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9

  • 浏览数

    258

倒数第一丑
首页 > 英语培训 > 消防直升机英文

9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rinpan2013

已采纳

“H”是直升机场的识别标志。作为最终进近和起飞区识别标志的一部分,为直升机驾驶员提供准确清晰的引导。

消防直升机英文

185 评论(13)

快乐的精灵王

交通工具的英文是transportation.transportation近义词.1、读音:英[tr_nsp__'te__(_)n;trɑ_ns-]美[,tr_nsp_r'te__n].2、解释:n.运送,运输;运输系统;交通工具;尤其指大众交通工具.3、例句:Theboxeswerereadyfortransportation.这些盒子等待运输。一站式出国留学攻略

252 评论(15)

高@设计师

技名词定义中文名称:直升机 英文名称:helicopter 定义:一种以动力装置驱动的旋翼作为主要升力和推进力来源,能垂直起落及前后、左右飞行的旋翼航空器。 应用学科:航空科技(一级学科);航空器(二级学科) 以上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直升机直升机主要由机体和升力(含旋翼和尾桨)、动力、传动三大系统以及机载飞行设备等组成。旋翼一般由涡轮轴发动机或活塞式发动机通过由传动轴及减速器等组成的机械传动系统来驱动,也可由桨尖喷气产生的反作用力来驱动。目录简介特点优点缺点工作原理分类单旋翼直升机双旋翼直升机新概念直升机用途直升机发展史早期中期现代直升机发展里程碑第一架直升机第一种试飞成功的直升机第一架实用直升机世界上第一种投入批生产的直升机中国直升机的发展民国的直升机直5(Z-5)直6(Z-6)直7(Z-7)直8直9(Z-9)武直10(WZ-10)直11(Z-11)701直升机EC120直升机延安二号共轴双旋翼实验机武直-12直升机AC313直升机中国直升机主要研究机构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直升机发展前景直升机之最简介特点 优点 缺点工作原理分类 单旋翼直升机 双旋翼直升机 新概念直升机用途直升机发展史 早期 中期 现代直升机发展里程碑 第一架直升机 第一种试飞成功的直升机 第一架实用直升机 世界上第一种投入批生产的直升机中国直升机的发展 民国的直升机 直5(Z-5) 直6(Z-6) 直7(Z-7) 直8 直9(Z-9) 武直10(WZ-10) 直11(Z-11) 701直升机 EC120直升机 延安二号 共轴双旋翼实验机 武直-12直升机 AC313直升机中国直升机主要研究机构 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直升机发展前景直升机之最展开 编辑本段简介直升机的最大速度可达300km/h以上,引俯冲极限速度近400km/h,使用升限可达直升机图片欣赏(20张)6000米(世界纪录为12450m),一般航程可达600~800km左右。携带机内、外副油箱转场航程可达2000km以上。根据不同的需要直升机有不同的起飞重量。当前世界上投入使用的重型直升机最大的是俄罗斯的米-26(最大起飞重量达56t,有效载荷20t)。目前实际应用的是机械驱动式的单旋翼直升机及双旋翼直升机,其中又以单旋翼直升机数量最多。编辑本段特点优点直升机的突出特点是可以做低空(离地面数米)、低速(从悬停开始)和机头方向不变的机动飞行,特别是可在小面积场地垂直起降。由于这些特点使其具有广阔的用途及发展前景。在军用方面已广泛应用于对地攻击、机降登陆、武器运送、后勤支援、战场救护、侦察巡逻、指挥控制、通 中国直-15试飞信联络、反潜扫雷、电子对抗等。在民用方面应用于短途运输、医疗救护、救灾救生、紧急营救、吊装设备、地质勘探、护林灭火、空中摄影等。海上油井与基地间的人员及物资运输是民用的一个重要方面。缺点目前直升机相对飞机而言,振动和噪声水平较高、维护检修工作量较大、使用成本较高,速度较低,航程较短。直升机今后的发展方向就是在这些方面加以改进。编辑本段工作原理直升机发动机驱动旋翼提供升力,把直升机举托在空中,主发动机同时也输出动力至尾部的小螺旋桨,机载陀螺仪能侦测直升机回转角度并反馈至尾桨,通过调整小螺旋桨的螺距可以抵消大螺旋桨产生的不同转速下的反作用力。 通过称为“倾斜盘”的机构可以改变直升飞机的旋翼的桨叶角,从而实现旋翼周期变距,以此改变旋翼旋转平面不同位置的升力来实现改变直升机的飞行姿态,再以升力方向变化改变飞行方向。同时,直升机升空后发动机是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转速下,控制直升机的上升和下降是通过调整旋翼的总距来得到不同的总升力的,因此直升机实现了垂直起飞及降落。