学“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发表于《浦东教育》2003年第4期;《运用“主动学习”成果 培养学生数学学习习惯》,选入由曹明主编《学生主动学习的研究成果推广与研究》2006年6月中国三峡出版社出版发行;《一堂初三复习课的教学与感悟》,发表于《浦东教育》2009年第11期。 卫东浩老师卫东浩,男,汉族,1967年12月3日出生,上海川沙人。1989年7月毕业于江西师范大学政治教育系,获教育学学士学位。1999年6月,获美国马里兰州Towson University教育管理专业结业证书。2007年7月,获复旦大学哲学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研究生课程班结业证书。中学政治高级教师。浦东新区骨干教师,区中学政治学科中心组成员。朱晓琴老师朱晓琴,上海师范大学本科毕业。于2008年评为浦东新区骨干班主任。现在顾路中学担任初三毕业班班主任及教学工作。在班主任工作中,她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塑造学生干部的榜样作用,努力营造团结和谐的班级风貌。在工作中她善于总结经验和教训,不断摸索工作方法,不断学习教育理论,在2007年参加了浦东新区骨干教师后备班学习。虽然知道,那间教室里放飞的是希望,守巢的是自己;那块黑板写下的是真理,擦去的是污浊;那根粉笔画出的是彩虹,流下的是泪滴。但是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托起有色教育明天的太阳,甘愿奉献我们全部的爱! 曾雅英老师曾雅英,女,1965年6月出生,顾路中学信息科技教研组长,浦东新区信息科技骨干教师,2005—2006年度浦东新区“三八红旗手”。参与张华教授领衔的“浦东新区学校改进与教师专业成长计划”课题。组织和参与《利用主题学习网站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的教育信息化实验项目,开发主题学习网站,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取得良好效果。曾在浦东教育研究发表《数学教师的好助手——几何画板》、《信息科技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习惯的培养》,在市、区、署电脑作品制作比赛中多次获个人等第奖和学生辅导奖。周伟老师上海嘉定人,上海市顾路中学语文教师。先后担任语文教研组长、教导副主任、政教副主任,现任顾路中学教科研室主任。在20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与研究中,先后参加了“钱梦龙语文教师培训基地”研修班、“新世纪语文教师培训班”、“陈文高语文教师培训基地”研修班的培训学习,逐步形成了具有自我特色的教学风格,语文教学成效好。曾获上海市首届青年教师教学大奖赛三等奖。教科研方面有较好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撰写的教育科研论文多次在市、区刊物上发表,在2007年区教科研成果评奖中获三等奖。先后完成区级课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探究性学习方式运用的研究》、《开发学生潜能,促使学生多元发展的实践与研究》、《浦东新区学校改进与教师专业成长计划》、《利用主题学习网站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曾先后获“浦东新区园丁奖”、“浦东新区青年突击手”、“行政记大功”、“浦东新区社发局第一教育署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2004年12月被聘为浦东新区中学语文骨干教师,2006年12月被评聘为浦东新区初中语文学科带头人。黄小英老师黄小英,中共党员,浦东新区语文骨干教师。1986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2001年担任学校工会主席,2002年,成为学校支部委员。1989年参加青年教师教学比赛获得全县上课第二名,综合技能三等奖的好成绩;1998年开设了由全区76位初二语文教师参加的教学研究课,不仅取得了“优秀”的评价,还获得了挑剔的教研员难得赠于的特长加分;1999年在学校举行的教学节评比中获一等奖,并为全校教师开设了一堂教学示范课,同年还获得曹路镇“学科教学排头兵”称号;2000年,为全校教师作了一堂说课(《新生命的诞生》)展示,这篇说课教案于2005年获得上海师范大学职后培训部负责老师的高度好评;2006年在新区教研员的调研听课(找茬)中又得到了难得的“优秀”(全校共3人);2007年成为新区语文骨干教师;有三篇论文获得区教科研评比三等奖,2007年参与的有关教师改进计划的学校课题获得区教科研评比三等奖。二十多年的教学生涯,担任了十五年的班主任,即使在担任工会主席的六年中,有四年继续兼任班主任的职务,其中2000年、2002年被评为新区“少先队优秀辅导员”;2006年被评为第一教育署“十佳后备班主任”。由于她的努力,2001年被曹路镇评为“优秀共产党员”,2004年获得新区“优秀园丁”称号,2005年被评为社发局系统“比翼双飞,模范佳侣”,2005年又成为学校记大功人员。

南通沈建华高级经济师

108 评论(9)

