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iyeping001
英语学习一直是中国学生的噩梦,多少偏科大神都栽在了英语这条路上。 可在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多地出现了多语言学习者,他们视语言学习为爱好,不仅不厌烦,反而乐在其中,并且每两三年就会再学一门新语言。 这简直不敢想象,他们为什么能把这么“无聊”的事情作为爱好?而且,一门英语就已经榨干了那么多的中国学生,这些人是如何在有生之年学会七国语言甚至十国语言的? 他们的学习方法背后,到底有哪些不为人知的独门秘籍呢? 语言学习是非常私人化的,没有谁能够真正帮到谁提高,最后还是要靠自己下的功夫才行。 而这样的学习环境,自然就造成了很多人喜欢向他人寻求捷径,希望能够因此找到好方法。 可那些手边的“笨方法”却被人丢弃在一边,贴上了笨拙低效的标签,造成了“没有好方法,我就先等一等再学”的局面,浪费了很多的宝贵时间。 但江湖上却有一位老前辈,就是靠这些“笨方法”纵横四海的,他就是“逆向英语学习法”的创始人,复读机的发明者,钟道隆。 钟道隆出生于1934年,45岁才开始学英语,由于当时的历史环境,英语学习是一项“摸黑”的学科。 找遍全中国也没有多少大神,市面上也没有高效学英语的书籍,几乎所有人都是在黑暗中摸索前进。 但钟道隆仅仅用了一年,就把自己从一个英语小白练成了高级翻译,成为了当时的传奇人物。 而他的独门秘籍,竟然就是所有外语专业最基础的教学手段——听写。 可见,笨方法并非错方法,它只是看似需要经历更长的周期,和更加坚定的毅力。另外从一年的时间长度上来看,笨方法未必比好方法慢,核心还是自己的学习效率。 网络上有句很流行的话说:“听过了很多道理,却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放在外语学习上,很多学生的现状就是:“听过了很多方法,却还是学不好这一科。” 方法终究还是理论,不落实到实际行动上,再好的方法也没用。 钟道隆为了学好英语,坚持每天听写A4纸20页,不达目的决不罢休,晚上开会晚了也要补上。 3年时间,写了一柜子的听写记录,用掉了一把圆珠笔芯,听坏了12部收音机、4部单放机,还翻坏了两本词典。 仅仅是“听写”这一个动作,钟道隆就把它做到了极致。 想得到一个东西,最快最直接的方式就是“交换”,而做成一件事情,除了依靠天赋之外,就是用时间交换,这也是最稳妥的办法。 钟道隆在别人寻找好方法的时候,一步一个脚印地努力,看似用了最笨的方法,反而成了最聪明的选择。 除了钟道隆之外,另一位英语大神俞敏洪也是一个重视行动的人。 众所周知,俞敏洪本人非常用功,即使在创办了新东方之后,也依然保持着这样的优秀品格。 新东方名师李笑来曾说:“我不知道俞敏洪是怎么学英语的,但我知道他为了把新东方做大,要提前一年安排下一整年的时间表,打印出来每天都是满满的一页纸。” 正是这样的“疯狂”,让俞敏洪在58岁时依然可以带领新东方,在一片红海的教育培训领域独占鳌头。 有了行动,还要有坚持,点才能成势,否则一切的计划都是空谈。 可我们到底要如何坚持呢?这里我有两点方法。 第一是要不断重复,花大量的时间不断去练习,用时间去交换,把同一个动作重复做下去。虽然这是典型的“笨方法”,可有的时候,这往往是最有效的手段。 第二是要有耐心,不能付出了就要求马上得到回报,要相信积累的力量,自己只管去做,剩下的交给时间。一直做正确的事,时间就会给你确定的回报。 从长期来看,相比于坚持,方法有多重要呢? “方法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即使是再好的方法也是因人而异的,适合这个人的方法,未必就适合那个人。换句话说,这个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适合所有人的好方法, 与其不停地寻找“更好的方法”,不如用好手边可以用到的方法,甚至是被人嗤之以鼻的笨方法,然后重复、优化、再重复,坚持做下去,就一定会看到结果。 无论做什么事情,不能被表象吓住,先一头扎进去试试,再大的江湖也是闯出来的。 要把努力留给自己,把结果留给时间。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切尔西在成都219
南京通信工程学院教授钟道隆先生,45岁开始下苦功学习英语,仅用了一年半左右的时间,就从"听不懂,说不了"进步到能当翻译。他总结了自己学习英语的方法,名之为"逆向法"。天律教育出版社1994年出版了他著的《听力过关技巧--英语学习逆向法》.一书,受到广泛欢迎。 什么是"逆向法"呢?钟道隆先生从以下几个方面为"逆向法"下了定义: 第一,不少英语学习者往往在基础英语知识不扎实的情况下 :去"提高"和"强化",结果效果不理想。而"逆向法"则反过来强调先扎扎实实地学好最基础英语,包括字母、音标、语法等,然后才有可能进行"提高"和"强化"。第二,目前在英语学习者中间盛行各种各样的速成法,企图在很短的时间里大幅度地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而"逆向法"则建议学习者要有长期刻苦努力的思想准备,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学。