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尽头z
解析(1)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现象比较多,所以答题时一定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中书令张说善之”意思是中书令张说赞赏他的建议,“善”在这里是意动用法,认为…好,赞赏.(2)①表现有见地,④表现仁慈,⑥表现审时度势.这类题目常涉及人物行为举止、人物主张、人物情感、人物思想道德、人物性格、人物志向、人物才智、选文的综合性八类信息的筛选,做题时要在原文中找准区间,把准对象,体情察意,切忌张冠李戴,忌断章取义,无中生有.(3)根据原文可知,李林甫担心裴宽声名日大,威胁其相位,勾结裴敦复,企图借刀杀人.综合近些年来的高考设题情况来看,此类题目选择肢中设错类型可分为信息错位、错解词语、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将文中未然的信息说成必然等.解题时考生应审准题干,依文索义,正确分析.(4)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①句中“其”,自己;“以为”,“以之为”的省略,让她成为;“何可”怎么可以.②句中“见”,被;“丐”,请求;“为”,做;“不许”前省略主语“朝廷”.答案(1)B(2)C(3)D(4)①爱自己的女儿,一定要让她成为贤公侯的妻子,怎么可以以貌取人呢?(“以为”、反问句式各1分,语句通顺1分)②裴宽惧怕最终被杀,请求出家为僧,朝廷不应允.(“见”“丐”各1分,“不许”的主语补充1分)参考译文 裴宽,秉性博通机敏,擅长骑射、弹棋、投壶,粗通文词.景云年间,任润州参军事.刺史韦诜有个女儿,准备挑选合适的女婿,适逢假日登楼,看见有人正在后院菜圃中埋藏什么,韦诜询问属吏,答道:“是参军裴宽住在那里.”吏人与他一同前来,韦诜问他在做什么,裴宽回答说:“我发誓不以收受贿赂玷污家门,恰逢有人送来鹿肉,放下后离开,不敢自欺,所以埋了它.”韦诜感叹赞赏,于是引荐他任按察判官,并将女儿许配他为妻.韦诜回家后对妻子说:“经常寻求佳婿,如今得到了.”第二天,韦诜叫族人在帷幕后看他.裴宽当时身穿碧绿衣服,身体又瘦又长,进了屋,族人都笑话他,叫他“碧鹳雀”.韦诜说:“爱自己的女儿,一定要让她成为贤公侯之妻,怎么可以以貌取人呢?”最终将女儿嫁给了裴宽. 裴宽考中拔萃科,任河南丞,升任长安尉,改任太常博士.礼部建议忌日祭宗庙应当奏乐,裴宽依据人情提议说:“如果受祭者位尊而死者位卑就奏乐,如果受祭者位卑而死者位尊就不奏乐.”(这里说的忌日,主要是指某皇族成员去世的纪念日;庙,则是供奉前代皇帝或其他皇族成员的宗庙.因为皇族成员们也有辈份尊卑的差别,所以演奏庙乐也有一定的讲究.)中书令张说赞赏他的建议,并奏请朝廷依照裴宽的提议.升任刑部员外郎时,万骑将军马崇光天化日下杀人,而(霍国公)王毛仲当时正受宠,打算收贿为他开脱罪责,裴宽执意不从.天宝初年,裴宽由陈留太守升任范阳节度使.当时北平军使乌承恩是胡人的首领,与宦官勾结,屡次索贿受贿,裴宽依法惩治.檀州刺史何僧献俘虏数十人,裴宽全部放还,因此夷夏感激而归附. 三年,召裴宽入朝任户部尚书,兼御史大夫.适逢河北部将入朝,盛赞裴宽的政绩,并说蕃汉百姓仍然思念他.皇帝听后感叹赞赏,对他更加器重.裴敦复平定海盗还朝,虚报战功,裴宽向朝廷秘密禀告其中的虚妄.李林甫担心他可能担任宰相,又憎恨他与(自己的政敌)李适之结好,于是泄漏裴宽的奏语来激怒裴敦复.裴敦复任性而且粗鲁,认为李林甫待自己真诚.而他的部下偏将程藏曜、曹鉴因其他事情主动到御史台投案,裴宽收捕他们并审理此案,裴敦复认为裴宽这样做是在罗织他的罪名,就急忙用五百两黄金贿赂贵妃的姐姐,因而得以将事情禀告皇帝,裴宽因此被贬为睢阳太守,等到韦坚案件发生,裴宽又因亲属关系而受牵连,贬为安陆县别驾.李林甫派罗希奭杀害李适之,也让他到安陆,企图恐吓并杀死裴宽,裴宽叩头哀求,罗希奭才离去.裴宽惧怕最终被杀,请求出家为僧,朝廷不应允.逐渐迁任为东海太守,入朝任礼部尚书.终年七十五岁,追赠太子太傅.。
“365在线答疑网老师”帮你解答 考试说明中的要求: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之、其、而、以、于、乃、虽、为、者、且、则、乎、然、与)在文章中的含义和用法. 3、理解并翻译文章中的句子. 4、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归纳文章内容要点. 5、分析概括文章所表达的作者的观点、态度. 6、对文章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体会和见解 解析: 1.文言诗文背诵要求做到一字不漏,一字不添,一字不倒,一字不改;默写文言诗文语句,不仅要连贯前后语句,默写时还应一字不错.中考默写一般4句诗、2句文,特别注意背诵篇目中的名句.记住并纠正自己以前默写中的错别字. 2.古诗理解鉴赏要重点关注各册教材中以讲读篇目出现的古诗词曲,要注重古代文化文学常识的积累,特别是教材中的注释;要对《篇目点击》中的赏析指导和练习相当了解,对诗句的理解、诗词主要内容和写作意图、作者的思想感情等把握准确. 3.对一些名家名篇,还应了解作者的姓名、生活时代和篇名. 4.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和6个虚词的用法.一般为古汉语的特殊用法为:一词多义、通假、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因此对课文中的这类词要特别重视,必须理解掌握《篇目点击》中收入的150个实词和6个虚词的用法,特别是初中教材中出现的义项. 5.在句子翻译中要有敏感的“特殊句式”意识.如省略句,注意把省略的主语宾语加上;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在翻译时要落实关键实词的含义和虚词的用法,翻译句子的语气句式必须与原句保持一致. 6.在课外文言文的阅读上,遇见不会的词或者一下没想起的词大可不必紧张,联系上下文,结合故事(文章)的情节,理解(猜)出它的意思,把词带到文章中去理解,切记翻译不可脱离文章.如果选文下有注释,一定要充分利用注释的提示作用. 7.在课内语段阅读上要注重选文主要内容的归纳概括,如果在自己复习掌控的范围内,当然可以凭记忆答题;若自己复习不到位或记忆不清,则要仔细阅读选文收集处理信息,然后作出合理而简要的表述.在课外文言文阅读上,要注意文章蕴含的道理体悟或文章中人物性格特征的归纳提炼。
