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7

  • 浏览数

    359

夏小麦521
首页 > 职业资格证 > 魏在锐高级经济师

7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好人旦旭

已采纳
提到南开校友,首当其冲的就是我们的学长周总理了吧,南开大学的招牌啊,学校特地还成立了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全国唯一的学院,新老校区的周恩来总理像,可见周总理对于南开的重要性。其他校友,百度百科点进去,一大堆,上百个吧?百度百科还特意分了个类,学术界的、政界的、还有其他。不得不说,南开的知名校友也主要分布在学术界和政界,身在南开读书的我就能感觉到学校里及其浓厚的政治文化,这些校友估计对于一般民众有些陌生,我今天想告诉谈谈这几年在一般民众生活里较为活跃的那些大佬们,他们也是南开的!第一个,张一鸣学长!字节跳动! 抖音!今日头条!应该无人不知吧,一鸣学长2005年毕业于南开大学软件工程专业,刚入学的时候是微电子专业,后来转专业过去的,前几年还回南开做了新生致辞之类的演讲,其实我也是来南开以后才知道这件事的,而且我觉得张一鸣本科在南开比较低调吧,不像经常听见某些大佬们在校期间的“壮举”,不过学长时常用“朴素、安静、寂寞、日复一日”等词眼形容南开生活,我觉得很真实,生活了两年我也是如此感受,但真正的勇士大概就是要耐得住寂寞吧。第二个我想说的是张文中,物美的创始人,历经冤案,但内心依然充满阳光,我们南开的骄傲,一个勇敢的人,真正的英雄!张文中是79级数学系的,83年本科毕业,工作了两年,85年重回南开读经济学硕士。关于他南开求学生活的报道较少,大家可能更关心他的冤家错案,但是,我相信南开大学对于他人格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18年的时候,张文中重回母校,向母校捐款1个亿,是南开大学有史以来第二位捐款过亿的校友,我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学生,也是感动的热泪盈眶。不得不说,南开大学对于一个人的精神培养是无了替代的。

魏在锐高级经济师

221 评论(8)