编辑本段分类螺距:指螺旋桨在自己本身根轴上的偏转角度,转速固定的情况下,通过调整螺距可以更有效的操纵 北京公安局的A109螺旋桨的升力或推进力,甚至得到反推力或者反升力。单旋翼直升机单旋翼带尾桨(Ducted Fan)一个水平旋翼负责提供升力,尾部一个小型垂直旋翼(尾桨)负责抵消旋翼产生的反扭矩。例如,欧洲直升机公司制造的EC-135直升机。 单旋翼无尾桨(NOTAR)一个水平旋翼负责提供升力,机身尾部侧面有空气排出,与旋翼的下洗气流相互作用产生侧向力来抵消旋翼产生的反扭矩。例如,美国麦道直升机公司生产的MD520N直升机。双旋翼直升机纵列式(Tandem)两个旋翼前后纵向排列,旋转方向相反。例如,美国波音公司制造的CH-47“支努干”运输直升机。 横列式(Transverse)两个旋翼左右横向排列,旋翼轴间隔较远,旋转方向相反。例如,前苏联米里设计局研制的Mi-12直升机。 共轴式(Coaxial)两个旋翼上下排列,在同一个轴线上反向旋转。例如,前苏联卡莫夫设计局研制的卡-50武装直升机。 新概念直升机新概念直升机新概念直升机是一种在短时间内完成四驱车和直升机间的互变的一种飞机,它是美国得克萨斯州的AVX飞机公司的最新设设计成果 应用前景 美国国防部正考虑将这一新概念武器推广并应用于军事,未来战场上将能看到这种现实版的“变形金刚”。这一新概念直升机可以在短短一分钟内完成四驱车和直升机间的转变,可灵活地在前线阵地运送部队,帮助士兵躲避地雷、路边炸弹等的威胁。编辑本段用途直升机因为有许多其他飞行器难以办到或不可能办到的优势,受到广泛应用,直升机由于可以垂直起飞降落不用大面积机场主要用于观光旅游、火灾救援、海上急救、缉私缉毒、消防、商务运输、医疗救助、通信以及喷洒农药杀虫剂消灭害虫、探测资源,等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世界直升机的队伍逐渐壮大。 运输型直升飞机武装直升机:装有武器并执行作战任务的直升机。亦称攻击直升机或强击直升机。主要用于攻击地面、水面和水下目标,为运输直升机护航,也可与敌直升机进行空战。具有机动灵活,反应迅速,适于低空、超低空抵近攻击,能在运动和悬停状态开火等特点。多配属陆军航空兵,是航空兵实施直接火力支援的新型机种。武装直升机可分为专用型和多用型两种。专用型武装直升机是专门为进行攻击任务而设计的,其机身窄长,机舱内只有前后或并列乘坐的2名乘员(甚至1名乘员),作战能力较强; NH90多用途武装直升机除用来遂行攻击任务外,还可用于运输、机降、救护等。反坦克作战是武装直升机的主要用途之一,因此武装直升机又被称为“坦克杀手”;它与坦克对抗时,在视野速度、机动性及武器射程等诸方面明显处于优势地位。舰载武装直升机还可扩大舰艇或舰队的作战范围,增强作战能力。武装直升机一般携带机枪、航炮、炸弹、火箭和导弹等多种武器,最大平飞时速300千米以上,续航时间2-3小时。武装直升机广泛用于现代局部战争,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受到世界各国的十分关注。 直升机基本上算是一种空中运输部队,它可以将2个部队搭载到行动范围上的任何一个方格之上,无论旁边是否有敌军部队。直升机只能运载步行部队─无法运载机械化部队。 城市的战略资源贮存区中,必须要有原油以及橡胶才能生产直升机。 挂载鱼雷的直9现代直升机的最早概念其实是来自于画家兼工程师的莱昂纳多·达芬奇,他在公元16世纪描绘了一台以螺旋桨驱动的飞行器。不过一直等到公元1939年时,第一台实用型的直升机才被设计出来。直升机比起固定翼飞行器来说有个独特的优点,就是它可以垂直起降,这使得直升机可以在无法建造跑道的狭窄地区中执行任务。在今日,直升机在民间运用为救援用运输工具,或是进行执法勤务。直升机在军事上的用途有许多种,由大型的运输机到人员运输机到移动迅速的飞行坦克不等,后者主要是担任由空中支援地面作战的角色。编辑本段直升机发展史早期在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中期是实用型直升机发展的第一阶段,这一时期的典型机种有:美国的S-51、S-55/H-19、贝尔47;苏联的米-4、卡-18;英国的布里斯托尔-171;捷克的HC-2等。这一时期的直升机可称为第一代直升机。贝尔47是美国贝尔直升机公司研制的单发轻型直升机,研制工作开始于1941年,试验机贝尔30于1943年开始飞行,1945年改名为贝尔47,1946年3月8日获得美国民用航空署(CAA)的适航证,这是世界上第一架取得适航证的民用直升机。该机是单旋翼带尾桨式布局、两叶桨叶的跷跷板式旋翼。旋翼下面有稳定杆,与桨叶呈直角。普通的自动倾斜器可进行总距和周期变距操纵。尾梁后部有两个桨叶的全金属尾桨。卡-18是苏联卡莫夫设计局设计的单发双旋翼共轴式轻型多用途直升机,于1957年年中首次飞行,此后不久投入批生产。采用两副旋转方向相反的3桨叶共轴式旋翼,桨叶为木质结构。装1台275马力的九缸星形活塞式发动机。机身为钢管焊接结构,具有轻金属蒙皮和硬壳式尾梁。座舱内可容纳1名驾驶员和3名旅客。采用四轮式起落架,前起落架机轮可以自由转向。