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发装修
⑴ 临床检验技士考试大纲的重要性 临床医学检验士考试即将来临,参加考试的考生们又开始纠结了。如何快速有效的复习,并且顺利通过考试,成了每一位考生心头上的一块大石头。有些人抓紧时间做大量的习题,有些人搜集整理别人的复习经验复习重点,有些人苦思冥想最后坐以待毙。其实,我们在大量复习的时候,往往会忽略一个重要资料。那就是考试大纲,每年发布的考试大纲,其实十分重要。而有些人按照一贯想法,感觉不会有变化,就闷头苦读,却不知其中奥妙。 考试大纲其实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我们即将参加的临床医学检验士考试,便于我们在复习考试中发挥医学|教育网。 第一,整体认知。考试大纲条目清晰,便于考生笼统了解考试内容,易于复习和掌握知识点。考生可以将重点、难点、易考点一一掌握。 第二,心理准备。复习前由于对整体熟悉,心理踏实。复习起来得心应手,不会盲目急躁。有利于稳定复习,正确认识考试。 第三,充分理解。大量的教材和大量的复习资料,往往会使考生倍感压力,梳理知识点难上加难,而考试大纲仿佛树干,作为教材的树枝变得一目了然。 基于以上三点,希望考生们加强考试大纲的复习,顺利通过临床医学检验士考试。 ⑵ 临床检验士考试大纲的重要性 临床医学检验士考试即将来临,参加考试的考生们又开始纠结了。如何快速有效的复习,并且顺利通过考试,成了每一位考生心头上的一块大石头。有些人抓紧时间做大量的习题,有些人搜集整理别人的复习经验复习重点,有些人苦思冥想最后坐以待毙。其实,我们在大量复习的时候,往往会忽略一个重要资料。那就是考试大纲,每年发布的考试大纲,其实十分重要。而有些人按照一贯想法,感觉不会有变化,就闷头苦读,却不知其中奥妙。 考试大纲其实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我们即将参加的临床医学检验士考试,便于我们在复习考试中发挥环球网校快问|原创。 第一, 整体认知。考试大纲条目清晰,便于考生笼统了解考试内容,易于复习和掌握知识点。考生可以将重点、难点、易考点一一掌握。 第二, 心理准备。复习前由于对整体熟悉,心理踏实。复习起来得心应手,不会盲目急躁。有利于稳定复习,正确认识考试。 第三, 充分理解。大量的教材和大量的复习资料,往往会使考生倍感压力,梳理知识点难上加难,而考试大纲仿佛树干,作为教材的树枝变得一目了然。 基于以上三点,希望考生们加强考试大纲的复习,顺利通过临床医学检验士考试。 【环球网校快问原创,转载时请标明出处】 ⑶ 报考检验士资格证在哪报名考试大概内容是什么 不可以考检验师,只能先考士,每年的12月报名,次年5月份考试.详细请看"中国卫生人才网" 。请查看人才评价模块,查看相关法律文件。 考试分为四个科目:基础知识、相关专业知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知识 从2008年开始,医学检验考试会采用人机对话的方式,也就是用电脑作答。 如还不清楚,再联系我 ⑷ 我想问下,中专生要去考医学检验士资格证主要考哪些科目 医学检验士考试科目为“基础知识”、“相关专业知识”、“专业知识”和“专业实践能力”四科。 本网站有大量的医学检验士的辅导资料及考试经验,你可以参考一下。 ⑸ 2020年卫生检验技术(士)资格考试的考试科目是什么 2019年初级检验技士考试于2019年6月2日进行,考试的形式为人机对话。考试科目包括基础知识、相关专业知识、专业知识、专业实践能力。 ⑹ 本科医学检验医师资格证都考哪些内容 按照现在的发展方向检验医师的概念已经基本被认可,可是对于到底如何区分检验医师和技师的工作范围和培养方式都在讨论中。可以肯定的是医师的要求要比技师高,而且可能面临规陪,现在貌似上海已经实施了。如果楼主要想今后发展的比较快,还是考了吧了。但是对于一些临床课程只要专科要求的检验本科学生而言,考职医是有难度的。 1、医师资格考试分实践技能考试和医学综合笔试两部分。医师资格实践技能考试时间一般在7月份1日-15日,医师资格医学综合笔试考试时间一般在9-10月份。 2、执业医师资格的有效期限是:终身有效。