哈哈的静静哈

解沛基1933年9月至1938年初就读该校。清华大学教授,曾任清华大学常务副校长,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党委常委。刘宗一1947年9月至1950年9月就读该校。江西省广播电视厅高级工程师,曾任江西省广播电视厅党组书记、厅长,中共江西省委委员、省人大常委。蔡均1945年9月至1951年7月就读该校。江西省地矿局地质矿产高级工程师,曾在全国19个省(区)作过地质矿产资源调研工作。史定华1953年9月至1956年7月就读该校。上海大学教授、博导。中国运筹学会排队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大学数学系运筹论与控制论专业博士点学科带头人。黄家匡1946年9月至1952年7月就读该校。中国电力设备总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获机械工程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左凌烨1990年9月至1993年7月就读该校。1993年南昌市中考状元,1996年保送清华大学,技术经济硕士,清华大学毕业后从事创业投资行业,荣获“2006年中国十二佳创投新锐”称号。现任美国中经合集团副总裁。余南庚1927年至1933年就读该校。医学博士、教授,台湾省中研院院士,台北荣民总医院和三军总医院总顾问,1972年当选美国心脏学会会长。国际医学权威。钱志道1922年就读于该校,毕业时间不详。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我国现代国防工业开拓者之一。1938年4月毛主席回信给他,欢迎他到延安,1938年5月到延安,两次获陕甘宁边区“特等劳劳动英雄”称号,毛主席亲笔题词“热心创造”。他为边区军火化工业奠定基础,解放后,发展导弹、火箭和航天事业功绩卓著。党的十一大代表。曾任一机部部长助理兼导弹局局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副主任,中国科学院顾问,中国科技大学副校长。刘坚1950年初至1951年7月就读该校。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教授、博导。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所长,所学术委员会主任,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语言系系主任,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语言学会副会长。涂颉1942年秋至1948年7月就读该校。天津大学教授,热能研究所副所长,曾任中国农村能源协会理事,中国太阳能学会热利用专业委员会委员,天津市热能技术研究会副理事长。夏振坤 1947年该校高中毕业。湖北省社科院研究员,华中理工大学教授、武汉大学博导、中国生产力经济学会、中国区域经济会常务理事,中国宏观经济学会理事,湖北经济学团体联合会执行主席。曾任湖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等职,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江宗海 革命烈士。1918年由饶州(鄱阳)五中转入该校,1924年考入北师大,1925年入党,1927年上半年出任贵溪县教育局长,是邵式平同志亲密战友。1927年5月8日壮烈牺牲。当天深夜,邵式平同志主持了江宗海烈士追悼会并致了悼词。夏小平 1977年7月该校高中毕业。医学博士,广东省中山医科大学教授、主任医师。黄心武1956年9月至1959年7月就读该校。剧作家、评论家,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文学学会副会长、广东文联戏剧影视创作委员会委员。曾任广东省戏剧家协会秘书长,《广东文艺界》杂志主编等职。刘金标 1953年9月至1956年7月就读该校,高级工程师。曾任江西省总工会主席,党组书记,江西省八届、九届人大常委,省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副主任,中共江西省委九届、十届委员会委员、全国总工会第十一、十二届执委。蔡燊安 1957年9月至1959年7月就读该校。江西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曾任江西省工艺美术研究所所长,江西省工艺美术馆馆长、江西省轻工业厅副厅长、江西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全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委、江西省高级工艺美术师职称评委会主任,江西省工艺美术协会理事长。夏宝枢 1939年至1951年7月就读该校(含豫中附小)。教授、主任医师。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其科研成果获多项全国科学大会奖和省部级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张永铨1946年春至1951年7月就读该校。天津大学教授。中国建筑学会第六届暖道空调分会名誉理事、天津市制冷学会名誉理事长,天津市专家协会司法鉴定中心制冷空调专家委员会主任。曾任国际制冷学会E2委员会委员,中国制冷学会专业委员会委员兼空调设备专业组组长等职。刘齐 1987年9月至1990年7月就读该校。讲师、经济学硕士,联合国派驻东帝汶民事维和警察。中国赴海地首批维和防暴队值勤官。两获联合国维和警察总部“联合国维和勋章”,获东帝汶颁发的维和勋章,公安部授予的维和警察勋章。荣立一等功、二等奖、三等功各一次。周恒 1941年9月至1942年6月就读该校。中国科学院院士,天津大学教授。曾任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亚洲流体力学委员会副主席,教育部工程力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力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力学学科评审组组长,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常委及副主任等职。汪坤钅容 1946年2月至1948年7月就读该校。解放军第三军医大教授、主任医师。全军血液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重庆血液委员会委员、副主任,四川省分会血液委员会副主任。1959年参加西藏平叛医疗队工作。姜惠林1954年9月至1960年7月就读该校。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高级记者,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作家。以条目单列先后收入《中国作家大辞典》与《江西文学史》。张文琮 1960年9月至1966年7月就读该校。南昌市洪都中医院主任中医师、教授。2004年被授予南昌市首批“名医”称号。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科分会委员,江西省中医药学会骨伤科分会常委,南昌市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桂崇基 民国初年,就学于私塾先生项少力,后以优异成绩考入豫章中学。历任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秘书长、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部长、中央大学(今南京大学)校长。