这个阶段的直升机具有以下特点:动力源采用活塞式发动机,这种发动机功率小,比功率低(约为1.3千瓦/千克),比容积低(约247.5千克/米3)。采用木质或钢木混合结构的旋翼桨叶,寿命短,约为600飞行小时。桨叶翼型为对称翼型,桨尖为矩形,气动效率低,旋翼升阻比为6.8左右,旋翼效率通常为0.6。机体结构采用全金属构架式,空重与总重之比较大,约为0.65。没有必要的导航设备,只有功能单一的目视飞行仪表,通信设备为电子管设备。动力学性能不佳,最大飞行速度低(约为200千米/小时),振动水平在0.25g左右,噪声水平约为110分贝,乘坐舒适性较差。中期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末是实用型直升机发展的第二阶段。这个阶段的典型机种有:美国的S-61、贝尔209/AH-1、贝尔204/UH-1,苏联的米-6、米-8、米-24,法国的SA321“超黄蜂”等。这个时期开始出现专用武装直升机,如AH-1和米-24。这些直升机称为称为第二代直升机。这个阶段的直升机具有以下特点:动力源开始采用第一代涡轮轴发动机。涡轮轴发动机产生的功率比活塞式发动机大得多,使直升机性能得到很大提高。第一代涡轮轴发动机的比功率约为3.62千瓦/千克,比容积为294.9千瓦/米3左右。直升机旋翼桨叶由木质和钢木混合结构发展成全金属桨叶,寿命达到1200飞行小时。桨叶翼型为非对称的,桨尖简单尖削与后掠,气动效率有所提高,旋翼升阻比达到7.3,旋翼效率提高到0.6。机体结构为全金属薄壁结构,空重与总重之比降低到0.5附近。已采用减振的吸能起落架和座椅。机体外形开始考虑流线化,以减小气动阻力。直升机座舱开始采用纵列式布置,使机身变窄。性能明显改善,最大飞行速度达到200~250千米/小时,振动水平降低到0.15g左右,噪声水平为100分贝,乘坐舒适性有所改善。 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是直升机发展的第三阶段,典型机种有:美国的S-70/UH-60“黑鹰”、S-76、AH-64“阿帕奇”,苏联的卡-50、米-28,法国的SA365“海豚”,意大利的A129“猫鼬”等。在这一阶段,出现了专门的民用直升机。为了深入研究直升机的气动力学和其它问题,这时也设计制造了专用的直升机研究机(如S-72和贝尔533)。各国竞相研制专用武装直升机,促进了直升机技术的发展。这个阶段的直升机具有以下特点:涡轮轴发动机发展到第二代,改用了自由涡轴结构,因此具有较好的转速控制特征,改善了起动性能,但加速性能没有定轴结构的好。发动机的重量和体积有所减小,寿命和可靠性均有提高。典型的发动机耗油率为0.36千克/千瓦小时,与活塞式发动机差不多。旋翼桨叶采用复合材料,其寿命比金属桨叶有大幅度提高,可达到3600小时左右。翼型不再借用固定翼飞机的翼型,而是为直升机专门研制的翼型,即二维曲线变化翼型。桨尖呈抛物线后掠。桨毂广泛使用弹性轴承,有的成无铰式。尾桨已开始采用效率高又安全的涵道尾桨。旋翼升阻比达8.5左右,旋翼效率提高到0.7左右。机体次结构也采用复合材料制造,复合材料占机体总重的比例通常为10%左右,直升机的空重/总重比一般为0.5。对于军用直升机,特别是武装直升机来说,提出了抗弹击和耐坠毁要求。美军方提出了军用直升机耐毁标准MIL-STD-1290,已成为军用直升机的设计标准。为满足这些标准,军用直升机采用了乘员装甲保护,专门设计了耐坠毁起落架、座椅和燃油系统。电子系统已发展到半集成型。直升机采用大规模集成电路通讯设备、集成的自主导航设备、集成仪表、电子式与机械式混合操纵机构等。机上的电子设备之间靠一条双向数字数据总线交连,通过这条总线可进行信息发射和接收。直升机采用混合布置的局部集成驾驶舱。第一代夜视系统的使用使直升机具备了夜间飞行能力。这种较为先进的半集成电子设备使直升机通讯距离显著增大,导航距离与精度明显提高,仪表数量有所减少,飞行员工作负荷得到减轻,也使直升机具备了机动/贴地飞行以及在不利气象/夜间条件下的飞行能力,从而提高了直升机的整体性能。动力学性能明显提高。直升机的升阻比达到5.4,全机振动水平约为0.1g,噪声水平低于95分贝,最大飞行速度达到300千米/小时。现代20世纪90年代是直升机发展的第四阶段,出现了目视、声学、红外及雷达综合隐身设计的武装侦察直升机。典型机种有:美国的RAH-66和S-92,国际合作的“虎”、NH90和EH101等,称为第四代直升机。这个阶段的直升机具有以下特点:采用第3代涡轴发动机,这种发动机虽然仍采用自由涡轴结构,但采用了先进的发动机全权数字控制系统及自动监控系统,并与机载计算机管理系统集成在一起,有了显著的技术进步和综合特性。第3代涡轴发动机的耗油率仅为0.28千克/千瓦小时,低于活塞式发动机的耗油率。其代表性的发动机有T800、RTM322和RTM390。桨叶采用碳纤维、凯芙拉等高级复合材料制成,桨叶寿命达到无限。新型桨尖形状繁多,较突出的有抛物线后掠形和先前掠再后掠的BERP桨尖。这些新桨尖的共同特点是可以减弱桨尖的压缩性效应,改善桨叶的气动载荷分布,降低旋翼的振动和噪声,提高旋翼的气动效率。