以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资格为例,当你取得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资格,即具有了法律规定的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行业的准入资格,其资格终身有效。3、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资格证书由卫生部统一印制,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资格证书与其他类别的证书样式完全一致,在中国境内(除台港澳地区)的任何地方均合法有效。 医师资格考试报名资格规定(2014版) 为做好医师资格考试报名工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以下简称《执业医师法》)及有关规定,现对医师资格考试考生报名资格规定如下: 第一条 符合《执业医师法》、《医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原卫生部令第4号)和《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考试办法》(原卫生部令第52号)有关规定。 第二条 试用机构是指符合《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所规定的医疗、预防、保健机构。 第三条 试用期考核证明 (一)报名时考生应当提交与报考类别相一致的试用期满1年并考核合格的证明。 应届毕业生报名时应当提交试用机构出具的试用证明,并于当年8月31日前提交试用期满1年并考核合格的证明。 考生报考时应当在与报考类别相一致的医疗、预防、保健机构试用时间或累计(含多个机构)试用时间满1年。 (二)现役军人必须持所在军队医疗、预防、保健机构出具的试用期考核合格证明,方可报考。 (三)试用期考核合格证明当年有效。 第四条 报名有效身份证件 (一)中国大陆公民报考医师资格人员的有效身份证件为第二代居民身份证、临时身份证、军官证、警官证、文职干部证、士兵证、军队学员证;台港澳地区居民报考医师资格人员的有效身份证件为台港澳居民往来大陆通行证。 (二)外籍人员的有效身份证件为护照。 第五条 报考类别 (一)执业助理医师达到报考执业医师规定的,可以报考执业医师资格,报考类别应当与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类别一致。 (二)报考相应类别的医师资格,应当具备与其相一致的医学学历。 具有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学历,并在公共卫生岗位试用的,可以以该学历报考公共卫生类别医师资格。中医、中西医结合和民族医医学专业毕业的报考人员,按照取得学历的医学专业报考中医类别相应的医师资格。 (三)符合报考执业医师资格条件的人员可以报考同类别的执业助理医师资格。 (四)在乡级以上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中工作,符合《执业医师法》第九条、第十条规定条件的,可以报考相应类别医师资格。 第六条 学历审核 学历的有效证明是指国家承认的毕业证书。基础医学类、法医学类、护理(学)类、医学技术类、药学类、中药学类等医学相关专业,其学历不作为报考医师资格的学历依据。 (一)研究生学历 1. 临床医学(含中医、中西医结合)、口腔医学、公共卫生专业学位研究生,在符合条件的医疗、预防、保健机构进行临床实践或公共卫生实践,至当次医学综合笔试时累计实践时间满1年的,以符合条件的本科学历和专业,于在学期间报考相应类别医师资格。 临床医学、口腔医学、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眼视光医学、预防医学长学制学生在学期间已完成1年临床或公共卫生毕业实习和1年以上临床或公共卫生实践的,以本科学历报考相应类别医师资格。 2. 