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325

我爱娟子
首页 > 职业资格证 > 德育方法资格证考试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在路上8848

已采纳

又到了紧张的考试阶段,大家都准备好了吗?为了帮助考生顺利通过教师资格证考试,【】我特根据教师资格证纲为大家搜集整理了2015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重点:德育过程,希望对您全面熟悉教师资格证考试课程有所帮助!

德育过程

一、德育过程的概念

德育过程是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多方面的影响,使得一定社会的政治思想、法制思想以及道德等形式的社会意识、社会规范,转化为自身品德的过程。德育过程的本质就是把一定社会的思想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过程。具体来说,德育过程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社会的德育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加思想道德的影响,以达到预定德育目的的过程。

二、德育过程的结构和矛盾

德育过程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

教育者是德育过程的组织者、领导者,是一定社会德育要求和思想道德的体现者,在德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教育者包括直接的和间接的个体教育者和群体教育者。

受教育者包括受教育者个体和群体,他们都是德育的对象。在德育过程中,受教育者既是德育的客体,又是德育的主体。当他作为德育对象时,他是德育的客体;当他接受德育影响、进行自我品德教育和对其他德育对象产生影响时,他便成为德育主体。

德育内容是用以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是受教育者学习、修养和内在化的客体。学校德育的基本内容是根据学校德育目标和学生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确定的,它具有一定范围和深浅层次。

德育方法是教育者施教传道和受教育者受教修养的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它凭借一定的手段进行。教育者借助一定的德育方法将德育内容作用于受教育者,受教育者借助一定的德育方法来学习、修养、内化德育内容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品德。

德育过程中的各要素,通过教育者施教传道和受教育者受教修养的活动而发生一定的联系和相互作用,促使受教育者的品德发生预期变化的矛盾运动过程。其中的主要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由于这一矛盾的不断产生和解决,才不断将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品德,从而实现德育内容,达到德育目标。这是一定社会思想道德个体化过程和受教育者在思想道德方面社会化或再社会化过程,是社会思想道德遗传和继承相统一的过程。

三、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一)德育过程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学生的思想品德是由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个基本要素构成的。道德认知是人们对行为规范、是非善恶的主观认识和评价,是影响情感、坚定意志、采取行动的基础。道德信念是道德认知发展的高级阶段,只有具备深刻的道德认知,形成坚定不移的观念,才能产生道德信念。道德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所作判断后引起的内心体验,它对道德行为起着巨大的调节作用。道德意志是一个人为实现一定的道德行为而体现的一种坚持精神,德育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道德行为是衡量一个人觉悟高低和道德好坏的重要标志,是学生在一定道德认知、情感、道德、意志支配下所采取的行动。

(二)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具有多样性

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的现有思想品德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教育者的德育要求是根据一定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实际状况提出来的,一般高于受教育者现有的思想品德发展水平,因此,这种要求就会与受教育者原有的思想道德状态发生矛盾。这种内部的矛盾运动就成了思想品德发展的根本动力。然而,受教育者自身思想品德的内部矛盾也存在多样性。例如,家庭、学校、社会对受教育者的教育要求不一致或相互抵触时,受教育者就会产生迷茫和疑惑。此外,学生个体心理素质方面的矛盾,即知、情、意、行各种心理因素之间的矛盾也是个体道德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主要方面。

(三)德育过程是在活动和交往中接受各方面影响的过程,具有实践性的特征

受教育者的品德形成正是通过交往和活动而形成的。活动和与同伴交往是道德发展的主要环境,成人、教师及其他社会环境因素施加再大的影响,必须通过学生自身的积极活动与思考才会发生作用。学生只有通过活动和实践,才能全面而深刻地获得道德认知,调节道德行为,并在活动中培养尊重、关心、合作等品质。只有当学生参与社会生活,并通过亲身体验、处理各种社会关系时,才能获得对社会关系的深刻理解和认识,才能不断发展自己的情感体验、磨炼自己的道德意志,从而形成自觉的行为习惯。“体验教育”已经成为当前德育研究中的一个热点和亮点,它主要是指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并转化为行为习惯的教育。

(四)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反复提高的过程,具有长期性和反复性的特征

良好品德的形成和不良品德的克服,都要经历一个反复的培养教育或矫正训练的过程;人的品德是在其结构的相对稳定性和不断的变动性的矛盾运动中形成发展的。随着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社会对他的要求也就不断提高,社会本身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原有的与社会要求相适应的品德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又有进一步发展提高的必要。

德育方法资格证考试

222 评论(15)