球柔性和无轴承桨毂获得了广泛应用,桨毂壳体及桨叶的连接件采用复合材料,使结构更为紧凑,重量大为降低,阻力大大减小。旋翼升阻比达到10.5,旋翼效率为0.8。这个阶段应用了无尾桨反扭矩系统,其优点是具有良好的操纵响应特性、振动小、噪声低,不需要尾传动轴和尾减速,使零部件数量大大减小,因而提高了可维护性。复合材料在直升机上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广泛应用。直升机开始采用复合材料主结构,复合材料的应用比例大幅度上升,通常占机体结构重量的30~50%。这一时期的民用型直升机的空重/总重比约为0.37。高度集成化的电子设备。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及智能技术在直升机上获得应用,直升机电子设备朝着高度集成化方向发展。这一时期的直升机,采用了先进的增稳增控装置,用电传、光传操纵取代了常规的操纵系统,采用先进的捷联惯导、卫星导航设备及组合导航技术,先进的通讯、识别及信息传输设备,先进的目标识别、瞄准、武器发射等火控设备及先进的电子对抗设备,采用了总线信息传输与数据融合技术,并正向传感器融合方向发展。机上的电子、火控及飞行控制系统等通过多余度数字数据总线交连,实现了信息共享。采用了多功能集成显示技术,用少量多功能显示器代替大量的单个仪表,通过键盘控制显示直升机的飞行信息,利用中央计算机对通讯、导航、飞行控制、敌我识别、电子对抗、系统监视、武器火控的信息进行集成处理从而进行集成控制。采用这类先进的集成电子设备,大大简化了直升机座舱布局和仪表板布置,系统部件得到简化,重量大大减轻。更主要的是极大地减轻了飞行员工作负担,改善了直升机的飞机品质和使用性能。直升机的全机升阻比达到6.6,振动水平降到0.05g,噪声水平小于90分贝,最大速度可达到350千米/小时。发展 中国的竹蜻蜓 中国的竹蜻蜓和意大利人达芬奇的直升机草图,为现代直升机的发明提供了启示,指出了正确的思维方向,它们被公认是直升机发展史的起点。 竹蜻蜓又叫飞螺旋和“中国陀螺”,这是我们祖先的奇特发明。有人认为,中国在公元前400年就有了竹蜻蜓,另一种比较保守的估计是在明代(公元1400年左右)。这种叫竹蜻蜓的民间玩具,一直流传到现在。 现代直升机尽管比竹蜻蜓复杂千万倍,但其飞行原理却与竹蜻蜓有相似之处。现代直升机的旋翼就好像竹蜻蜓的叶片,旋翼轴就像竹蜻蜓的那根细竹棍儿,带动旋翼的发动机就好像我们用力搓竹棍儿的双手。竹蜻蜓的叶片前面圆钝,后面尖锐,上表面比较圆拱,下表面比较平直。当 释放诱饵气流经过圆拱的上表面时,其流速快而压力小;当气流经过平直的下表面时,其流速慢而压力大。于是上下表面之间形成了一个压力差,便产生了向上的升力。当升力大于它本身的重量时,竹蜻蜓就会腾空而起。直升机旋翼产生升力的道理与竹蜻蜓是相同的。 《大英百科全书》记载道:这种称为“中国陀螺”的“直升机玩具”在15世纪中叶,也就是在达芬奇绘制带螺丝旋翼的直升机设计图之前,就已经传入了欧洲。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第9卷写道:“直升机是人类最早的飞行设想之一,多年来人们一直相信最早提出这一想法的是达·芬奇,但现在都知道,中国人比中世纪的欧洲人更早做出了直升机玩具。” 意大利达芬奇的画 意大利人达芬奇在1483年提出了直升机的设想并绘制了草图。 19世纪末,在意大利的米兰图书馆发现了达芬奇在1475年画的一张关于直升机的想象图。这是一个用上浆亚麻布制成的巨大螺旋体,看上去好像一个巨大的螺丝钉。它以弹簧为动力旋转,当达到一定转速时,就会把机体带到空中。驾驶员站在底盘上,拉动钢丝绳,以改变飞行方向。西方人都说,这是最早的直升机设计蓝图。编辑本段直升机发展里程碑第一架直升机1907年8月,法国人保罗·科尔尼研制出一架全尺寸载人直升机,并在同年11月13日试飞成功。这架直升机被称为“人类第一架直升机”。这架名为“飞行自行车”的直升机不仅靠自身动力离开地面0.3米,完成了垂直升空,而且还连续飞行了20秒钟,实现了自由飞行。 保罗科尔尼研制的直升机带两副旋翼,主结构为一根V形钢管,机身由V形钢管和6个钢管构成的星形件组成,并采用钢索加强,以增加框架结构的刚度。V形框架中部安装一台24马力的 Antainette 发动机和操作员座椅。机身总长6.20米,重260千克。V形框架两端各装一副直径为6米的旋翼,每副旋翼有2片桨叶。第一种试飞成功的直升机1938年,年轻的德国姑娘汉纳赖奇驾驶一架双旋翼直升机在柏林体育场进行了一次完美的飞行表演。这架直升机被直升机界认为是世界上第一种试飞成功的直升机。 1936年,德国福克公司在对早期直升机进行多方面改进之后,公开展示了自己制造的FW-61直升机,1年后该机创造了多项世界纪录。这是一架机身类似固定翼飞机,但没有固定机翼的大型双旋翼横列式直升机,它的两副旋翼用两组粗大的金属架分别向右上方和左上方支起,两副旋翼水平安装在支架顶部。桨叶平面形状是尖削的,用挥舞铰和摆振铰连接到桨毂上。用自动倾斜器使旋翼旋转平面倾斜进行纵向操纵,通过两副旋翼朝不同方向倾斜实现偏航操纵。