临床医学(含中医、中西医结合)、口腔医学、公共卫生专业学位研究生学历,作为报考相应类别医师资格的学历依据。 在研究生毕业当年以研究生学历报考者,须在当年8月31日前提交研究生毕业证书,并提供学位证书等材料,证明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学历,方可参加医学综合笔试。 3. 2014年12月31日以前入学的临床医学、口腔医学、中医学、中西医结合、民族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的学术学位(原“科学学位”)研究生,具有相当于大学本科1年的临床或公共卫生毕业实习和1年以上的临床或公共卫生实践的,该研究生学历和学科作为报考相应类别医师资格的依据。在研究生毕业当年报考者,须在当年8月31日前提交研究生毕业证书,方可参加医学综合笔试。 2015年1月1日以后入学的学术学位研究生,其研究生学历不作为报考各类别医师资格的学历依据。 4. 临床医学(护理学)学术学位研究生学历,或临床医学(护理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学历,不作为报考各类别医师资格的学历依据。 (二)本科学历 1. 五年及以上学制临床医学、麻醉学、精神医学、医学影像学、放射医学、眼视光医学(“眼视光学”仅限温州医科大学2012年12月31日以前入学)、医学检验(仅限2012年12月31日以前入学)、妇幼保健医学(仅限2014年12月31日以前入学)专业本科学历,作为报考临床类别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学历依据。 2. 五年制的口腔医学专业本科学历,作为报考口腔类别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学历依据。 3. 五年制预防医学、妇幼保健医学专业本科学历,作为报考公共卫生类别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学历依据。 4. 五年及以上学制中医学、针灸推拿学、中西医临床医学、藏医学、蒙医学、维医学、傣医学、壮医学、哈萨克医学专业本科学历,作为报考中医类别相应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学历依据。 5. 2009年12月31日以前入学、符合本款规定的医学专业本科学历加注医学专业方向的,应以学历专业报考;2010年1月1日以后入学的,医学专业本科学历加注医学专业方向的,该学历不作为报考医师资格的学历依据,经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批准的除外。 6. 专升本医学本科毕业生,2015年9月1日以后升入本科的,其专业必须与专科专业相同或相近,其本科学历方可作为报考医师资格的学历依据。 (三)高职(专科)学历 1. 2005年1月1日以后入学的经教育部同意设置的临床医学类专业(含临床医学、口腔医学、中医学、中医骨伤、针灸推拿、蒙医学、藏医学、维医学等)毕业生,其专科学历作为报考医师资格的学历依据。 2004年12月31日以前入学的经省级教育、卫生行政部门(中医药管理部门)批准设置的医学类专业(参照同期本科专业名称)毕业生,其专科学历作为报考医师资格的学历依据。 2. 经省级以上教育、卫生行政部门同意举办的初中起点5年制医学专业2013年12月31日以前入学的毕业生,其专科学历作为报考医师资格的学历依据。取得资格后限定在乡村两级医疗机构执业满5年后,方可申请将执业地点变更至县级医疗机构。2014年1月1日以后入学的初中起点5年制医学专业毕业生,其专科学历不能作为报考医师资格的学历依据。 3. 2008年12月31日以前入学的中西医结合专业(含教育部、原卫生部批准试办的初中起点5年制专科层次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其专科学历作为报考医师资格的学历依据。 2009年1月1日以后入学的中西医结合专业毕业生(含初中起点5年制专科层次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其专科学历不作为报考医师资格的学历依据。 