1。
A2。B3。
D4。A5。
(1)而且又因此了解了君子的内心,虚心善诱,乐于吸取他人的长处到了这种程度。(4分)(2)利禄的道路一打开,那些研究这种学问的人,把它当作获取富贵的手段罢了。
(3分)(3)汉儒的言论,并不是没有超过宋儒而应当吸取的内容。(3分)1。
试题分析:舍:谦辞。舍侄,侄儿。
掌握较多的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四个主要特点: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2。试题分析:有的文言虚词虽然在形式上保留了下来,出现在现代汉语里,但其意义和作用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如“所以”在文言文里表示原因、依据,现在则用来表示结果。 再如“于是”在古文里更多的是两个单词,现在则是一个双音词。
因此,只有通晓古今,才可避免“以今释古”。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3。
试题分析: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主语和宾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数是由动词充当,而谓语又是构成句子的核心,我们只要抓住谓语动词,根据动词位置及和前后词语关系,进行推断,就能提高断句准确率。 另外,文言文语序和现代文语序基本相同,即主语在前,谓语、宾语在后,修饰语—般在中心词前。
如掌握了文言语序规律,就会为准确标点文言文奠定基础。可见,语法分析能够帮助准确断句。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4。试题分析:文中无“由侄儿给蒋松如寄信”,注意把选项与原文一一比对,排除错误选项。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5。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关键字(1)“虚怀善诱”译为虚心善诱,“善”译为长处, (2) “途”译为道路,“学者” 指研究学问的人,“以为”译为以之为,把…。作为。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注释: [1]闾(lǘ)里:乡里。 [2]聩(kuì):天生耳聋。
霿(mèng):晦,昏暗。[3]麒麟:古代传说中的动物,和凤凰一样,多作为吉祥的象征。
用来形容文章,则是指文辞优美有文采。[4]欣忭(biàn):欣喜愉悦。
忭,快乐。[5]识(zhì):通“志”,记。
行间:文字中间。 此句说自己见到蒋的大作后,回信表明看法。
[6]引绳:加以纠正。绳,纠正。
[7]高明:对人的尊称,意思是指对方的见识、学术比自己高明。[8]被:受,承当。
专辄:专擅,专断。辄,车箱两旁可凭依处,引申为倚恃妄作之意。
[9]手书:亲笔信。[10]衷:内心。
[11]草木臭(xiù)味:草和木是同类的东西,气味相同,故喻同类的人为草木臭味。《左传襄公八年》:“今譬于草木,寡君在君,君之臭味也。”
臭,气味。[12]曲:曲折深刻。
[13]古儒:此指汉代的经学家。拙滞:拘泥,笨拙。
[14]汉学:亦称“朴学”,指汉儒考据训诂之学。 明清之际顾炎武等人推崇汉儒的朴实学风,反对宋儒空谈义理。
到乾隆嘉庆年间,姚鼐、戴震等人更发展以汉儒的训诂方法,虽有成就,但也形成为考据而考据的脱离实际的学风,与桐城派的崇尚宋儒理学对立。[15]专己:自专,独断专行。
[16]因:所以。[17]时文:时下流行的文体,即当时科举考试所采用的文体。
[18]戴东原:戴震,字东原,安徽休宁人。清代思想家、学者,对经学、语言学有重要贡献。
他以训诂探讨古书义理,有力的批评了程朱理学的唯心主义。[19]钱献之:钱坫,字献之,江苏嘉定人。
清代书画家、学者。姚鼐曾作《送钱献之序》,畅谈当时理学、汉学之争。
[20]木铎(duóo):木舌的铃,古代用于施行政教、传布命令时用之。《论语八佾》:“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朱熹的《论语集注》认为这段话的意思是:你们何必担心丧失官职呢?天下黑暗已经很久了,上天将把孔子作为传播光明政治的喉舌。 [21]苏氏说:苏氏解释“木铎”一段,认为上天使孔子失位,周游四方,像木铎一样辛苦于道路。
[22]集注:即朱熹的《论语集注》。[23]盆成:人名,战国时人,仕齐而被杀。
[24]蓉庵:疑为蒋炳的号。蒋炳,字晓沧,阳湖(今江苏常州)人。
雍正举人,擢御史,为官三十余年,有政绩。 [25]颖州:府名,治所在今安徽阜阳。
此指蒋炳儿子蒋熊昌。熊昌曾任颖州知府,这里用官职称呼。
同年:乡试、会试同榜考取者称为同年。姚鼐与蒋熊昌同榜中进士。
[26]教言:教诲之言。对别人意见的尊称。
[27]愚陋:自我的谦称。[28]宥:原谅。
1。
C2。部分受众审美需求低俗,而一些大众媒体自律不够,迎合了其低俗的需求。