1949年后到台湾,曾任台湾省东吴大学校长。宋鉴 1946年至1951年7月就读该校。北京师范大学高级工程师。1998年北京市十名优秀总监理工程师之一。主持制定了北京师范大学校园总体建筑规划、清华大学地下人防工程规划等。罗星晨 2002年9月至2005年7月就读该校。在校时获全国初中数学联赛一等奖,全国英语能力竞赛二等奖等。获第三届全国东南地区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江西省第一名),2006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一等奖。免试进入2007年国家数学集训队和2008年国家数学冬令营。刘佺佺 2001年9月至2004年7月就读该校。2004年南昌市中考状元。魏 星 2000年9月至2003年7月就读该校。2003年南昌市中考状元。陈世旭1961年9月至1964年7月就读该校。国家一级作家。江西省作家协会主席,江西省文联主席。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中国文联委员。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第七、八、九届全国人大代表。吴超1993年9月至1996年就读该校。清华大学博士研究生。1996年南昌市中考状元。陈星文 1946年至1949年7月就读该校。全国首批一级注册建筑师、中国建筑师学会会员。江南三大名楼理事会名誉会长,清华大学、中国美术学院江西校友会理事。江西省建筑设计研究总院硕问,中国农工民主党省委委员。曾任江西省轻化工业设计院总建筑师、南昌市滕王阁管理处总工程师。是滕王阁和南昌八一起义纪念塔总设计师。祝文奇 1995年9月至1998年7月就读该校。1998年南昌市中考状元。2001年江西省高考理科第二名,现在美国犹他大学就读博士学位。余建亭 原名朱哲均,1935年夏毕业于该校。1936年10月入党,1937年7月到延安,曾任八路军总政治部干部股股长,东北局秘书,轻工业部副部长,中纪委委员,全国政协第七届委员会委员。刘金玲 1954年至1958年11月就读该校。运动健将。1959年9月作为江西省无线电运动队主力运动员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第一届全国运动会,打破一项全国记录。潘凤湘1940年9月至1946年7月就读该校。江西省首批语文特级教师之一,语文教读法创始人。王勇1975年9月至1978年7月就读该校。1978年南昌市中考状元,1981年高考江西省理科状元,全国理科考生最高分,美国耶鲁大学博士后。盛裘飞 1987年9月至1990年7月就读该校。1988年获中美合办“中国青少年第二届航天飞机科学实验一等奖。”1990年被保送到哈尔滨工业大学学习,破格录取为中国宇航学会会员。邹之琴1998年9月至2001年7月就读该校。2000年10月获中国少年科学院小院士称号(全国100名,江西省两名,南昌市仅一名)罗莹1992年9月至1995年7月就读该校。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博士。刘晨1998年9月至2001年就读该校。2001年南昌市中考状元。汪诚信1948年至1951年7月就读该校。教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研究员,我国著名的病媒生物防治专家,鼠类防治学科的主要奠基人和带头人。中华预防医学会媒介生物学及控制分会主任委员、名誉主任委员,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主编。中国鼠害与卫生虫害防制协会专家委员会顾问。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许路加 1951年7月该校高中毕业。教授,国际知名音乐家。他70寿辰时,时任加拿大总理克雷蒂安专门致信祝贺。王安民1945年至1951年7月就读该校。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博导。中国中医科学院首批博士后指导老师。科研成果获部级一等奖,兔胫骨应力性骨折的实验研究获美国运动医学会骨科学会优秀论文奖,该文系我国运动医学首次在国际获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关字奇 1994年9月至1997年7月就读该校。1997年南昌市中考状元。美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社会学硕士。余南庚1927年至1933年就读该校。桂崇基 民国初年,就学于私塾先生项少力,后以优异成绩考入豫章中学。历任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秘书长、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部长、中央大学(今南京大学)校长。1949年后到台湾,曾任台湾省东吴大学校长。艾寒松我国著名新闻工作者和党的理论工作者。上世纪二十年代初就读该校。1936年参加革命,1938年入党。曾任驻莫斯科中共代表团《救国时报》编辑,中共上海文委委员,苏北报社总编、中央第五中级党校副校长、中共江西省委候补委员、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兼省委党校校长。万春1989年9月至1992年7月就读该校。1992年南昌市中考状元。屠毓琳1995年9月至1998年7月就读该校。1998年中考状元(卷面分第一)。江西省优秀学生。北京市优秀毕业生。现就职于美国波士顿管理咨询公司。康广隶 2003年9月至2006年7月就读该校。2005年获全国第二届青少年计算机设计大赛二等奖。2006年被保送至南昌大学学习。湛润水 1973年9月至1977年7月就读该校。江西省交通科学研究院教授教高级工程师、研究员。中国公路学会理事,中国交通运输协会新材料应用委员会常务理事,江西省桥梁与隧道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林震宇 1948年9月至1951年7月就读该校。天津工程机械研究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天津市第一届二十一世纪青年科学基金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建设部建机工程项目咨询评估委员会专家。吴伊文2001年9月至2007年7月就读该校。2006年8月获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项目二等奖。2007年被保送至上海东华大学(当年全市省重点建设中学中唯一获保送资格者)。甘绍火喜1945年9月至1951年7月就读该校。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特聘教授,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统筹管理研究会理事,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施工学术委员会委员。李乾南51年初至52年7月就读该校。武汉冶金建筑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设计事务所总工程师。二级注册建筑师,一级注册结构师,中国冶金建设设计分会理事。陈守朴 1956年9月至1959年7月就读该校。曾任中共南昌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南昌市政协主席,党组书记。李梁华1977年9月至1980年7月就读该校。运动健将。华东交通大学副教授、硕导。在全国第二届大学生运动会上获得跳远第一名,并打破大学生运动会记录。

