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zidoumei
怎样当一名记者 我是一名新闻系的在校大学生,我们的记者证是在校其间就可以考了。其实,想当记者并不需要太专业高精尖的东西。首先,作为一名新闻人,你要懂得要培养的是你的责任感,对大众负责,对历史负责,不管任何时候,都要依据事实说话,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力所在,所以要当记者,首先要过的就是自己这关,如果自己没有高度的责任意识和责任心,便不配当一名记者;其次,如果当记者,不管是文字记者还是摄影记者,不可缺少的都是一手好的文字功底,必须要写出好文章,才能让报道的生命得以延续;再次,对于多媒体、新媒体尤其是网络技术的掌握是必不可少的,像我们现在才大一就会有拍照、拍片、做视频等的技术性较强的活做,如果在学校里多学一些技术,以后真的干了这行,有这方面的需要,也不至于束手无策;最后,学习理论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多去实践,新闻学是一科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所以要抓住各种机会去应用自己棱理论,并在实践中找到理论学习中的不足,相互补充,比如可以自己利用自己的创意去拍一些片子,做一些调查报道之类的,如果有能力还可以去一些相关部门应聘实习生,要知道,如果你可以在校期间就学会实行生该做的事,减少了公司的上手时间,你就会比别人有先机得到一份不错的工作,去实现自己的最终价值。 当然,这也只是我的一己之见,仅供参考而已。 怎么当记者 20分 省级报社招聘的话会发布招聘信息,组织统一笔试和面试,你去报名就是了。 市级的报社不一定会向社会公开招聘,你去毛遂自荐。当记者不关乎学历、专业,现在只需要去找报社。 如何成为一名记者? 不需要记者证的。现在记者证都是要在有刊号的杂志社或是报社工作满两年以上,有公司证明才能获得。 如果你想从事新闻媒体这个行业,只要在当地找杂志社啊报社啊去应聘就可以了。不过现在大城市有很多杂志社出版的都是DM刊物,就是没有刊号的。 其实我觉得现在有个记者证也不是很牛掰的一件事情了。 我想当记者 要怎么做 你好! 看了你的这些问题说明,我想给你回答,因为当记者不是想当就可以当的,需要的是专业知识和对新闻的敏感性,下面给我给你讲讲,希望你能明白: 当一名记者,尤其是当一名好记者,除了在学校学到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以外,还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素质? 《新闻报道与写作》一书中说:记者的素质包括:“坚持不懈;公正;知识面广;进取心;勇敢;富有同情心。”随后,他又解释道:“记者生活于一个混乱无序、纷繁复杂的世界里。然而,他们努力地通过进取心、机智、精力和智慧接近事实的真相,把他们的认识用所有人都能理解的语言和形式表达出来。”“记者会犯错误。但重要的是从错误中学到东西,而不要泄气。 在《全能记者必备》一书中说:“对一个记者来说,最重要的素质——除了写作的欲望和能力外,也许就是永不满足的好奇心、灵活及随和的个性、善于总结经验的本领、在截稿期限压力下工作的气质和接受客观事实的宽容心。记者还必须胸怀大志、生气勃勃、意志坚定,而且首要的是能约束自我。” 有一本书里总结了职业新闻记者应当具备的素质,包括:“独立、高产、细致、愿作榜样、通才、权威性、进取心、乐于助人、视野开阔、敏感、深思熟虑、自信、有个性、直觉感强、可教、无私、责任感强、活跃、有条不紊。最后,他的忠告是:‘如果你不能做到一睁眼就开始写作,那就试试干点别的吧!’” 对申请加入新闻事业的人提出了以下要求:“聪明智慧、兴趣广泛、进取心强、技能高超、一丝不苟、精益求精、适应截稿压力、文笔优美。” 弗林特在《报纸的良知》一书中,对新闻记者及报纸所应具备的归纳了十三条。其中包括:独立精神和勇气、公正、公平、正义、诚恳、诚实、责任、值得信赖、乐观、进步、温和、均衡、审慎、无私、服务大众、遵守专业内部规则等。 