(“受众”和“媒体”各1分,意思对即可。)3。
首先要丰富文化积累,提高文化能力,为提升文化品位奠定基础;其次,要在拥有更多文化资本的基础上,提高文化品位评判力,以提升文化需求的品位。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1。1】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媒体文化品位”的理解,文本前三段解释了何为“媒体文化品位”并分析了一些大众媒体品位低俗的原因。
第四五段重点分析了导致品位出现阶层差异的原因,最后一段提出了如何成为有品位的观众的解决办法。 A项在第一段,“从媒体内容制作的造假、炒作、夸大,到媒体内容传播的有失公允、肤浅片面、低级情趣”,前半句提到了媒体内容的制作,后半句提到了它不够客观、全面。
B项在文本的第二段,原文“不能基于简单的‘有什么’或‘是什么’的一刀切标准”。C项在第三段,原文是“媒体文化品位的阶层性是由观众的品位差异性最终决定的”而不是“由观众的阶级属性决定”。
D项在第三段最后,原文为“媒体内容品位低,不仅损害了媒体信誉,也败坏了社会品德”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2。
2】试题分析:文本前三段解释了何为“媒体文化品位”并分析了一些大众媒体品位低俗的原因。 原因之一在于媒体的运行机制,自律不够,迎合部分受众的低俗需求,原因之二在于受众品位有差异,部分受众审美需求低俗。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试题分析:文本最后一段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文化资本与基于文化资本形成的品位评判力,是受众品位层次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那么要成为品位的观众,一要有文化资本,就要丰富文化积累,提高文化能力,为提升文化品位奠定基础,二要在拥有更多文化资本的基础上,提高文化品位评判力,以提升文化需求的品位。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答案】【小题1】D【小题2】C【小题3】D【小题4】(1)正值前骁卫将军王守恩在家服丧,张从恩就把后事委托给他,逃走了。
(2)杀掉契丹使者而推举王守恩,是为国家社稷着想。现在如果害了他人,自己取得好处,不是我本的心愿”【答案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
本题中,D项,权:代理。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小题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浅易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文言文断句、标点最根本的方法是多读多背,形成语感。 有了一定的语感,读到该停顿之处,就会自然而然地停顿,不必苦思。
断句、标点也讲求一定的技巧,做题时应把握准语意,根据语法结构、逻辑规律作出判断。解答本题应首先明白语句大意,只有明白了大意才能对语句进行断句。
本句大意为: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3】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阅读一定要沉得住气。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
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 本题选项中,“李万超的部下逮捕了他”错误。
原文说的是李万超下令逮捕马陶,马陶恐惧逃走。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小题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尤其是重点实词、虚词和词类活用等的理解一定要准确,力求使整个句子通顺合理,达到“信、达、雅”标准。本题中,要掌握以下关键字词的翻译:(1)会”“委”“遁”各1分,句意信达2分;(2)“盖”“计”“宿心”各1分,句意信达2分。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李万超,并州太原人。幼年丧父生活贫困,担货贩卖以供养母亲,晋祖在并门起兵,李万超应募隶属部下。
作战连续获胜,渐渐升为军校。 跟随李守贞在青州讨伐杨光远,奋勇率先登城,飞石击中他的头,呼吸中断很久。
开运年间,跟随杜重威在阳城抵御契丹,流箭射穿手掌,李万超拔箭又战,神色自若。因功升为肃锐指挥使。
契丹进入中原,当时李万超率所辖军队驻扎在潞州,主帅张从恩即将放弃城池归附契丹,正值前骁卫将军王守恩在家服丧,张从恩就把后事委托给他,逃走了。 等到契丹使者到达,独揽州中事务,王守恩于是没有任何事可干。
李万超激愤地对他的部下说:“我们这些人是挂在虎口的食物,性命危在旦夕,现在想要杀掉使者,保住这座城。不仅是逃生,也足以建功立业,你们能这样做吗?”众人都兴奋喜悦地说:“岂敢不听从命令。
”于是率领所辖部队大声呼喊冲入州府官署,杀掉那位使者,推举王守恩为帅,陈述情况上报。汉祖听从他的请求,又命令史弘肇率军首先渡过黄河到达潞州,见李万超,对他说:“能够光复这个州,是你的功劳。
我想要杀掉王守恩,由你担任统帅,好吗?”李万超回答说:“杀掉契丹使者而推举王守恩,是为国家社稷着想。 现在如果害了他人,自己取得好处,不是我本的心愿。”
