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美食吃货
【考点要求】
1、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的态度、感情。
2、能理清文章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3、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
【考查热点】
1、知道文言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含义。
2、正确翻译文言文中的一些重要句子。
3、理解文言文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思想情感。
4、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
5、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题型解析】
第一题一般考查的是文章出处及作者简介。解答这类题目关键以课本的书下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
第二题一般考查的是文言文中常见文言词语的含义。解答这类题目关键在平时的积累,考试时要结合上下文,辩明词语的多种意义,写出该词语的特定含义。
第三题一般考查学生对句子停顿的把握。划分诵读节奏,一定要参照句式的特点,把握特征,按照不同的停顿规律,以“意群”为单位,重在“语意”上下工夫,不要曲解句意。
第四题一般是翻译题。文言文语句的翻译,要注意以下几种情况:①词类活用;②古今异义词;③一词多义;④通假字;⑤特殊句式等。运用不同的方法去翻译,做到准确、流畅。
第五题一般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感人情境和形象的领悟能否说出自己的认识和见解。解答此类题目,要深入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善于分析,表达有新意。
【答题误区】
1、字词的理解,主要有以下失误:①多义词的义项选择不准;②不能准确辨析古今异义的词;③通假字把握不准;④不能辨别文言虚词的多种用法。
2、翻译文言句意,失误主要有:①关键词语没有译出或译得不准确;②对句子的隐含意义不理解。
3、分析文章内容和写作方法,主要失误有:①不着眼于全篇,孤立地回答问题;②不善于概括表达,概括不准、不全;③抓不住要点,答非所问。
4、解答开放性试题,主要误区有:曲解原文、故意拔高、无中生有等。
【应对策略】
1、强化记诵,增加积累,提高语言感受能力。重点篇目的经典语段,要反复诵读,真正把握其内涵。
2、掌握文言文语句的翻译技巧,学会从中揣摩规律,形成能力。
3、注重对文章的整体感知,在具体语境、情境中领悟意思,把握情感。
4、对待开放性试题,要积极思考,大胆表达,力求新颖独到,但切忌信马由缰,不着边际。
首先,应认真“吃”透近两年天津市的中考题。
近两年的中考试题,在试题结构、命题内容和题型、题量上基本上没有变化。试卷分为“积累”、“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和“作文”四大板块。
试题内容也保持相对的稳定,测试目的明确:从课内外名言名句的积累运用,到课内外文言文的阅读,再到课外现代文的阅读,最后是话题作文的写作。重视考查学生的知识积累,尤其是注重考查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生活经验,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近两年的中考试题,应该怎样分析?现仅就试卷的四大板块简单说明。一、积累部分。
考试的范围基本是初中教读篇目中要求背诵的名篇名句。背诵复习不但要强化记忆还要理解记忆,并且能够灵活运用。
不但篇篇背诵,还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平时默写时经常出错的字,更要时时“温故”。切记:一字出错,满“盘”皆输。
二、文言文部分。课内文言文考试的范围是初中教读篇目。
复习时一要抓好重点。根据考纲的考查范围和要求以及自身的熟悉程度对复习内容进行取舍、侧重。
一般考查常见的文言虚词、实词的含义和用法。实词则常常考查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的词语;对句子的考查则侧重于关键句子的句式和句意;对内容考查就与现代文基本相似。
从字、词、句到文学常识以至思想感情、表现手法等,都要拎出要点,总结规律。二要选好篇目。
选取教读篇目中那些文质兼美的文章,它们往往也是文言文中最典型的、知识的覆盖面最广的文章,这样复习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近两年的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大多选择故事型的文段。
内容比较浅显,考查内容基本与课内部分相似。做题时一定要注意与课内学过的课文或知识点相联系,注重由课内向课外的迁移运用。