83 评论(11)

小薰1988

我是清华经管的在读硕士。理工类的我不清楚,就不在这里卖弄。可以给大家介绍一下经管学院的老师~这个问题当然首先要祭出我们大名鼎鼎的院长和前院长。现任院长白重恩教授现任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弗里曼讲席教授(Mansfield Freeman Chair Professor)、院长,清华大学中国财政税收研究所所长。1988年获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数学博士,1993年获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先后任教于美国波士顿学院、香港大学经济金融学院。目前担任国际经济学会(International Economic Association)执行委员会成员,中国财政学会常务理事,巴塞罗那经济研究生院科学委员会成员,《经济学报》副主编,《经济研究》等顶尖国内期刊编委、学术委员或学术顾问。目前还担任全国政协委员、民建中央常委、“十四五”国家发展规划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前任院长钱颖一教授1977级清华大学数学专业本科毕业。毕业后留学美国,获哥伦比亚大学统计学硕士学位、耶鲁大学运筹学/管理科学硕士学位、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之后任教于斯坦福大学、马里兰大学、伯克利加州大学。获得2009年度孙冶方经济科学奖,获得2016年度首届中国经济学奖。担任《经济学报》、《清华管理评论》、《教育》主编,《经济研究》编委会委员。 (履历来自清华经管官网)这两位都是经济学界大师级的任务,履历中的荣誉和职称可以列一大篇,这里只是略表一二。我的硕士课程里面没有这两位老师的课,但似乎经管的本科生大都有幸听过他们的课程。我想他们在初入大学的青葱岁月,能够直接聆听来自大师的教诲,也是一种人生中最美好的事情了。当然,清华经管有一两百位老师,不可能人人一样。不过我所接触到的老师大多都既有水平又良心。比如教我们《战略管理》课的宁向东老师。他是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曾任哈佛商学院、伊利诺大学、新南威尔士大学、悉尼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访问学者。他最有特色的地方在于担任过非常多家企业的独立董事,根据百度,包括中国南航、长虹电器、航天科技、宏源证券、歌尔声学、山推股份、大唐电信等等。这就让他有非常丰富的商业观察,每次上课的时候都不是讲书本知识,而是畅聊无数个真实案例,句句点石成金。宁老师在得到有一个在线课程,非常系统而全面地讲了企业管理的各种知识,每堂课都有小案例,非常有趣,感兴趣的可以听一听。另外还有许多交过我的老师,毕业于清北或者海外一流名校。外行人可能很难从简历上看出什么,但上过课就知道他们绝对不是混日子的。正是因为这些老师自身水平高,上课尽心尽力,真心对待学生,因此我们学习起来也特别卖力。记得我们的营销课每周都要做一个真实案例,为了做好这个案例同学们每周都在发问卷、做用户访谈,甚至跑遍北京城去店访,小组一周见三次,周而复始。创新创业管理课的老师要我们这些对技术一窍不通的商科生去研究电动车、环保材料、工业机器人,要摸清整个行业找出产业链痛点,为此我们有段时间真是废寝忘食,熬了好几个通宵。我觉得我们付出这么多努力,把一个表面上最“水”的管理硕士过成地狱模式,最大的动力还是因为敬重和信任这些老师们,他们的反馈和点评让我觉得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清华的师资力量大概还体现在师生比。在我上的硕士项目中,一堂课的学生人数大多在三四十人,甚至有时有二十人左右的小班,这就让每个学生都能和老师充分交流。总体而言,清华经管的老师质量很高,研究生第一年跟着老师们上课过得很充实。这里面既有那些在商界鼎鼎有名的大牛,也有潜心学术、为人简朴低调的学者;有那些跟着企业摸爬滚打二十多年,讲一个段子都是金玉良言的实战派,也有刚刚从海外顶尖博士项目毕业,对学术前沿如数家珍的学院派。题主问老师是更注重研究还是教学,我想,双方都有,并且有许多老师研究和教学都很擅长。这里的老师足够多,无论你是想找到学术上的指引,工作实习的敲门砖,抑或只是想好好上课学习知识,都有合适的人来指导你。希望回答对你有帮助。如果你也想来清华,非常欢迎并且祝你好运!

