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byzhao520
【篇一】2020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梳理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顺序性强调的是个体身心发展有方向性和顺序性,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人的发展是不可逆并且不可跨越的。如,人的肌肉发展先发展大肌肉群再发展小肌肉群。
所以对教育工作者的启示是应按照学生的发展顺序进行施教,做到循序渐进。切忌拔苗助长和陵节而施。
相关的古文有:盈科而后进;欲速则不达;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至江海;杂施而不逊,则坏乱而不修。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阶段性强调的是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如,学生在童年期、少年期和青年期等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所以给教育工作者的教学启示是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在教育教学的要求、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不能搞“一刀切”、“一锅煮”,还要注意各阶段间的衔接和过渡。
三、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不平衡性强调同一方面的发展不同速。不同方面发展水平或成熟的时期是不同步的。如,个体的身体先成熟,心理后成熟。身体发展在刚出生的一年和青春期发展最快。
所以给教育工作者的教学启示是教育要适时而教,抓好儿童发展的关键期或期及时的进行教育。
四、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互补性强调出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一方面是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如盲人眼睛失明但嗅觉听觉十分灵敏。另一方面,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之间。如身患重病或有残缺的人,如果他有顽强的意志和战胜疾病的信心,身心依然得到发展。
所以给教育工作者的教学启示是要结合学生实际长善救失,扬长避短,注重发现学生的自身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注意培养学生自信和努力的品质。
五、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个别差异性在不同层次上存在。从群体的角度看,首先表现为男女性别的差异;不仅是自然性别上的差异,还包括由性别带来的生理机能和社会地位、角色、交往群体的差别。其次,个别差异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其中有些是发展水平的差异,有些是心理特征表现方式上的差异。如,有的人聪明早慧,有的人大器晚成。
所以给教师的教学启示是教育必须因材施教,量体裁衣,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教育。
【篇二】2020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梳理
(一)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间接性规律)
直接经验指的是学生亲身体验获得的知识,间接经验是前人积累下来的经验。
直接经验为学生提供实践依据,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间接经验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学生主要通过教材获得知识。教学过程中需要把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以间接经验为主,直接经验为基础。
1.俗语及名言
1)陶行知:接枝如接知
2)毛泽东:人不能事事直接经验,事实上多数只是都是间接的东西,这就是一切古代和外域的知识。
3)卢梭:世界以外无书籍,事实以外无教材
4)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5)牛顿:假如我能比别人瞭望得略远一些,那是我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
2.有关理论
1)强调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关系的课程: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2)根据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提出了直观性、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
3)赫尔巴特教材中心、课堂中心与杜威经验中心、活动中心的对立
4)杜威:从做中学
(二)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发展性规律)
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知识熟练到可以运用就能转化为能力;能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一般能力(即智力)的发展能够提高知识学习的效率,更好地掌握知识。
1.俗语及名言
1)无知必无能,高分也低能(剪刀差)。
2)列宁:我们需要用基本事实的知识来发展和增进每个学习者的思考力。
2.有关理论
1)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的争论
(三)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相统一(双边性规律)
教育活动中,学生是教育的对象,也是学习和自我发展的主体,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对学生的发展进行组织和引导,教学需要发挥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共同作用。
1.俗语及名言
1)王夫之:学以学夫所教,而学必非教,教以教人之学,而教必非学。