旋翼桨叶总距是固定不变的,通过改变旋翼转速来改变旋翼拉力。利用方向舵和水平尾翼来增加稳定性。FW61旋翼毂上装有周期变距装置,在旋翼旋转过程中可改变桨叶桨距。还有一根可变动桨距的操纵杆来改变旋翼面的倾斜度,以实现飞行方向控制。FW61就是靠这套周期变距装置和操纵杆保证了它的机动飞行。该机旋翼直径7米。动力装置是一台功率140马力的活塞发动机。这是世界上第一架具有正常操纵性的直升机。该机时速100~120公里,航程200公里,起飞重量953千克。第一架实用直升机1939年春,美国的伊戈尔·西科斯基完成了VS-300直升机的全部设计工作,同年夏天制造出一架原型机。这是一架单旋翼带尾桨式直升机,装有三片桨叶的旋翼,旋翼直径8.5米,尾部装有两片桨叶的尾桨。其机身为钢管焊接结构,由V型皮带和齿轮组成传动装置。起落架为后三点式,驾驶员座舱为全开放式。动力装置是一台四气缸、75马力的气冷式发动机。这种单旋翼带尾桨直升机构型成为现在最常见的直升机构型。 自首次系留飞行以来,西科斯基不断对VS-300进行改进,逐步加大发动机的功率。1940年5月13日,VS-300进行了首次自由飞行,当时安装了90马力的富兰克林发动机。世界上第一种投入批生产的直升机R-4是美国沃特-西科斯基公司20世纪40年代研制的一种2座轻型直升机,是世界上第1种投入批量生产的直升机,也是美国陆军航空兵、海军、海岸警卫队和英国空军、海军使用的第一种军用直升机。 该机的公司编号为VS-316,VS-316A。美国陆军航空兵的编号为R-4,美国海军和海岸警卫队的编号为HNS-1,英国空军将其命名为“食蚜虻”1(Hoverfly1),英国海军将其命名为“牛虻”(Gadfly)。编辑本段中国直升机的发展民国的直升机中国在抗战时由中央航空研究院开展过有限的直升机理论研究。1944年,清华航空研究所曾在大后方的昆明从事过直升机的研究,并有论文发表。更令人震惊的是,几乎于美国的R-4同时,中国开始设计制造直升机。1944年,中国飞机制造业的先驱朱家仁先生设计了中国第一架直升机。1945年秋,“蜂鸟式甲型单座直升机”研制成功,一架居然有共轴双旋翼直升机诞生了!这是中国自己研制的第一架直升机,朱家仁也被称为“中国的直升机之父”。1948年7月“蜂鸟”乙型直升机研制成功,这架直升机发动机功率91.7千瓦,旋翼直径7.62米,机高2.63米,总重725.5千克,最大飞行速度每小时136千米,航程219千米。采用封闭式坐舱,甚至超过了国际上同类直升机。但由于内战,蜂鸟直升机下落不明。 在这里我们不能不提一下中国航空事业的先驱朱家仁,他毕业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系,回国后一直致力于中国航空事业。朱家仁是一位精干的实业家,一生埋头工作,不图名利,一生都献给了中国的航空事业,即使退休之后仍然进行研究设计。他先后研制有 “蜂鸟”甲、“蜂鸟”乙、纵列双旋翼直升机,绰号“飞行香蕉”的CJC一3和CJC一3A等多种不同型号的直升机。他所取得的成果,比起欧美人一点也不逊色。这位航空先驱者由于内战去了台湾,始终未能再回到自己的故土和奋斗过的那片土地,最后在美国逝世,长眠于异国。除此朱家仁外,还有很多航空人才值得我们铭记。他们中的很多人选择了留在大陆。这也许是旧中国在航空事业留给中国的最大一笔财富。直5(Z-5)直-5是中国制造的第一种多用途直升机,也是新中国直升机科研应用的开端。 研制初期代号“旋风25”,原型为苏联米-4直升机。 1958年2月,哈尔滨飞机工业公司按照苏联提供的全套图纸资料开始仿制米-4,1958年12月14日首次试飞,1959年初由国家鉴定委员会正式验收,投入批生产。63年9月21日航定委同意直5直升机优质过关,批准定型投产;其动力装置活塞-7于同年12月25日优质过关,投入批生产。共生产了545架。 直-5可用于物资、人员输送、救生、边境巡逻。1980年停产。 直-5采用1台活塞-7气冷星形14缸发动机,功率1770马力(1250千瓦)。主螺旋桨直径21米,长为16.8米,高为4.4米。起落架为固定四点式,前起落架横向轮距1.53米,主起落架轮3.82米、前主轮距3.79米。机舱体积达16立方米,一个侧舱门,一个蚌式后舱门。一次可运载11名全副武装的士兵,或8个伤员担架和1名医务人员。发动机舱位于机头,通过传动轴驱动机舱顶部的主旋翼和尾部的尾桨。驾驶舱位于机头前上部,两人机组,两人均可独立完成飞行操纵。可装载1.2吨货物,吊运时可运载1.35吨。直-5的机舱内可装卸北京212A吉普,该吉普常用于作为78式82毫米无座力炮的载车,为空降兵提供火力支援。更大威力的是75式105mm无坐力炮,于1964年研制,可摧毁主战坦克、装甲车辆和坚固野战工事等,1975年设计定型。火炮由炮身和炮架两部分组成。采用了高、低压发射原理和炮口制退器与缩小喷口相结合的方法。仍由北京-212A轻型越野车携带。初速(破甲弹)503米/秒,最大射程(杀伤爆破榴弹)7400米,有效射程(破甲弹)1100米;直射距离(破甲弹)580米,射速5~6发/分,炮身长3409毫米。尾桨为3片推进式玻璃钢奖叶,驾驶员座舱位于机身前上部 舱内有2个座