中国老报人王芸生在《报魂》一书中说道:“新闻记者这种职业,就现在的情形看来,似乎人人都可以干,但要干得尽职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个能克尽职守的新闻记者,他须有坚贞的人格,强劲的毅力,丰富的学识;对于人类,对于国家,对于自己的职业,要有热情,要有烈爱;然后以明敏的头脑,热烈的心肠,冰霜的操守,发挥‘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勇士精神,兢兢业业地为人类,为国家尽职服务。” 新华社老社长郭超人在《在写作技巧的背后》一书中说:“什么样的人当不了记者,什么样的人能当记者,什么样的人才能当好记者?我的回答是:大多数人能想到、能做到,而你想不到、做不到,就当不了记者。大多数人能想到、能做到,而你也能想到、做到,可以当记者,但不一定是个好记者。惟有大多数人想不到、做不到,而你能想到、做到,那么你就能当一个好记者。这几句话可能不太科学,但它们概括了我从事记者工作二十多年的深切感受和经验教训。” 老报人范敬宜在《如果有来世,还是做记者》的文章中说:“我认为有五种人不可以做记者:不热爱新闻工作的不可以,怕吃苦的不可以,畏风险的不可以,慕浮华的不可以,无悟性的不可以。只有热爱新闻工作你才能心甘情愿地去吃苦。” 《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梁衡说:“有四种人做不得新闻。一是有私心、好忌妒,遇事不肯说人之好;二是少理性,缺思路,选材析理抓不住要害;三是爱偷懒,不吃苦,不深入采访,不认真剪裁,抓不到最本质最典型的材料;四是好卖弄,喜粉饰,为文总要喧宾夺主。” 上面这些中外的新闻界前辈的话,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论述了新闻记者应该具备的素质,对这些前辈们的话进行梳理,并结合我本人多年新闻工作的实践,我以为,新闻记者应该具备的素质包括:不断学习的习惯;追求真相的执著;客观公正的态度;准确朴实的文风;甘于吃苦的精神;丰富广博的学识;宽容善良......>> 怎么做记者 记者的职责与任务,可以说是多方面的。这里主要谈三点:第一,敏锐地去发现事实;第二,忠实地去报道事实;第三,当好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 〔敏锐地去发现事实〕 事实客观存在,但有些事实要去发现它、把握它,则需要一双敏锐的眼睛。正如法国美学家罗丹说的,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可能是发现美的眼光。 我国著名记者、新华社社长郭超人曾说过:“什么样的人当不了记者?什么样的人能当记者?什么样的人能当好记者?大多数人能想到能做到的,而你想不到做不到,就当不了记者;大多数人能想到能做到,而你也能想到能做到,可以当记者,但不一定是好记者;唯有大多数人想不到做不到,而你能想到能做到,那么你就能当一个好记者。” 我国著名的老一辈记者肖干也说过,新闻记者“同坐在沙发上沉思的政治家或历史学家毕竟不一样,他是个哨兵,甚至是个侦察兵”。 敏锐的眼光背后,是一个勤于思索、善于思考的大脑。国外新闻学著作里曾引用过这样一个事例: 一位新来报馆的年轻记者,总编辑叫他去采访某先生和某女士的婚礼。他事先对此次采访做了种种设想和较充分的准备。但是,当那天他走到新郎家门口打算进去采访时,看门的却告诉他:婚礼不举行了,因为新郎跑了。于是这位年轻记者垂头丧气地回到报馆,向总编辑报告自己采访失败的消息。总编辑听罢,拍案叫道:新郎跑了,不比原来的婚礼是更大的新闻吗?你为什么不马上采访?这一说,那年青的记者才恍然大悟。 这一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出,不善于思考,缺乏敏锐的目光,即使是新闻与你擦肩而过,你也发现不了,更是捕捉不到。 