(学生所学习的东西就是教师所传授的东西,但学习的过程不等于传授的过程;所说教授就是指导学生如何学习,但传授过程不等于学习过程)
2)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3)教是为了不教,教师为了学生的学。
4)教师是舵手,学生是船
2.有关理论
1)赫尔巴特教师中心及杜威学生中心;
2)启发性教学原则
(四)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教育过程中的知情意统一规律;教育性教学规律)
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传授学生知识,又要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具备了基本的道德认识和判断能力,才能促进品德的良好发展;思想品德的提高又为学生积极地学习知识奠定了基础,如坚强的道德意志力可以保证学习任务的完成。
【篇三】2020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梳理
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是心理学家斯金纳的理论,他借助迷箱实验得出了一系列的理论,首先,他区分了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他认为应答性行为是先出现刺激后出现行为,是低级、被动的,操作性行为是先出现行为后出现强化,是积极主动的行为,巴普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中的狗进食实验就是应答性行为,而斯金纳的迷箱实验中老鼠的行为则是操作性行为。
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中的重点和核心考点就是斯金纳的强化理论,斯金纳根据实验结果,将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正强化是呈现愉快刺激,使行为发生的频率增加,比如,小红拾金不昧受到表扬,使拾金不昧的行为增加。负强化使撤销厌恶刺激,使行为发生的频率增加,比如,小红拾金不昧,老师撤销了对她迟到的惩罚,使拾金不昧的行为发生频率增加。斯金纳将惩罚也分为正惩罚和负惩罚。正惩罚是呈现厌恶刺激,使行为发生的频率减少,比如,迟到罚站在门外。负惩罚是撤销愉快刺激,减少行为发生的频率,比如,上课看小说,下课不能出去玩,这就是负惩罚。斯金纳的强化理论中还有一个概念:消退,指不给予任何强化,减少行为发生的频率,比如,学生上课做鬼脸,学生和老师都不予理睬,最终做鬼脸的行为减少。这些就是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在复习备课时只要借助例子进行理解就能更好的应对考试,不过,要提醒考生的是要注意增加或减少的行为主体是谁,即在判断是强化或者惩罚时,先看行为发生的频率,增加是强化,减少的是惩罚和消退。
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在教师资格考试中的其他考点还有普雷马克原理,普雷马克原理是指用高频的动作强化低频的动作,比如,先写完作业才能看电视,看电视是高频动作,写作业是低频动作,写完作业后给予一个高频动作强化,相当于正强化。
艳的笑窝
、思维的基本形式:概念、判断、推理。77、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1)提出问题(发现矛盾的过程)。(2)明确问题(找出主要矛盾的过程)。(3)提出假设(以假设形式找到解决问题方案)。(4)检验假设(通过理论和实践形式检验假设)。78、启发是从其它事物能够看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对解决问题起到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做原型。79、定势是指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心理倾向亢又称心向。80、迁移是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和学习方法对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的影响。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促进另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是正迁移,如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反之为负迁移。81、理解是学生对教材中有关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理解是学生掌握知识的中心环节。82、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面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想象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思维。感性材料是想象的基础,实践活动是推动想象的原因和动力。83、想象的种类:(”根据想象时有无目的意图分:有意想象、无意想象:(2)在有间想象中,根据内容的新颖性和创造性分:再造想象、创造想象;(3)根据想象活动与现实的关系分:幻想、理想、空想。84、良好思维品质的特性:(1)广阔性与深刻性。(2)独立性与批判性。(3)逻辑性。(4)灵活性和敏捷性。(5)创造性。85、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它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三个基本环节,从信息加工况来看,即对输入住处的编码、储存、提取的过程。86、记忆的分类:(”根据内容与对象分: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动作记忆。(2)根据信息加工与记忆阶段分: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87、保持是巩固已获得的知识经验的过程。保持是记忆的中心环节。88、遗忘: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与回忆,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再认与回忆。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规律:遗忘进程不均衡,有“先快后慢”的特点。89、联想的种类与规律:接近性联想(空间、时间上的接近)、相似性联想(性质上相似)、对比律(性质上、特点上形成对比)、因果律(因果关系)。