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来是你69
我们应该都听过一句话: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而它说得就是,今日事今日毕,不要总想着拖到明日。否则,欠下的事情越来越多。 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句话只不过用嘴巴念几遍而已,脑子里却没有任何想要改变的想法。 不得不说,“拖延”已然成为影响现代人做事效率的根本原因之一。为此,如果我们想要有所改变,就必须采取一些措施来战胜它。 在豆瓣里就有一个拖延症互助自救团体,名叫“战拖心理成长会”(简称战拖会)。后来,这个团体慢慢发展成为由专业心理人员、成功克服拖延症的海内外人士组成,意在为那些具有拖延症的人提供一定的心理帮助。 为了更好地解决大家的拖延问题,战拖会的小组成员特地翻译了美国著名心理治疗专家威廉·克瑙斯的著作《终结拖延症》。 这本书不会只告诉你“再多花点时间,你一定能克服拖延”这类空话,而是运用行之有效的心理学方法,帮你搞定拖延。 “拖延”的英文名为procrastination,其中pro意为“向前”,crastinus意为“明天”。所以,“拖延”也叫做将事情推迟到明天。 但是,拖延不单单只是将事情推迟到以后再做的问题,而是一旦你养成了拖延的习惯,就很容易分不清事情的主次,耽误许多重要的事情。 就比如你今天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写出一篇稿子来,但你坐在书桌前不是先打开电脑,而是想着先去泡杯茶或咖啡。 等到你再次坐在书桌前,你又突然想到了一件事,于是打开手机刷啊刷,不知不觉就到了中午。 吃完午饭你想着再来个午觉吧,等到睡饱了又吃会水果,接着活动一会吃晚饭,再看看娱乐节目。 眼看今天就没有时间写文章了,于是你决定,干脆放到明天再写吧。 说不定接下来的状况就是,明天又拖到了后天,后天又拖到了大后天。一拖就拖了很久,再也不想写了。 具有拖延习惯的人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越拖延越焦虑,越焦虑越不想行动。 随着次数的累积,不禁就给自己贴上了“我就是拖延者”的标签。要知道,贴上这种标签只会让你在拖延的路上越走越远。 所以,对于具有拖延习惯的人来说,不要随便给自己贴上“我是拖延者”这种标签。 毕竟,拖延只不过是你的一种选择罢了,你并不是天生就具有拖延的习惯。你要相信,只要运用一定的方法,就能帮你摆脱拖延这个习惯。 从大多数人的拖延行为来看,拖延的种类大概可以分为这几种: 拖延的这些人往往具有这两类心理,一类是过分追求完美主义,另一类则是有着焦虑心理。 追求完美主义的人是什么样的呢? 举个例子:假设你想报一个写作培训班,但你迟迟不报。原因就在于你想到写作班老师肯定会要求你把文笔练好、把逻辑表达清楚、多搜集素材等等。于是,你想着先自己练习这些,等完全准备好再去报班。 像这种就是典型的追求完美主义的心理。 而焦虑心理则是,你一件事还未做成,就害怕失败,害怕被批评。 上司要求你完成一项有难度的任务,你怕领导不满意最后的结果,就选择性地做那些轻松上手的事。就这样一直逃避这个任务往后拖,拖到最后期限才不得已去完成。 要知道,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就是因为我们的大脑设定了自动拖延的程序。 这也就表明了,当我们面对一件事时,我们的旧脑会立马活跃起来,告诉我们去做那件轻松的事。 这也就造成了我们在面对压力、焦虑时,习惯性地选择拖延,去做那些能让我们感觉舒适的事。 所以说,由于我们大脑的天性,加上追求完美于、过度焦虑的心理,才造成了我们在很多重要事情上的拖延。 的确,拖延在某种程度上表明了自控力与意志力的欠缺。如果我们连拖延都解决不了,何谈时间管理? 对此,我们可以尝试一套三管齐下的综合方法,彻底终结拖延症。 