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205

臭豆腐精
首页 > 职业资格证 > 文心雕龙翻译资格证考试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爱延续泉泉

已采纳

1、文心雕龙原道原文

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夫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月叠璧,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此盖道之文也。仰观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两仪既生矣。惟人参之,性灵所锺,是谓三才。为五行之秀,实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

傍及万品,动植皆文∶龙凤以藻绘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云霞雕色,有逾画工之妙;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夫岂外饰,盖自然耳。至于林籁结响,调如竽瑟;泉石激韵,和若球锽:故形立则章成矣,声发则文生矣。夫以无识之物,郁然有采,有心之器,其无文欤?

人文之元,肇自太极,幽赞神明,《易》象惟先。庖牺画其始,仲尼翼其终。而《乾》、《坤》两位,独制《文言》。言之文也,天地之心哉!若乃《河图》孕乎八卦,《洛书》韫乎九畴,玉版金镂之实,丹文绿牒之华,谁其尸之?亦神理而已。

自鸟迹代绳,文字始炳,炎皞遗事,纪在《三坟》,而年世渺邈,声采靡追。唐虞文章,则焕乎始盛。元首载歌,既发吟咏之志;益稷陈谟,亦垂敷奏之风。夏后氏兴,业峻鸿绩,九序惟歌,勋德弥缛。逮及商周,文胜其质,《雅》、《颂》所被,英华曰新。文王患忧,繇辞炳曜,符采复隐,精义坚深。

重以公旦多材,振其徽烈,剬诗缉颂,斧藻群言。至若夫子继圣,独秀前哲,熔钧六经,必金声而玉振;雕琢情性,组织辞令,木铎启而千里应,席珍流而万世响,写天地之辉光,晓生民之耳目矣。

爰自风姓,暨于孔氏,玄圣创典,素王述训,莫不原道心以敷章,研神理而设教,取象乎《河》、《洛》,问数乎蓍龟,观天文以极变,察人文以成化;然后能经纬区宇,弥纶彝宪,发挥事业,彪炳辞义。故知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旁通而无滞,日用而不匮。《易》曰∶“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辞之所以能鼓天下者,乃道之文也。

赞曰∶

道心惟微,神理设教。光采玄圣,炳耀仁孝。

龙图献体,龟书呈貌。天文斯观,民胥以效。

2、文心雕龙原道翻译

文的意义是很重大的。它和天地一起产生,怎么诠释它更为合适呢?从宇宙混沌到天地分判,出现了两块圆玉似的日月,显示出天上光辉灿烂的景象;山河壮阔,来展示大地的相貌。这也许就是大自然所作的文章了吧。抬头就可以看到星光璀璨,低头就可以看到山河逶迤。上下的位置确定后,天地就产生了。

天地之间的人与二者互相匹配,成就了天下万物生灵,这就是道家所称的“三才”。人是万物的灵长,是天地的本心。人都具有思想感情,从而产生出语言来;语言产生之后,就会有文章,这也是自然之间的规律。

将文章的理念推广到世间万物,无论是动物或植物都有文章可循。龙和凤以美丽的鳞羽,表现出吉祥的征兆;虎和豹以身上的花纹,来呈现英姿。云霞的彩色,比画师的点染还美妙;草木的花朵,也并不依靠匠人来加工点缀。这些都不是外加的装饰,都是自然的文章罢了。

还有林木的孔窍因风而发出声响,好像琴瑟和鸣一般;泉流石上激起的音韵,又好像磬钟齐奏一般。所以,形体确立之后自然的文章也就完成了,声音就是文章的词句。就连这些没有意识的事物,都有浓郁的文采;那么富有智慧的人,怎么能没有文章出现呢?