4. 2009年12月31日前入学的,符合本款规定的医学专业专科学历加注医学专业方向的,应以学历专业报考;2010年1月1日以后入学的,医学专业专科学历加注医学专业方向的,该学历不作为报考医师资格的学历依据,经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批准的除外。 (四)中职(中专)学历 1. 2010年9月1日以后入学经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卫生计生行政部门(中医药管理部门)同意设置并报教育部备案的农村医学专业毕业生,其中职(中专)学历作为报考临床类别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学历依据。农村医学专业毕业生考取执业助理医师资格后,限定到村卫生室执业,确有需要的可到乡镇卫生院执业。 2. 2000年9月25日至2010年12月31日期间入学的中等职业学校(中等专业学校)卫生保健专业毕业生,其中职(中专)学历作为报考临床类别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学历依据。卫生保健专业毕业生取得资格后,限定到村卫生室执业,确有需要的可到乡镇卫生院执业。 2011年1月1日以后入学的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除农村医学专业外,其他专业的中职(中专)学历不作为报考临床类别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学历依据。 3. 2001年8月31日以前入学的中等职业学校(中等专业学校)社区医学、预防医学、妇幼卫生、医学影像诊断、口腔医学专业毕业生,其中职(中专)学历作为报考相应类别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学历依据。 2001年9月1日以后入学的上述专业毕业生,其中职(中专)学历不作为报考医师资格的学历依据。 4. 2006年12月31日以前入学的中等职业学校中西医结合专业毕业生,其中职(中专)学历作为报考中医类别中西医结合医师资格的学历依据。 2007年1月1日以后入学的中西医结合专业毕业生,其中职(中专)学历不作为报考医师资格的学历依据。 5. 2006年12月31日以前入学的中等职业学校(中等专业学校)中医、民族医类专业毕业生,其中职(中专)学历作为报考中医类别相应医师资格的学历依据。 2007年1月1日以后入学经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备案的中等职业学校(中等专业学校)中医、民族医类专业毕业生,其中职(中专)学历作为报考中医类别相应医师资格的学历依据。2011年1月1日以后入学的中等中医类专业毕业生,取得资格后限定到基层医疗机构执业。 6. 卫生职业高中学历不作为报考医师资格的学历依据。 7. 1999年1月1日以后入学的卫生职工中等专业学校学历不作为报考医师资格的学历依据。 (五)成人教育学历 1. 2002年10月31日以前入学的成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各类高等学校远程教育的医学类专业毕业生,该学历作为报考相应类别的医师资格的学历依据。 2002年11月1日以后入学的上述毕业生,如其入学前已通过医师资格考试取得执业助理医师资格,且所学专业与取得医师资格类别一致的,可以以成人教育学历报考执业医师资格。除上述情形外,2002年11月1日以后入学的成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各类高等学校远程教育的医学类专业毕业生,其成人高等教育学历不作为报考医师资格的学历依据。 年8月31日以前入学的成人中专医学类专业毕业生,其成人中专学历作为报考医师资格的学历依据。 2001年9月1日以后入学的成人中专医学类专业毕业生,其成人中专学历不作为报考医师资格的学历依据。 (六)西医学习中医人员 已获得临床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人员,取得省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认可的中医专业学历或者脱产两年以上系统学习中医药专业知识并获得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认可,或者参加省级中医药行政部门批准举办的西医学习中医培训班,并完成了规定课程学习,取得相应证书的,或者按照《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考试办法》有关规定跟师学习满3年并取得《传统医学师承出师证书》的,可以申请参加相同级别的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 (七)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 1.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申请参加医师资格考试应符合《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考试办法》第二十七条、二十八条有关规定。 2.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取得执业助理医师执业证书后,取得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认可的成人高等教育中医类医学专业专科以上学历,其执业时间和取得成人高等教育学历时间符合规定的,可以报考具有规定学历的中医类别相应的执业医师资格。 (八)其他 取得国外医学学历学位的中国大陆居民,其学历学位证书须经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认证,同时符合《执业医师法》及其有关文件规定的,可以按照本规定报考。 第七条 台湾、香港、澳门永久性居民以及外籍人员报考的,按照有关文件规定执行。 第八条 盲人医疗 *** 人员按照《盲人医疗 *** 管理办法》(卫医政发〔2009〕37号)规定,参加盲人医疗 *** 人员考试。 第九条 本规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医师资格考试报名资格规定(2006版)》和《关于修订〈医师资格考试报名资格规定(2006版)〉有关条款的通知》(卫办医发〔2008〕64号)同时废止。 ⑺ 检验士要考哪几门 临床检验基础、临床血液学检验、临床化学、临床免疫学和免疫检验、微生物学检验等. 1、临床检验基础 《临床检验基础》为我国高等医药院校检验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之一。第3版《临床检验基础》的编写,仍然坚持"三基、五性"的原则。"三基"即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五性"即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和适用性。 2、临床血液学检验 《临床血液学检验》主要介绍血液学检验基础知识及检验方法,注重基础知识及技能,便于学生和临床工作者自学、掌握,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是高等医药院校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和临床检验工作者的参考书。 3、临床化学 临床化学(亦被称为化学病理学、临床生物化学或医学生物化学)是临床病理学的领域之一,主要注重体液的分析。 使用简单化学方法检测血液和尿液的学科是在19世纪晚期发展起来的。在此之后,包括酶活性、分光光度法、电泳与免疫测定等检测技术相继得到应用。 4、临床免疫学和免疫检验 《临床免疫学和免疫检验》是根据第三版的人民卫生出版社规划教材临床免疫学及免疫检验的内容编写而成。各章包含目的要求、教材内容精要、自测题及参考答案。 