1、认知方法:改变拖延思维 具有拖延行为的人往往都会有一种自我倾注视角,其意思就是你的所有感受都是以别人为标准,你为你在别人的眼中形象是否完美而感到担心。 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将这种自我倾注视角转变为一种自我观察视角。 我们不要再去关注别人是如何看待我们的,而是时刻关注自己的感受如何,在这种感受中得出相应的推论,并付出理智的行动,从而在行动中学习新知识,再不断地反馈。 就比如对于那种有“自设障碍思维”的人来说,一件事还未做,就开始设想各种糟糕的结果,如“我做不好被骂怎么办?”、“失败了别人看不起我怎么办?”等等,自己就把自己吓退了。 正确的做法就是将焦点放在自己对这件事的感受上,告诉自己如果不这么做,结果也许会更糟糕。 我们只有先将思维改变,才能让接下来的一切行动更加顺利。 2、情绪方法:锻炼情绪的忍耐力 想必大多数人选择拖延,就是因为一件事给自己带来了某种负面的情绪。然而这也是人之常情,毕竟我们的大脑天生就具有懒惰性,违背天性,当然会引起不适。 但如果你想克服拖延,那就必须锻炼出对情绪的忍耐力。 首先,我们需要识别所要对抗的不适是什么,也就是当下致使你拖延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其次,问问自己做这件事的目的是什么?想实现什么目标?预计多久?为此你必须要怎么做? 最后,在你明确以上两个步骤后,就请试着容忍这份压力,以积极行动对应想要逃避的行为。 我们可以给自己制定个每天待办事项,列出1-5项就行了,列的太多容易造成心理压力。在每一个待办事项的后面再紧跟着一栏:是否有分心行为。 接下来就可以根据每个事项列出具体的完成步骤,每完成一项就可以在上面打个勾,一天下来检查复盘。 对于重度拖延的人来说,也许一次性完成一项任务有点困难,那么这一类人就可以使用“五分钟计划”。 就是规定自己第一个五分钟做什么事情,然后再决定第二个五分钟做什么事情,慢慢累加任务量。 如果你想强化完成一项任务的喜悦感,那你就可以在一件完成的事情后,紧跟着做一件喜欢的事。 就比如,我们可以在写完一篇文章后,用手机看会自己喜欢的博主的小视频。只不过,一定要记住时间别太长,看完就继续投入下一项任务当中去。 曾任麦肯锡日本公司董事长的大前研一先生说过:“不要反复下决心告诉自己下次一定不会拖延,因为除了改变时间分配、改变居住环境以及改变交往人群这三种方法,其余的方法是无法改变一个人的。” 而威廉·克瑙斯在本书《终结拖延症》中提出的这套,认知、情绪、行为三管齐下的方法,就是在帮助我们最大限度利用好时间分配,从而摆脱拖延的困扰。 其实,拖延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屈于拖延的束缚。 如果我们从现在开始就改变拖延思维,锻炼情绪忍耐力以及积极行动坚持到底,相信定能实现我们的目标,成为理想中的自己。
cestlavie88
拖延的英文是delay。
英[dɪˈleɪ];美[dɪˈleɪ]。v.延迟;推迟;延期;使迟到;使耽搁;使拖延;n.延误;延期;耽搁;延迟(或耽搁、拖延)的时间。
双语例句
1、幸运的是,这短暂的拖延给了他喘息的时间。
Fortunately the short delay gave him time to gather himself.
2、别拖延——今天就给我们打电话!
Don't delay ─ call us today!
3、这只是一系列拖延战术中的一个新花招。
This was just the latest in a series of delaying tactics.
4、这个项目因意外情况而拖延了。
The project was running late owing to unforeseen circumstances.
5、工会谈判代表拖延着,以期达成较优厚的薪酬协议。
The union negotiators are holding out for a more generous pay settlement.
优质英语培训问答知识库