史弘肇感到他很不寻常,表奏为先锋马步军都指挥使。途经泽州,刺史翟令奇加固城垒拒不归降,李万超骑马奔驰到城下,告诉他说:“现在契丹逃到北方,天下无主,并州刘公主持大义,平定中原,所到之处望风披靡,后归服的诛族,何不及早图谋此事。
”翟令奇这才打开城门迎接。史弘肇就留李万超代理州中事务,汉祖于是任命他为刺史。
到征伐李守贞时,任命李万超为行营壕寨使。河中平定,为怀州刺史。
周祖开国,随从征伐慕容彦超,又为都壕寨使,因功授洺州团练使,参加收复秦、凤,改授莱州刺史。 随从平定淮南,接连调任蕲、登二州,所到之处有政绩。
有诏令重新均定田租,前牟平县令马陶,户籍属于文登县,隐瞒庄稼不上报,命令逮捕他,准备斩首以后再上报。马陶恐惧逃走,从此境内安定太平。
宋初,李万超入朝任右武卫大将军,升为左骁卫大将军。 开宝八年,去世,享年七十二岁。
根据历年考试的考情来看,教学设计中文言文分值较多,而且难度较大。
在复习过程中,备考考生多为之头疼:每词句必记的考生有之;跳着学习的考生有之;只做题不记知识点的考生有之……虽情形不同,却都是一个缘由:没有找到复习文言文阅读的正确复习思路。方向不对,努力白费。
找到文言文的规律,才能事半功倍,在考场中如鱼得水。本文,我们就来谈谈如何进行文言文阅读的复习。
中公教育教师认为:若要在考试的文言文阅读中斩获甚至满分,不是不可能的。方法得当,大多数考生可以取得自己满意的分数,而要做到这点,则需要做到四个"一"。
一个认识——文言文并不难 提到文言文,不少考生觉得这是怎么学都学不会的,从而引发了焦虑的心情,导致复习过程不顺利。要想考得好成绩,考生必须走出这个认识误区。
考生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文言文是可以学会的,它只是古代人的说话方式,跟我们现代人的说话方式在词汇、语法上稍有不同而已。在思想上,正确认识文言文,就可以相信自己是可以攻克文言文这一难关的。
"文言文是以古汉语口语为基础的书面语,在远古时代文言文与口语的差异微乎其微。现今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
"说白了,文言文阅读的文章是古代人说的话,写的文。跟现代文相比,文言文的实词意思有变化,语序有变化,多了些虚词。
而教师招聘考试,词汇、句式和虚词都是有考察范围的,在备考过程中,要重点复习古今不同的词和句式,特别注意常考词汇和句式。 温馨小提示:战略上轻视,战术上重视。
一个思路——总-分-总 文言文知识点初看之下,散乱不堪,难以找到逻辑顺序。如果不先构建自己的知识框架,就很容易陷入知识点的泥潭。
因为,中公教育建议考生们采取"总-分-总"的复习方式。 总:先看文言文都有哪些部分。
想要读懂一篇文章,先懂词语,然后看懂句式。因此,考生要在头脑里构建自己的文言知识框架:实词+虚词+句式。
具体框架,可以查看中公教育的学员资料。 分:有了知识框架之后,就要把每个框架填满内容,在记忆之前,先整体梳理考纲中的考点,再把这些考点分开,每天记忆一些,以减少记忆压力。
在记忆具体知识点的时候,可以采用寻源溯流,联想记忆等方法。这样的记忆准确、深刻。
下面,我们仅以虚词"而"作为例子,谈一谈学习方法。 首先,考生最好先整理出这样的框架图,明确这样一个重要的虚词有哪些词性。
其次,分清哪个或者哪些词性是重要的。考生可根据一个词的词性中篇幅的大小来判断哪个更重要。
拿"而"来说,连词的篇幅最长,因此最为重要。其次是代词。
根据我们的备考经验,通假字也是常考的考点之一。由此,我们就分清了备考的轻重。
最后,我们把里面具体的备考小点填进去即可。 总:完成前两个步骤以后,考生可以自己画出知识体系图。
画完以后,就在旁边写出具体的知识点,这样就能把散乱的知识点用线串起来。 温馨小提示:梳理的过程也是记忆的过程,切不可过于着急。
一个心态——慢工出细活 翻开复习资料,考生会发现文言文部分的占比是非常高的,对于备考时间十分紧张的考生来说,内心更加焦躁,想赶紧复习完,把这些知识点快速记一遍。结果,记过一遍之后,做题的时候,会发现记住的内容很少,还得重新记。
这样的复习心态往往导致我们用了大量时间来复习文言文,却收效甚微,还影响我们的自信。 温馨小提示:建议在复习的第一遍就按照上述思路把知识点逐一梳理,识记。
认真仔细地识记这部分内容,大概需要两天的时间。 一定时间——付出足够时间才能有回报 文言文不似字音字形,看一眼就能记住,也不似现代文阅读,掌握一定的分析方法就能四两拨千金。
文言文需要扎实的记忆基本功,还需要灵活的分析能力。唯有如此,才能读懂文言文阅读的文章。
而若想阅读时,能做到快速、准确,还需要反复练习。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考试的文言文阅读的文章类型比较单一,行文思路也相对固定,多做练习,考生方可以从中找出更加适合自己的答题规律与技巧。
依此看来,文言文必然花费一定的时间,否则,记忆的准确性和答题的正确率不能保证。 温馨小提示:做题也要分"轻重缓急",重视那些与历年考题高度类似的、考察常考知识点的;刚开始练习的十篇文言文阅读要精读,重读,反复读。
认真研读其中的考点。 就考试而言,文言文是丢分重地,因此,考生要着力于此,用对方法,用好时间。
预祝各位考生考出好成绩,顺利通过考试,成功。
blinkblink02
第一册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光读书学习不知道思考,就迷惑不解;光思考却不去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3.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却不感觉满足,教导他人不知疲倦。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几个人在一起行路,一定有可以作为我的教师的人在中间;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他们的短处,自己如果也有,就要改掉它。 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6.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消逝的时光像这河水一样呀!日夜不停。 7.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