对教材的重点、难点进行梳理,自测题囊括常考知识点,书后附有职称考试模拟试题及临床免疫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模拟试题。 5、微生物学检验 《微生物学检验》是"全国高职高专卫生部规划教材"之一,全书共分22个章节,具体内容包括细菌的基本性状、真菌的基本性状、病毒的基本性状、微生物与感染、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试验等。 ⑻ 论临床检验技士考试大纲的重要性 临床医学检验士考试即将来临,参加考试的考生们又开始纠结了。如何快速有效的复习,并且顺利通过考试,成了每一位考生心头上的一块大石头。有些人抓紧时间做大量的习题,有些人搜集整理别人的复习经验复习重点,有些人苦思冥想最后坐以待毙。其实,我们在大量复习的时候,往往会忽略一个重要资料,那就是考试大纲,每年发布的考试大纲,其实十分重要。而有些人按照一贯想法,感觉不会有变化,就闷头苦读,却不知其中奥妙。 考试大纲其实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我们即将参加的临床医学检验士考试,便于我们在复习考试中发挥环球网校快问|原创。 第一,整体认知。考试大纲条目清晰,便于考生笼统了解考试内容,易于复习和掌握知识点。考生可以将重点、难点、易考点一一掌握。 第二,心理准备。复习前由于对整体熟悉,心理踏实。复习起来得心应手,不会盲目急躁。有利于稳定复习,正确认识考试。 第三,充分理解。大量的教材和大量的复习资料,往往会使考生倍感压力,梳理知识点难上加难,而考试大纲仿佛树干,作为教材的树枝变得一目了然。 基于以上三点,希望考生们加强考试大纲的复习,顺利通过临床医学检验士考试。
摄氏三十八度
卫生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参考资料 (病理学专业——副高级) 一、专业知识 (一)本专业知识 1.熟练掌握病理学总论的基本理论。 2.熟练掌握各系统疾病病因学、发病机制、病理变化、结局和临床与病理联系的基本理论。 3.掌握诊断病理学(活检、细胞学和尸检)常规技术和特殊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超微病理诊断技术的基本理论要点。 (二)相关专业知识 掌握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病理生理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医学影像学、医学检验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和儿科学等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理论知识要点。 二、专业实践能力 (一)熟练掌握各系统常见病的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 (二)掌握手术中快速病理诊断。 (三)熟悉主要器官少见病的病理诊断。 (四)初步具有解决主要器官疑难病例病理诊断的能力。 (五)具有主持临床病理讨论会的能力。 (六)熟练掌握特殊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应用指征和对其结果进行分析判断。 (七)熟悉超微病理学在病理诊断中的应用指征及其诊断意义。 三、学科新进展 (一)熟悉本专业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 (二)掌握各系统肿瘤的WHO最新分类。 (三)熟悉用于病理诊断的新的重要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物。 (四)了解与病理诊断相关的细胞和分子遗传学基本理论及其应用指征和诊断意义。 (五)了解重要新病种的病理学知识。 