中考考纲规定,文言文阅读的材料来自课外,这在心理上给学生是一种压力,导致做题时紧张,影响正常水平的发挥,从而得分不高。但从近几年的中考试卷来分析,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文言文的材料虽然来自课外,但它所考查的知识点却是课内的,如文言实词的考查均在课本中出现过,虚词的考查也规定了一定的数量。
所以可以这么说,要做好中考文言文阅读并不难,只要我们学生能对课内的文言文有了较好的掌握,有迁移能力,那么,就可以说,中考文言文阅读无非是对课本内文言文的考查。鉴于这样的认识,笔者在实际的文言文复习中,采取了“一读二看三迁移”的复习方法,收到了较为明显的效果,减轻了学生对文言文的恐惧感。
当然,这三个步骤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交叉,相辅相成的。 所谓“一读”,就是整体阅读所考查的文言文语段,能够初步了解文章的内容,由于中考文言文阅读考查的是有情节有人物的文言文,就可以减少一定的数量,可以说是降低了一定的难度。
在阅读的过程中,必须要有迁移,如“扬州有一珠,甚大,天晦多见”,我们 就可以进行迁移,句子中的“甚”在我们课本中也出现过,如“可爱者甚蕃”;又如“晦”在“晦明变化者,山间之四时”也有出现,整篇文章通过这样一迁移,我们就能了解了文章的内容。 “二看”是指在读完以后,还存在一些难以理解的地方,我们就不妨到题目中去寻找一些信息,所以,我们的看就是看题目。
在题目中寻找对我们理解文章内容有帮助的信息。当然,在题目中发现了这样的词语,我们同样是需要进行迁移的。
“三迁移”指在做题的过程中,要运用课内的知识来解决课外的题目,可以说是迁移的汇总。 能否做好文言文语段,关键在于能否了解文章的内容,只要学生具备了举一反三的迁移能力,那么中考文言文阅读也并非是高深莫测的。
文言文阅读题主要分为两类。一是翻译类。
此类题解答思路是:(1)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意的倾向性。(2)详知译句上下文的含义,并逐字对应翻译,做好换、留、删、补、调。
注意翻译时应抓住句子中关键字词,这些字词往往是得分点。(3)还可由现代词、成语推导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4)另外还要注意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偏义复词等特殊现象。(5)若直译不通,则用意译。
须根据上下文推导,不拘泥于原文结构,联系生活实际大胆推想。二是启示类。
解答这类题目时要注意思想倾向,抓住作者基本的感情立场,联系文章主要情节及主要人物,抓住评论性的语句从多角度、多侧面思考作答。三、现代文阅读部分。
要把握“考点”,掌握答题技巧。 近两年的中考现代文阅读的选文大多是一篇偏重于议论的散文和一篇自然科学类的文章。
因此,在最后复习中,在课外选段上应尽量多选取这两种类型的文章进行练习。另外,在阅读题目的设置上,一般都是按照“整体——局部——整体”的顺序进行考查。
做题时要牢牢地记住:“答案不在你的脑子里,答案只在原文中”,同时这也是我们检验解答效果的唯一标准。任何文段的考查都侧重两个方面,一是信息的筛选,二是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和分析。
在阅读复习中,应该注意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联系,了解作者的观点和文章的写作意图,做到从整体上把握文章,首先弄清“写了什么”“为什么要写” 这两个问题。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靠。
中考文言文考点分析
新大纲提出了“要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的要求,各地中考逐渐将文学作品的赏析,尤其是诗词的赏析列入了考试内容。
这种考查方式,改变了以往单单注重积累而忽视赏析的观点,不仅考查了诗词的理解,而且对诗词的诵读也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同时,也是与高考衔接的需要。
文学作品鉴赏是一项综合性很强、能力层次较高的创造性活动,目前,诗词鉴赏教学可说是语文教学的弱项及中考复习的盲点。复习时,要从以下几方面注意鉴赏题考点的设置:
1、对诗词内容的理解:
⑴对中心思想的理解;
⑵对所抒感情的理解;
⑶对抒情主体形象的理解;
⑷对象征意义的理解。
2.对所用表现手法及其作用的理解。
3.对诗词语言的理解:
⑴对关键词语的理解;
⑵对关键语句的理解。
4.对诗词意境的理解。
题型一般为选择、填空、简答三个类型,有些是鼓励学生创新的开放性试题。
解题思路与技巧:
1.从作家、作品的相关背景资料人手,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诗句的原意。
2.从作家风格(豪放、婉约等)和语言特征(如简约、含蓄等)去领悟诗句的含义及表达的情感。
3.从关键词语着手,如抓住诗词中关键的动词的用法、含义及作用去赏析。
4.从关键句(如主旨句、哲理句、情感句)着手,分析概括、推理解答。
5.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着手,品味语言、想象意境。
6.从诗词的具体内容的全面理解着手,把握各类(送别、咏物、爱国等)诗词的思想内容。对于主观性试题的解答,还应注意文字表述应简洁、明了,切中要害。