177 评论(8)

风荷丽景

温县名人——司马懿 司马懿(179——251),字仲达,东汉末期、三国曹魏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今温县招贤乡安乐寨)人,东汉末年,曾任曹操丞相府文学掾、丞相主簿、魏王太子中庶子;魏国时,为三朝元老,曾历任尚书右扑射、抚军将军、大将军、太尉、太傅、丞相等职;其死后,其孙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晋朝,追尊为晋宣帝,他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家族背景 司马懿其先出自帝高阳之子重黎,为夏官祝融,历唐、虞、夏、商,世序其职。周朝,以夏官为司马。其后程柏休父,周宣王时,以世官克平徐方,锡以官族,因而为氏。楚汉间,司马仰为赵将,与诸侯伐秦。秦亡,立为殷王,都河内。汉以其地为郡,子孙遂以为家。自仰八世,至东汉安帝时,生征西将军钧,字叔平。司马钧生豫章太守量,字公度。量生颍川太守司马俊,字元异。俊生京兆尹司马防,字建公。司马防就是司马懿的父亲(《晋书·宣帝纪》)。晋武帝司马炎在他的一个诏书称:“本诸生家,传礼来久”(《晋书·礼志》)。 司马懿为司马防次子,史书称他“少有奇节,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晋书·宣帝纪》)。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司马懿生在乱世中,“常慨然有忧天下心”(《晋书·宣帝纪》)。 早年 南阳太守杨俊素以知人善任著称,司马懿二十岁前,杨俊曾见过他,说他绝非寻常之之;尚书崔琰与司马懿的兄长司马朗交好,曾对司马朗说:“君弟聪亮明允,刚断英特,非子所及也”(《晋书·宣帝纪》)。 建安六年(201年),郡中推举他为上计椽。时曹操正任司空,听到他的名声后,派人召他到府中任职。司马懿见汉朝国运已微,不想在曹操手下,便借口自己有风痹病,身体不能起居。曹操不信,派人夜间去刺探消息,司马懿躺在那里,一动不动,像真染上风痹一般。 据说,司马氏的先祖是祝融。祝融出自轩辕黄帝的长子重黎。以后历尧、舜、禹、夏、商数代,世世代代充任夏官(夏官为周代以前掌管军政和军赋的官职);周代改夏官为司马。到周宣王时,因家族功勋显赫被恩准以司马官名为姓氏。 楚汉间,赵将司马印与诸侯共同伐秦。秦朝灭亡后,依楚王项羽,被封为殷王。“都河内……子孙遂家焉。”河内就成为司马氏后来的祖籍。其后经八代,可考的征西将军司马钧;钩子司马量,字公度,任豫章太守;量子司马隽,字元异,任颖川太守;隽子司马防,字建公,历任京兆尹、尚书右丞。防有八子,皆有才识,时称“八达”。司马懿即其二子。 汉灵帝光和三年至献帝建安六年(公元180-201年)二岁至二十三岁。 司马懿自幼“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常慨然有忧天下之心。举孝廉。 娶妻张春华,温县北平皋人。出身贵族之家,品德闻名乡里,智识过人,为懿生三子一女:司马师、司马干和女南阳公主。郡守辟懿为河内郡上计掾(会计宫),勤于职守,名声很盛。 司空曹操闻司马懿博学多才,欲擢用,司马懿看不起出身“赘阉遗丑”的曹操,托风痹之病而不出仕。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二十九岁曹操被献帝拜为丞相,再次派人请司马懿出仕,以强制手段辟司马懿为丞相府文学掾(文牍之官)。司马懿在曹操手下办事认真,勤勤恳恳。“至于刍多牧之间,悉皆临履。”先后迁黄门侍郎、转议郎、丞相东曹属,及主簿。 懿三弟司马孚被曹操征辟,初任陈思王曹植的文学掾,后迁太子中庶子。是年,司马师出生,字子元。三年后,司马昭出生,字子上。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三十六岁。 三月,司马懿随曹操出征伐张鲁。十一月,张鲁降,懿向曹操建议。乘刘备初代刘璋,蜀人心未附,宜远征江陵,可震撼汉中、益州。曹操不纳,讥为“得陇望蜀。” 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三十八岁 夏五月,曹操为魏王。十月,立曹丕为太子,迁司马懿为太子中庶子,“每与大谋,辄有奇策”,为太子所信重,与陈群、吴质、朱铄号为太子“四友。”是年,司马朗死于征吴军中。 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三十九岁 司马懿为丞相军司马,向曹操提出“经国远筹”的军屯建议,被曹操采纳。 建聋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四十岁 关羽围曹仁于樊城,于禁为关羽所虏。曹操惊恐,欲迁许都至河北。司马懿献计劝阻迁都,提出联合孙吴袭关羽后方以解樊围之策。曹操采纳。十二月,吴将俘获关羽,成为三国时期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成功范例。 孙权向曹操上表称臣,怂恿曹操自立为帝。司马懿极力支持。曹操不纳。 延康元年(公元220年)四十一岁 正月,曹操死。司马懿将丧事办理得井井有条。曹丕代曹操为丞相之职,封司马懿河津亭侯、转丞相长史,具体负责策划、组织、安排曹魏代汉事务。曹丕不听从司马懿的建议,白白放弃襄、樊二城。 魏黄初元年(公元220年)四十一岁 十月,魏受汉禅。曹丕即位,为文帝,任司马懿为尚书,后转督军,御史中丞,封安国乡侯。 司马孚迁侍中,常侍军官,继而转平书郎、给事常侍、黄门侍郎、加骑都尉,后出任河内典农,封爵关内侯,转清河太守。 黄初二年(公元221年)四十二岁 司马懿迁侍中,尚书右仆射。 黄初五年(公元224年)四十五岁 曹丕南巡,改封司马懿为向乡侯,坐镇留守许都,转抚军大将军,假节诫。加给事中,录尚书事。 黄初六年(公元225年)四十六岁 曹丕伐吴,再次让司马懿留守许都。 黄初七年(公元226年)四十六岁 五月,曹丕病重,司马懿同曹真、陈群等受曹丕托孤之任,为曹睿顾命辅政。 十二月,明帝曹睿改封司马懿为舞阳侯。时东吴犯魏。司马懿迎敌,大胜吴军。被封为骠骑大将军。至此,司马懿可以开府治事,有了自己的办事机构,和统归自己指挥的军队,可以培植自己的力量。吴质称懿:“忠智至公,社稷之臣”。在洛阳声望日隆。 太和元年(公元227年)四十八岁 六月,曹真忌妒司马懿,为独揽大权,奏请明帝让懿屯兵宛城,主持对吴边境地区的军政事务。 