第三,没有现成的有形的书本,也没有老师一课一课地进行讲解,而是以录音带上无形的声音为学习内容,以录音机和各种词典为老师,听,写,说,背,想五法并举,由自己"写"出一个课本来。一句话,不是以老师为主,而是相反,以自己为主。第四,通常在职人员学习英语时,往往只学与自己所从事的专业有关的英语书刊,而"逆向法"则要求逆着自己熟悉的专业,有意识地去听写与自己专业关系不大或无关的英语录音,例如搞理工的技术人员去听写医学方面和文科方面的英语录音。 钟先生认为,听写自己熟悉的专业英语时,会自觉不自觉地靠推理去搞懂英语的意思。也就是说,主要依靠对内容本身的理解,英语本身则不一定真正搞懂了。逆向英语学习法的具体做法——"听、写、说、背、想"...... 1."听"与"写" 先把某一条录音内容从头到尾听几遍,听不懂也要硬着头皮听。先听懂其大意,分出段落和句子,然后再以一句话为单位反复地听。搞清楚一个句子由几个词组成,每个词在句子中起什么作用,主、谓、宾语都是哪些词等。每听一遍就把听懂的词一个一个按照顺序写在纸上,排列成句子,听不懂的词就先空着。对于英语听力比较低的人来说,刚起步时听不懂的地方实在大多了,有时恐怕连自己也说不清到底有多少处听不懂。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把听懂了的词写出来,才能搞清楚到底有多少处听不懂。 对于碰到的生词,一定要听到能模仿录音正确地念出来,准确地抓住各个音节的发音为止。因为只有准确地把各个音节的发音抓住了,读出来了,才有可能根据语法和语音知识试拼出一些词,到词典里查找。由于正确答案往往需要反复多次才能找到,所以听写时要"写一行,空两行",留下充分的反复修改的余地。为了纠正不正确的拼写,"写"的时候稍有疑问就要查词典,并用色笔标出生词和错误的拼写。 对于听写不出来的词,不要就"词"论"词",一听写不出就立即把录音机停下来,不再往下听写。应该继续听写下去,把听写不出的词放到文章的整体内容上去理解。常常有这样的情况,孤立地去抠一个词,百思不得其解,但若与整句话,整条消息联系起来去理解,思路就宽了,往往也就知道是什么词类和怎么拼写了。 有时同一个生词在录音中多处出现,一处听不清或听不懂,可以先放一放,看看能不能从别处得到启发。因为可能别处的录音很清楚,或者与别的词搭配在一起被你听懂了。听写过程中,对于没有确切把握的词,也要先"写"出来,再在以后的不断听写过程中去校验和纠正。同一新闻在不同的时间由不同的播音员播出时,由于各人的语调有区别,有助于听懂一些疑难词的发音。 "听"与"写"两个步骤不是截然分开的,对于英语水平不高的初学者来说,一段录音的听写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而是要经过多次的"听"与"写"互相促进,互相启发,交替前进才能最后完成。 从学习英语的角度出发,初学者在起步阶段必须一边听一边写。,如果光听不写,可能会有以下两种情况。一是漏掉了一些听不但的词,失去了学习和提高的机会;二是有了听不懂的词时,如果只听不写,往往听的遍数再多也可能还是听不懂,但是如果把听懂的部分写在纸上,前后内容联系在一起,经过思考以后再去听,可能又会听懂一些别的内容,如此不断反复,直到全部听懂。 由于严重杂音干扰而无法从语音人手推断的词,可以根据语法进行补充,就假定自己是这条新闻的作者,在听不清的地方应该用什麽词。或许填上去的词不正确,但总比空着好,而且随着听录行时间的增长和英语水平的提高,自己也有可能发现并改正。 2."说"与"背" 整扁文章听写出来以后,就要学"说"。方法是:听一句播讲人的话,自己学说一句。学"说"时尽量使用能不断重复一段录音内容的电子录音机,根据自己的水平确定学"说"的时间长度,尽量"说"完整的一句。 学"说"过程可以分两步走:第一步是"比读",即把自己学"说"的语音录下来,与录音带上标准的语音对比,看看什么地方学得不像,如此不断重复,直到能模仿说出大体上正确的语音为止;第二念与录音带上的声音同步"说"。 学会"说"以后,就要"背"了。把一段录音的听写记录翻来覆去地高声朗读,达到基本会背诵的程度。"背"对于提高听力有很大的作用:例如慢速英语新闻广播有一定的格式和句型,:'背"上一段时间的消息以后,就会熟悉它的风格和常用的句型,就比较容易听懂新的内容、有时甚至可以超过播讲人的声音,听了一句话中前面的几个词后能提前说出后面的一些词,或听了上一句话后能提前说出下一句来。到了这个地步,听写时的紧张心情就减轻了,或者基本上消除了。心情一放松,水平就能发挥出来,应该听懂的也就能听懂了。 3."想" 如果前面"听、写、说、背"四个学习环节突出了"苦干"精神的话,那么"想"这个环节就主要是讲怎样在"苦干"的基础上"巧干"了,就是要求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做一个"有心人",善于开动脑筋。"想"的内容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是想一想学习的进度是否合适,学到的知识是否扎实,本书提出的学习要求达到了没有。前面已经提到,由于学习进度是自己掌握的,不知不党的会加快学习进度。由于没有客观考核,即使学得不深不透也还自以为学得不错。所以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尤其是在打基础阶段、要经常告诫自己“慢些,再慢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