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崔崔shining
注解
(1)在:在乎、在于,动词。
(2)名:著名,有名,出名。
(3)灵:灵异,神奇,有灵气的意思。
(4)斯:这。是:判断动词。陋室:简陋的屋子。
(5)惟:只有。
(6)惟吾德馨:但由于我的美德,也能使它声名远扬。德馨:品德高尚。馨,香味,古代用来形容品德高尚的人。吾,我,这里指作者,房子的主人。
〔7〕上:方位名词用作动词,长上。
(8)鸿儒:大儒,博学而又品德高尚的人。鸿:大。儒:旧指读书人。
(9)白丁:原指平民百姓,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
(10)调(tiáo)素琴:调弄(弹奏)。素,不加装饰的。
(11)金经:泛指佛经。
(12)丝竹:泛指音乐
(13)乱耳:扰乱耳朵。
(14)案牍(dú):官府的公文。
(15)劳形:劳碌身心。形,形体、身体。劳,使……劳累。
(16)南阳:地名,今河南省南阳市西。诸葛亮在出山之前,曾在南阳卧龙岗中隐居躬耕。
(17)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这两句是说,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蜀汉丞相,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出仕前曾隐居南阳郡隆中山中。扬雄,字子云,西汉时文学家,蜀郡成都人。
(18)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的呢?之,表宾语提前。全句意为“有何陋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19)直立式“映入”的意思。
原文 山不在(1)高,有仙则名(2),水不在深,有龙则灵(3)。斯(4)是陋室,惟(5)吾德馨(6)。苔痕上(7)阶绿,草色入(19)帘青。谈笑有鸿儒(8),往来无白丁(9)。可以调素琴(10),阅金经(11)。无丝竹(12)之乱耳(13),无案牍(14)之劳形(15)。南阳(16)诸葛庐(17),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18)?”
陋室铭原文及翻译
原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翻译:山不在于(它的)高低,有仙人(居住)就出名了;水不在于(它的)深浅,有龙(居住)就显得灵异。这是一间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苔藓痕迹蔓延到阶前一片碧绿;芳草青色映入门帘一片青葱。到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高尚的人,跟我往来的没有不懂学问的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声音扰乱耳朵,也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就像)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呢?”
以上回答供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杭州图书馆
原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注释
山不在(1)高,有仙则名(2),水不在深,有龙则灵(3)。斯(4)是陋室,惟(5)吾德馨(6)。苔痕上(7)阶绿,草色入(8)帘青。谈笑有鸿儒(9),往来无白丁(10)。可以调素琴(11),阅金经(12)。无丝竹(13)之(14)乱耳(15),无案牍(16)之劳形(17)。南阳(18)诸葛庐(19),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20)?
注解
(1)在:在乎、在于,动词。
(2)名:名词作动词,著名。
(3)灵:名词作动词,灵异,神奇,也有灵气的意思。
(4)斯:指示代词,这。是:判断动词。陋室:简陋的屋子。
(5)惟:只。
(6)惟吾德馨:只因为我品德高尚(而使陋室不简陋了)。德馨:品德高尚。馨,香气,古代常用来比喻人的品德高尚。吾,我,这里指作者,陋室的主人。
〔7〕上:方位名词用作动词,蔓延,长上。
(8)入:这里是“映入”的意思。
(9)鸿儒:即大儒,学识渊博的人,博学而又品德高尚的人。鸿:同“鸿”大,学识渊博。儒:旧指读书人。
(10)白丁:原指没有官职的人,平民百姓,这里指没有学问的浅薄无知的人。
(11)调(tiáo)素琴:调,弹奏;素琴,没有任何装饰的琴。
(12)金经:泛指佛经。
(13)丝竹:琴、瑟、箫、笛等乐器的总称,“丝”指弦乐器,“竹”这管乐器。泛指音乐。
(14)之:助词,定语“乱耳”后置的标志。
(15)乱耳:扰乱耳朵。乱,使。。。扰乱。
(16)案牍(dú):官府的公文。
(17)劳形:使身体劳累。形,形体、身体。劳,使动用法,使……劳累。
(18)南阳:地名,今河南省南阳市西。诸葛亮在出山之前,曾在南阳卧龙岗中隐居躬耕。
(19)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这两句是说,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蜀汉丞相,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出仕前曾隐居南阳郡隆中山中。扬雄,字子云,西汉时文学家,蜀郡成都人。庐,简陋的小屋子。
(20)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呢?之,助词,无实意,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全句意为“有何陋”。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本文只用“何陋之有”,兼含着“君子之居”的意思。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21)苔痕上阶绿,说明来拜访刘禹锡的人少。草色入帘青,庭草不除,反映了室主人淡泊名利的心态,渲染了恬静的气氛。
作者:为什么说“陋室”不“陋”,这样说是否前后矛盾? 《陋室铭》写的是“陋室”,其实“陋室”不陋,这样说并不矛盾。
作者先用新颖的,易为人们容易理解的比喻:“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引入正题:“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就是说,房子虽然简陋,但我的德行却是高尚的。
“惟吾德馨”与结尾“孔子云:‘何陋之有?’”相呼应,点出文章的灵魂。孔子以“君子”自居,作者以“品德好”自居。
诸葛亮、扬子云也都是品行高尚的人。诸葛亮身居茅屋而知天下三分;扬子云在简陋的亭子里写出了《太玄经》。
在作者看来,君子连同他们居住过的“陋室”同样名闻于天下。所以,只要德行高尚,虽身居“陋室”,又“何陋之有”呢?这就是“陋室”不“陋”的深刻内涵。
释义可从《陋室铭》一文中理解原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廉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译文: 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能天下闻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能降福显灵。