臭臭花1

【 #教师资格证# 导语】成功离不开一点一滴的积累,想要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必然少不了每天的坚持。为了帮助大家高效备考,坚持学习, 无 ! 德育原则部分的相关知识点在教师资格考试中是考察的重点。单选题主要有两种常见的出题方式,第一种是考察定义型单选,即题干给出定义,要求选出对应的德育原则;第二种是考察例子型单选,即题干给出某一例子,选出对应体现的德育原则。简答题部分主要的出题形式是考察某一德育原则对应的贯彻要求。材料分析题部分主要的出题形式是找出材料体现了哪些德育原则以及有哪些启示。接下来针对这一部分的高频考点进行整理归纳并配以习题加以巩固。 一、导向性原则 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也就是说作为一名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避免出现空想;另一方面我们在教育学生时要使学生明确当前我们国家的大政方针有哪些。在做题时,看到某老师鼓励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或是向学生宣传国家当前的方针、政策或总任务时首先考虑这一原则。此外,这一原则的贯彻要求在考试时以简答题的形式来进行考察的可能性较小,因此做理解性记性即可。 二、疏导原则 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也就是说作为一名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讲道理的方式来改变学生的思想认识。在做题时,看到某老师面对学生的问题,采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方式来说服学生,让学生逐步认识到自身的错误时首先考虑这一原则。此外,这一原则的贯彻要求也需要以简答题或材料题的形式进行识记。 三、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是指既要尊重信任学生,又要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把严和爱有机结合起来。也就是说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面对学生出现的一些问题,教师不能采取打骂的形式来教育学生,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同时对于一些品行不良或经常犯错的学生,我们又不能放弃,即便是班级的后进生或问题学生,也要对其提出要求,坚持进行教育。做题时,看到某教师面对学生的错误对其进行辱骂、殴打或对于班级的一些后进生置之不理时,可以首先考虑该教师违背了这一原则。此外,这一原则的贯彻要求也需要以简答题或材料题的形式进行识记。 四、知行统一原则 知行统一原则是指既要重视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又要重视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锻炼,把提高认识和行为养成结合起来,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也就是说作为一名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一方面不能脱离理论教育,首先要在思想认识上让学生清楚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行为是错误的;另一方面不能脱离实践,如果仅是在理论层面进行教育而不付出实践的话学生的优秀品德很难真正形成,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时还要注意把平时的理论教育转化为实际行为。做题时,看到某教师在教育学生时仅是停留在书本的角度而没有落实到实践活动中或是某教师对学生提出高标准、严要求而自己却出现了一些不良的行为时首先考虑这一原则。此外,这一原则的贯彻要求也需要以简答题的形式进行识记。 五、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是指德育工作中应主动协调多方面的教育力量,统一认识和步调,有计划、有系统的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品德。也就是说德育工作一方面要协调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力量,做到思想一致,口径一致从而发挥教育合力来教育学生;另一方面德育工作不能出现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现象,而各学段之间应该连贯的进行,使德育工作经常化和制度化。做题时,看到学校各科教师间、教师与家长间对学生的品行要求相互矛盾时首先考虑这一原则。此外,这一原则的贯彻要求在考试时以主观题的形式进行考察的概率较小。

341 评论(15)

2007sunart

主要是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教师资格证是教育行业从业教师的许可证,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印制,在校专科、本科都能报考。 教师资格证需要在社会上参加认证考试等一系列测试后才能申请拿证。

271 评论(8)

天一布艺镇海店

一、德育原则1、导向性原则: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德育目标要符合新时期的方bai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2、疏导原则:讲明道理,疏导思想,因势利导,循循善诱,表扬激励、正面教育,肯定学生的进步。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教育者要有责任感,尊重、关心爱护学生,根据教育目的和德育目标,对学生严格要求,认真管理。4、知行统一原则:理论教育提高学生思想道德认识,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促使他们加深情感体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评价学生坚持知行统一,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5、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想结合的原则:坚持正面教育,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健全学校规章制度和集体组织的公约、守则,严格管理,认真执行。6、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要一分为二、全面分析、客观评价学生的优点和不足。7、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发挥教师集体作用,争取家长、社会的配合,保持德育经常性和制度化,处理好衔接工作。8、因材施教原则: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根据年龄特征有计划进行教育。二、陶行知四颗糖的故事陶行知有这样一则教育学生的故事:有一个男生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男生,被校长陶行知发现制止后,命令他放学时到校长室去。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男生早已等着挨训了。可是陶行知却笑着掏出一颗糖果送给他,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导向原则、知行统一原则)男生接过糖果。随后陶行知高兴地又掏出第二颗糖果放到他的手里,说:“这是奖励你的,因为我不让你打人时,你立即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你。”(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的原则)男生惊讶地看着陶行知。这时陶行知又掏出第三颗糖果塞到男生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且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男生感动极了,他流着眼泪后悔地喊道:“陶校长,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同学……”陶行知满意地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颗糖果递过来,说:“为你正确地认识自己的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果,我没有多的糖果了,我们的谈话也可以结束了。”(疏导原则)陶行知用四颗糖就令这个男生自觉愧疚,充满悔改之意,这个故事里充分体现了德育原则其中的疏导、导向原则,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原则,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原则,知行统一原则,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等。可见灵活运用道德教育的原则,会让教师的德育工作开展地更加顺利,对学生的品德培养大有裨益。下面,教考生用一句话就记住这八个德育原则。三、一句顺口溜巧记德育原则顺口溜:“陶行知正面疏导一连的学生:积极守纪律,才有尊严。”这句顺口溜来记忆这八大原则,“陶行知”即知行统一原则,“正面”和“守纪律”即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疏”即疏导原则,“导”即导向原则,“一连”即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积极”即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才”即因材施教原则,“学生”和“尊严”即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考生可以通过陶行知四颗糖的故事来回忆这个顺口溜,在做材料分析题时,先把这句顺口溜提前写在草稿纸上,再分条列出八个德育原则的名称,然后根据每个原则的内涵来一一对应材料中教师和学生的行为,这样答题就事半功倍了!

116 评论(12)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