第二册 8.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9.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人和小孩都非常快乐,自由自在。
10.寒暑易节,始一返焉: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呢。 1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青苔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子中。
1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公文劳累身心。 1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受到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
14.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人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好,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第三册 15.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曰。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羲月:三峡七百里中,两岸山连着山,没有一点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足以遮挡天日。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到太阳和月亮。
16.虽乘御风不以疾也: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长风,也没有这样快。 17.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庭院的地面上月光满地,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里面有藻、荇等水草交错,原来那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18.闲 静 少 言 ,不 慕 荣 利。好读书,不求甚解:他喜欢安安静静的,很少说话,不羡慕荣华利禄。
喜欢读书,不钻牛角尖。 19.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惜去留:亲友请客,五柳先生就毫不客气地喝酒,而且喝醉方休,醉后就走,不和别人虚情客套。 20.环堵萧然 ,不蔽风日 ; 短褐穿结, 簟瓢屡空, 晏如也:简陋的居室里冷冷清清的,遮不住风和阳光:粗布短衣上打了许多补丁,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可他安然自若! 21.不戚戚于贫*,不汲汲于富贵:不为贫*而忧虑悲伤,不为富贵而匆忙追求。
第四册 22.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北方有人欺负我,我想借助你的力量杀掉他。 23.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并且有很多胡须的人是苏东坡。
24.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凌云志向呢! 25.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王侯将相难道是天生的贵种吗? 26.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不会经常有。
所以即使有出名的马,也只是辱没在仆役的马夫的手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的里面,不因为日行千里而出名。 27.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吃完粮食一石。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够日行千里,而没有喂养。
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优点不能从外面表现。尚且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都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 28.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驾驭它不采用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啊! 第五册 Email:lu6652387@163 29.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以为凡是这个州的山有奇异形态的,都为我所拥有、欣赏了,但未曾知道西山的怪异独特。