敏锐地去发现事实,还应当包括对事实的认识要比别人更善于透过现象见到本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优秀记者胡占凡,在采访中曾了解到这样一些事实:在杭州,有两个大款为了斗富显阔,在众目暌暌之下,比赛烧人民币,每人烧掉两千多元,只是哈哈一笑。 有个“大腕”,扔下30万元买只哈巴狗,眼都不眨一下牵上就走。 还有个“大款”,看到别人用6万元一桌的宴席请他,他竟“啪”地打开密码箱,甩出了30万元请了一桌。 有所学校的一项调查显示:的学生把“赚钱多”作为择业的头条标准,北京一些中学生唱“世上只有钞票好,有钱的孩子像块宝……” 胡占凡认识到,这些现象的背后都是“拜金主义”在作怪,应当向这种现象敲响警钟,便采写了《拜金主义要不得》、《再谈拜金主义要不得》等文章,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给人们很大的触动。 因此,敏锐地去发现事实,透过现象捕捉事物的本质,是记者的职责与任务中应有的之义。 [忠实地报道事实] 记者最为重要的职责和任务,就是采写报道。记者是读者与事实之间的桥梁。 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阿尔温·托夫勒在他的名著《第三次浪潮》中将人类的文明史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次浪潮农业阶段,第二次浪潮工业阶段,第三次浪潮即我们今天所处的信息革命阶段。 我们每个人都会深深地感觉到,我们每天都处于新闻媒体的包围之中。我们已经习惯了“秀才不出门,天下事全知”的生活方式;对于新闻媒体,我们已经深深地依赖它们给我们提供信息。试想,如果记者给人们提供一条虚假的新闻,将会对社会产生多么不良的影响,因此,忠实地报道事实,应该成为记者的神圣职责和义不容辞的任务。 忠实地报道事实,是新闻工作本质决定的。李大钊曾说过:“现在的新闻,就是将来的历史。”著名学者吴晗也说过:“历史工作者是记录昨天的历史,新闻工作者记录今天的历史。” 我们知道,历史是容不得半点弄虚作假的。尊重事实,秉笔直书是我国史官的优良传统。如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右卿崔杼杀害了国王齐庄公齐光,崔杼命令太史以得传染......>> 怎样成为记者?需要考什么证件? 我也不是新闻专业的,在做记者。在报社实习呢。先要从实习做起,才有被聘用的可能呢。我好多同学(都是跨专业的),都是这样,都快签了哈。 记者证是你被报社或电视台聘用以后单位会组织才考的。。。 你是在一级城市吗?如果是就有很多当地的报社、电视台啦? 如果要考证,每年10月有个新闻从业资格证的考试。报名你在网上搜。 你要做好以下准备工作呢: 1.把英语学好,六级要过了哈。很多报社招记者的条件都是外语优秀者优先。 2.在网上搜本地报社的招聘信息,投简历(附自己写的一些文字,础报工作经验,写的新闻报道之类的) 3.搜他们的地址,可以自己找上门去,自荐。 4.你有新闻专业的朋友吗?有的话,他们大三大四很多报社来找他们要实习生或者招聘,到时候你也去,尽量找到他们的HR,态度诚恳地说想实习。 一般报社招实习生,这种免费劳动力都是很Happy的,你要做到会说会写,勤快能跑。至于专业,真的不是问题。 PS:电视台也同理哈。 把分给我哦:)这么详细啦。 怎样当一个好记者 记者,就是做做采访拍摄写稿编辑这些。好记者 一句话,让报道接近事实 我想做一名记者该怎么做啊? 第一,要有新闻敏感性。 面对同一条信息,别人没有发观或者说还没来得及发现它的价值时,你能发现它,这就是新闻的判别能力,或者说是新闻的敏感性。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将在后一个章节里详细地介绍。 第二,对任何事要有自己独特的观点和见解。 所谓独特,并不是说要稀奇古怪,讲那些大家听所未听、闻所未闻的东西,而是说要善于观察,能够发现别人未能发现的问题。进行采访时,能够把问题提到点子上,不走弯路。 第三,要勇敢。 有些问学胆子小,见到陌生人时,一句话都还没说,脸就先红了。