司马孚迁度支尚书,主管军国的收支预算,后迁尚书右仆射,进爵昌平侯。 太和二年(公元228年)四十九岁 ,正月,蜀诸葛亮犯魏。魏不敌。明帝意诏司马懿驰援。此时,魏新城太守原蜀国降将孟达,又阴谋叛魏投蜀。司马懿当机立断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奔袭新城平叛 太和四年(公元230年)五十一岁 司马懿应诏加大将军、大都督,假黄械,协助曹真抵御蜀军。遇雨受阻,班师。 太和五年(公元231年)五十二岁 诸葛亮进犯天水。曹真病死。明帝诏司马懿都督雍、凉二州,抵御蜀军。懿奉行“敛军依险,只守不攻”方针,致蜀兵败。明帝派使臣劳军,赐懿耕地。懿奏请明帝,迁冀州农民到上邦种田,将京兆、天水、南安等地的冶炼业恢复起来 。 青龙元年(公元233年)五十四岁 司马懿主持开凿成国渠,修筑临晋破,将陕西西部水利进行治理,灌溉良田数千顷,充实了魏国国力。 青龙二年(公元234年)五十五岁 四月,诸葛亮出斜谷犯魏。司马懿驻军渭水之北,仍坚持坚壁不战的方针。对垒百日,拖得诸葛亮病死。司马懿不损兵卒,取得胜利。 青龙三年(公元235年)五十六岁 司马懿迁为太尉,累增封邑,京都洛州一带发生大灾,司马懿从长安运粮五万斜到京师。 青龙四年(公元236年)五十六岁 辽东太守公孙渊反叛,自称燕王,司马懿被诏赴京,商议平叛之策。司马懿提 出一年平叛的计划,并谏议停止京城的宫室修建,减轻百姓负担,保证军事需要。 景初二年(公元238年)五十九岁 春,司马懿东征公孙渊。大军过温,懿在温县貌公台宴请家乡父老,誓平叛乱。八月,平定辽东叛乱,斩公孙渊父子。 景初三年(公元239年)六十岁 正月,司马懿回军至白屋。明帝病重,三日内五道圣旨诏懿还京师。于嘉福殿接受明帝托孤之任,同曹爽共同辅佐齐王曹芳。曹芳即位,曹爽为大将军,司马懿仍为太尉,迁侍中持节、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与爽各领兵三千,轮流进宫宿卫,权势相当。司马师为散骑常侍,司马昭为骑都尉 正始元隼(公元240年)六十一岁 司马懿上书谏议禁止“官室制度靡费”,提倡“节用务农”。 正始二隼(公元241年)六十二岁 五月,吴兵三路犯魏。六月,司马懿请缨督军迎敌,以精锐部队轻骑急进,使吴军闻讯夜遁。魏军追到三州口,斩俘敌军万余,缴舟船军资而还。秋七月,增封食郾城、临颖,并前四县,邑万户,子弟十一人皆列侯。 正始三年(公元242年)六十三岁 春,帝追封司马防为舞阳成侯。 三月,司马懿建议修广漕渠,引黄河水人沛水,灌溉东南各地。开始大规模的开垦,迅速发展淮北农田。 曹爽为独揽大权,使魏帝不诏,迁懿为太傅,外示尊崇,实夺其权。 正始四年(公元243年)六十四岁 九月,司马懿率军击吴将诸葛格,格惧,黄烧积到聚,弃城而逃。 司马懿大兴屯垦,广开淮阳、百尺二渠,再修颖川诸陂万余顷农田,使淮北自此食廪充实。 正始五年(公元244年)六十五岁 春正月,司马懿从淮南至京,魏帝劳军。 大将军曹爽为猎取功名,在邓飏、李胜等怂恿下请旨伐蜀。懿认为不可。爽不听,结果劳民伤财,无功而还。 正始六年(公元245年)六十六岁 秋八月,曹爽为了扩充实力,不顾司马懿的劝阻,撤了原明帝建制的中垒中坚营,将兵马归于其弟中领军曹奏营。冬十二月,帝诏司马懿朝会可乘舆上殿。 正始七年(公元246年)六十六岁 正月,吴军骚扰魏祖中地区,当地百姓万余家,北渡污水逃难。 曹爽不听司马懿“收留安抚逃难百姓”的意见,把百姓遣返污南。结果,吴破祖中,损失百姓万余。 正始八年(公元247年)六十岁 四月,夫人张氏去世,享年59岁,葬洛阳高原陵,追赠广平县君。 五月,曹爽专擅朝政,把太后迁往永宁宫。司马懿称病蜇居,静待时机。 正始九年(公元248年)六十九岁 春三月,曹爽等密谋篡政。司马懿洞悉其奸,佯装病势垂危,麻痹曹爽等。 嘉平元年(公元249年)七十岁 春正月初九,魏帝赴高平陵渴拜祖陵。曹爽兄弟随往。司马懿乘机奏准太后,下令废黜曹爽兄弟。正月末,诛杀曹爽兄弟三人及何晏等三族。 二月,魏帝命司马懿为丞相,增封颖川之繁昌、鄢陵、新汲、父城,并八县,邑二万户。十二月,加九锡之礼,懿固辞不受。 嘉平二年(公元250年)七十一岁 正月,魏帝命司马懿在洛阳建立祖庙,并封其子司马彤为平乐亭侯,司马伦为安乐亭侯。司马懿积劳成疾,不能上朝,每遇大事,魏帝亲幸懿府商讨。 嘉平三年(公元251年)七十二岁 春正月,兖州刺史令狐愚和太尉王凌密谋纂逆拥立楚王曹彪。四月,司马懿率军前往讨伐平叛。帝封司马懿为相国,安平郡公,前后食邑五万户,子弟封侯者达十九人。六月,司马懿病重。八月,死于京师。终年七十二岁。九月,按其生前所瞩,土葬于首阳山,不起坟头,不立碑,不随葬祭品,死后遗孀不得与其合葬。逝后赐谥号“文宣”。晋立,追为宣帝。温县名人——陈卜 陈氏始祖陈卜,原籍山西泽州郡(今晋城),后来由泽州搬居山西洪桐县。明洪武7 年(1374年),迁居河南怀庆府(今沁阳)。因始祖陈卜为人忠厚,精通拳械,深为近邻乡民所敬重。故将其居住的地方叫陈卜庄(解放后,陈卜庄并归温县,至今仍叫陈卜庄)。先祖后因陈卜庄地势低洼,常受涝灾,又迁居温县城东十里的常扬村。村中有一条南北走向的深沟,随著陈氐人丁繁衍,常杨村易名陈家沟。 始祖陈卜居温县后,为奠定家业基础,偏重于垦种兴建。先是六世同居,七世分家,兴家立业,人繁家盛。为保卫桑梓,地方得安,在村中设武学社,教授子孙。由于 1711 年以前陈氏家史无文字记裁,仅有囗传。直至1711年,陈氏十世祖陈庚为陈卜立碑,方简单记述了陈卜史实。然相距已有300余年。其间人物、事迹及有关拳术多有疏漏。所以关于拳艺、人物、事迹的文字记载,仅从我九世祖陈王庭记起。   据温县县志和陈氏家谱记载,「陈王庭在明末拳术已著名。於拳术更加研究,又多所心得, 代代相传,成为独特之密。」温县名人——卜商 卜商(公元前507——前400),字子夏,春秋末年晋国温邑卜里村(今温县黄庄镇卜杨门村)人。他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思想政治家和文化教育家。系孔子著名弟子、七十二贤和十哲之一。他一生东鲁求学,西河(陕、晋交界,南北向黄河一带)授教,为中华文明做出积极贡献,受到历代朝廷的封赦,被后人誉为百代宗师!他的主要历史贡献是:一是协助孔子创立了儒学,精于《春秋》,长于《诗》、《易》;二是继承恩施遗愿,在孔子后传播儒学,发明了章句之法,使儒学光大起来;三是著书立说,注疏五经,编撰论语,丰富了儒学的内涵,对后世有重要的影响;四是被魏文侯聘为师,痴心教育,为国家培养出大批人才,使他们各有所为;五是结合实际指导魏国国政,使魏在七国中率先强大起来,成为我国从奴隶社会最早走向封建社会的诸侯国,推进了中华文明的进步孔子的学生——子夏的简介: 子夏(前507-?)