30.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心神无穷无尽地与天地间的大气融合,没有谁知道它们的边界;无边无际,与大自然游玩,不知道它们的尽头。 31.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心神凝住了,形体消散了,与万物暗暗地融合为一体。
3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于山水之间。
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它在心里,并寄。
1、安:①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 ②养(衣食所安) 2、卑:①低下(非天质之卑) ②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 3、备:①周全、详尽。
(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②具备。(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 ③准备。
(犹得备晨炊《石壕吏》) 4、被:①影响(被于来世) ②同“披”,穿(皆被绮绣 5、鄙:①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②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③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6、毕:①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②全部(群响毕绝《口技》) 7、薄:①迫近,接近。(薄暮冥冥《岳阳楼记》) ②轻视。
(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 ③厚度小。(薄如钱唇《活板》 8、策:①马鞭。
(执策而临之《马说》) ②鞭打、驱使。(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③记录。
(策勋十二传《木兰诗》) ④计谋。(成语“束手无策”) 9、长(cháng):①长度。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②与“短”相对。(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③长久,健康。
(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 ④永远。(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长(zhǎng):①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②头领。
(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 10、称:①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 ②称赞(先帝称之曰能) 11、诚:①诚心(帝感其诚) ②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12、惩:①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 ②惩罚 13、驰:①骑(愿驰千里足) ②驱车(追赶)(公将驰之) 14、出:①发、起(方其出海门) ②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 ③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 ④产生(计将安出) 15、辞:①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 ②语言(未尝稍降辞色) 16、次:①编次。(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 ②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17、箪:①用箪装着(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 ②古代装饭的圆形竹筐(一箪食,一豆羹) 18、当:①承当,承受。(当之无愧) ②应当。
(当奖率三军《出师表》) ③将要。(今当远离) ④对着,向着。
(木兰当户织《木兰诗》) ⑤值,正在。(当时此,诸郡县苦秦吏者《陈涉世家》) ⑥抵挡。
(“锐不可当”) 19、道:①道路。(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 ②道义。