302 评论(11)

敏足一世

按照国际通用的表示语言,直升机的英文首字母为H (helicopter),而且其停机坪相对普通固定翼飞机而言,就是一个矩形的区域,用H标示就可以非常清晰明了,便于识别

350 评论(8)

爱吃爱喝薅羊毛

Helicopter put out the fire by spraying water from the top

260 评论(10)

独行欧洲

H是Helicopter(直升机)的第一个字母 ,表示这是直升机停机坪,其停机坪相对普通固定翼飞机而言,就是一个矩形的区域,用H标示就可以非常清晰明了,便于识别。

通常直升机停机坪的几何形式可以划分为圆形、方形、矩形几种。“H”标作为一个约定俗成的标示,在舰艇上、高楼上都是用这个来标示直升机停机坪的,为了远远能看见,一般都会使用白色来标识,以便于飞行员在空中能够更好的观察。

而在H标识的外圈,也是非常有讲究额,圆圈是通用标识,三角形用作应急急用,一般在医疗救援停机坪上,会在绿色的地坪中央嵌着一个白十字标志,中间一个红色的大写“H”标,就像靶心一般。绿色的圆代表着生命与希望,而红色则代表着直升机紧急救援。

扩展资料

停机坪作为直升机的主要活动区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谓直升机停机坪就是供直升机起降的场地,其一般要求配备相应的助航设备、航管通信设备、气象设施、消防救援设备、机场标志表示等,使之能符合直升机安全起降要求。

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设备安全法》和民航局最新的文件要求,停机坪系列助航灯光产品作为特种设备,其必须有中国民航局机场司指定的检测中心出具的合格检测报告方才有效。

直升机按中国民航局CAAC标准通常分为:小型、轻型、中型、大型和重型5种类型。小型直升机最大起飞重量在2吨以下,轻型直升机最大起飞重量在2-4吨左右,

中型直升机最大起飞重量在4-10吨左右,大型直升机最大起飞重量在10-20吨左右,重型直升机最大起飞重量大于20吨。直升机停机坪的几何形式可分为圆形、方形、矩形。

1、形式划分划分:表面直升机坪、高架直升机场、船上直升机场、直升机水上平台;

2、使用功能划分:商务停机坪、消防停机坪;

3、结构划分:钢结构直升机坪、混凝土结构直升机坪。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停机坪

135 评论(10)

华蓥山5

fgbgfvdebsebndx

220 评论(10)

孤星马哥

Helocopters spray water from the top to put out the fire.Helocopters are spraying water from the top to put out the fire.

300 评论(10)