这样怎么能够很好地去进行调查访问,发现新闻线索,并采写新闻呢? 搞新闻,当记者,就离不开采访。这就要求我们要用正确的态度来应对各种不同的场合,面对不同的采访对象,见到被采访者要主动出示证件,作自我介绍,说话态度要客气,举止要自然大方,不要过于拘谨、胆小或不好意思。想想不久以前,为了祖国的新闻事业而献身的许杏虎大哥哥和朱颖姐姐,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勇敢点呢? 第四,兴趣广泛、知识面广。 平常看电视听广播,我们总是羡慕那些记者渊博的知识、幽默的谈吐,他们怎么会知道那么多东西呢?说到底,这是一种知识的积累过程。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平时接触的人多而杂,几乎涉及到各行各业,等到马上要去采访某一个专业人士时,再去找相关的材料,临时抱一抱佛脚,这样往往起不了很大的作用。长期从事新闻工作,就必须多看、多读、多问、多想,广泛汲取多种营养,这样才不至于出现事到临头一问三不知、不知所云等尴尬的场面,也只有这样才能够敏锐地发现新闻线索,顺利地进行采访,写出有深度的新闻稿件. 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娱乐记者 1、要有足够八卦的精神 资深娱记M小姐娱记嘛,再怎么折腾也就捣鼓一些“八卦”的东西。 即使是陈芝麻烂谷子的新闻,只要能八卦出一点新鲜来,报道就属于成功一半了。所以,做娱记首先要“紧贴主题”,就是要有十足的八卦精神。这个圈子本来就是谁抢先或者谁做了独家就算赢的,如果没有一点八卦的天分,如何去胜任呢?当然,形势所迫,八卦精神更多时候也是能后天培养的。有时候,那倒是为自己人际交往中制造聊资创造了一些有利条件。 2、要天生对娱乐感兴趣 曾经的娱记W先生我觉得基本素质还是热爱记者这份工作,因为娱乐新闻也是新闻,娱乐记者也是记者,这是兴趣,也是做好一份工作的原始动力。然后就是新闻敏感度,同一个采访,别人看来可能就是一项普通的活动,但是娱记要从这些乏陈无味的素材里面找出读者最感兴趣的东西。其实这也是一个兴趣问题,没有兴趣怎么可能去挖掘? 3、要有体力和良好心态 媒体娱记L小姐做娱乐是项体力活,一定要精神充沛,能适应昼夜颠倒。跑这条线基本没有休息,也没有整块的闲暇时间。明星要来做活动,才不管你工作日还是休息日,所以对朋友和家庭的牺牲挺大的。另外心态也很重要,娱记有时候追新闻会很辛苦,为了追到独家,是要付出很多汗水的,睡不好觉、吃不好饭也是经常的事。身为娱记通常还会遭人白眼和误解,以为娱记就等同于狗仔,所以常被看不起。因此,当娱记吃苦是必须具备的素质,良好的心态很关键。 4、要能制造鲜活的文字 娱乐记者火锅想要做娱记,首先当然要会写啦!别看娱乐新闻尽是些八卦的东西,其实对文字要求也很严格,因为那不是一种干巴巴的新闻,而是需要鲜活生动的文字。同样一则新闻,文字功底好的,写得肯定比别人更有可读性。专访后写报道,当然多少会带有自己的感 *** 彩。尤其是写人物采访,肯定会融合一些自己的观察在里面。 不过因为和明星近距离接触,不会有什么特别喜爱的地方,只会觉得这个似乎人品还不错、那个怎么人前人后不一样。这些自己的体验,通常都会以一种委婉的方式渗透在文章里。 5、要会忍还要职业操守 平面媒体娱记H小姐做这一行心理素质一定要好,要大处小处都能忍。抢新闻时被粗暴地拦在门外时要忍,看明星经纪人的脸色时要忍,面对巨大诱惑的时候更要忍。这个行业也和很多其它行业一样,会和钱产生关系。花钱买新闻的大有人在,这个就需要自己凭良心做事情啦。再怎么说,职业操守是最后不能被攻破的堡垒。 希望能帮到你 怎么才能面试成功做记者 参加招聘会。
大实现家
助理记者、助理编辑申报条件:参加工作后,获得大学专科学历,从事本专业工作满3年。其他条件:(一)能力业绩条件系统学习过新闻基础理论和科学文化知识,基本掌握 采访、编辑等专业技能,有一定的写作水平,并取得一定的 工作业绩。(二)论文著作条件在市级以上正式出版发行的报刊上发表过有一定见解 的新闻专业论文或采编札记。
z小九z5858564