90、良好的记忆品质有:敏捷性、持久性、准确性、准备性(指能否及时地从记忆中提取出所需的知识,是提取的应用特性)。91、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练习是操作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92、知识为活动提供定向依据,而技能控制活动的执行。93、高原现象:在操作技能练习到中期,会出现成绩进步的暂停顿现象。94、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的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特征。知识、技能达到迁移程度,能“举一反三”、“熟能生巧”,才能促进能力的发展。95、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成份,创造力是智力的高级表现形式。96、超常儿童:智商在130以上;低常儿童:智商在70以下。97、情绪是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情感是与社会性的需要相联系的。基本情绪分为:快乐、悲哀、恐惧;情绪按强度的持续时间可分为:心境、激情与应激。98、克服内外困难是意志最重要的特征。99、意志行动的目的冲突有四种形式:双趋式冲突、双避式冲突、趋避式冲突、多重趋避式冲突。100、巴甫洛夫把人的神经活动分成许多类型,其中有四种典型类型与气质类型刑?应:强、不均衡型为胆汁质;强、均衡、灵活型为多血质;强、均衡、不灵活型为粘液质;弱型为抑郁质。101、性格是一个对现实的稳固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气质形成得早,表现在先;而性格形成得晚,表现在后。性格是个性中的核心部分。102、心理健康的现实标准: 自我意识正确;人际关系协调;性别角色分化;社会适应良好;情绪积极稳定;人格结构完整。其它标准还有: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者”标准、“未来新人类”标准。103、心理咨询:精神分析法——弗洛依德;行为矫正法——华生;人本主义y:f法——罗杰斯;理性情绪疗法——艾利斯。 104、青少年异性交往的原则:自然、适度
rinpan2013
教师资格证考试重点如下:首次,需考教育学,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其次,需考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它包括:心理过程及个性心理。一、作为一名教书育人的教师,一口流利的普通话相比必不可少。国家教师资格证考试对普通话同样也有要求,即:普通话水平最低要求是二级乙等,语文专业的最低要求是普通话二级甲等。二、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笔试科目分为教育知识与能力、综合素质和学科知识与能力。小学和幼儿教师资格考试没有纸笔考试科目,全部采用上机考试。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机考科目分为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和综合素质,幼儿教师资格证考试机考科目分为保教知识与能力和综合素质两科。三、所有考试都通过后,考生就可以根据面试的具体时间安排参加面试了。关于面试,中学面试学科与“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相一致。小学面试分为语文、英语、社会、数学、科学、音乐、体育、美术等8个学科,幼儿园面试不分学科。
呼啦啦达人
科一:综合素质,主要有以下几大模块。1.职业理念(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2.职业道德(三爱两人一终身)3.法律法规(六法一纲要)4.基本文化素养(历史、科学、文学、艺术)5.职业道德(职业道德规范、人际关系处理、班主任工作规定)
京荣盛门业
教师资格考试重点分析
一、考情分析
综合素质主要考查申请教师资格人员的下列知识、能力和素养:
1.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2.具有良好的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
3.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
4.具有阅读理解、语言表达、逻辑推理、信息处理等基本能力
二、考试模块
考试内容包括职业理念、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法律法规、文化素养、基本能力五大模块。各模块所占比重:基本能力48%、职业理念15%、职业道德15%、文化素养12%、法律法规10%
三、题型及分数分布
试卷分为单选题、材料分析题和写作题三种题型,满分为150分。五个模块的内容在试卷中题型题量如下:
综合素质在考试中一共有单选题29道,每道题2分,满分58分。包括4道职业理念、4道职业道德、8道法律法规、9道文化素养、2道信息技术、2道逻辑推理,选择题部分建议多刷题。
四、考察重点
1.职业理念
教师的职业理念包括教育观、学生观和教师观三部分,具体内容见下:
职业理念主要考查题型:4道单选、1道材料分析考察重点:教育观、学生观和教师观这三观
2.职业道德
主要考查《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规定,具体内容见下:
职业道德主要考查题型:4道单选、1道材料分析
单选题主要考查的是97版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材料分析题主要考查的是08版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注意区分版本!
3.法律法规
这部分主要考察学生和教师分别有哪些权利和义务,还有一些与教育相关法律的原文规定。具体内容见下:
法律法规主要考查的题型为选择题
一定要注意时间、数字和责权相关的法条,如:义务教育法颁布的时间。
4.文化素养
文化素养涉及传统文化、艺术鉴赏、文学常识、历史常识、科技常识等多方面内容,具体内容见下表:
文化素养这部分主要考查的题型为选择题。
5.基本能力
基本能力包括逻辑思维能力、信息处理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具体内容见下表:
基本能力主要考察的题型为:
2道逻辑思维能力的选择题、
2道信息处理能力的选择题、
1道阅读理解题(类似高考语文的现代文阅读)
1篇写作这一部分可以说是综合素质的重中之重,占72分。
所剩时间真的不多了,小伙伴们要抓紧时间好好备考哦~
优质职业资格证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