一、重点篇目有:七上10 《论语》十则(背诵)七下20 口技(熟读)八上21 桃花源记 (背诵)22 陋室铭、爱莲说(背诵并默写)26 三峡(背诵)27 记承天寺夜游(背诵并默写)八下21 与朱元思书(背诵)23 马说(背诵)24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背诵)26 小石潭记(背诵)27 岳阳楼记(背诵)28 醉翁亭记(背诵)29 满井游记(熟读理解)九上24 出师表(背诵)九下18 生于优患,死于安乐(背诵)19 鱼我所欲也(背诵)21 曹刿论战(背诵)22 邹忌讽齐王纳谏(背诵)二、重点内容是:1、重点实词120个;2、重点虚词18个;3、特殊句式;4、文段翻译;5、比较阅读。
一、文言实词、虚词考点解析(一) 文言实词实词的考点是理解常见的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主要包括:1) 通假字通假字是古汉语中较为常见的语言现象。
它包括三类:通用字、假借字、古今字。如“反”通“返”,“知”通“智”(通用)。
如“蚤”通“早”,“直”通“值”(假借)。如:“莫”通“暮”,“益”通“谥”(古今字)。
2) 古今异义古今异义包括五种情况:?1 词义扩大。其特点为:今义大于古义,古义又包含在今义之中,如“江”、“河”、“睡”(“打瞌睡”)。
2 词义缩小。其特点为:今义小于古义,今义又包含在古义之中,如“金”、“让”(“责备”)。
3 词义转移。其特点为:原来表示的对象转移为表示另一种对象,如“交通”、“去”(“离开”)。
4 感 *** 彩变化。其特点为:褒贬意义相互转化,如“爪牙”、“谤”。
5 名称说法变化。如“目”改称“眼睛”,“日”改称“太阳”。
6 双音节词?偏义复词 。双音节词,如“亲戚”、“中国”;偏义复词,如“父兄”、“浅深”。
3) 一词多义一词多义是指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又是另一个意义,由本义引申或假借而形成。词的本义是指该词的最初意义、基本意义,如“兵”是兵器,是兵士;“走”是跑。
词的引申义是从基本意义发展出来的,同基本义有相类似、相对立或相关联的意义,如“深”的基本义有“河很深”、“深山”、“深耕”等。引申义为“道理深”、“友谊深”、“夜深人静”等。
词的比喻义是指使用比喻释义,如“手足之情”、“乱扣帽子”。对文言实词的考查,重点在辨析常见的古今词语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之处,认定多义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特定意义。
(二) 文言虚词虚词的考点是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文言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文言代词也归入文言虚词之中。
常见文言虚词有:安、但、而、耳、故、何、乎、或、既、乃、其、且、然、若、虽、遂、所、为、焉、也、以、已、矣、因、犹、于、哉、则、者、之等。要注意文言虚词中三类特殊现象:?(1)兼词:诸、焉、盍、叵、旃。
(2)虚词连用:两个连用“也哉”、三个连用“也乎哉”。?(3)复音虚词:于是、无论等。
对文言虚词的考查,重点在根据阅读材料中上下文的语境,具有懂得并能加以解释的能力。“在文中的用法”界定了范围,并表现为常见用法。
首先要掌握一些常见文言虚词的基本用法,然后在具体的语境中仔细判别、比较、推断,达到了解其用法的目的。二、语法与翻译考点解析(一) 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某一类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了它的词性和语法功能,而具有了另一类词的词性和语法功能。
掌握词类活用现象,有利于我们准确地把握句子的含义进而理解文意。词类活用大致有以下几类:1) 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如: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劝学》)②周亚夫军细柳(《周亚夫军细柳》)上面例句中,名词“水”、“军”作动词用,分别解释为“游泳”、“驻军”。2) 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如:①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鸿门宴》)②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之所以兴隆也。(《前出事表》)上面例句中,句①中“善”和句②中的“亲”、“远”本来都是形容词,但在句中均为动词,分别解释为“交好”,“亲近”、“远离”。
3) 名词作状语如:①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②其一犬坐于前。
(《狼》)上面例句中,句①中的“箕畚”意为“用箕畚”,句②中的“犬”意为“像狗一样”4) 使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就是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宾语发出的,其实质是这个动词里面暗含着“使……怎么样”的意思。如:①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中山狼传》)②春风又绿江南岸。(《泊船瓜洲》)上面例句中,①中的“生”和“肉”意为“使……复生”和“使……长肉”,②中的“绿”意为“使……变绿”。