这(虽)是间简陋的房子,好在主人有美好的德行。苔藓给阶前铺上绿毯,芳草把帘内映得碧青。
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往来的没有浅薄的人。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
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
孔子说:(虽然是陋室,但只要君子住在里面)有什么简陋的呢?你自己整理一下就OK了。
陋室铭原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白话译文: 山不在于高,只要有仙人居住就会出名;水不在于深,只要有蛟龙栖留住就显神灵。这是一间简陋的居室,因我的美德使它芳名远扬。
苔藓爬上台阶染出一片碧绿,草色映入竹帘映得漫屋青色。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多识的人,来往的没有不学无术之徒。
平时可以弹奏清雅的古琴,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没有繁杂的音乐搅扰听觉,没有文牍公务劳累身心。
似南阳诸葛亮的草庐,如西蜀扬子云的草屋。孔子说:“这有什么简陋呢?” 扩展资料:对于《陋室铭》的作者,自宋代以来,不断有学者提出疑问。
北宋释智圆所著《闲居编》即指出:“俗传《陋室铭》,谓刘禹锡所作,谬矣!”《闲居编》成书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当时,《陋室铭》已盛传于世,据《闲居编》载:“昧者往往刻于琬琰,悬之屋壁”。 这让智圆大为不快而决意辨伪。
他认定《陋室铭》乃托名刘禹锡的伪作。也有学者认为,《陋室铭》的作者应为唐代崔沔。
根据是《新唐书·崔沔传》载:“(沔)俭约自持,禄禀随散宗族,不治居宅,尝作《陋室铭》以见志。”虽然作者略有争议,但目前作者为刘禹锡一说更为流行。
黑崎龍少
一、写作背景
刘禹锡在任监察御史期间,曾参加王叔文的“永贞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革新失败后,刘禹锡被贬到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通判。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可和州知县故意刁难刘禹锡。先安排他在城南靠江的地方居住,刘禹锡很高兴,就在门上写了两句话:“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知县认为他被贬到和州不服气,一心想着争辩,就把他的住处从城南迁到城北,房屋面积减少到一间半。刘禹锡仍不计较,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和州旧时又称历阳,所以说“人在历阳”。那位知县见状,又把他调到县城中部,只给一间小屋。刘禹锡愤然提笔写下这篇《陋室铭》。
二、《陋室铭》知识点
【原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译文】山不在于有多高,有了神仙就出名。水不在于有多深,有了龙就有了灵气。
【考点】在:动词,在于,在乎;仙:仙人,古达传说仙人多住在山上,有仙人的山就是名山;则:副词,就;名:这里是名词作动词,意思是“出名,有名”;灵:神异,这里是名词作动词,意思是“显得神异、显得有灵气”。
【原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译文】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
【考点】斯是陋室:这是判断句,“是”是判断词,与“不知木兰是女郎”的“是”用法一样。斯:指示代词,此,这。陋室:简陋的屋子,这里指作者自己的屋子。馨( xīn):本是指能够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是指德行美好,“德馨”译为“品德好”。“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是一个转折关系的复句,意思是:这虽然是个简陋的房子,但由于是我这样品德好的人居住,所以也就不觉得简陋了。
【原文】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译文】青苔的痕迹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
【考点】上:动词,爬上,蔓延上;“绿”与“青”都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译为“使……绿”“使……青”。
【原文】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译文】到这里谈笑风生的都是博学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无功名的人。
【考点】鸿儒:大儒,指博学的人。鸿:大;儒:读书有学问的人。白丁:本是指平民,这里是指没有功名的人。唐朝的服色以柘黄(黄赤色)为最高贵,红紫为上,蓝绿较次,黑褐最低,白色无地位。
【原文】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译文】平时可以弹奏清雅的古琴,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
【考点】调素琴:弹奏不加装饰的琴。调:读作tiáo,调弄,这里指弹(琴)。素琴:不加装饰的琴。金经:指佛经,佛经是用泥金书写,所以称为“金经”。
【原文】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译文】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静,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考点】丝竹:这里指代乐曲、音乐。丝:指弦乐器,如二胡;竹:管乐器,如笛子、箫。这里采用借代修辞,借代是指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助和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丝竹”是乐器的主要材料,所以用“丝竹”指代音乐,联系具体语境看,这里是指世俗音乐。乱耳:扰乱双耳,这里指扰乱心境。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乱,扰乱。
案牍:指代官府文书。这里也是借代修辞。“案”是办公桌,“牍”是公文,所以用“案牍”来指代官场文书。之:语气助词,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劳形:使身体劳累。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形:形体,身体。
【原文】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译文】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屋舍。