(伐无道,诛暴秦) ③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④说,讲。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20、得:①能够(二者不可得兼) ②得到、获得(故不为苟得) ③同“德”,感激(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21、等:①同样(等死,死国可乎/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②诸位,表多数(公等遇雨) 22、敌:①攻击(恐前后受其敌《狼》) ②敌人(盖以诱敌《狼》) 23、吊:①凭吊(为我吊望诸君之墓) ②慰问(人皆吊之) 24、度:①度(dúo)估计、推测(孤不度德量力) ②渡过、越过(关山度若飞) 25、端:①画幅的右端(左手执卷端) ②正、端正(其人视端容寂) 26、恶:①怎么(恶能无纪) ②厌恶(所恶有甚于死者) 27、发:①行动、发动(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 ②发射(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③起,被任用(舜发于畎亩之间) ④征发(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 ⑤开放(野芳发而幽香 ) ⑥发出(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⑦发(fā),头发(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8、凡:①凡是(则凡数州之土壤) ②总共(凡三往) 29、方:①见方(方七百里) ②长方形(方以长) ③当……时候(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 30、分(fēn):①划分,分开。(今天下三分《出师表》) ②分配,分给。
(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③长度单位。(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分(fèn):①职分,本分。
(忠陛下之职分也《出师表》) 31、奉:①通“俸”侍奉(为妻妾之奉) ②接受、奉行(奉命于危难之间) ③供养(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32、否:①同“不”没有(尊君在否) ②恶、坏(陟罚臧否) 33、夫:①那(予观夫巴陵胜状) ②夫(fú),句首发语词(夫环而攻之/且夫人之学) ③丈夫(夫齁声起/罗敷自有夫) ④成年男子的通称,人(荷担者三夫) 34、扶:①沿,顺着(便扶向路《桃花源记》) ②搀扶(出郭向扶将《木兰词》) 35、拂:①违背、阻碍(行拂乱其所为) ②同“弼”,辅佐(入则无法家拂士) ③轻轻擦过(以手拂之) 36、福:①赐福、保佑(神弗福也) ②好事、有福之事(此何遽不为福乎) 37、富:①富丽(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 ②富有、充足,有许多(家富良马) 38、更:①重新(即更刮目相待) ②进而(醉则更相枕以卧) ③互相(更相庆) ④再、又(更上一层楼) ⑤更加(举杯销愁愁更愁) 39、苟:①如果(苟富贵/苟慕义强仁) ②苟且(故不为苟得/苟全性命于乱世) ③且、或许,表希望(苟无饥渴) 40、固:①本来(固众人《伤仲永》) ②顽固、固执(汝心之固《愚公移山》) ③一定、必定(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④巩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⑤安守,固守(君子固穷……) 41、故:①旧的,原来的(温故而知新/两狼之并驱如故) ②。
关雎 《诗经》 蒹葭 《诗经》 观沧海 曹操 饮酒 陶渊明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次北固山下 王湾 使至塞上 王维 闻王昌龄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行路难 李白 望岳怀远 张九龄 春望 杜甫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观刈麦 白居易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雁门太守行 李贺 赤壁 杜牧 泊秦淮 杜牧 夜雨寄北 李商隐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欢 李煜 渔家傲 范仲淹 浣溪沙 登飞来峰王安石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水调歌头 苏轼 破阵子 辛弃疾 过零丁洋 文天祥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己亥杂诗 龚自珍 陌上桑 曹操 龟虽寿 曹操 归园田居 陶渊明 木兰辞 北朝民歌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渡荆门送别 李白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 黄鹤楼 崔颢 题破山寺后禅院 王建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秋词 刘禹锡 忆江南 温庭筠 浣溪沙 晏殊 醉花阴 李清照 别云间 夏?淳 论诗 赵翼 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 具体内容: 关雎 《诗经》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蒹葭《诗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凄凄,白露未 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进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选候骑,都护在燕然。