曲多多多

做什么都好,只要能做得好 600万学生 与 人才紧缺 记者:目前我国高校工科专业在校生有600万人,但据洛桑国际管理开发研究院“国际竞争力报告”对“工程教育为市场提供合格工程师能力”的统计,我国却在49个国家中居于末位。600万学生,难道还满足不了市场需求 吗 ? 沈建华(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总裁):过去5年,我们集团共招聘了6750多名应届毕业生,平均每年1300多人。但是,你问我,我们还缺人 吗 ?我的回答是,当然。我们现在紧缺高级工程人才和技师,还有大量的企业中坚力量。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新老交替,我们对应届毕业生一直存在着需求,而他们,应该成为企业的中坚力量,活跃在车间、制造的工艺流程和质量把关中,甚至销售环节。 沈晓明(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主任):上海有83%的本科高校和48%的研究生培养高校设有工学类专业。对照学科专业目录,本科的工学类专业覆盖率为69%;研究生中工程硕士的培养领域覆盖率为88%。总体看,上海高等教育培养工程人才的条件和质量是可以的。 但是在新形势下,面对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的需求,工程教育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比如:中国自古以来“重文轻工”,技术被视为“雕虫小技”,相对经、管、法、商,不少家长不愿意子女选择工程类专业。一些学生急功近利,希望毕业后能立刻得到实际利益,不愿选择需要潜心研究、慢功出细活的工程类专业岗位。 根据2007年《新华高管信息》给出的数据,2006年我国403万高校毕业生中,有近100万未能就业,主要原因就是“结构性过剩”。而地矿、能源动力、机械、轻纺食品、化工等专业已经出现短缺。 麦福达(香港理工大学协理副校长):学生怕课程太苦,越来越多选择文科、理科。这样的现象,不仅仅在内地,香港、欧美等高校都存在。人们重“文”重“理”轻“工”的现象,现在的确很明显。 为什么会这样?我举一个例子吧。在香港,现在普通的工科毕业生,起初的平均月薪只有1.2万港币,而若毕业后到中学教书,每月收入也近2万港币。这可能会让一些学生觉得,社会对自己的承认度不高。因此就会出现工科毕业不愿 做工程师 的情况。 忙于事务 与 忙于项目 记者:优秀工程师是社会稀缺资源,可为什么会出现工程师对自己都不认可的情况?是发展有什么瓶颈 吗 ? 杜祥琬(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院士):据我们所做的《我国高层次工程科技人才成长规律研究综合报告》反映,超过80%的被调查者认为,目前工程师职业的社会地位“一般”或“偏低”;对个人收入的满意度仅为53.7%;对科研组织管理制度的满意度仅为51.7%;对研究经费投入和工程项目立项程序的满意度仅为47%。 而中国科协所作的“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报告”显示,在14个可选职业中,希望自己子女 将来 当“科学家”的比例为41.7%,从事“医药”职业的为43.4%;而当“工程师”的仅为17.7%。 说到发展瓶颈,据我们调查,影响此类人才成长的因素,排在第一位的是“忙于事务”。主要表现,一是项目申报和争取环节中,投入的精力和时间过多;二是项目进行中的考核、评审、检查、验收活动过多,不讲效率的非学术性会议多;三是公关性、协调性应酬过多;四是与自己专业无关的评审、鉴定、咨询和评奖活动过多。工程技术人员认为,“忙于事务”的主要原因在于,管理体制与机制落后,诸如行政管理部门办事效率低下,部门职责不明和多头管理等。调查同时显示,我国工程科技队伍中最缺乏的是“相对稳定的科研团队”、“高层次的导师”和“知人善任的领导”。 记者:为工程师“解忧”,有何建议? 杜祥琬:建立科学合理的科技项目管理制度,使得工程师们不必花大量精力跑关系、要项目、应付各种检查。改革现行科研成果评价体系,直接由市场评判技术的优劣,鼓励科技人员把精力投入到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上。建议设立国家工程科技发展基金,用于支持中青年工程科技人才成长和从事重要工程技术创新。依托重大科研、工程项目、人才培养计划等,搭建高层次工程科技人才成长平台。 粗教育线条 与 细专业分工 记者:制度尚需完善,而作为广大的工程技术人才,如何自我“锻造”,成为一名优秀者? 包起帆(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越来越粗的教育线条和越来越细的专业分工之间的矛盾日益凸现。目前许多大学生,到企业都面临着重新学习的局面,所以学生要具备持续学习的能力。我是通过“三个途径”和寻找“两个交叉点”来不断学习的。 所谓“三个途径”,一是需要不断更新知识,夯实理论功底。我以前的学历是大专,因为工作繁忙耽误了很多学习机会,前几年我读完了物流本科,现在我还在进行研究生的学业。因为我在上港集团分管科技、装备和基本建设,如今上海港已经是世界吞吐量第一大港、集装箱第二大港,如果不持续学习,迟早我会“江郎才尽”。二是要不断拓展自己的国际视野。三是需要不断培养自己敏锐的专业洞察力,对现有的问题勇于质疑。 所谓“两个交叉点”,一是世界上最新的科技发展前沿和自己本职工作的交叉点。例如:电子标签是信息化发展的前沿,集装箱是现代物流发展的前沿,我们找到了两者的交叉点,开发了集装箱电子标签系统。