5) 意动用法意动用法,就是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和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
如:①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②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上面例句中,①中的“异”和②中的“奇”和“宾客”为意动用法,分别解释为“感到奇怪”、“认为与众不同”、“把……当作宾客”。以上五类为常见的词类活用,此外,较为少见的还有:①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如“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师说》),第一个“圣”和第一个“愚”作名词,意为“圣人”和“愚人”。
②动词活用为名词,如“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游褒禅山记》),“至”活用后,应译为“来到这里的人”。(二) 特殊句式了解和掌握文言句式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另一重要环节,为明了起见,将其列表如下:(三) 文言句子的翻译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是“信”、“达”、“雅”。
“信”,就是要忠于原文;“达”,就是要求译文通顺流畅;“雅”,则要求译文尽量形象、生动,富有文采。文言文翻译应以直译为主,即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在译文。
文言翻译的原则,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所谓直译,就是严格按原文字句一一译出,竭力保留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力求风格也和原文一致。意译,则是按原文表达的大意来翻译,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可采用和原文不同的表达方法。
直译的标准是三个字:信、达、雅。"信",指译文能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也不随意增减意思。
"达",就是译文明白通顺,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没有语病。"雅",则是更高一层的要求,就是要求译文的措辞考究,文笔优美。
对于同学们而言,能达到前两个标准"信"(准确无误)和"达"(通顺流畅)就很不错了。 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对关键词语的理解要求较高,不能正确把握关键词语,就很难准确翻译出全句。
因此,对关键词语更要字字落实。确定词义要联系具体语言环境,想想现代汉语中哪个双音节合成词与其意思相同、相近,可以替换(替换与被替换者最好具有相同语素)。
同时,要特别注意所翻译句子的个性特征:是特殊句式,还是固定结构?含有词类活用(包括使动、意动等),还是有古今异义?若有,一定要辨证施治。 意译,指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而把原文的大意表达出来的一种翻译方法。
我们在前面讲过,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般情况下,我们应尽可能地采用字字落实的直译法;直译有困难时,我们才采用意译这种辅助手段。 具体而言,文言中用了比喻、互文、借代、委婉等手法的句子,我们可采用意译法。
(转载)。
王小旭zx
文言文翻译的要求
文言文翻译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文言文翻译是一种综合性练习,它既能考查文言文基础知识的运用,又能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文言文翻译要求字字落实,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尽量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文言文翻译的步骤,首先要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大意,做到心中有数,切忌一上来就匆匆忙忙翻译。在翻译时,遇到疑难词句,可暂时放过,等译完上下文,再进行推敲。译完全文后,再通读一遍,检查校正,以防误译、漏译和曲译。
文言文翻译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二、文言文翻译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比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沛公的侍卫樊哙。“者也”是语尾助词,不译。