2003年11月,新闻出版总署发出《关于全国统一换发新闻记者证的通知》,明确新闻记者证的发放范围是新闻机构中具备下列条件的人员: 1、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新闻纪律,遵守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 2、具备大学专科以上学历以及经国务院有关部门认可的新闻采编从业资格; 3、在新闻机构编制内从事新闻采编工作,且连续聘用时间已达一年以上。 新闻记者证实行年检制度,每五年统一换发一次。
小殊哥哥
新闻从业者记者的职责与任务,可以说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三点:第一,敏锐地去发现事实;第二,忠实地去报道事实;第三,当好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敏锐地去发现事实事实客观存在,但有些事实要去发现它、把握它,则需要一双敏锐的眼睛。正如法国美学家罗丹说的,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可能是发现美的眼光。我国著名记者、新华社社长郭超人曾说过:“什么样的人当不了记者?什么样的人能当记者?什么样的人能当好记者?大多数人能想到能做到的,而你想不到做不到,就当不了记者;大多数人能想到能做到,而你也能想到能做到,可以当记者,但不一定是好记者;唯有大多数人想不到做不到,而你能想到能做到,那么你就能当一个好记者。”我国著名的老一辈记者肖乾也说过,新闻记者“同坐在沙发上沉思的政治家或历史学家毕竟不一样,他是个哨兵,甚至是个侦察兵”。敏锐的眼光背后,是一个勤于思索、善于思考的大脑。国外新闻学著作里曾引用过这样一个事例:一位新来报馆的年轻记者,总编辑叫他去采访某先生和某女士的婚礼。他事先对此次采访做了种种设想和较充分的准备。但是,当那天他走到新郎家门口打算进去采访时,看门的却告诉他:婚礼不举行了,因为新郎跑了。于是这位年轻记者垂头丧气地回到报馆,向总编辑报告自己采访失败的消息。总编辑听罢,拍案叫道:新郎跑了,不比原来的婚礼是更大的新闻吗?你为什么不马上采访?这一说,那年青的记者才恍然大悟。这一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出,不善于思考,缺乏敏锐的目光,即使是新闻与你擦肩而过,你也发现不了,更是捕捉不到。敏锐地去发现事实,还应当包括对事实的认识要比别人更善于透过现象见到本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优秀记者胡占凡,在采访中曾了解到这样一些事实:在杭州,有两个大款为了斗富显阔,在众目暌暌之下,比赛烧人民币,每人烧掉两千多元,只是哈哈一笑。有个“大腕”,扔下30万元买只哈巴狗,眼都不眨一下牵上就走。还有个“大款”,看到别人用6万元一桌的宴席请他,他竟“啪”地打开密码箱,甩出了30万元请了一桌。有所学校的一项调查显示:的学生把“赚钱多”作为择业的头条标准,北京一些中学生唱“世上只有钞票好,有钱的孩子像块宝……”胡占凡认识到,这些现象的背后都是“拜金主义”在作怪,应当向这种现象敲响警钟,便采写了《拜金主义要不得》、《再谈拜金主义要不得》等文章,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给人们很大的触动。因此,敏锐地去发现事实,透过现象捕捉事物的本质,是记者的职责与任务中应有的之义。忠实地报道事实记者最为重要的职责和任务,就是采写报道。记者是读者与事实之间的桥梁。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阿尔温·托夫勒在他的名著《第三次浪潮》中将人类的文明史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次浪潮农业阶段,第二次浪潮工业阶段,第三次浪潮即我们今天所处的信息革命阶段。我们每个人都会深深地感觉到,我们每天都处于新闻媒体的包围之中。我们已经习惯了“秀才不出门,天下事全知”的生活方式;对于新闻媒体,我们已经深深地依赖它们给我们提供信息。