深夜地黄昏

中国的直升机类型有多种,除了自行研制的一些型号之外,还有包括苏系<也称俄系>,德系,法系,美系一些幸好。 直-5是我国制造的第一种多用途直升机,也是新中国直升机科研应用的开端。研制初期代号“旋风25”,原型为苏联米-4直升机。直-6多用途直升机是哈尔滨飞机工业公司在直-5基础上改型设计的以空降为主的多用途直升机,1969年12月15日首飞。后由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负责,1970年转至常州飞机制造厂和昌河飞机工业公司进行生产,1977年设计定型,共生产了15架,未能量产。20世纪60年代,中国为提高部队的空中机动作战能力,提出研制一种可以装载一个排的重型直升机,编号为直-7,该机最大起飞重量超过14吨,载重3.5吨, 直-7采用两台792涡轴发动机,旋翼为直-5主桨叶6片,为最大起飞重14400千克,有效商载3500千克,最大速度240千米/小时,最大航程350千米,实用升限6000米。起初,中央对直-7的研制很重视,并寄予厚望。但由于当时国内经济技术基础薄弱,1979年6月28日,国家决定直-7重型直升机研制工作停止,直-7仅生产了两架原型机就下马了。尽管直-7项目下马,但直-7研制的许多成果为后来成功研制出的直-8重型直升机打下了基础,也填补了我国未研制过重型直升机(10吨级)的空白。直-8是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以法国超黄蜂直升机为基础仿制的一款中型直升机,该机在最初的研制过程中,曾经历过一些波折,但通过不断改进,最终成为一款成功的中型直升机。但作为国产运载能力最强的直升机,直-8依然没能填补国内缺乏重型运输直升机的空白。1994年8月国产化率达到86%的直-8型直升机通过国家设计定型。直-9轻型多用途直升机是由哈尔滨飞机制造公司引进法国专利、研制生产的。用于人员运输、近海支援、海上救护、空中摄影、海上巡逻、鱼群观测、护林防火等,并可作为舰载机使用。军事用途包括侦察、近距火力支援、反坦克、搜索救护、反潜、侦察校炮及通讯。武直-10计划主要由中航工业昌河飞机制造总公司负责,于1992年责成全国四十余家相关院所立项开发,为陆军“9.5”计划重点攻关项目,得到军方总装部领导的重视。武直-10型攻击直升机的设计综合了中外攻击直升机的各方面优点,采用了国外流行的攻击直升机布局,实行了5叶浆单旋翼、串列式座舱,其射手在前,驾驶员在后,实行了两座舱间防弹玻璃分隔。纵列式座舱的布局非常接近A129,各由4面六角形整体挡风玻璃构成。水平视野和垂直视野也与A129基本相当,后者的水平视野为260度,垂直视野为-34~+56度。 直升机全约长14.15米(旋叶转动时),高约3.84米,最宽处(注:包括短机翼)约4.35米,采国际流行的纵列式座舱布局,窄机身,后3点式防冲撞起落架;基本继承了Z-9式的涵道式尾桨和飞行传动系统。主桨由4片全复合材料桨叶构成,直径约为12米,尾桨为11片弹性玻璃纤维宽叶。据称,直-10型攻击直升机的技术受到了意大利著名直升机厂商阿古斯塔公司的影响。电子战系统综合了国产“浴火”雷达、预警接收机分系统等多信息融合技术产品的特点。其前座舱配备了引进的俄罗斯卡-50型直升机的00式K-37型弹射椅,低空救生能力超过了欧美同类机型。而且,武直-10型攻击直升机是一款具有第三代攻击直升机特点的隐形攻击直升机。武直-10不仅配备装甲,外型被弹面小,而且采用了很多新技术,在战斗力方面与直-9相比有质的飞跃。直-11型机由昌河飞机工业集团公司和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共同研制,属于军民通用型多用途直升机。直-11的仿制原型为由欧洲直升机公司法国分公司(原法国宇航公司)研制的AS350“松鼠”(squirrel)多用途轻型直升机。该机1989年批准立项,1992年进入全面研制,大量采用了我国消化的美军标作为专用标准。1994年12月实现首飞。1999年9月份开始,直-11由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负责进行设计定型试飞,于2000年10月圆满完成了试飞大纲所规定的全部设计定型试飞科目,其中包括数项风险科目。该机可用于教练、侦察、救护、缉私、消防、旅游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直-11是我国第一个引进全过程适航管理取证而研制的机型,还是在部队服役出勤率最高的直升机机种。中国直-15直升机是中国新研制的中型通用直升机,欧洲直升机公司的编号为EC175,是中国哈飞和欧洲直升机公司合作研制的6吨级先进多用途中型直升机。直-15直升机采用常规气动布局,双发、宽机身、前三点可收放轮式起落架。中法双方按照CS29/CCAR-29部适航条例要求研制,座舱空间可载14~16名乘客,主要用于近海石油平台作业人员运输、长航程搜救、国土安全、紧急医疗救护、VIP运输等用途。在设计过程中,中法双方设计人员以“世界上最先进的中型多用途直升机”为目标,在汲取现有成熟技术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设计出的勘为当代典范的优秀直升机。米-6/米-22是前苏联米里设计局设计的单旋翼带尾桨式重型运输直升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给绰号为“吊钩”(Hook),大概生产了800多架,1991年停产。该机于1954年开始研制,1957年试飞,同年秋季公开展出。当时米-6是世界上最大的直升机。型别:米-6“吊钩”A基本运输型;米-6“吊钩”B指挥支援型,装背部绳状天线;米-22“吊钩”C改进的指挥支援型,尾梁前装有大型背部刀形天线。米-8是前苏联米里设计局研制的中型运输直升机。由米里莫斯科直升机制造联合股份公司研制,由喀山飞机制作厂生产。米-8是一种双发、五叶单旋翼的大型直升机。1964年米-8军用型及民用型同时开始投产。米-8直升机,北约绰号河马与米-17系列一起,是苏联米里设计局设计的世界经典通用直升机,也是世界上产量最大的直升机(12500架以上),而且生产数量还在不断上升,号称直升机王国中的“卡拉什尼科夫”。中国于上世纪70年代与米-6一起引进了米-8直升机,并缓解了人员投送力量不的问题,现与米-6一起退役。米-17直升机米-17是前苏联米里设计局研制的单旋翼带尾桨中型运输直升机,分别由喀山和乌兰乌德两家航空工厂生产。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给它取的绰号为“河马”-H(Hip-H)。 米-17于1981年在巴黎航空展览会上首次展出,1983年开始出口。该机采用米-8的机体和加大了功率的米-14的动力装置。在法国布尔歇展出的样机(SSSR-17718)是与米-26一起由莫斯科飞往巴黎的。米-26是前苏联米里设计局(现改名为米里莫斯科直升机厂股份公司)研制的双发多用途重型运输直升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给的绰号为“光环”(Halo)。这种直升机是继米-6和米-10以后发展的重型运输直升机,也是当今世界上最重的直升机。卡-28舰载直升机为双旋翼直升机,旋翼直径为15.9米。桨叶用复合材料制成,上面装有电-热除冰系统和桨叶折叠系统,以便于在舰上停放。其机身很紧凑,有不可收放式的4点式起落架,以便在10级左右的海况条件下在舰船甲板上操纵和起降。卡-28直升机装有1枚自导的鱼雷,1枚火箭助推鱼雷,10枚PLAB250-120航弹,2枚OMAB航弹,主要用于舰队的反潜战。