姓卜,名商,字子夏,后亦称“卜子夏”、“卜先生”,春秋末晋国温人(另有魏人、卫人二说,近人钱穆考定,温为魏所灭,卫为魏之误,故生二说),孔子的著名弟子,“孔门十哲”之一。 子夏少孔子四十四岁,是孔子后期学生中之佼佼者,才思敏捷,以文学著称,被孔子许为其“文学”科的高才生。子夏为学时,因常有独到见解而得到孔子的赞许,如其问《诗经》中“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一句,孔子答以“绘事后素”,他立即得出“礼后乎”(即礼乐产生在仁义之后)的结论,孔子赞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以言《诗》已矣。” (《论语·八佾》)但孔子认为子夏在遵循仁和礼的方面有所“不及”,曾告诫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论语·雍也》)子夏才气过人,《论语》中保留了他的许多著名的格言,如:“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百工居其肆以成其言,君子学以致其道”;“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等等。 孔子去世后,子夏至魏国西河(济水、黄河间)讲学,“如田子方、段干木、吴起、禽滑厘之属,皆受业于子夏之伦” (《史记·儒林列传》),还做过崇尚儒学的魏文侯的老师。近人有以为子夏思想中具有“法家精神”,韩非子称“儒分为八”不及子夏之儒,是因为将之视为法家(见郭沫若《十批判书》)。 汉代以来,学者大多认为,儒家的经学最初主要是从子夏一系传授下来的,如东汉徐防说过:“《诗》、《书》、《礼》、《乐》,定自孔子;发明章句,始自子夏。” (《后汉书·徐防传》)这里就认为,“六经”中的大部分是来自子夏的传授。南宋的洪迈,在其《容斋随笔》中叙述得更为具体,其云:“孔子弟子,惟子夏于诸经独有书。虽传记杂言未可尽信,然要为与他人不同矣。于《易》则有《传》。于《诗》则有《序》。而《毛诗》之学,一云:子夏授高行子,四传而至小毛公,一云:子夏传曾申,五传而至大毛公。于《礼》则有《仪礼·丧服》一篇,马融、王肃诸儒多为之训说。于《春秋》所云‘不能赞一辞’,盖亦尝从事于斯矣。公羊高实受之于子夏。毂梁赤者,《风俗通》亦云子夏门人。于《论语》,则郑康成以为仲弓。子夏所撰定也。”洪迈之说虽未必每事皆实,但学者一般以为亦非无稽之谈。 子夏晚年,因丧子而哭之失明,离群索居。唐玄宗时,被追封为“魏侯”,宋代时又加封为“河东公”。 山水画鼻祖——北宋画家郭熙 郭熙(约1020—1100年),字淳夫,河阳温(今河南省温县岳村乡西郭作村)人。他是公元11世纪,我国北宋中期最有代表性的山水画家,同时也是著名的绘画理论家。在北宋熙宁年间(公元1068—1077年),初为画院艺学,后官至翰林待诏直长。师成五代山水画大家李成,而独树一格,深得宋神宗恩宠。“神宗好熙笔”,时有“评为天下第一”之说。郭熙的画当时人称“官画”,在官廷内屏壁、中书省、门下省、枢密院和翰林学士院等机构之重要场所,皆悬挂有他的作品。而他为后人留下的《林泉高致》集则是我国画论史上第一部系统、完整地探讨山水画创作的专门论著。它不仅是对以往山水画创作实践的全面总结,同时也代表着那一时期的最高理论水准。 郭熙出生于温县普通平民家庭,平生好道家学说,喜作山川之游。他学画山水,原无师承,全赁个人爱好。北宋初年,由于李成与范宽对画坛的巨大影响,社会上专事摹仿“李、范”之风极盛。郭熙亦因六次临摹李成《骤雨图》而笔法大进。名公巨卿争相请他作画,而画名日隆。郭熙的前半生主要活动于大自然当中,对自然山川有着精密的观察和深刻的感悟,“饱游饫看,历历罗列于胸中”,及至熙宁年间进入宫廷画院,服务于宫禁,深得皇帝赏识,有机会观摩到历代绘画名作。郭熙虽属李成传派,但并非拘泥于一家,而是“兼收并览,广议博考,以使我自成一家”。其山水画题材多样且富于变化,并善于精确地描绘不同地域山水的特征和四时朝暮风雨明晦不同季节气候的微妙景象,赋于真切的感受,创造出超绝的意境。而且运思敏捷高超,善作大山大水,于高堂素壁作长松巨木,回溪断崖,峰峦秀起,云烟变幻之千态万况。他年愈老而落笔愈壮,直至白头仍神明不衰,保持着旺盛的创作精力。郭熙与李成的山水一脉相传,并在李成的基础上有崭新的创造和提高,把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北方山水画推向一个新的高峰,在北宋中后期的山水画坛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郭熙的艺术成就不仅在创作上,其艺术见解经其子郭思整理成《林泉高致》一书,使我们对他的风格和成就可以得出更明晰的认识。《林泉高致》分《山水训》、《画意》、《画诀》、《画题》、《画格拾遗》和《画记》六篇。前四篇由郭熙阐述而由其子郭思整理编纂,后二篇由郭思记述其父的创作和有关活动。此著要求山水画不仅要表现出“可行”、“可望”,更重要的是要画出其“可游”、“可居”。要求画家对自然山水进行深入的观察和体验,还要从远近、高低、正背等不同侧面看到山形的变化,用四时、朝暮、阴晴、雨雪等条件赋于山水以情感,并由自然形态的变化而引起观赏者情绪的变化,如春山烟云连绵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阴人坦坦,秋山明净摇落人肃肃,冬山昏霾翳塞人寂寂。又提出“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颠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缥缈缈。”这些都成为后世山水画创作的不易法则。 郭熙的艺术创作具有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他不仅使北宋的山水画走向辉煌,更对南宋的山水画产生深远影响。研讨郭熙,对于探究两宋山水画发展的脉胳,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而郭熙以他超绝的山水画艺术与理论巨著《林泉高致》,奠定了自己在中国绘画史上的不朽地位。