人类最早的文章,应当是始于天地分开前的那一团气。深刻地阐明这个微妙的道理的,应该是《易经》中的卦象。伏羲以八卦开头,而孔子以辅助性的《十翼》结尾。而对《乾》、《坤》两卦,孔子特地写了《文言》进行解释。

可见语言需要文字来辅助渲染,这才是天地之间的本心所在!来辅助渲染,这才是天地之间的本心所在。如果说伏羲的八卦是因为黄河里的龙马献上了图,大禹制定九畴是因为神龟送来书,那么玉板金字和绿竹赤文又是谁做的呢?也许只有神才会给出这样的启示吧。

自从古人从鸟爪感悟出文字代替了结绳记事后,文章的作用就开始显露了。炎帝和太皞遗留的事迹,被记载在《三坟》里,但因为年代久远而无从追寻。唐虞时代的文章,其文采开始丰富。天子开始用唱歌的形式来表达心中的情怀和志向;伯益和后稷进谏的意见,也展示了进言的风尚。

夏朝兴盛了起来,其业绩非常宏大,各个领域都井井有条,称赞夏朝的功勋和功德。到了商周时期,文采要比之前的质朴风格更加精彩,《雅》和《颂》的出现,使得文章更加文采斐然且日新月异。周文王受难时所作的卦辞和爻辞,其内涵丰富且文采俱佳,意义精深且内涵坚毅。更有周公才华横溢,振兴文王的事业,作诗作颂引导大众的言论和辞藻。

直到孔子继承了先圣的遗志,超过了前人的光辉,编定六经,成为先贤文采的集大成者;同时他潜心陶冶情操,组织修辞,使他的教令就像铃声一样能够收到千里之外民众的响应,他的思想就像是珍珠一样流传千古,发扬了天地的光辉,同时也开启了万世子民的智慧。

从伏羲到孔子,前者开创,后者加以发挥,都是根据自然之道的基本精神来进行著作,钻研精深的道理来从事教育。他们效法河图和洛书用蓍草和龟甲来占卜,观察天文以穷究各种变化,学习过去的典籍来完成教化;然后才能治理国家,制定出恒久的根本大法,发展各种事业,使文辞义理发挥巨大的作用。

由此可知:自然之道依靠圣人来表达在文章里边,圣人通过文章来阐明自然之道;到处都行得通而没有阻碍,天天可以运用而不觉得贫乏。《周易·系辞》里说:“能够鼓动天下的,主要在于文辞。”文辞之所以能够鼓动天下,就因为它是符合自然之道的原故。

总结:

自然之道的基本精神是精妙的,应根据这种精妙的道理来设立教化。古代圣人使这些道理发出光芒,也使伦理道德获得了宣扬。

这是由于最早有了黄河里的龙献出了图,洛水里的龟献出了书。因此,在观察天文的同时,也该学习人文来完成教育。

文心雕龙翻译资格证考试

195 评论(13)

执念梦浮生

原文:

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昔涓子《琴心》,王孙《巧心》,心哉美矣,故用之焉。古来文章,以雕缛成体,岂取驺奭之群言雕龙也。夫宇宙绵邈,黎献纷杂,拔萃出类,智术而已。岁月飘忽,性灵不居,腾声飞实,制作而已。夫有肖貌天地,禀性五才,拟耳目于日月,方声气乎风雷,其超出万物,亦已灵矣。形同草木之脆,名逾金石之坚,是以君子处世,树德建言,岂好辩哉?不得已也!

予生七龄,乃梦彩云若锦,则攀而采之。齿在逾立,则尝夜梦执丹漆之礼器,随仲尼而南行。旦而寤,乃怡然而喜,大哉!圣人之难见哉,乃小子之垂梦欤!自生人以来,未有如夫子者也。敷赞圣旨,莫若注经,而马郑诸儒,弘之已精,就有深解,未足立家。唯文章之用,实经典枝条,五礼资之以成,六典因之致用,君臣所以炳焕,军国所以昭明,详其本源,莫非经典。而去圣久远,文体解散,辞人爱奇,言贵浮诡,饰羽尚画,文绣鞶帨,离本弥甚,将遂讹滥。盖《周书》论辞,贵乎体要,尼父陈训,恶乎异端,辞训之异,宜体于要。于是搦笔和墨,乃始论文。