该直升机可由各级舰船搭载,利用其航空电子设备和自动控制系统探测到深潜的先进潜艇和水上目标,并将目标数据传送给陆上指挥所,同时飞向指定点由飞行员选用机载武器攻击目标。 卡-31预警直升机使用E801M“眼睛”型空中和海上监视雷达,机腹装有一座大型雷达天线,10秒钟内可旋转360度。可同时发现多达200个战斗机类目标,并跟踪其中的20个目标。 卡-31在对空中、地面、水面局势进行监视时,直升机能在一小时内巡逻25万平方公里的海面。它的传感控制系统能提供导弹实现最大射程所必需的目标指示距离,在保障舰载导弹武器达到最大设计射程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卡-31预警直升机是和卡-29武装直升机同时发展而来的舰载直升机型号,两者均由卡-27双桨共轴直升机发展而来。“云雀”III直升机是法国航宇公司(现欧洲直升机公司法国分公司)在“云雀”II直升机的基础是研制的轻型多用途直升机。到1985年5月1日,法国共生产了1455架“云雀”III,交付给世界上74个国家和地区。罗马尼亚也生产了230架,印度生产了300多架。我国早期引进的发制型“云雀”Ⅲ直升机,陆航曾将其作为教练直升机使用。我国由空军于20世纪60年代引进,后移交陆航用于训练。该机为单旋翼带常规尾桨布局,旋翼有3片全金属结构桨叶。机身上部装有―台“阿古斯特”ⅢD型涡轴发动机。机体下部为不可收放前三点轮式起落架。机舱内除驾驶员座椅外,其他座椅均可拆除,以便装运货物。SA341/342小羚羊是轻型多用途直升机,1964年由法国单独研制,1967年后由英、法两国共同研制,1967 年4月首飞,80年代初开始逐步装备英法两国部队。除英、法合作生产“小羚羊”。至1991年6月30日,已向41个国家交付民用型和军用型“小羚羊”达1254架。超美洲豹”AS332L1中型运输直升机系法国航宇公司设计制造,我国曾在1986年与西方关系较好的时候引进了6架“超美洲豹”AS332L1中型运输直升机,装备单位是空军航空兵第34师,也就是外界所称的“专机师”。HC120直升机原名EC120,由中、法、新三国联合研制,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轻型多用途直升机之一,迄今已取得欧洲联合适航机构、美国、中国、法国等30多个国家和机构颁发的型号合格证,已向38个国家交付400余架。1993年,哈飞参与该机研制,当时只承担机体结构的研制和生产。1997年,新加坡科技公司将其所承担的尾部结构及舱门等项目的生产转包给哈飞,哈飞开始承担EC120直升机完整的机身生产。EC155是欧直公司专门为民用市场研发的中型通用商务直升机,它是在原法国直升机公司“海豚”II型直升机基础上通过换装更先进的航空发动机和五叶式主旋翼,并且对航电设备和机舱内饰进行改装后研制的,主要面向民用直升机市场。EC225是欧洲直升机公司面向21世纪研发的全新“超级美洲豹”中型运输直升机,最大起飞质量大约11吨,最大业载可达4700公斤,具备优越的海上飞行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英文 Black Hawk helicopters 黑鹰直升机“黑鹰”的基本型UH—60A长19.76米,机身宽2.36米,高5.13米,机身为半硬壳结构。该机最大起飞重量约10吨,最高时速292公里,航程603公里。“黑鹰”航电设备十分齐全,除各种先进的电子战装置外,机身上部还设有专门对付热导的地对空导弹的AN/ALQ—144红外干扰机。该机全部由美国西科斯基公司制造,是目前解放军序列中不多的为大众所熟知的美式装备之一,也是迄今为止解放军所拥有的高原性能最优秀的通用直升机。贝尔206直升机是美国贝尔公贝尔206直升机是美国贝尔公司在OH-4A轻型观察直升机的基础上发展的轻型多用途 直升机。该机于1966年1月首次试飞,1966年10月取得联邦航空局适航证。这种直升机可用于载客、运兵、运货、救援、救护、测绘、农田作业、开发油田,以及行政勤务等任务。直升机用户称它为最安全、最可靠的直升机。贝尔212是美国贝尔公司在UH-1基础上发展的军民两用通用型直升机。主要用于载客、救护、近海石油开发等任务。美国军用编号 UH IN。民用型贝尔212,又称“双212”。 贝尔214是贝尔公司在军用型UH-1H基础上研制的中型通用直升机。主要用于运输、救生、及近海石油开采等任务。 西科斯基S76是美国的塞考斯基飞行器所设计制造的多用途中型商用直升机。有两具涡轮轴发动机为主要动力,以推动主回旋翼及尾回旋翼的四片旋翼运转,S-76直升机的起落架是可伸缩的。 施瓦泽300CBi是美国西科斯基公司下属的施韦策公司从60年代的269系列直升机历经三十年持续设计制造改进发展而来,是当今世界用途最广,性能最好的活塞式直升机之一。美国罗宾逊R22直升机,世界上最著名最成功的双座教练直升机。机舱为乘客提供了两个可移动的双重控制座位。R44雷鸟系列4座轻型直升机由罗宾逊直升机公司在原有机型R22的基础上于1992年研制生产,并于1993年交付。R44是一台四座,主、尾桨双桨叶,滑撬式起落架的轻型直升机,驾驶舱可容纳1名驾驶员和3名乘客。恩斯特龙280FX系F28三座轻型多用途直升机的四座改型。主要差别在于座舱面积加大,气动力外形作了改进,尾部加装了一个小垂尾,尾梁下面增装了一个较大的尾鳍,为防止尾部触地装有尾橇,燃油容量加大。该型机于1978年1月开始设计,同年12月12日试飞。麦道公司的 MD500直升机真是只名副其实的“小鸟”,它的空重不到700公斤,最大起飞重量1.6吨,可以说是最轻量级的军用直升机了。但它小归小,却用途广泛,在民间和军界都受到极大的欢迎。MD600N型直升机是一种轻型单发涡轮轴直升机,它性能高、营运能力强、用途广且营运成本低,该机广泛用于新闻采集、行政运输、空中医疗救护、空中游览及空中执法支援等飞行活动。BO105是欧洲直升机德国公司生产的5或6座双发轻型直升机,用于侦察、反坦克及联络,商业上可用于邮政快递、资源勘探、电视电台 报道及森林防火。1962年开始初步设计,1967年2月原型机首飞。EC135是一款由欧洲直升机公司(Eurocopter SA)制造的双引擎民用直升飞机,它被广泛的运用于警务与急救领域,同时也用于执行运输任务。它具有按照仪表飞行规则(instrument flight rules)飞行的能力。CA109直升机是由昌河飞机工业集团公司与意大利阿古斯特公司合作,在中国景德镇投资生产的直升机,其原型机是A109。A109是意大利阿古斯特公司研制的高速、高性能双发军民用轻型直升机,第一架原型机中于1971年8月4日首次试飞,1975年6月1日取得意大利航空注册局和美国联邦航空局的目视飞行规则型号合格证。701直升机是由哈尔摈飞机制造公司生产的一种多用途轻型直升机,1965年开始研制,1970年1月238首飞成功,后转至济南卫东机械厂生产。主要用途:在军用方面,可用于边防巡逻、观测校炮、紧急救护、飞行训练、通讯联络等;在民用方面,可用于喷洒农药、播种施肥、牧场消毒、森林防火、侦察鱼群、矿藏普查、水文勘测、铁路公路选线、跨江越涧架线、空中摄影等。延安二号是我国第一架自行设计并初步试飞成功的轻型直升机。该机由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和湖江机器厂共同研制完成。该机体积小,操纵简便可靠,振动较小,舱内噪音低,飞行稳定性和操纵性好。1975年9月首飞,没有定型生产。 还有最新研制的直20。直-20,是网友对中国正在研制试飞的一款中型(10吨级)通用直升机(类似于UH-60通用直升机)的沿用名,暂非正式名称,其正式名称会在服役时公布。

222 评论(15)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