另一个是世界上已经成熟的科技成果和自己工作中碰到难点时的交叉点。 沈建华:在我们看来,当一名 好 的工程师,最宝贵的一点,就是要一丝不苟。在工程技术领域,很多原创技术,每一步都马虎不得,否则就会出问题,这需要非常严谨的态度,需要扎实的功底,需要能“沉”到基层去一步步学习。 在上汽,我们要求所有新进的大学生一来就都要下车间、上流水线,一至两年内至少要做个小组负责人。这对个人未来不论在哪个岗位都非常重要。而作为企业,就要做 好 保障工作,打造一个良 好 的发展平台。 高校主导 与 企业主导 记者:动手能力弱、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弱、创新能力弱,是很多企业对工科毕业生评价。对症下药,高校和企业有何良方? 李永盛(同济大学常务副校长):新时期技术创新的主要突破口是在学科交叉部分,是集成创新。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把工程专业和艺术专业师生组合在一起,共同开展科技活动,有些科研项目甚至由艺术家担任负责人,这种形式值得我们借鉴。工科高校既要发展工程教育,也要努力发展人文和艺术教育,这是大势所趋。 麦福达:我们倡导的是中外合作。为什么?工程与设计息息相关,而设计又因不同的时空,会出现完全不同的效果。同样一项工程设计,放在香港可能成功,拿到内地的西部地区或国外,有可能就是失败的。 我们想让学生明白这一点,工程需要放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用发展的眼光来看。而中外合作的方式,能很 好 地开拓学生的视野,引导出创新的思维。让大家明白,科学并不是单纯的对与不对,而是存在很多的可能性。 汪泓(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校长):大家都说工程科技类的工作艰苦,所以年轻人不愿从事。我们觉得,关键是要让年轻人意识到工程科技与城市发展的紧密关系,“由内而外”地生发出改造社会的想法。有了这种激情,又哪会“艰苦”? 在我们学校,设施先进的工程实训中心是打造未来工程师的“第一站”。逼真的地铁列车模型、模拟飞机机舱……对十八九岁的年轻人来说,这可能是第一次意识到,工程技术的发展和我们这座城市有如此密切的关系。接下来,从学科带头人到知名企业老总,轮番介绍汽车、航空、轨道交通等产业的发展前景,让学生觉得有“奔头”…… 记者:产学研结盟,是培养工科人才的一条捷径。高校和企业,如何共同推动? 夏建国(上海电机学院党委书记):与企业合作,高校要放下架子,主动“出击”。近期,我校一批青年教师走出校门,到企业进行为期1年的全脱产挂职锻炼。他们在学校的工资奖金一分不少,还给津贴。学校希望这些教师能通过在企业的历练,更 好 地“反哺”教育。目前,我校已与本市25家国家级或市级技术中心开展全方位合作,与600余家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前不久我们还奖励了11家产学研合作优秀单位。有企业老总感慨:“以前只有企业给高校赞助,高校给企业发奖金还是头一回遇见。” 徐建国(上海电气(集团)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与高校共同制定博士生论文选题,上海电气集团在这方面作了初步探索。前不久发布的第一批博士论文选题,如《百万千瓦四极发电机空载及满载励磁电流计算的研究》等,都由高校院士、博导担任第一博导,上海电气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担任第二博导。这一尝试,有利于集成科技资源,把高校学科研究的重点方向和企业集团技术创新有机结合起来,培育新一代高端人才,切实改变“企业上下求索攻难题、高校四处奔波找课题”的状态。

155 评论(8)

乐乐媚娘

沈建华,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上海师大体育学院院长。2000年荣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任上海体育学院体育社会学系主任、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重点基地主任、体育人文社会学科带头人。(上海市教委第三、四、重点学科带头人、上海市优势学科都市体育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上海市文汇报全民健身热线首席专家。上海体育学院院务委员会委员,上海体育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上海体育学院学位评定委员会成员,上海体育学院本科领导小组成员,上海体育学院学报编委等。2005年7月—2006年6月在美国德克萨斯A&M大学做访问学者。南通师范大学驻校教授。现任上海师范大学学校体育研究所所长。1998年被评为国家体育总局优秀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2003年评为上海市三八红旗手。2004年评为上海市育才奖,两次被评为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优秀会员、2005年评为优秀曙光学者。2006年被评为体育总局科研先进个人。

186 评论(8)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