“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泽有关文字。如“波澜不惊”,可活泽成“(湖面)风平浪静”。
文言文翻译“四重奏”
最近两年高考对文言文翻译的考察由选择正误改为笔译。这就增加了答题难度,而且所出试题均出于课外,仿佛无迹可求,无从下手。其实,还是可以讲究一点技巧,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奏一曲美妙的“文言文翻译四重奏”:
1. 翻译要注意补充省略的句子成分。文言文中省略现象大量存在,有省略主语、省略谓语动词、省略介词、省略宾语等。在大家做翻译题时,一定注意先把原文省略的句子成分补充完整,否则译文易句意不清、不通。
2. 翻译要注意调整语序。文言文中变式句时常出现,有主谓后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宾语前置等四种类型。翻译时调整好语序,才能便于翻译,否则译文易颠三倒四,给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感觉。
3. 翻译要注意活用现象。文言文中的某些实词可以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用法,这就是活用。主要有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动词,名词作状语等。翻译时要抓住词语的临时含义。
4. 翻译要抓住关键词,联系语境,重点突破。在文言文阅读中,有些句子往往因为个别词而影响全句的理解。这个词就是一个关键词。对于它,我们要联系语境去理解、参悟。
综上所述,文言文翻译,只要平时努力,并注意以上四点,加以灵活掌握,要翻译正确是不难的。
我觉得文言文翻译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看是不是补充上了省略的句子成分。文言文中省略现象大量存在,有省略主语和宾语、省略谓语动词、省略介词(一般多省略“于”)、省略动词和介词宾语等。大家做翻译题时,一定注意先把原文省略的句子成分补充完整,否则译文就句意不清、文意不通。
二是要注意调整语序。文言文中有好多特殊句式(判断句、变式句、被动句、省咯句、固定句等),特别是变式句,主要有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宾语前置等类型,翻译时调整好语序,才能准确翻译,否则译文时就易犯不合逻辑等语病,给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感觉。
三要注意活用现象。文言文中的好些实词可以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用法,这就是活用。主要有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动词,名词作状语,动词形容词作名词等。翻译时要抓住词语的临时含义。
四要抓住关键词(一般以多义词为主),联系语境,重点突破。在文言文阅读中,有些句子往往因为个别词而影响全句的理解。这个词就是一个关键词。对于它,我们要联系语境去理解、参悟、选义。
以上四个方面可以归结为补省略、调语序、看活用、悟多义。
文言文翻译须做到“信”、“达”、“雅”.“信”即准确,不可会错文义;“达”即通顺,不可生涩拗口;“雅”即用语规范,不可滥用俚语土话.在遵循以上原则的基础上,我们还必须掌握必要的翻译技巧,这样在翻译文言文时才能得心应手.下面我们就结合实例谈谈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技巧. 一、组词释义 文言文多是单音节词,现代汉语多是双音节词,并且很多本身就是由文言词增加一字得来的.这就是我们可以用组词的方法来解释很多文言词的依据. 例1:政通人和……(范仲淹《岳阳楼记》)翻译:政事通畅,人民和乐…… 二、照录或更换 古代的人名、地名、官名、年号等专用名词,翻译时照录即可;原文中引用的诗文在翻译句子时也以直录为佳;一些基本词古今意义一样,更无须翻译. 例2:庆历四年春,藤子京谪守巴陵郡.(范仲淹《岳阳楼记》) 翻译:(宋仁宗)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降职到巴陵做郡守. 例3: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三峡》) 翻译:所以打鱼的人唱歌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而有的文言词语现在已经不用,或语意已经发生了变化;或现在虽然偶尔还在使用,可已经比较生涩了.这就要求我们翻译时把它们更换成现代汉语里相应的词语. 例4:两股战战,几欲先走.(林嗣环《口技》) 翻译:两腿发抖,几乎要抢先跑掉. 三、增补与删除 文言文里有很多省略句,而且省略的内容往往多而灵活.我们在翻译时,应该根据上下文酌情增补.例5:一鼓作气,再(鼓)而(气)衰,三(鼓)而(气)竭.(《左传·曹刿论战》) 翻译: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衰落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消失了. 