详观近代之论文者多矣∶至如魏文述典,陈思序书,应瑒文论,陆机《文赋》,仲洽《流别》,弘范《翰林》,各照隅隙,鲜观衢路,或臧否当时之才,或铨品前修之文,或泛举雅俗之旨,或撮题篇章之意。魏典密而不周,陈书辩而无当,应论华而疏略,陆赋巧而碎乱,《流别》精而少功,《翰林》浅而寡要。又君山、公干之徒,吉甫、士龙之辈,泛议文意,往往间出,并未能振叶以寻根,观澜而索源。不述先哲之诰,无益后生之虑。

盖《文心》之作也,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文之枢纽,亦云极矣。若乃论文叙笔,则囿别区分,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上篇以上,纲领明矣。至于剖情析采,笼圈条贯,攡《神》、《性》,图《风》、《势》,苞《会》、《通》,阅《声》、《字》,崇替于《时序》,褒贬于《才略》,怊怅于《知音》,耿介于《程器》,长怀《序志》,以驭群篇:下篇以下,毛目显矣。位理定名,彰乎大易之数,其为文用,四十九篇而已。

夫铨序一文为易,弥纶群言为难,虽复轻采毛发,深极骨髓,或有曲意密源,似近而远,辞所不载,亦不可胜数矣。及其品列成文,有同乎旧谈者,非雷同也,势自不可异也;有异乎前论者,非苟异也,理自不可同也。同之与异,不屑古今,擘肌分理,唯务折衷。按辔文雅之场,环络藻绘之府,亦几乎备矣。但言不尽意,圣人所难,识在瓶管,何能矩矱。茫茫往代,既沉予闻;眇眇来世,倘尘彼观也。

赞曰∶

生也有涯,无涯惟智。逐物实难,凭性良易。

傲岸泉石,咀嚼文义。文果载心,余心有寄。

译文:

所谓“文心”,说的是做文章怎样用心。从前涓子著有《琴心》,王孙著有《巧心》,可见心是非常美好、灵巧的呀,所以就用它来做书的名称了。自古以来的文章,都是精雕细刻写成的,难道是采取驺奭用雕镂龙纹似的手段来修饰语言吗?宇宙浩远无穷,常人和贤才混杂,凡能超群出众的,只是凭靠自己的智慧和才能罢了。时光飞流易逝,人的智能和灵性也不能常驻久存,要想使自己的名声和事业留传后世,只有著书立说了。人的相貌犹如天地宇宙,具有“五才”的天资、禀赋,耳目好比是日月,声音和呼吸好比是风雨雷霆,它们能够超出万物,算是最为灵异、神智的了。人的形体比草木还要脆弱,而人的名声则比金石还要坚硬,所以作为智者、贤才生存于世,就要有美好的品德修养,并且要著书立说。难道这是因为爱好与人辩论吗?实在是不得不如此啊!

我七岁那年,曾梦见彩云像锦绣那般绚丽,于是登攀上去采摘。三十岁之后,又梦见手捧红漆的礼器,跟随着孔子到南方去。一早醒来,就非常喜悦地自言自语:伟大的圣人,多么难以相见啊,他竟然降梦给年轻后生了!自有人类以来,还不曾有像孔夫子这样的伟人呢!要阐发圣人的旨意,没有比注释经书更好的了,但马融、郑玄等名家大儒,已经把它发挥得非常精辟了;即使自己还有些深刻见解,也不足以成为一家之言。唯有文章的作用,可谓经典著作的分支;五种礼仪要凭借它来完成,六种法典要靠它来发挥作用,朝廷君臣的功业之所以能够显赫于世,国家军政大事之所以能够天下晓明,详实地追溯其本源,全都是从经典著作中衍化而来的。然而现在离开圣人已经久远了,文章的体制变得散乱无纪,写文章的人爱好奇异,崇尚文辞的浮华怪诞,就像在美丽的羽毛上还要着色染彩,在衣带和佩巾上也要刺绣上花纹图案,背离了为文之根本,且越来越厉害,遂使文风日益乖谬靡滥了。《周书》论述文辞,强调体现文章的要义;孔子陈述的训诫,则是憎恶诡异的东西。《周书》论辞与孔子陈训的深刻含义,都是作文应当体现的要点。于是拿起笔和好墨,开始写如何作文的《文心雕龙》。