附:病理学专业的基本内容 ⒈ 细胞和组织的适应和损伤 ⒉ 损伤的修复 ⒊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⒋ 炎症 ⒌ 免疫病理学 ⒍ 肿瘤 ⒎ 发育和生长异常 ⑴ 先天发育残件 ⑵ 异位发育组织 ⒏ 软组织 ⑴ 纤维组织肿瘤和瘤样病变 ⑵ 脂肪组织肿瘤和瘤样病变 ⑶ 肌肉组织肿瘤 ⑷ 脉管组织肿瘤和瘤样病变 ⑸ 其他软组织肿瘤和瘤样病变 ⑹ 骨骼肌非瘤性病变 ⒐ 淋巴造血组织 ⑴ 淋巴结反应性疾病/病变 ⑵ 霍奇金淋巴瘤 ⑶ 非霍奇金淋巴瘤 ⑷ 组织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疾病 ⑸ 脾常见疾病 ⑹ 骨髓疾病 ① 骨髓增生异常 ② 常见血液病的骨髓病变 ⒑ 皮肤 ⑴ 非感染性水疱和大疱性疾病 ⑵ 角化病和癣类 ⑶ 结缔组织病和血管、皮下组织炎症 ⑷ 感染性皮肤病 ⑸ 表皮肿瘤和瘤样病变 ⑹ 黑色素细胞肿瘤和瘤样病变 ⑺ 皮肤附件肿瘤和瘤样病变 ⑻ 其他皮肤肿瘤(淋巴瘤、转移瘤等) 11.口腔和颌部 ⑴ 口腔粘膜疾病 ⑵ 口腔肿瘤和瘤样病变 ⑶ 涎腺 ① 炎症 ② 肿瘤和瘤样病变 ⑷ 颌骨 ① 肿瘤 ② 囊肿 ③ 炎症和其他疾病 ⒓ 食管 ⑴ 食管炎 ⑵ 肿瘤和瘤样病变 ⒔ 胃 ⑴ 胃溃疡病和应激性溃疡 ⑵ 胃炎 ⑶ 肿瘤和瘤样病变 ⑷ 其他疾病 ⒕ 小肠 ⑴ 十二指肠溃疡病 ⑵ 炎症 ⑶ 肿瘤和瘤样病变 ⑷ 其他疾病 ⒖ 阑尾 ⑴ 阑尾炎 ⑵ 肿瘤和瘤样病变 ⑶ 其他疾病 ⒗ 大肠 ⑴ 炎症 ⑵ 肿瘤和瘤样病变 ⑶ 其他疾病 ⒘ 肛门和肛管 ⑴ 瘘管和窦道 ⑵ 痔 ⑶ 肿瘤 ⒙ 肝 ⑴ 病毒性肝炎 ⑵ 其他肝炎 ⑶ 寄生虫病 ⑷ 肝移植排斥反应 ⑸ 代谢性疾病 ⑹ 肝硬化 ⑺ 肿瘤和瘤样病变 ⒚ 胆囊和肝外胆管 (1) 胆囊胆固醇沉着症 (2) 胆石症 (3) 胆囊炎 (4) 胆囊肿瘤和瘤样病变 (5) 肝外胆管疾病 ⒛ 胰 (1) 胰腺炎 (2) 囊肿 (3) 胰腺外分泌肿瘤 (4) 胰腺内分泌肿瘤和瘤样病变 (5) 胰腺内、外分泌分化的肿瘤 (6) 胰岛炎 21.腹膜、网膜和腹膜后 (1) 腹膜疾病 (2) 网膜疾病 (3) 腹膜后疾病 22.气管、肺和纵隔 ⑴ 气管疾病 ① 炎症 ② 肿瘤 ⑵ 肺疾病 ① 炎症 ② 肺和支气管肿瘤 ③ 胸膜肿瘤 ⑶ 纵隔疾病 ① 胸腺瘤 ② 其他肿瘤 ③ 囊肿 23.心血管 ⑴ 发育畸形 ⑵ 心脏肿瘤 ⑶ 心脏炎症 ⑷ 心肌病 ⑸ 血管非肿瘤性疾病 24.肾、肾盂和输尿管 ⑴ 肾小球疾病 ⑵ 肾小管疾病 ⑶ 小管间质性肾炎 ⑷ 血管性肾病 ⑸ 肾结石 ⑹ 肾盂积水 ⑺ 肾实质、肾盂和输尿管肿瘤 25.膀胱和尿道 ⑴ 炎症 ⑵ 结石 ⑶ 肿瘤和瘤样病变 26.睾丸、睾丸附件和阴囊 ⑴ 炎症 ⑵ 睾丸鞘膜积液 ⑶ 肿瘤 27.前列腺、精囊和尿道球 ⑴ 炎症 ⑵ 前列腺良性增生 ⑶ 肿瘤和瘤样病变 28.阴茎 ⑴ 炎症 ⑵ 癌前病变 ⑶ 肿瘤 29.女性外阴 ⑴ 炎症 ⑵ 白塞病 ⑶ 外阴营养不良和上皮内瘤变 ⑷ 囊肿 ⑸ 肿瘤和瘤样病变 30.阴道 ⑴ 炎症 ⑵ 囊肿 ⑶ 肿瘤和瘤样病变 31.子宫颈 ⑴ 炎症 ⑵ 肿瘤和瘤样病变 32.子宫内膜 ⑴ 子宫内膜组织-生理学要点 ① 正常子宫内膜的基本结构 ② 生育期、更年期和绝经后子宫内膜 ③ 妊娠的刮宫病理诊断 ⑵ 雌激素缺乏、分泌不足和过多时的子宫内膜病变 ⑶ 孕激素分泌不足、卵巢持续性黄体或退变迟缓时的子宫内膜病变 ⑷ 医源性子宫内膜病变 ⑸ 子宫内膜炎 ⑹ 子宫内膜化生和相关变化 ⑺ 肿瘤和瘤样病变 33.子宫体 ⑴ 炎症 ⑵ 肿瘤和瘤样病变 34.输卵管和阔韧带 ⑴ 输卵管炎症 ⑵ 输卵管子宫内膜异位症 ⑶ 输卵管妊娠 ⑷ 输卵管肿瘤和瘤样病变 ⑸ 阔韧带肿瘤 35.卵巢 ⑴ 炎症 ⑵ 瘤样病变 ⑶ 肿瘤 ① 上皮-间质肿瘤 ② 性索间质肿瘤 ③ 类固醇细胞肿瘤 ④ 生殖细胞肿瘤 ⑤ 性腺母细胞瘤 ⑥ 转移瘤 ⑦ 其他肿瘤 36.胎盘 ⑴ 非肿瘤性疾病 ⑵ 滋养层细胞肿瘤和瘤样病变 ⑶ 流产的病理学诊断 37.乳腺 ⑴ 炎症 ⑵ 瘤样病变 ⑶ 乳腺增生症 ⑷导管内增生性病变(导管增生、导管非典型增生、导管原位癌) ⑸ 小叶非典型增生 ⑹ 肿瘤 ① 良性上皮性肿瘤 ② 乳腺癌 ③ 上皮-间叶性肿瘤 ④ 非上皮性肿瘤 ⑤ 转移瘤 38.甲状腺 ⑴ 甲状腺炎 ⑵ 甲状腺肿 ⑶ 肿瘤 ① 腺瘤 ② 腺癌 ③ 髓样癌 ④ 恶性淋巴瘤 ⑤ 其他肿瘤 39.