文言文用的一些虚词,只起某种语法作用,没有实际意义,翻译时多删除. 例6: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周敦颐《爱莲说》) 翻译: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 四、合译与分译 文言文中的互文句,翻译时多将上下句合为一句. 例7: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翻译:将军和壮士在十年中身经百战,有的战死了,有的得胜归来. 文言文中的“并提”,翻译时多应分别表达. 例8:风霜高洁……(欧阳修《醉翁亭记》) 翻译:天气高爽,霜色洁白…… 五、调换顺序 文言文中有一些倒装句,翻译时要注意调换顺序. 例9:子曰:“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 翻译: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此外,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用作补语,而现在多用作状语,翻译时也需要酌情调换顺序.例10:行者休于树.(欧阳修《醉翁亭记》)翻译:行路的人在树下休息. 六、直译与意译 直译力求逐字翻译,字字落实;意译则注重从整体上把握文意.直译准确而简洁,意译灵活而流畅.翻译时应该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例11:于是冰皮始解,波色乍明……(袁宏道《满井游记》)翻译:在这时薄冰开始融化,水波开始发出亮光…… 画横线的词语用的就是意译.有时整句也可以用意译. 例12: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翻译:目光短浅的人怎么会知道抱负远大的人的志向呢。
文言文翻译要求字字落实,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尽量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文言文翻译的步骤,首先要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大意,做到心中有数,切忌一上来就匆匆忙忙翻译.在翻译时,遇到疑难词句,可暂时放过,等译完上下文,再进行推敲.译完全文后,再通读一遍,检查校正,以防误译、漏译和曲译.文言文翻译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二、文言文翻译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比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沛公的侍卫樊哙.“者也”是语尾助词,不译.“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泽有关文字.如“波澜不惊”,可活泽成“(湖面)风平浪静”.最近两年高考对文言文翻译的考察由选择正误改为笔译.这就增加了答题难度,而且所出试题均出于课外,仿佛无迹可求,无从下手.其实,还是可以讲究一点技巧,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奏一曲美妙的“文言文翻译四重奏”:1.翻译要注意补充省略的句子成分.文言文中省略现象大量存在,有省略主语、省略谓语动词、省略介词、省略宾语等.在大家做翻译题时,一定注意先把原文省略的句子成分补充完整,否则译文易句意不清、不通.2.翻译要注意调整语序.文言文中变式句时常出现,有主谓后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宾语前置等四种类型.翻译时调整好语序,才能便于翻译,否则译文易颠三倒四,给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感觉.3.翻译要注意活用现象.文言文中的某些实词可以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用法,这就是活用.主要有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动词,名词作状语等.翻译时要抓住词语的临时含义.4.翻译要抓住关键词,联系语境,重点突破.在文言文阅读中,有些句子往往因为个别词而影响全句的理解.这个词就是一个关键词.对于它,我们要联系语境去理解、参悟.综上所述,文言文翻译,只要平时努力,并注意以上四点,加以灵活掌握,要翻译正确是不难的.文言文翻译得分点把握技巧 2005年语文考试大纲将“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列入了高考考试范围,对这一知识点的考查,最大的可能是在翻译题中体现,因此,如何做好文言文翻译题已成为考生们关注的焦点.一、看词性——从词类活用现象方面把握 备考对策:词类活用是2005年高考的选考内容.它是文言文中特有的语法现象,主要有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的活用.