闻王昌龄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饲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自挂云帆济沧海。 望岳怀远 张九龄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骄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拆,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观刈麦 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桨。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蒸脂凝夜紫。
半巻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
③肉食者谋之。(《曹刿论战》)
(二)作助词
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时可不译。如: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如: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②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
考kǎo
【形容词】
[1](形声字。从老省,丂(kǎo)声。按甲骨文、金文均象偻背老人扶杖而行之状,与老同义。本义:老,年纪大)
同本义:
考,老也。──《说文》
富贵寿考。──《新唐书》
又如:考寿(长寿);考终(考终年);考终年(享尽天年)
考kǎo
【名词】
[2]去世的父亲
父为考。──《尔雅》
考妣延年。──《苍颉篇》
生曰父,死曰考。──《礼记·曲礼》
考庙、王考庙、皇考庙、显考庙、祖考庙。──《礼记·祭法》
五曰考终命。──《书·洪范》。按,考者,有子孙为后之称。
朕皇考曰伯庸。──《楚辞·离骚》
又如:考妣(父称考,母称妣,古为生前通称;今人则称死去的父母为考妣。)
考kǎo
【动词】
[3]假借为“考”。敲,击。
子有钟鼓,弗鼓弗考。──《诗·唐风·山有枢》
金石有声,不考不鸣。──《庄子·天地》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宋·苏轼《石钟山记》
又如:考击(敲打);考考(敲鼓的声音)
[4]假借为“拷”。拷打
幽囚考掠,五毒参至。──《后汉书·戴就传》
又如:考竟(鞭笞拷问;受拷问而死在监狱中);考死(拷问致死);考杀(拷问击杀)
[5]查核,考试
略考其行事。──司马迁《报任安书》
又如:考较(查核;核实);考语(考核官吏政绩的评语)
[6]审察,察考
甚者且姓名不可考。──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争略》序
又如:考据(根据);考正(根据文献资料核实证明);考慎(审慎考察);考寻(考察探求;研求);考道(研求应尊之道);考求(探索研求)
[7]完成;建成
考仲子之宫。──《左传·隐公五年》
又如:考落(建成;落成);考成(落成;建成)
一、重点复习
1、《桃花源记》
2、《陋室铭》
3、《三峡》
4、《记承天寺夜游》
5、《送东阳马生序》
6、《小石潭记》
7、《岳阳楼记》
8、《醉翁亭记》
9、《陈涉世家》
10、《唐雎不辱使命》
11、《出师表》
1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3、《鱼我所欲也》
14、《曹刿论战》
15、《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翻译技巧
1、不要望文生义:认真领会原文,把词放入句中去理解,把句放入篇中去理解。
《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绝境”就不能望文生义理解为 “没有出路的境地”。从全文看,“绝境”是“与世隔绝的地方”。
2、落实关键词:《狼》 “其一犬坐于前”, “犬”在句中是名词作状语,为“像狗一样”。
3、补充省略词句: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这里的“再”“三”后应补译上“击鼓”。
4、主要用直译,不便表达时则用意译补充:如“明察秋毫”,直译为 “能看清楚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应意译为“能看清楚很细小的问题”。
5、有些词可以略去不译:助词一般只起表达语气的作用,多数可以不译;有的助词表示停顿,也无需译;有的字只是辅音,可不译;有的字是连接作用,也可不译。如“夫战,勇气也”, “夫”是发语词可不译。
6、地名、人名、官名、年号、帝号或古今意义相同的词,都可照抄不译。如尚书、大学士、山阴(县)、正德年间….可照抄不译。
7、语序:文言文有介宾短语后置、宾语前置、主谓倒置、定语后置等,翻译时要注意按现代语序调整。如“屠惧,投以骨”(《狼》),应译为“屠户害怕了,把骨头扔给狼(啃)”。
8、语境:译文要保持原文的语境,如陈述、赞叹等都应该统一。
优质职业资格证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