试想,如果记者给人们提供一条虚假的新闻,将会对社会产生多么不良的影响,因此,忠实地报道事实,应该成为记者的神圣职责和义不容辞的任务。忠实地报道事实,是新闻工作本质决定的。李大钊曾说过:“现在的新闻,就是将来的历史。”著名学者吴晗也说过:“历史工作者是记录昨天的历史,新闻工作者记录今天的历史。”历史是容不得半点弄虚作假的。尊重事实,秉笔直书是我国史官的优良传统。如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右卿崔杼杀害了国王齐庄公齐光,崔杼命令太史以得传染病而死来记载齐庄公的死。太史不从,直书崔杼弑君,因此激怒了崔杼而被杀。崔杼又命令太史的弟弟改写,不从,又杀之;再令其二弟改写,又不从,又杀之。最后轮到三弟,依然据事直书。他认为这是史官职责,失职求生,不如死去。史官这种忠实于事实的做法,对于新闻记者是很有影响的。我国已故著名的新闻工作者任白涛在《应用新闻学》中就说过:“笔可焚而良心不可夺,身可杀而事实不可改。”忠实地报道事实的含义是双层的。浅层的含义是,记者应当努力将事实的基本要素、基本数据核实准确;深层的含义是,记者应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去挖掘事实的本质。80年代末期,我国某地农民买桑塔纳小轿车,某地农民买飞机、修跑道。这些事实本身是准确的,但在当时农村毕竟还是凤毛麟角。有些记者以此大做文章,并由此得出“中国农民现在已愁有钱无处花”的结论。显然,这不是对事实实事求是的报道。从全国农村数亿农民的情况来看,一些穷山僻壤的农民连温饱问题都未真正解决,不少地方还要扶贫救助。记者以偏概全,既容易导致读者对新闻报道的怀疑,也容易诱发读者产生逆反心理。由此可见,只有记者把忠实地报道事实当成神圣的职责和任务,读者才能真正做到“秀才不出门,天下事全知”。当好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按照马克思的说法,“报刊按其使命来说,是社会的捍卫者,是针对当权者的孜孜不倦的揭露者,是无处不在的耳目,是热情维护自由的人民精神的千唤万应的喉舌。”显然,成为人民的喉舌,同样也是马克思对新闻记者的期待。在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统治阶级与人民的利益是分离的,所以,报刊应当成为“当权者的孜孜不倦的揭露者”,而我们今天所处的社会,党和人民的利益是一致的,新闻记者理应当好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正如刘少奇在《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中所说:“你们的笔,是人民的笔,你们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这一点,老一辈新闻工作者、新华社记者冯森龄的事迹很值得学习。1978年冯森龄任新华社陕西分社社长,上任后不久去延安采访。一进延安,他看到很多农民在街头讨饭,心中极为难受。曾经以小米和奶汁养育过革命战士的延安乡亲,如今还未解决温饱问题。这些对这位老记者触动很大,他决心为此鼓与呼。冯森龄曾因为坚持真理讲真话吃过不少苦头,但他不考虑个人得失,连续写了《延安有很多农民上街要饭》、《延安很多农民去年口粮不足二百斤,大家深切怀念毛主席在延安的日子》等文章,引起了政府重视。省委书记王任重很受感动,不少中央领导同志流着泪看完了这些文章。1978年底,国务院火速给延安拨款2000万元,并且从1979年开始,每年拨款援助5000万元。陕西省成立了“陕北建设委员会”。1984年,冯森龄也因此被评为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冯森龄这种不计个人得失,敢于充当党和人民“代言人”的做法,是每个记者应有的职责和任务。
优质职业资格证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