翻译时,对活用的词要善于通过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来确定它的词性及词义.二、观句式——从文言句式特点方面把握 备考对策:文言句式已纳入2005年高考考查范围,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掌握好文言句式的不同特点,特别要掌握好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而这些句式一般说来都有语言标志,因此,可以通过对这些语言标志的识别,来判断它们是属于哪种句式特点.三、悟词义——从关键实词意义方面把握 备考对策:所谓关键实词,就是指那些在句子中起关键意义的、解释通常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或有多个义项的词语.句子中的关键实词,以动词最多,形容词、名词次之.另外,也要注意句子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参考摘录的.还有,他人的版权,。
重点就是看关键字.这个需要翻译者敏感一点,不要过多的自我创造,当然也不要过于拘泥.想必你们老师也教过,看见一个字最好的就是组词法,组成带那个字的词语.实在很难的翻译别人估计也不会,如果是小测验之类的,可以放弃.我就曾经恶搞过,我们老师苦笑不得.差不多就这些吧,有时候不知道怎么翻译人名,多看看上下文.最纠结的就是人名什么的你不知道,有时候看上去像人名的其实不是,那也只能顺其自然.如果你是高中生,那我想说,其实高中的翻译蛮简单的,10分拿个7分不成问题.好吧,真的就只有这么多了.。
首先,认清“翻译文言文句”这道题出题的宗旨,这样才能做到事先的思想准备。这道题就是要你能将句子译成现代汉语,而且需要你翻译的句子并不是选文里最难最“怪”的句子,但应是有一定特点的句子,那么在答题的时候不应该产生畏惧的心理,应先结合选文上下文初步分析和理解句子的大体意思,注意其与上下文的结合点在哪里,应该怎么理解才合理等。
其次,对翻译的文言文句的题目,都有一个给分点,学会找到这个得分点,将其当作答题的重点,也就是重要解决的点。如翻译“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谒肃宗于彭原郡,拜左拾遗”这个文言文句(总分5分),就要先看其得分点可能在哪里,一看就知道,整体上的疏理1分,译出“宵”“谒”“拜”各1分,译出“谒肃宗于彭原郡”中的状语后置1分。其实这也就是文句的难点。找到了难点和得分点,就可以去根据一些方法来将句子准确地翻译出来。
再次,利用联想和推理等方法解决难点和得分点。如上面的这个句子,“宵”究其本义应为名词,夜晚之意,如果不能弄懂其义,还可以联想到成语“宵衣旰食”来理解,但其用于动词“遁”之前(“遁”可以通可词语“逃遁”来知道其义),而且在名词“宵”之前有了作主语的“甫(杜甫)”,那么“宵”就不可能再单作名词,而应作谓语动词“遁”的状语,所以应译为“在晚上”或“趁着夜晚”;而对于“谒”,应知道是一个动词,因为这个句子主语是“甫”,宾语是“肃宗”,这样就可以想到词“拜谒”,再由此联想到“拜见”等,而“拜”后面带的词是名词“左拾遗(官名)”,所以“拜”应是动词,结合前后文的意思,就可知道是“封为”、“授予”之意。这样这个句子就能完好的译出来了,即“杜甫从京城趁夜里逃到河西,在彭原郡拜见唐肃宗,被授予左拾遗”。另外,对于其中的见得较少的不能一下理解其意思的词,一定要学会推理,如根据汉字的构造特点来推断,例如:偏旁是“月”的字往往与“肌肉、油脂”类有关,偏旁是“页”的字往往与“脑袋、头部”有关,偏旁是“王”的字往往与“玉石”有关,偏旁是“宀”的字往往与“家舍、房屋”有关,等等。再结合前后与其所搭配的词来推断,再结合前后文来比较,就基本可以将这个难词翻译出来了。
第四,将自己所翻译出来的句子放到原文中去比较,看其与前后文是否能完好地连接起来,是否有不当的所在,如果没有,则说明翻译准确无误了。如果有,则还需进行更为认真仔细的比较,找到不当点,稍作调整。
文言文翻译有两种做法: 1、直译,整句话尽量按照字词的意思逐个翻译出来; 2、意译,直译难以翻译则采用意译,即把这句话要表达的意思写出来即可。文言文翻译,原则上能直译的要尽量直译。 文言句子翻译得分要求: 1、句子的意思要相一致; 2、关键词要翻译出来 3、句子的类型(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祈使句)要保持一致; 4、语言表达要通顺; 5、不写错别字; 6、有标点则不能忘。 文言文的翻译技巧,可用“留、补、调、删、换”五个字来概括。 一、留,就是保留不译。凡是古今意义相同以及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建筑物名等,译文时均不作翻译,可直接保留下来。 二、补,增补。补充原文中所不用的量词以及被省略的成分。 三、调,即调整次序。文言中由于一些特殊的句式与现代汉语不一致,翻译适应按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调整次序。 四、删,即删除的意思。有些文言文虚词在句中只起某种语法作用,没有实在意义,翻译时要删去。 五、换,即替换之意。不少的文言词表示的意义在现代汉语中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翻译时应换用现代汉语的某个词语。
优质职业资格证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