【考点】诸葛庐:指诸葛亮的草庐。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蜀汉丞相,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出仕前曾隐居南阳卧龙岗中。庐,简陋的小屋子。西蜀:今四川。扬子云:指扬雄。扬雄,字子云,西汉文学家。他读书的地方建有子云亭,成为读书写作生活的象征。李白有诗云:“朝忆相如台,夜梦子云宅。”
【原文】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文】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考点】“何陋之有”是宾语前置句,理解为“有何陋”。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引文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这段话的意思是:孔子想到九夷(指东部少数民族地区)去居住,有人说:“那里简陋,怎么能去住呢?”孔子说:“君子住在那里,哪有什么简陋?”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不陋”,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相呼应。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三、其他知识点
1.关于作者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洛阳人,有“诗豪”之称。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与白居易合称“刘白”。
2.关于文体
《陋室铭》的文体是“铭”。铭,本是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用于述功纪行或警戒劝勉,文辞精练,一般都是用韵的,读来铿锵有力。放在书案右边用以自警的铭文叫“座右铭”;刻在石碑上,叙述死者生平,加以颂扬追思的,叫“墓志铭”。
3.关于主旨
本文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来表现“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一中心,也就是借陋室之名行歌颂道德品质之实,表达了屋子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4.关于写法
全文短短八十一字,却有着很高的艺术表现力。全文主要运用了以下一些写法:
其一是运用类比。作者用“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来类比“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以诸葛亮、扬雄的屋子来类比自己陋室的句子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其二是运用对偶和借代。从“苔痕上阶绿”至“无案牍之劳形”,从三个方面进行描写:一是所居之景,即“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二是所交之友,即“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三是所为之事,即“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由此表现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这三个方面的句式都是对偶句,“丝竹”与“案牍”是借代。
其三是运用引用。最后引用《论语·子罕》中孔子说的“何陋之有”来总结全文,进一步表明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呼应了开篇的“惟吾德馨”,又暗含着以“君子”自居的意思。
其四是采用托物言志。托物言志是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写和叙述,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往往是用某一事物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本文表面写“陋室”,而意在表现“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一中心,也就是借陋室之名行歌颂道德品质之实,表达了屋子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其五是采用骈体。本文属于骈体文,多用排比、对偶句。多用四字句和六字句,又称为“四六文”。骈体文在语言上的显著特点就是骈偶。两马并驾叫骈,两人一起称偶,因此,“骈偶”就是两两相对,又称对偶、对仗。其基本要求是上下句字数相等、词性相同、结构对称(句首句尾的虚词及共有的句子成分不算在内)。骈体文开始于魏晋,兴盛于南北朝,从唐宋开始逐步被“古文”(即“散文”)所代替。
四、题目设计
1.刘禹锡被白居易称作“诗豪”,他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都已成为沿用至今的成语。
2.《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五、关于“座右铭”
1.“座右铭”的来历
瑗兄璋为人所杀,瑗遂手刃其仇,亡命,蒙赦而出,作此铭以自戒,尝置座右,故曰座右铭也。(见《文选·崔瑗〈座右铭〉》吕延济题注)
译文:东汉崔瑗的兄长崔璋被别人杀了,崔瑗(替哥哥报仇)杀了仇人,(之后)四处逃命。遇到朝廷特赦才重回家乡。他做了一篇铭文,来自我警诫,曾经放在座位的右边,所以叫做“座右铭”。
解释:这段文字解释了座右铭这一文体的由来。其中有一个被动句,是“为人所杀”。“蒙赦而出”的“蒙”是动词,意思是“蒙受、受到”,“赦”是“赦免、免罪”的意思,是动词活用作名词,做“蒙”的宾语。
2.崔瑗的《座右铭》
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世誉不足慕,唯仁为纪纲。隐心而后动,谤议庸何伤?无使名过实,守愚圣所臧。在涅贵不缁,暧暧内含光。柔弱生之徒,老氏诫刚强。行行鄙夫志,悠悠故难量。慎言节饮食,知足胜不祥。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
译文:不要津津乐道于人家的短处,不要夸耀自己的长处。施恩于人不要惦记,接受别人恩惠千万不要忘记。世人的赞誉不值得羡慕,只要把仁爱作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就行了。隐藏自己的真心不要盲动,审度是否合乎仁而后行动,别人的诽谤议论对自己又有何妨害?不要使自己的名声超过实际,守之以愚是圣人所赞赏的。洁白的品质即使遇到黑色的浸染也不改变颜色,才是宝贵的,表面上暗淡而内蕴光芒。柔弱是生存的根本,因此老人力戒逞强好胜。小人浅陋固执却自以为美德,君子内敛锋芒,别人就难以估量。君子要慎言、节食,知足方能去除不祥。如果持久地实行它,久而久之,人生自会芳香四溢。
优质职业资格证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