细看近代论述文章写作的人是很多的了!诸如魏文帝写了《典论·论文》,陈思王写了《与杨德祖书》,应玚写了《文质论》,陆机写了《文赋》,仲治写了《文章流别论》,弘范写了《翰林论》,他们都是从某一局部、某一细微之处加以阐述,而很少看到文章写作的整体;他们或者臧否当时文人的才智,或者解说品评先贤的文章,或者一般地陈述文章典雅或粗俗的意趣,或者集中地表明某一文章的主旨。魏文帝的《典论·论文》细密而不周全,陈思王的《与杨德祖书》善于思辨但不够恰当,应玚的《文质论》文采华美而有些粗略,陆机的《文赋》虽然精巧纤细,但显得细碎而杂乱,《文章流别论》精辟而少有使用价值,《翰林论》既浅薄又没突出要点。再如君山、公干、吉甫、士龙这样一些人物,多是泛泛地论述文章的内涵,时断时续,偶尔才有所发现,且都未能从枝叶追求到根本,从观察波澜而探究及源头。不阐述圣哲的教诲和告诫,无益于帮助后辈解决在写作中遇到的问题。

关于《文心雕龙》一书的写作,它以道为本,以圣人为师,以经典著作作为宗法的对象,并且斟酌对纬书的取舍,辨析对楚辞的借鉴与创新。这样,《文心雕龙》一书的关键部分,就充分地表现出来了。至若对文与笔各种文体的论述,则要按照一定的范围分门别类;先追溯它们的本源,考察它们的流变;解释它们的名称,阐明它们的内涵;选择例文以确定它们的篇章;然后阐发它们的规律性,表明它们的写作原则:这样,《文心雕龙》上篇各章的纲领,也就明确了。至于解剖文章的情理,分析文章的辞采,则要全面而有条理:阐发《神思》和《体性》,描述《风骨》和《定势》,概论《附会》和《通变》,考究《声律》和《练字》;进一步则在《时序》中论述文章的兴衰,在《才略》中褒贬历代文家,在《知音》中惆怅感叹,在《程器》中愤懑不平;最后在《序志》中舒展胸怀,写出自己的情志和抱负,以统领、驾驭《文心雕龙》全书:至此《文心雕龙》下篇各章的眉目条理,也就显示出来了。安排全书的理论体系,确定各篇的名称,恰好明显地合乎“大衍之数”,而其中论及“为文之用心”的只有四十九篇。

解说、品评一篇文章比较容易,综合论述各家之说就比较困难,虽然一再博览精阅,细及毛发,深至骨髓;但还有些曲隐之意和幽密之源,看似浅近实则相距甚远,这般情况书中没能写出来,其数目是无法计算的。待到品评已有的文章,有些观点和前人的相同,但并不是人云亦云,看那势态实在是不能不与之相同;有些说法和前人的不一样,也不是随便地求异,按照情理是不能不表示异议的。而无论是相同或相异,均不在乎它是古人的还是今人的,都要像剖解肌肉纹理那样,进行有条有理的论述,力求做到公允、恰当。审慎、精细地在典雅、华美的文章写作园地中观察、思考,大抵可以说是尽心尽力、比较周到的了。但言语文辞却不能完美地表达出所有的意思,这一点圣人们也是为难的;而且自己的识见狭窄有限,怎么能写出为文的准则和法度来呢?遥远的古代,已使自己沉陷于无尽的见闻之中;在渺茫的未来,我的著作,或许要像灰尘似地影响了人们的观览吧。

综括而言:人生是有尽的,没有穷尽的只有知识。用有尽的人生研求无尽的知识,确实是很困难的,凭着自己的天性去做事情,倒比较容易。还是高傲、自由地纵情于山水之间,去琢磨为文之用心吧。如果写出的文章真能把心意反映出来,那么我的心灵就有所寄托了。

235 评论(10)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