甲状旁腺 ⑴ 增生 ⑵ 肿瘤和瘤样病变 ⑶ 功能亢进 40.肾上腺皮质 ⑴ 一般性病变 ⑵ 增生 ⑶ 肿瘤和瘤样病变 ⑷ 功能亢进 41.肾上腺髓质和副神经节 ⑴ 肾上腺髓质 ①增生 ②肿瘤 ⑵ 副神经节瘤 42.垂体 ⑴ 肿瘤 43.神经内分泌系统 ⑴ 神经内分泌细胞增生 ⑵ 肿瘤(类癌、非典型类癌、小细胞和大细 胞神经内分泌癌、混合性神经内分泌癌) ⑶ 非内分泌肿瘤中的神经内分泌分化 ⑷ 多发性内分泌肿瘤 44.神经系统 ⑴ 感染性疾病 ⑵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和瘤样病变 ① 神经上皮组织肿瘤 ② 脑膜肿瘤 ③ 淋巴造血组织肿瘤 ④ 生殖细胞源性肿瘤 ⑤ 鞍区肿瘤 ⑥ 转移瘤 ⑦ 瘤样病变 ⑧ 囊肿 ⑶ 相邻结构肿瘤的颅内扩展 ⑷ 周围神经肿瘤和瘤样病变 45.眼 ⑴ 眼睑、结膜、泪器、角膜、色素膜、晶状体、视网膜和眼眶的 常见疾病(炎症、肿瘤等) 46.耳 ⑴ 外耳、中耳和内耳的常见病(炎症、肿瘤等) 47.鼻和鼻窦 ⑴ 炎症 ⑵ 肿瘤和瘤样病变 48.咽 ⑴ 炎症 ⑵ 肿瘤 49.喉 ⑴ 炎症 ⑵ 肿瘤 50.骨和关节 ⑴代谢性和营养不良性骨病 ⑵地方性氟中毒 ⑶细菌性骨关节炎 ⑷非菌性关节炎 ⑸骨肿瘤和瘤样病变 ①成骨性肿瘤 ②成软骨性肿瘤 ③纤维性、纤维组织细胞性肿瘤 ④巨细胞瘤 ⑤骨髓源性肿瘤 ⑥其他肿瘤 ⑦转移瘤 ⑧瘤样病变 ⑹关节、滑膜组织肿瘤和瘤样病变 51.病理科工作规范 [参考书:中华医学会主编《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病理学分册》,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年] (1)总则 1)制订《规范》的法律依据依据 2)病理科的任务 3)病理学诊断的涵义、在临床和预防工作中的作用 4)病理诊断报告书的意义、签署资质 5)病理学检查的涵义 6)病理学检查申请单的涵义、作用和填写要求 7)对于临床医师送检标本的基本要求 8)对于患方申请病理学检查的基本要求 9)对于病理科工作的基本要求 10)对于病理科医师工作的基本要求 2.常规石蜡包埋-HE染色切片质量的基本标准 3.组织切片的光学显微镜检查和病理学诊断 1)对于初检病理医师的基本要求 2)对于主检病理医师的基本要求 3.(外检)病理学诊断报告书及其签发 1)(外检)病理学诊断表述的基本类型 2)(外检)病理学诊断报告书的基本内容 3)(外检)病理诊断报告书的书写要求 4)(外检)病理学诊断报告书签署医师的资质和发送时限 4.手术中快速活检常规 1)手术中快速活检的涵义 2)适用范围、慎用范围和不宜应用范围 5.细胞病理学诊断报告书及其签发 1)细胞病理学诊断报告书签署医师的资质和发送时限 2)细胞病理学诊断表述的基本类型 3)细胞病理学诊断报告书的基本内容 4)细胞病理学诊断报告书书写要求 6.尸检 1)受理尸检的有关规定要点 2)尸检档案资料的内容 3)尸检病理学诊断报告书的基本内容、签署医师资质和发送时限 7.病理学检查资料的管理 1)病理学检查资料管理的基本要求 2)活检、尸检和细胞学检查资料的保存期限 3)病理学检查资料的借用 8.相关技术在病理学诊断中的应用 1)常用特殊染色和组织化学染色的选用 2)常用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物的选用 3)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在鉴别肿瘤组织来源方面的应用(举例) ①小圆细胞肿瘤 ②梭形细胞肿瘤 ③淋巴造血组织肿瘤 ④内分泌肿瘤 4)图像分析技术的选用 5)流式细胞分析(FCM)技术的选用 6)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的选用 7)原位杂交技术(ISH)的选用 8)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的选用
优质职业资格证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