340 评论(11)

A这点小事

作为2019年泰晤士亚洲大学排名的榜首,师资力量强毋庸置疑。作为一个来清华读硕士的孩纸,硕士期间的课程就比较少了,除了自己导师,能深入接触其他老师的机会也不是很多,因此我就说一下自己接触和了解过的。可以很负责任的说,来清华之后,才真正明白了老师这个词的崇高。魏少军教授是我们的所长,各种Title数不胜数。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微电子与纳电子学系主任、微电子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电子学会会士,IEEE高级会员;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咨询委员会委员;核高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技术总师;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副理事长,集成电路设计分会理事长。魏少军教授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中国电子学会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国家知识产权局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专利金奖(2项);及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奖;“2003中国半导体企业领军人物”;推动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终身成就奖等奖项和称号。但是上过央视,给主席做过报告的魏所长,也会在百忙之中抽空给我们开党组织生活会,向我们介绍集成电路产业现在的发展现状,鼓励我们为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作出贡献,这样的格局是值得我们敬佩的。许军教授是接触比较多的一个老师,许老师一直在做有用的事情上执着工作,不是做哗众取宠花里胡哨的事情,不是只能发paper没有实用价值的事,而是做能真真切切改变我们生活用到工业化生产中的事情,这种朴实工作的态度在当今社会显得非常可贵和了不起。而且许老师对待学生也非常非常好。我的导师是一个青年教师,也许现在还没有非常优秀的成果,也许在现在价值体系的评价标准中也不是最优秀的,但是在我心中却是最好的老师。不仅是每天来的比我们早走的比我们晚的工作态度,不仅是一丝不苟的科研态度,更是作为一名老师的慈悲之心,将学生的未来和发展看的很重很重。会和你聊未来的发展,会在你迷茫时听你倾述用自己的经历指点你,甚至在你生病时关心你看病钱够不够。正是这样的青年教师使得清华的师资力量越来越强大。近年来,关于高校老师“师德”的负面评论很多,但是我接触过的清华老师,不仅是在知识学识上十分优秀,在人品上更是高山仰止。希望大家有机会来感受清华老师的人格魅力,题主问老师更注重科研还是教学,要相信,优秀的人每一方面都可以做的很优秀。

247 评论(15)

青岛崂山逗号

题主你好~南开大学2019年正值百年校庆,从这里走出去的校友数不胜数,届时10月17日南开校庆日相信也会有数以千计的优秀校友返校参观留念。挑几个耳熟能详的知名校友做简单介绍: 周恩来周总理不需过多解释,“百里长街送总理”可见周恩来总理在国民心中的地位。南开大学本部西南门出去不远就是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周总理是南开的骄傲,也是中国的骄傲。 鲁园鲁园,1928年9月出生,1950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天津电视台演员。代表作品有晚情、道是无情却有情、守望幸福。2018年6月送毕业生文艺演出,邀请了当时90岁高龄的1946级经济学系校友、著名表演艺术家鲁园,深情地朗诵了她为母校写下的诗歌《我的南开情》,将整场演出推向高潮。坐着轮椅的老奶奶讲到动情处仍然坚持自己站起来,当时作为毕业生的我,被鲁园奶奶90岁的精气神和南开情所打动,在场的我的同学们都热泪盈眶。离得开南开这片土地,离不开南开这份情。 叶嘉莹叶嘉莹先生我觉得不能完全算是南开校友,毕竟不是在南开念书毕业的,现为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去年,94岁高龄的中华古典文化专家叶嘉莹先生将自己的全部财产1857万元捐赠给南开大学教育基金会,用于设立“迦陵基金”,支持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今年,叶嘉莹先生再次捐赠1711万元,目前已累计捐赠3568万元。她在诗词中诉尽悲欢离合,书尽聚散无常……致敬叶嘉莹先生! 张一鸣张一鸣是南开大学2005届软件学院校友,现为北京字节跳动科技有限公司CEO。南开大学的知名校友有很多很多,祝题主将来有一天也能成为“南开知名校友”之一~

148 评论(11)

小壮壮长大

王梦奎---焦作市温县人,95年-07年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陈小旺---焦作市温县陈家沟人,太极拳一代宗师。卜 商(公元前507-?年) 字子夏,春秋末晋国温(今温县)人,为孔子门下七十二贤之一,“死生由命,富贵在天”天命论的创始人,在治学上提出“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等观点。为孔子著作的传世人,他的《诗序》被后人视为不朽之作司马懿,出身士族。初为曹操主簿,多谋略,善权变。司马师,懿的长子。继其父为魏大将军,专国政。司马昭,懿的次子,继其兄司马师为魏大将军,专国政,并日谋代魏,魏帝曹髦曾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甘露五年,杀曹髦,立曹奂为帝。司马炎,即晋武帝,晋朝的建立者,司马昭之子。郭熙(约1020-1100)字淳夫,温县岳村乡西郭作村人,北宋画家、绘画理论家。陈王廷(1600-1680年) 字奏庭,温县陈家沟人,陈氏太极拳创始人。 陈发科(1887-1957年) 温县陈家沟人,著名太极拳大师。

226 评论(14)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